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村金融支持的制度完善综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地区对金融效劳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和高度化,但目前的农村金融体系所提供的金融支持与金融效劳远远不能适应其要求,出现农村金融的缺失。农村金融缺失的原因很多,制度经济学认为,农村金融的制度缺陷是农村金融缺失的一个重要根源,因而可以采取一系列的制度安排,以构建一个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明晰,监管有力的农村金融体系。 关键词:农村金融金融缺失制度安排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开展中国家,农业在我国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根底产业和战略产业。随着农村工商业的迅速开展和农村经济产业化、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资金需求呈现刚性增长态势,对金融效劳的要求也趋
2、向多样化。但是,在现阶段农村金融体系所提供的金融支持与金融效劳远远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和社会开展的要求,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相对落后于农村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受到严重的资金“瓶颈。这种农村金融支持的缺失,使农村陷入了一种“资金少效益差农村贫困资金更少效益更差农村更贫困的恶性循环当中,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的开展和农民的增收,使得许多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缺乏金融支持而无法正常启动。 一般认为,农村金融支持的缺失与农村经济的开展水平和市场化程度不高密切相关,但从理论上讲,相关的制度安排不合理以及缺乏必要的政策引导也是不容无视的因素。制度经济学认为,金融制度是一
3、种节约交易费用与增进资源配置效率的制度安排,其产生与变迁既不是随意的,也不是按照某种意志与外来模式人为安排的,它并不仅仅是一种有形的框架,而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演进过程的结晶。也就是说,我国农村金融扶持的缺失很大程度上是由制度因素引起的。因此,中央连续5年的1号文件都提出要加快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提出要针对农村金融需求的特点,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建立一种既能弥补“市场失灵,又能防止“政府失灵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融资机制,引导社会资金回流农村,建立健全功能齐全、结构优化、产权明晰、机制完善、监管有力、具有可持续开展能力的农村金融体系,加强和改善农村金融效劳,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全面开展,满
4、足农业和农村经济开展的合理资金需要。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农村金融支持的制度安排。 一、国家或政府层面 首先,应该完善农村金融的法律法规建设,强化农村金融支持的制度环境。-_一方面,根据农村金融的特点,加强农村金融的立法工作。一是在商业银行法的根底上,针对农村金融开展实际,尽快制定出台专门的农村金融效劳法、农村金融监管法,如农村金融法或农村合作金融法等,就农村金融性质、法定存款准备金、市场准入退出机制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使各种合法资金放心进入农村金融组织,结束农村金融机构长期以来参照公司法和商业银行法经营管理的无序局面;二是借鉴国外的实践,制定有关支持或鼓励农村金融开展的法律法规,
5、如农村金融效劳促进法、农业保险法等,支持农村金融的开展;三是要尽快修订完善破产法、刑法、担保法、物权法等法律法规,为农村金融的良性运转提供法律支持。另一方面,大力推行依法行政。在处理和协调农村经济金融事务中要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地方政府要自觉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大力支持司法公正,保障政府信用,杜绝不应有的行政干预。 其次,国家和政府应该大力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农村信用担保和失信惩罚机制。一个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是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健康开展的重要保证,因而要着眼长远,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建立起有效的农村信用体系,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在这方面,应该充分发挥国家和政府的主导作用。一方面,是政
6、府要带头讲诚信,提高行政的公信力;另一方面,政府和司法机关要把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列为政绩考核指标,以形成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农村信用环境工作机制。此外,工商、税收、金融、司法、新闻媒体等有关部门要联手打击逃废债务行为,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等多种手段对失信者进行严厉惩罚,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另外,国家还应该要大力推进农村金融体系的配套改革,包括农村土地产权政策、财政金融政策、农村社会保障政策等改革,比方构建农村金融财政补偿机制和税收优惠机制等。 二、金融机构层面 (一)正规性金融层面 我国农村地区的正规性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四个局部。农村信用社、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和政策性农
