1、关于人性的思考讲解 济群法师 今天我要和大家讲的题目是关于人性的思考。我们知道一个人在生命中最本质的内涵是人性,人性是与我们每个人关系最为密切的东西,作为一个人最重要的事情是了解自己,正如西方哲学史上有句非常重要的名言“认识你自己。今天这个世界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现代人对整个世界的了解已到达前所未有的高度,拥有世界上各种各样的知识,但唯独缺乏认识我们自己的知识。随着科技的开展,人类对世界的改造也到达前所未有的高度,可是我们每个人的人性和两千年前的人并没有什么变化,也就是说人类虽然不断地改造世界,但却缺乏对自己的改造。 我们知道一个人是否了解自己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能否取得成就
2、,很重要的是能否给自己准确地定位,一个人如不了解自己,那么很难给自己有一个明确的定位。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对每一个人有着太多太多的诱惑,我们不清楚自己真正喜欢什么,只是每天随着广告、媒体、报纸等导向来决定我们的喜欢与不喜欢。另外,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人有着各种各样的想法,面对缤纷的世界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这些情绪也在误导着我们,使我们今天喜欢这个,明天又喜欢那个,但真正喜欢的是什么,自己也搞不清楚,有的人可能一辈子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的是什么,自己做什么才是最适宜的。还有一个方面,一个人如果能够了解自己,才能找到生命的安身立命之处,那么,我们的生命应安住在什么上呢。有的人可能会把爱情、感情
3、、财富、事业、家庭作为安身立命之处, 1但这些并不是我们生命最本质的东西,因为这些动西都是会变化的。如果我们的生命不是安住在我们生命的当下,不是安住在我们生命的真正自我上面,而是安住在外界的一些虚幻的不可靠的东西上,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我们就会痛苦不堪。所以,我们只有真正认识自己,才能找到自己生命的真正安身立命之处。 如何认识自己。佛教讲无我并不等于没有自己,只不过告诉我们你所执著的这个我并不代表你自己,你是把不能代表自己的东西当成自己,你无边无际的烦恼由此产生。佛教讲无我,破除我执,也不是讲你不要去认识自己。今天讲人性的思考,主要是帮助大家来认识自己,关于人性的思考,这在中西方的哲学史上是一
4、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我今天主要把中西方哲学史上关于人性的几种说法提出来,从佛教的角度作一些分析。 关于人性的思想及分析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关于人性的思想主要有两种,一是自然人性;一是理性人性,它们都是建立在人本思想的根底上,否认、反对封建思想而高扬人性。 1、关于人的自然性 所谓人的自然性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表现最强烈的饮食男女、感情欲望、自我保存、自私自利等。启蒙主义的哲学家们认为这种自然情欲是天生的、合理的,是不可以压抑、回避的,人享受这种自然情欲是合理、正常的,而且是应该的。人的幸福与快乐的基层就是享受人的自然情欲,唯有通过自然情欲的享受,人才能活得幸福与快乐。启蒙主义的哲学家对自然人性也有不
5、同的看法,比方理性主义认为人的自然情欲是一种低级的东 2西,是人与动物共同的东西,而人的理性才是高级的,所以理性主义者是以人的理性作为人的本性,作为人与动物不同的本性。还有一些人本主义哲学家认为,人的本质不仅是自私,爱别人也是人的本性。 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也讲到自然本性,认为人的自然本性是无私无欲,就像婴儿一样非常朴素而没有任何情欲的污染,相反一个人追求情欲的生活,就会使我们的本性受到迷失,老子讲:“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伤。 从佛教角度来看,情欲是一种欲望,欲望是一种需求,是生命发出的一种内在需求,这种需求包括生理上的需求和心理上的需求,生命的延续就是处在无尽的需求过程中。佛
