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神内青年医师迅速成长之我见.ppt

上传人:sc****y 文档编号:126207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16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神内青年医师迅速成长之我见.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神内青年医师迅速成长之我见.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神内青年医师迅速成长之我见.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神内青年医师迅速成长之我见.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神内青年医师迅速成长之我见.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神内青年医师迅速成长之我见.ppt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 神内青年医师迅速成长之我见 转自丁香园 叩诊锤工作室 2008.3.15 2(1)学习方式 前辈们告诉我,勤于实践、思考,一头拥抱图书馆,一头拥抱病案室。这些经验一直到现在都有很大意义。但是,形式已经有所改变。神经内科已经改变了以定位为主要任务的时代,医生的培养也已经改变了重复劳动的一些机制。3(1)学习方式 首先,神经影像有了极大的发展,老一辈人几乎和年轻人几乎同时开始学习它们。根据我的接触范围,一些全国最知名的教授也并没有非常有效的掌握之。这使年轻医师有了自己的杀手锏,因为他们的接受能力非常强,完全可以跟的上快速的发展步伐。定位查体永远重要,但是许多尴尬的事情总是出现在临床定位后,影像

2、给予否定。现在,许多定性也依赖于影像,基本上它越来越接近大体病理。所以,年轻医师应该重点研究神经影像。举个例子,一位住院医朋友和他的老师一起出门诊,他老师是全国数一二的教授,但是,一个头痛病人的影像是全脑膜增强,年轻人的诊断是低颅压,老医生的诊断是脑膜癌,但是病史还是支持了年轻人的诊断,最后确诊。原来老医生没有见过低颅压的神经影像,而年轻人见过。4(1)学习方式 第二,知识更新的渠道已经发生变化,网络已经进入所有年轻人的生活。只要能够持之以恒,年轻人完全可以走在最前沿。我们知道,医学是经验科学。老医生的许多高明处在于多年积累的病例和总结和所看到的书籍。现在网络病例可以将病人的所有资料全球共享,

3、罕见病例不在靠年资才能看到,只要注意收集,你可以诊断出老医生没有见过的罕见病。你掌握的信息可以是老医生所没有看到的。因为根据我的接触范围,55岁以上的老医生常上网的不多,他们往往通过审稿和开国际会议了解行情,所以,只要努力,年轻医生可以有老医生一样的信息源。而且,我深信,会比老医生的信息更灵通。5(1)学习方式 第三,回过头来,注意老医生的经验仍然十分重要。病人不是文献,许多感性的东西离不开具体的实践。笔者的体会是,要真正体会老医生的零言碎语还需要功夫的。许多当年的病例现在回想起来,常让我对一些上级医生钦佩不已,但当时觉得很普通。事情就是这样,螺旋型的上升。总之,一个年青医师的成长很漫长,但是

4、完全有理由相信,通过努力可以缩短成才年限,不是靠实验室,而是踏踏实实的临床工作,因为医生的本事还是看病,这是根本。6(2)辅助检查 我曾经讨论过神经影像的重要性,值得百分之百的钻研,并有可能达到比老专家还要专家。这里要讨论一些别的东西。我们可以发现,众多知名的神经科学者都有一项专长,往往与实验室相关,郭玉璞和朱克的病理,汤晓芙的肌电图,吴立文的脑电图,黄一宁的TCD,吕传真和许贤豪的免疫实验室等等。对于一个临床医生这意味着什么?专业方向是一方面,方便积累相应病例是一方面,但是深层次的东西,我们要理解,就是通过实验室的研究来加深临床的理解,从而产生专长。青年医生并不一定急于定专业,但是对各项实验

5、室的自学钻研不可缺少,至少要了解一个大概,目的不是干这一行,而是是为了理解疾病。7(2)辅助检查 我看到了一些关于涉及临床实验的帖子,许多人的理解值得商榷。比如说TCD关于动脉硬化和血管痉挛的诊断,如果你真正了解TCD,决不会这样诊断,因为TCD根本就不能诊断动脉硬化,也没有诊断的必要,因为大多数老年人都有动脉硬化;只有少见的情况如SAH才能诊断血管痉挛。当你了解了TCD的操作原理和使用范围,特异度和敏感度,你自然会了解MRA,DSA,CTA的一些优缺点和使用技巧,也自然提高了你阅读血管影像的能力。因为这些东西是相通的,你阅读的文献必然将它们进行比较。你也自然会知道脑血管应该从哪个方向去分型,

