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人对旧时代一些腐朽思想余毒 1、从本质上讲,色空之说,并不否认物质的第一性,空是色中产生的,而空又反作用于色,空无色不生(佛曰,不入红尘,怎言出红尘),色无空不化。就像哲学没有对具体科学的反思就不可能产生和开展,而具体科学没有哲学就会迷失方向,不了究竟。 2、时时刻刻保持一种“疑的态度,是修炼智慧自觉的最方便法门。“疑是空化色,“观是色化空。 3、智慧自觉的本质是什么。是空的自在,即“见性,“性即无差异,不着于色的纯的创造力。要见证智慧自觉可取一种“疑而不解的态度,在“凝固的疑中体会“空的自在。 4、智慧自觉表现为一种明亮的空。 5、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空为体,色为用。色是空的环境,空是色的
2、主体。色之大者必为空也。凡者只见色而未见空,顿悟者虽空(有过空的体验),入色那么易迷而失其空(无明),即不能化尽一切色;佛者,空色无异,入色而不迷其空,色空交融,空如磐石,愈迷愈空,悟后正修,修的正是色空交融的境界,不能入红尘的空是顽空,小成而已。 6、人人有佛的智慧,不同的只是其用的不同,不同的用处,产生是不同的“心。一般情况下,创新是可遇不可求的,所谓“见性成佛当然不在一般之内,这是对人类自身本质属性的观照,一种自觉,这是人类自身的一次内在的超越(如尼采的overman),而现代社会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是人类智慧的外化过程,两者是一对矛盾,人类的社会化过程会使人类活动的创造性浓度降低(如果人类
3、不明白自己的本职工作是创新,也就是对智慧没有一种自觉的话),所以社会化渴望智慧的自觉,反之亦然,这本质上是一种“层和“级的辨证统一关系。 哲学是一种智慧自觉的一种外在形式,其本义“爱智慧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人只有对智慧自觉的观照才会产生对它的爱。 智慧的隐没(即非创造性状态)即是苦的根源。未进行创造性活动,而保持创造性的状态,在于现代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而这正是佛所说的证三昧后的正修状态。 能做到对事物无条件的“疑,是智慧自觉的表现。 7、我也许一向以来热中于感性到理性,非语言化到语言化思维,而理性到感性的回归型思维没有得到锻炼。 8、人的本质是内在的一种创造动力,也正是佛所说的智慧,其一般
4、表现未灵光一闪的灵感,能捕捉到灵感,使其长时间驻留,即佛所说的见性。其实灵感在人的思维行为中普遍存在,人类思想行为中的非重复性局部(非习惯性局部),也就是说创造性局部,其特点是自发性,不可言性,无规律性,不可重现性,难长住性(佛曰,无常), 也正是佛所说的人的“本来面目。 9、悟后正修,如明灯照路,虽有明灯,不照路之黑暗,如何知明灯之明。“悟者如学得知识,而正修者如把知识用于实践。见性如得一个“空的种子,必须使其置于土壤之上,不离不淹(离那么停滞不生发,淹那么腐灭),精心观照,那么必开花而得正果也。所以,悟后正修者乃居于空而观于色也,目的在于使空壮大,而使色化解也。 2023、现代社会的开展,
5、只是人类固有智慧的外化过程,相互产生合力的过程,而人类个体的固有智慧并未有质的改变,这中固有的智慧外化顺利时,人就表现未快乐,而受挫时,人就痛苦,其实苦乐根源于这种固有智慧,这种固有智慧被激发时人就快乐,而抑制时那么痛苦。 11、人的需要是分不同层次的,佛学中的“三毒就源于人的不同层次的需要,贪字在物,噌字在人,痴字在美。 这三种层次的需要后者往往包含前者,升华前者,但也不尽然。这里痴是最高需要产生的迷惑,升华之后直接就是悟了,能使人感到一种无处不在的美,这种美是升华了“贪、噌、痴而形成的无分别之美,所以包含了“色,而又不同于“色(入世而不执着),所以才有“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之说。 “贪、噌、痴是一个产生的次序,是一个“级的关系,后者全息了前者,后者一旦产生就不会消灭,不会因为前者的影响而隐灭。 第4页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