6、教讲欲望有五欲和六尘,即财、色、名、食、睡,与色、声、香、味、触、法我们眼睛喜欢看好看的颜色,嘴巴喜欢吃好吃的东西,耳朵喜欢听好听的声音等等;我们对财富的强烈需求,对饮食、男女、名声的强烈需求,作为一个人有许许多多这些自然的需求。这种需求在我们生命延续的过程中,形成一种无穷的冲动,在冲动的过程中,一方面不断地去发泄,一方面不断地去满足。当我们的欲望得到满足就以为是快乐,欲望受到挫折就以为是痛苦,所以我们生活在一种欲望中,所谓的快乐与痛苦其实都建立在欲望的根底上。除了欲望就是情,情是有染浊、执著的意思,有情就是有执著,我们对生命的内在、对面临的境界、对所经历的生活和对追求得到的东西等等都会产生执
7、著,执著也是作为人的一大特点,它是无始以来存在的。另外是人的自我保存、自私自利的特点,这就是我执的表现,我执有两种,一是俱生我执,一是分别我执。俱生我执是无始以来在我们生命中本来存在的自我保存;分别我执是通过对 3事物分别判断之后,然后觉得这个是我的,那个不是我的。在修行过程中,分别我执要到见道之后才能断,俱生我执所延续的时间还会更长。所以西方启蒙主义哲学家讲的这些自然性确实也是我们生命中一种非常根本的、重要的力量。 人的自然情欲究竟能否代表人性。从佛教角度来说,人的自然情欲这种自我保存、自私自利的特点是和动物所共有的,一切众生都有我执,牛马猪羊、阿猫阿狗都是有我执的,对男女饮食、感情、饮食的
8、执著,一切动物也都有,所以人的自然情欲是和动物所共有的特征,是不可以作为人独有的特征而代表人性。一个人如果一味的张扬、无限的发挥他的自然性,这个人的生活状况、生活境界可能与动物就没有什么区别,可见一个人不能生活在这样的自然情欲的状态中。 人的自然情欲是如何来的。西方启蒙主义哲学家认为人的自然情欲是天生的,佛教也讲人的自然情欲是俱生的,即无始以来在我们生命中就具备了这样的因。但这种因仅仅说明在我们生命延续的过程中有这样非常强大的力量,随着我们的生活,这种自然情欲还会不断地滋长。我们每个人生活在世界上,所表现的自然情欲都是不一样,有的人可能好吃,有的人可能比拟懒惰,有的人可能好色,有的人可能喜欢喝
9、酒,有的人可能喜欢睡觉。之所以有这样的不同,是由于每个人的欲望不一样,不一样的原因是在我们无尽的生命延续的过程中,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及追求的东西不一样。喜欢喝酒的人久而久之对酒会有特殊的需求,对酒的欲望就特大;喜欢钱的人一天到晚就想赚钱,他每想一次钱,钱在他生命中的力量就再壮大一次。所以,我们每一种欲望都是每个人自己培养起来的,每个人追求 4的不同,所培养的欲望也是不一样的。 人的自然情欲是否是罪恶。佛教认为人的自然情欲虽然不是罪恶的,但却能引发罪恶与痛苦。比方人对饮食、睡觉的需求与执著,在家男女合理范围内的性关系,算不上是罪恶与不道德,应该是属于无记的行为,而基督教等宗教认为这种自然情欲是罪恶
10、的。欲望有三性,有善、恶、无记,如你想吃好吃的,条件不具备就会不择手段去赚钱,可能这时候会干坏事;还有可能通过杀生而造下罪恶。所以欲望本身无所谓善与罪恶,但欲望无限扩张之后,就会伤害别人的幸福,这时它才是罪恶的;如果没有伤害别人的利益,那它就不是罪恶。当然,人也有好的欲望,佛法认为有善法欲,比方大家希望来这里参加夏令营,想多作善事等,这都是善的欲望。从佛法修行角度看,性欲对出家人也不是罪恶,在比丘戒律里把人的性欲定为障道法,是指欲望与情感对出家人不是把它当成善与罪恶,而是把它当成障道的因缘,障碍解脱、障碍追求真理、障碍成就智慧,所以出家人要少欲知足。 扩张我们的欲望,一方面有可能使我们引发很多