6、而不是来了就给丹参这么简单。8(2)辅助检查 神经病理是住院医师必学的栏目。当你看到髓鞘被巨噬细胞撕裂的电镜图像,你会深刻的理解格林巴利的机制;看到肌细胞间浸润的淋巴细胞,和血管壁浸润的淋巴细胞,你会理解同样是免疫炎症,病生却是不同的,当你看到慢性神经元性损害和慢性肌源性都有的的成角细胞,你会知道原来其实病理学家也有时很难终审的,你以后就不会被病理报告签着走。如果你多动脑,你会在下意识里用病理机制研究临床征候,看一看新英格兰杂志的病历讨论,你就知道你可能走对路了。9(2)辅助检查 脑电图有一大堆的图谱给你看,但是如果你不操作,你永远也辨别不了伪差,但是不要着急,我们不是要干脑电图行当。你看到失

7、神癫痫的波形和一般颞叶癫痫的波形的不同,你会理解除临床外癫痫分型的潜在内涵。当你看到许多儿童良性癫痫的儿童非常聪明时,你又会产生一些对脑电放电的遐想。你也不会被许多外院的脑电报告牵着走,哪些时间不够,哪些有可能是伪差如果你看到典型的癫痫患者没有在脑电图上发现迹象(很少见),你会理解癫痫临床病史询问其实是多么重要。10(3)读书 肌电图是最难的了,如果没有机会轮转权威的实验室,可能不容易理解或者有偏差。但是至少上面的检查我们要学习,因为从网络上就可以看到大量的相关教育网站。只要我们努力,会初步了解的。我们上一代的人能否达到这一条呢?有的能,但有的却不能,所以我们又多了一招。终了重申一句话:通过(

8、自学)学习实验室检查来加深疾病的理解。11(3)读书 刚当住院医的时候,总是虔诚的问一些高年资的医生,该读什么书。有三个回答让我印象深刻。一位主治医生说,读handbook of neurology吧,图书馆有。一位年轻的教授说:读merritt吧,可能贵了一点。一位老教授说:读专著,不要读泛泛神经病学。我没有听他们的,因为我连专业英文都没有过关,怎么读啊。现在回想起来,这些年我看的书有好多变化。我曾经买了3个不同中国作者的临床神经病学,和实用神经病学,现在尽管我对作者充满尊敬,但根本就不看他们的书了。他们的书也没有看完。我曾经帮着我的老板编书,任务是总结所有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风临床试验。结

9、果让我大吃一惊,几乎都在新英格兰杂志和lancet上,少部分在jama上。而我曾经笃信不疑的一些临床理论也发生了变化,甚至背道而驰。一些时候读的书完全过时了。12(3)读书 所以看来,读书必然要经历个过程,循序的读,而且要有选择。1.读中文的神经解剖和神经病学,主要是了解大概情况。2.开始阅读merrit和principle 3.开始阅读neurology,stroke,annal of neurology.4.开始阅读nejm,lancet,jama 5.进入专业阅读,主要是关于自己专项的阅读。6.通过current系列,neurologist等更新专项以外的知识。13(3)读书 我一直喜欢

10、读病例报道,并且深信它对低年资医生的帮助,因为各种论著都是探索性的,只有病例对临床的思维最有帮助。年资高了一些以后,需要看论著了,还是偏爱nejm,lancet和jama,他们的结论可信度最大。但思维的活跃还要靠neurology等一些杂志。有了丁香园以后,读书更加方便了,可以足不出户了,呵呵。14(4)定位、定性 定了好多年的位,发现查房时大家的定位越来越粗,这是现代影像发展的结果,以前那种看定位识本事的历史已经不再了。但这只是针对于中枢神经系统,有各种各样的核磁发展着,以前看不到的东西现在都看到了;以前认为没病灶的区域现在也都发现了异常。以前教科书说MS是白质脱髓鞘病变,现在看来灰质核团的

11、累及不见的少,轴索的损害不见的少,利用mri transfer甚至发现在视神经脊髓炎的颅脑组织潜在结构异常;以前说TIA没有病灶,现在用DWI发现不仅有,而且比例可以达到50。我们对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定位看起来一片光明,因为我们有了越来越强有力的武器。15(4)定位 但是,对于周围神经肌肉,我们的进步还有限,许多结论还要靠有创检查,尽管现在 MRI 可以观查肌肉,增强像可以看到神经损伤,但是在切实的临床实践中,大家还不大能体会到。所以,我们的周围定位要更加细而不是粗。如果我们仔细研究哈佛、牛津、霍布金斯提供的病例,我们会发现,他们的周围定位细到了髓鞘,轴索,神经节,细到了有髓纤维和无髓纤维,决不

