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疗法.pptx

上传人:la****1 文档编号:126273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PPTX 页数:60 大小:1.8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疗法.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疗法.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疗法.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疗法.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疗法.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疗法.pptx_第6页
第6页 / 共60页
亲,该文档总共6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疗法 什么是PNF?PNF是由谁在什么时间发明的?PNF的常用技术有哪些?PNF的特殊技术有哪些?PNF的运动模式是什么?如何在临床应用PNF?思考思考 第一节第一节 一 时间 主要应用 2020世纪世纪4040年代年代 脊髓灰质炎脊髓灰质炎 19501950年年 应用于疼痛、膝关节疾患术后应用于疼痛、膝关节疾患术后和其他疾病和其他疾病 19551955年年 应用于作业治疗应用于作业治疗 2020世纪世纪8080年代年代 应用于言语治疗及体育训练应用于言语治疗及体育训练 我国我国2020世纪世纪8080年代末年代末9090年代初年代初 应用于偏瘫、截瘫、肢体功能应用于偏瘫

2、、截瘫、肢体功能训练。训练。美国 Herman Kabat 1.PNF1.PNF发展简史发展简史 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技术(PNF技术)是指通过刺激本体感受器来改善和促进肌肉功能的一种方法。螺旋、对角线型的运动模式是PNF技术的基本特征。2.2.定义及技术特点定义及技术特点 第二节第二节 二 1.阻力(resistance)2.扩散和强化(irradiation and reinforcement)3.手法接触(manual contacts)4.体位及身体力学(body position and body mechanics)5.言语刺激或指令(verbal stimulation comm

3、ands)6.视觉(vision)7.牵引和挤压(traction and approximation)8.牵张(stretch)9.节律(normal timing)10.运动模式(pattern)一、基本手法技术一、基本手法技术 1.1.阻力阻力(resistance)(resistance)1)大部分PNF技术是从阻力的疗效中发展起来的。2)当肌肉的收缩抵抗阻力时,肌肉对皮层刺激的反应增加。肌肉抗阻所产生张力的增加,是最有效的本体感觉刺激方法之一。3)治疗师所给予患者的阻力,能使患者自身产生运动且使关节能顺利地通过整个运动范围。4)肌肉在最大阻力之后,可获得完全的松弛。2.2.扩散和强化

4、扩散和强化 (irradiation and reinforcement)(irradiation and reinforcement)扩散:刺激反应的传播。扩散:刺激反应的传播。强化:通过添加力量,使之变得更强。强化:通过添加力量,使之变得更强。治疗师通过较强肌肉增加阻力,把强化效应传递到较弱的肌肉。3.手法接触手法接触(manual contacts)为控制运动及抵抗旋转治疗师使用蚓状肌抓握。优点:优点:1、治疗师易于把持患者肢体 2、不会阻碍患者运动 3、引导正确运动方向 4、避免疼痛 4.体位及身体力学体位及身体力学(body position and body mechanics)治

5、疗师面向患者肢体运动方向站立。治疗师双脚分开呈“丁”字步(或弓箭步),与运动方向保持一致。双脚的位置或“丁”字步的指向要随着运动方向的改变而转换。阻力来源于治疗师的身体,而手臂相对放松。5.言语言语刺激或指令刺激或指令(verbal stimulation commands)合理应用口令的语音与语速 预备口令:必须清楚、明白 动作中的口令:短、准确、时间正确 纠正的口令:及时、准确、达到目的 6.视觉视觉(vision)在进行头、颈、躯干上部动作模式时,视觉可引导正确的运动方向,令患者的眼球追随运动的方向,可以使动作更容易完成,也有助于动作的发动与协调。为治疗提供了另一条沟通的渠道。7.牵引和

6、挤压牵引和挤压 (traction and approximation)牵引:增大关节间的间隙牵引:增大关节间的间隙 -作用作用:激活关节感受器;关节周围的肌群被拉长,可引起肌肉的牵张反射;增加血液循环,从而到达缓解疼痛的目的。-分类:分类:持续牵引 变化性牵引 牵引和挤压牵引和挤压 (traction and approximationtraction and approximation 挤压:减小关节间的间隙挤压:减小关节间的间隙 -作用作用:激活关节感受器;促进关节的稳定;促进负重和抗重力肌群的收缩;促进身体的直立反应。-分类:分类:快速关节挤压:以引发反射性的反应;慢速关节挤压:根据患