7、村金融机构即农业开展银行。由于他们各自的立足点不同,因而应该根据各自的业务重点进行相应的体制创新,以促进农村金融的开展。 第一,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坚持农村信用社支农地位不动摇。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激活其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和联系农民金融纽带的作用,真正成为效劳“三农开展的社区性金融机构,但目前的农村信用社改革已经出现了“去农化倾向,有着强烈的商业化趋向,主要表现在“合作性质退化,“商业性质增强。因此,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务必坚持“三农方向,防止“去农化,坚持为“三农效劳的宗旨不能动摇。当前要着力抓好法人治理结构和机制建设,大力抓好经营和开展,壮大农村信用社的资金实力,进一步增强支农效劳
8、功能,发挥好支农主力军作用。 第二,大力推动商业性金融立足农村市场,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是大方向,但这并不意味着将从农村市场全面退出,应该通过市场化手段发挥支农作用,在农村市场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即在加强风险控制的同时,开掘优质客户,并根据农村市场的特点,积极进行金融产品和效劳的创新,开发出适合农村经济开展的存、贷款种类,在支持“三农的同时,兼顾自己的盈利目标,开拓经营范围。 第三,加大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增强其“三农效劳功能。一是对农业开展银行重新定位,将其营业网点铺设到县级及中心乡镇,并延伸效劳对象,在做好传统的粮棉油购销储藏信贷业务的同时,应适当拓宽业务范围,积极介
9、入农村根底设施建设、农业科技开发推广、农业综合开发等政策性金融业务,办理其他金融机构、外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的转贷、委托业务,开展形式多样的支农活动,探索农村政策性金融的新路子。二是充分发挥开发性金融的作用,将开发性金融推进到“县域经济和“三农领域。进一步扩大国家开发银行的“开发性金融的功能,使国家开发银行能够参与“三农开发,发挥开发性金融的杠杆作用,引导金融资源流向农村。 第四,加快邮政储蓄机构的改革,组建邮政储蓄银行,充分发挥其网络优势,更好地为“三农效劳。目前,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已被批准筹建,其业务重点将是面向城市社区和广阔农村地区,与其他商业银行形成良好的互补关系,来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0、 (二)民间金融层面 由于我国农村地区正规性金融的长期缺失,使得农村民间金融异常活泼,在农村经济开展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农村民间金融缺乏必要的金融监管,蕴含着极大的金融风险,影响到农村地区的安定与团结。因此,应该积极推动民间金融合法化,引导民间金融的合理、健康运行,使之成为农村正规金融的有效补充。可制定民间融资法等相关的法律使民间金融合法化,这样既可以标准民间金融行为,又能使其获得应有的权益和保护;同时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减少行业行政许可审批,允许民间以多种形式兴办金融业,特别是大力开展小额信贷组织和互助合作金融组织,条件成熟时可考虑设立民营银行,构建竞争性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更好为“
11、三农效劳。此外,银行监管部门不仅要加强对民间金融的监管,更要根据实际情况,在民间金融组织内部建立有效的内部监管机制,及时、准确地披露经营状况和经营风险。 三、其他层面 首先,应该积极探索建立形式多样的农业保险机构。一是要根据农业生产特别是种养业的风险特点,大力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连续三年的中央的1号文件也在不同程度上强调了要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这充分说明国家应该成立农业风险基金,组建专业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贯彻国家农业保护政策,经营管理国家农业风险基金,为农业信贷机构提供风险保障,监督和管理众多农业保险基层机构。二是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农村合作保险,组建以农民为主体的地区性合作保险组织。三
12、是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开展农业保险业务,开发适合农民需要的险种,满足农民不同层次的保险需求。通过上述措施,在农村地区形成一个以政策性农业保险为主体、农村合作保险和商业保险为辅的多层次保险体系,保障农业开展和农村信贷资金平安,更好地为“三农效劳。 其次,大力开展农村资本市场。中国的农业经济如果要摆脱传统模式的束缚,开展现代农业,仅仅依靠当前农户和农村经济组织的自身资金积累、国家财政支持及金融机构信贷投入已无法解决资金供求矛盾,因而应该借助于资本市场,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筹集农业资金。所以,要大力培育和开展农村资本市场,支持农村经济企业化、股份化和证券化,对于符合上市条件的农业企业应该积极支持,以缓解农村资金的供求矛盾。 另外,要建立健全农村信用担保机制,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农村贷款担保机构,切实解决“贷款难和“难贷款的问题,增强农村金融机构抵御信用风险的能力。 第7页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