12、是八股文似的罗列:定位于周围神经。这种定位有赖于医生对神经病理的理解,也直接有助于定性,因为疾病的病损范围有助于对病因的找寻。16(4)定性 1.常规:教科书讲的很多了,起病,病程,病情变化,治疗反应等。这里还是要强调病史,这也是我的老板总跟我强调的,他曾经问我:”你观查我的查房时间没有?查体时间越来越少,问病史时间越来越长?”定性的信息决大多数来自于病史,一个神经科医生的思路也体现在问病史上。很难想象没有病史就大谈特谈定性的。2.还是要注意常见病和多发病。如果大家仔细看principles,会发现其中有一条很重要的定律:常见病的少见类型要多于少见病的常见类型。至于少见病的少见类型,就更加要罕

13、见了。事实上,哪位医生能自信的说可以鉴别所有的常见病的少见类型呢?这就是我们的误区,尽管提出怪病会一鸣惊人,但决大多数情况下并无意义。我们的掌握重点也是常见病。17(4)定性 3.注意积累“收缩圈”。定性时有一大堆鉴别诊断,这个可能,那个可能,到底那一个最可能?balor大学的神经科学系最终诊断要求只有一个,最多两个,这体现出了医生对病情的把握。我最反感的分析就是八股文似的说一大堆,全无重点倾向、味同嚼蜡。何谓“收缩圈”?它可以是一个特殊体征,可以是一个特殊影像,可以是一个特殊病史。记得zhaochob兄曾经发过一个贴子,就是有关小脑中脚对称病变的影像,实际上这就是一个“收缩圈”,一旦我们见到

14、这样的影像,我们就会缩小我们的探索范围。建议大家看一看英文期刊的一些病例查房记录,他们一开始会提出几十条的鉴别诊断,但缩来缩去只剩下一两个,再决定下一步诊疗方案。18(4)定性 4.重视内科学习。许多神经科疑难杂症到最后都是内科系统病在神经系统的表现,谁的内科功底深,谁的思路就广。脑中风跟着心脏病走,多发硬化跟着免疫病走,多学内科知识有益无害。5.重视神经影像,以前提过了,不再说了。19(5)浅论科研 首先肯定的讲,优良的临床技能是立足于医院的根本。但是,科研是要搞的。搞科研的过程可以加深临床的理解,同时也会教会我们自己怎样看待别人的文章和报道。文章水平和篇数也是绝大多数医院考核人才的指标。我

15、们青年医生往往顾及临床工作而不暇,谈及科研往往觉得是以后的事情。不然,许多德国的临床医生,在35岁以前完成了sci20分的文章发表,而他们的毕业年龄平均为28岁。当然,他们都有背后老板的经济支撑。我们没有科研经费,怎么办?除了研究生期间有由实验出文章机会,是否还有其他机会?我有一些初步的看法,和战友们一起讨论。20(5)浅论科研 1.不久的将来,中国将可以在实验室论文方面达到一定水准,但总体差距很大,因为经济上无法跟一些科技强国相比。在研究生期间要确实根据经费水平争取发表高水平的文章,但有时不得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2.我们的优势仍然存在:大量的病人。绝大多数国外医院不能达到我们的病例数水平。我

16、们的人种迥异于西方,所以在人种学上,有一些优势吸引西方杂志编辑的眼球。一些临床资料的收集不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只需要病人做一些常规检查;资料总结只需要人力,而我们有人力。所以,我认为我们的方向在于临床研究。21(5)浅论科研 3.论文的发表有很多种形式,不见得一定是大规模的随机双盲试验才能发表,也不见得一定是论著,许多brief communication,short report,observations可以作为我们的开山之作,而这些同样对于我们有效,文章的发表主要取决于idea,此外对于杂志题材的熟悉也很重要.4.归根到底,临床科研的基础来源于我们的阅读,因为对于杂志栏目的熟悉,idea 的来源都来自阅读,丁香园有着丰富的资源,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有了idea,有了对于杂志栏目的了解,我们就可以尝试开始进行临床科研:从idea开始,从辛苦的收集,整理临床资料开始。22(5)浅论科研 5.文献的阅读应该从中文起步,但迅速转为英文文献阅读,未来肯定要与国际接轨,我这里的德国医生很少发表德语文章,基本都锁定英文期刊。建议大家去丁香园的科研和文章发表栏目访问一下。23(6)跳出文献来看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