7、者的对诱发动作的反应及耐受力,缓慢地加以施加。8.牵张牵张(stretching)当肌纤维被动伸长时会自动产生牵张刺激,该刺激反过来可促进被拉长的肌肉及相关的协同肌群产生收缩。牵张反射可从肌肉被拉长或正在收缩的位置引出。-潜伏期的脊髓反射:产生较小的、不具有功能性的力量-功能性的牵张反应:产生有力的功能性力量-与口令的实施密不可分 可提高本体感觉的兴奋性。9.节律节律(pattern of movement)节律是运动的顺序。正常节律是产生协调动作的运动顺序或过程。强调节律是改变动作的异常节律,强调重视特定的肌肉、肌群或希望获得的活动。10.运动运动模式(模式(pattern)特点:特点:螺旋

8、对角交叉的运动模式 屈曲伸展 外展内收 外旋内旋 二、特殊技术二、特殊技术 节律启动节律启动 等张组合等张组合 拮抗肌逆转拮抗肌逆转 具体具体 方法方法 重复牵张重复牵张 收缩放松收缩放松 维持放松维持放松 1.1.节律性启动节律性启动 沿运动方向被动地、反复地给患者运动感觉的输入 辅助地诱导患者进行该运动方向的运动 主动地、有节律地完成相同的动作 能抵抗阻力完成相同的动作 目的:目的:帮助运动起始;改善协调和运动感觉;运动速度正常化,或增加或降低;指导运动;帮助患者放松。适应症:适应症:起始运动困难;运动过慢或过快;不协调或运动缺乏节律性;全身性紧张。1.1.节律性启动节律性启动 2.等张组

9、合等张组合 等张向心性收缩 等张离心性收缩 等张稳定性收缩 2.等张组合等张组合 目的:目的:运动的主动控制 协调 增加主动活动度 增强肌力 离心运动控制的功能性训练 适应症:适应症:离心收缩运动的控制降低 缺乏协调或向需要的方向运动的能力不足 主动关节活动度降低 在关节活动度中缺乏主动运动 3.拮抗肌逆转拮抗肌逆转 动态逆转 稳定性逆转 节律性稳定 3.拮抗肌逆转拮抗肌逆转 动态逆转动态逆转 目的:目的:增加主动关节活动度 增强肌力 发展协调 预防或减轻疲劳 增加耐力 适应症:适应症:主动关节活动度下降 主动肌无力 运动方向改变能力降低 锻炼的肌肉开始疲劳 3.拮抗肌逆转拮抗肌逆转 稳定性逆

10、转稳定性逆转 目的:目的:增加稳定和平衡 增强肌力 增加主动肌和拮抗肌之间的协调 适应症:适应症:稳定性下降 肌无力 患者不能做等长肌肉收缩 3.拮抗肌逆转拮抗肌逆转 节律性稳定节律性稳定 目的:目的:增加主动和被动关节活动度 增强肌力 增强稳定和平衡 减轻疼痛 适应症:适应症:关节活动度受限 疼痛,特别是试图运动时 关节不稳定 拮抗肌群无力 平衡能力降低 3.拮抗肌逆转拮抗肌逆转 稳定性反转和节律稳定之间的不同稳定性反转和节律稳定之间的不同 稳定性反转稳定性反转 节律性稳定节律性稳定 等张肌肉活动 等长肌肉活动 有意识的活动 无意识的活动 动态指令 静态指令 允许从身体的一侧转到另一处 只治

11、疗身体一部分 肌肉活动:肌肉活动:主动肌-拮抗肌-主动肌-拮抗肌 主动肌和拮抗肌活动(可能共同收缩)4.重复牵张重复牵张 起始范围的反复牵张起始范围的反复牵张 牵拉刺激 牵张反射 全范围的反复牵张全范围的反复牵张 4.重复牵张重复牵张 起始范围的反复牵张起始范围的反复牵张 目的:目的:促进运动的起始 增加主动的关节活动度 增强肌力 防止或减轻疲劳 在需要的方向上指导运动 适应症:适应症:肌无力 由于肌无力或强直而不能起始运动 疲劳 运动知觉降低 4.重复牵张重复牵张 全范围的反复牵张全范围的反复牵张 目的:目的:增加主动的关节活动度 增强肌力 防止或减轻疲劳 在需要的方向上指导运动 适应症:适

12、应症:肌无力 疲劳 运动知觉降低 5.收缩收缩-放松放松 目的:目的:增加被动关节活动度 适应症:适应症:被动关节活动度降低 6.维持维持-放松放松 目的目的:增加关节被动活动度 减轻疼痛 适应症:适应症:被动关节活动度降低 疼痛 患者等张收缩太强,治疗师无法控制 第三节第三节 三 螺旋对角线模式 一、上肢运动模式一、上肢运动模式 屈曲屈曲内收内收外旋外旋(D1F)(D1F)关节关节 运动运动 主要参与的肌肉主要参与的肌肉 肩胛骨肩胛骨 上提、外展、外旋 斜方肌、前锯肌(部)肩肩 屈曲、内收、外旋 胸大肌(上部)、三角肌(前部)、肱二头肌喙肱肌 前臂前臂 旋后 肱桡肌、旋后肌 腕腕 屈曲、桡侧

