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巾帼科技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 1997年,35岁的在市水泥厂干业务员,因厂子经营不善,面临困境,要下岗一批工人,主动要求下岗,自愿为厂里分担困难。 下岗不落志,再闯就业路。回到自己的家乡市区街道烟墩岭村,当时村里有一个面积20230亩的大茶园,决定公开招标承包,以价格高出四个竞争对手5000元而一举中标。 中标后,面临着诸多困难。一是家庭压 力,百亩茶园的重担全靠一人挑。二是资金压力大,承包费每年5.4万元,税金1万余元。三是茶叶销路难,既没关系又没门路。四是茶园管理、茶叶炒制是难读的两篇文章。这一连串的压力压的她透不过气来,她曾萌发过打退堂鼓的念头。关键时候,她丈夫的支持鼓舞了她,人生在世,如
2、果没有敢闯敢干的精神,没有敢为人先的品质,什么事情都干不成。 路是人走出来的。她坚决信心,背起铺盖,带着煎饼,吃住到了茶厂。为了5.4万元的承包费,她倾其所有,又东凑西借总算凑齐,并贷款6万元用来添置设备和用作流动资金。白天,茶园就是她的家,晚上茶园管理书籍成了她的伴,不懂就学,不会就问,经过勤学苦练,终于掌握了茶叶的生产与炒制及包装技艺。 打品牌,抓质量,重信用。先后注册了“、“凤眉两大品牌,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在质量上狠下功夫,用良好的商业信誉,很快赢得了市场的认同。承包网头一年,“、“凤眉茶就名声在外,供不应求,茶叶质量与效益同步提高,1998年获纯收入8万余元。 从下岗到再就业仅一年时间
3、,就已初战告捷,但她没忘记和她一起下岗的姐妹们。在用工上,她立了一条规矩,只要是下岗职工,都优先使用。1998年,她聘用了下岗女工在茶园采茶的就有21人,1999年又安排下岗女工15人。只要下岗职工愿意到她这里来,茶场的大门对他们永远是敞开的。 茶园的经营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为了增强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茶叶生产质量,她经常走出去看,请进来教,把茶叶生产、炒制、包装精深水平学到家、用到手,永不满足现状。她说,只有这样,才能占领市场制高点。 “绿色食品、“无公害,是茶场的新名词,茶场在街道办事处积极引荐和科学技术局的屡次论证下,通过技术引导、资金扶持,建立起了市第一块无公害茶园示范基地。基地的茶产
4、品在技术监督和食品卫生等部门的质量抽检中,各项理化指标全部到达国家标准。 发个短信随意喷灌茶园,这在茶场,已不是梦想。茶场成功开发出茶园节水喷灌自动化控制系统,即将先进的自动化控制技术与适宜的灌溉技术相结合,根据土壤湿度,由 发出信息,通过下到达自动化控制系统发出指令,从而实现了自动喷灌。该系统的开发应用目前国内领先。使用该技术不仅能到达节水的目的,还可有效改善茶叶品质,增加经济效益,可使茶叶亩产增加30%,节水47.4%,每亩年省工3人,每亩年增收3430元。 茶场通过不断吸收消化新技术,经济效益连年创新高,近几年纯收入达60万元。茶园成为全街道茶叶“样板园,被列为区级“巾帼科技示范园,成为市唯一一家“无公害茶园示范基地。她本人在1998年还中选为市区六届政协委员,被区妇联授予“巾帼科技致富带头人等荣誉称号。 ,又将目光投向了朝阳产业旅游业,她投资近百万元,依托茶文化,建起了集观光旅游、品茶、餐饮、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茶文化广场,以其自然舒适的环境,沁人心脾的茶香,优美清新的旋律,吸引着美国、韩国、以色列等国家的游人纷至沓来,她正用一首豪迈的茶之歌唱响着自己不平凡的一生。 第3页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