11、人类的罪恶,人类世界之所以有很多罪恶的现实就是和人类欲望无限地扩张有关;另一方面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烦恼,一个人如果欲望太大,就会拼命的追求,要有丰富的物质条件,才能感觉到幸福与快乐;相反一个少欲知足的人,很简单的物质条件他就感觉到开心。从修行的角度来说,这种欲望和情感是属于障道因缘,对情欲不能很好地加以管理,将会对个人乃至社会带来无穷无尽的祸患。今天的社会充满着纵欲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等等,这个物欲横流、充满着情与欲的所谓文明时代,是与十六世纪西方人 5本思想对人的自然情欲的肯定有关系的。作为一个修学佛法的人,要学会用戒律来管理我们的感情与欲望,感情与欲望的根底是无明,无明是无知,
12、是生命的蒙昧状态,人们这种需求是没有道理的,如果你任意它泛滥,就会给自己带来无穷无尽的祸患。所以我们要持戒,持戒的最大特点是知道此应作、彼不应作,这可以接触、那不可以接触。佛法告诉我们的生活方式是要简朴,一个人只有在简朴的状态下,欲望才会相对少些;相反在丰富的物质刺激下,我们的欲望会不断地膨胀。凡夫最大的特点是心随境起,戒律就是帮助我们远离五欲六尘,不要接触那不可以接触的环境,这样我们的心自然就会清净了。相反如果你去什么夜总会等各中声色场所,你的情欲就得到张扬和开展,所以佛法的戒律就是帮助我们管理好我们的欲望。另外,通过禅定的力量以及树立正确的知见、观念,也可以使我们到达消除欲望的效果,佛教讲
13、的四禅八定是超越欲望根底上的定力,没有禅定的人要想摆脱、超越欲望,那是非常困难的;如果有了禅定的力量,要想超越这种欲望,那就非常容易,欲望就不会起作用。 2、关于人的理性 理性代表我们人对世界一种高级认识能力,佛教讲我们认识世界的六根是认识世界的六种仪器,眼根是看世界的一种仪器;耳根是听声音的一种仪器;意根是六根里最高级的仪器。人的认识作用是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动物没有抽象思维能力。西方理性主义哲学家认为唯有人的理性才能代表人的本性,在西方哲学史上有尊重理性的传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认为理性才是人的本性,亚里斯多德讲“理性比其它东西更加是人,康德也有类似方面的观点;二是认为人的感性、欲望
14、是低级的,理性才是 6高级的;三是认为人必须在理性的指导下,才能成为一个幸福、高尚的人。 印顺法师在里指出,人与动物不同之处有三大特征:第 一、人的意识思维能力即意念不同于动物,是超越动物之上。第 二、人能够反省自己而遵循共同的道德,标准其生活,在中讲惭、愧二法是人和动物所不同的地方,世间有了惭愧,才有人伦、道德;如果没有了惭愧,人与动物恐怕就没有什么区别,惭愧有点像儒家所说的天地良心,也即人的羞耻之心,这种羞耻之心是道德建立与戒律的根本。第三是坚忍性,人的忍耐力是作为人的特性之一,要成就一番事业需要忍耐力。人与动物的能力是各不相同的,动物的某些能力会超过人,比方:老虎跑步、鱼游泳、鸟儿飞翔,
15、人都比不上,但人的智慧超过一切动物,动物是比拟愚痴的。佛陀之所以选择以人的身份成佛,是由于人具有抽象思维能力,人生活的环境是有苦有乐,不象天人只有快乐;也不象地狱的众生只有痛苦。人类几千年的生活始终是在逃避痛苦而追求快乐,人总是希望把生活过得好些,于是就不断去认识世界,包括对生命的自我认识,在这个认识的过程中会逐渐接近于真理。佛陀讲真理和自由是属于人间,而不是在天上,更不是在动物里,动物必须修转成人道之后才能修行成佛。所以,人的理性实是作为人的特性之一,从佛法的角度也是这么认为的。 佛教肯定人的理性,认为人的理性有两面性,既可使人通达真理、成就解脱,也可使人犯罪、堕落,而西方哲学只是一味肯定人
16、的理性。在佛法修行里,需要通过人的意识思维能力,通过对世界接触与观察到的很多知识,树立起人生的正见、正思维。正见与正思维是非常重要的,整个佛法的修行不外乎是“八正道,第一即是正见,正见就是正确的认识;第二 7是正思维,正思维就是对世界作的一种正确的思考。我们修学佛法读诵大乘经典和学习各种宗派的著作,目的就是要树立佛法的正见,树立起人生的正见。佛法的信仰依正见而建立正信,唯有以正见为根底的信仰才能把人导向真理、导向智慧与解脱,相反如果没有正见为根底的信仰可能就会出现狂热、不稳定甚至走向消灭,信仰必竟是一种感情的力量,需要有理性、正见作为根底。唯识宗认为人对世界的认识是一种遍计所执的状态,我们理性本身是有问题的,我们对世界的判断可能是错误的,而且我们比照又很执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