13、偏 桡侧腕屈肌、掌长肌 手指手指 屈曲 指屈肌、蚓状肌、骨间肌 拇指拇指 屈曲、内收 拇屈肌(长肌和短肌)、拇内收肌 上肢运动模式上肢运动模式 伸展伸展外展外展内旋内旋(D1E)(D1E)关节关节 运动运动 主要参与的肌肉主要参与的肌肉 肩胛骨肩胛骨 下降、内收、内旋 菱形肌 肩肩 伸展、外展、内旋 背阔肌、三角肌、肱三头肌、大圆肌、肩胛 前臂前臂 旋前 肱桡肌、旋前肌 腕腕 伸展、尺侧偏 尺侧腕屈肌 上肢运动模式上肢运动模式 屈曲屈曲外展外展外旋外旋(D2F)(D2F)关节关节 运动运动 主要参与的肌肉主要参与的肌肉 肩胛骨肩胛骨 上提、内收、外旋 斜方肌、肩胛提肌、前锯肌 肩肩 屈曲、外展

14、、外旋 三角肌(前部)、肱二头肌(长头)、喙肱肌、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 前臂前臂 旋后 肱二头肌、肱桡肌、旋后肌 腕腕 伸展 桡侧偏桡侧腕伸肌 手指手指 伸展 指长伸肌、骨间肌 拇指拇指 伸展 外展拇伸肌(长肌和短肌)、拇长展肌 上肢运动模式上肢运动模式 伸展伸展外展外展内旋内旋 (D2E)(D2E)关节关节 运动运动 主要参与的肌肉主要参与的肌肉 肩胛骨肩胛骨 下降、外展、内旋 前锯肌(下部)、胸小肌、菱形肌 肩肩 伸展、内收、内旋 胸大肌、大圆肌、肩胛下肌 前臂前臂 旋前 肱桡肌、旋前肌 腕腕 屈曲 尺侧屈尺侧腕屈肌、掌长肌 手指手指 屈曲 指屈肌、蚓状肌、骨间肌 拇指拇指 屈曲 内收拇

15、屈肌(长肌和短肌)、拇内收肌、拇对掌 上肢运动模式上肢运动模式 D1FD1F D1ED1E 上肢运动模式上肢运动模式 D2FD2F D2ED2E 二、下肢运动模式二、下肢运动模式 基本模式基本模式 屈曲屈曲内收内收外旋外旋(D1F)(D1F)关节关节 运动运动 主要参与的肌肉主要参与的肌肉 髋关节髋关节 屈曲、内收、外旋 髂肌、内收肌、缝匠肌、耻骨肌、股直肌 踝关节踝关节 背屈、内翻 胫骨前肌 足趾足趾 伸展 踇伸肌、趾伸肌 下肢运动模式下肢运动模式 伸展伸展外展外展内旋(内旋(D1ED1E)关节关节 运动运动 主要参与的肌肉主要参与的肌肉 髋关节髋关节 伸展、外展、内旋 臀中肌、臀大肌(上部

16、)、腘绳肌 踝关节踝关节 跖屈、外翻 腓肠肌、比目鱼肌、腓骨肌(长肌和 短肌)足趾足趾 屈曲 踇屈肌、趾屈肌 下肢运动模式下肢运动模式 屈曲屈曲外展外展内旋(内旋(D2FD2F)关节关节 运动运动 主要参与的肌肉主要参与的肌肉 髋关节髋关节 屈曲、外展、内旋 阔筋膜张肌、股直肌、臀中肌、臀大肌 踝关节踝关节 背屈、外翻 腓骨肌 足趾足趾 伸展 伸肌、趾伸肌 下肢运动模式下肢运动模式 伸展伸展内收内收外旋(外旋(D2ED2E)关节关节 运动运动 主要参与的肌肉主要参与的肌肉 髋关节髋关节 伸展、内收、外旋 内收大肌、臀大肌、腘绳肌、外旋肌 踝关节踝关节 跖屈、内翻 腓肠肌、比目鱼肌、胫骨后肌 足趾足趾 屈曲 屈肌、趾屈肌 下肢运动模式下肢运动模式 D1FD1F D1ED1E 下肢运动模式下肢运动模式 D2FD2F D2ED2E 第四节第四节 四 临床应用临床应用 一、评定一、评定 评定原则:评定原则:1.评定的顺序应从近端到远端 2.按照从头到尾的方向评定 3.观察肢体的运动 4.观察功能性活动 临床应用临床应用 1.1.疼痛疼痛 程序:程序:1)间接治疗:训练健侧,通过扩散效应影响患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