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建设的立体模式 中图分类号:f32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496(2023)022023104 内容提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事关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关键,是追求农业、农村、农民全面、协调、可持续开展的庞大的系统工程。针对目前中国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生态问题,在科学开展观的指导下,在生态整体性视野中,在农业、农民、农村协调开展的思路中,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建设金字塔式的立体模式,对于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和谐开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建设;立体模式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追求农业、农村、农民全面协调可持续开展的庞大的系
2、统工程,是近年来党中央转变战略开展新思路的重大举措。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在农村,中国社会是不是安定,中国经济能不能开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开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翻两番,很重要的是这百分之八十的人口能不能到达。1生存资源和生态环境是人的生存和开展最根底的条件。但是我国农村却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生态压力,生态建设还存在诸多困难和障碍,比方社会公平度不高、农民的生态意识薄弱、生态责任缺失、农村经济支撑力度不够、环保法规不到位等。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寻求系统的生态和谐开展模式应该是近期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当务之急。但是,目前的理论研究虽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不乏精辟见解
3、,但是整体性的和系统性的思考不是很多,有必要在理论上寻求突破。在“以人为本的高度上思考农村生态建设问题,构建一个包括生态农业、农村生态文化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在内的立体模式,在中国具体的农村实际中更坚决地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关于人的开展的根本宗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个千头万绪的系统工程,其生态问题作为一项根底领域问题同样千头万绪。其工作展开不仅要关注到其中的每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在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在做到统筹兼顾。对于这点来说,目前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存在一定的拓展的空间。第一,有关根底理论研究虽然表达了相当的理论深度,也为农村生态建设提供了一些借鉴。但是,直接映照农村生态问题展开的理论研究不
4、是很多;第二,对策研究方面的踊跃思考虽然有相当大的借鉴价值,但就某个具体领域和具体问题研究的比较多,系统的对策思考还不多见;第三,对于“三农中最重要的一环农民(主体人)的生态文化素质提升的深刻思考尚显得欠缺,这也间接映照出目前有关生态建设对策的思考多少有些狭隘功利的色彩。这些都有待于在更高的平台上实现理论提升。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建设的现实审视 近年来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建设蓬勃开展,出现了一些样板镇和样板村,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这仅仅是个开端,仍然存在很多现实的问题,遇到了许多困难。我们必须明确这些问题,并对其给予一定的关注,从而了解构建农村生态模式现实照顾的问题。 (一)生态农业面临挑战
5、。化肥和农药的污染导致土地资源减少、农村工业化导致绿化资源和土地资源减少。没有有效利用资源与保护环境,生态经济开展缺乏,农村生态经济根底上没有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及产业链的合理配套。对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的传统农村经济开展模式改进缺乏。只注重经济开展而不顾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没有充分利用生态、自然资源开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等相关生态产业。 (二)生活环境存在的隐忧。乡镇企业开展和农村环保意识薄弱造成水、空气的污染严重以及农膜使用导致的“白色污染加剧。以低技术含量、粗放经营为根本特征、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工业化过程中无视了环境规划和治理,并且大多数企业设备落后,保护环境方面很薄弱,
6、造成了工业污染。例如,废水、废气、废渣;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出效益,农民大量使用肥料、化肥、农药,造成了农用化学品污染并导致土地质量下降;由于规划的缺位和不协调,公路沿线或工业区成了城镇和农村积聚地,这使得生活垃圾露天堆放,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农村畜禽养殖业的蓬勃开展使得原先分散的农户养殖转为集约化、工业化养殖。再加上养殖户资金有限、缺乏保护生态的意识,导致大量的畜禽粪便成了农村新的污染源。 (三)生态文化和生态教育尚存漏洞和缺乏。广阔农村在生态意识、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的制定和完善相对滞后。生态责任缺席、环境教育落后、生态文明意识普遍缺失、生态文化多样性缺乏和生态伦理高度不够;农业科技
7、水平还不是很高。政府多渠道、多途径宣传和引导生态文化、加强生态意识不够到位。如:缺乏从事环境教育事业的工作人员,有些部门对环境教育重视不够,政府投入资金缺乏,等等。另外,农村生态制度、污染防治体系的建立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并不完善。今后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建设的理论研究工作必须正视这些问题。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建设立体模式的根本框架和内容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事关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关键,我们应在科学开展观的指导下,在生态整体性的视野中,针对目前中国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生态问题,在农业、农民、农村协调开展的思路中构建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生态建设立体模式。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建设的最终目
8、的是解决困扰我国多年的“三农问题,从而推进农业、农村、农民的全面和谐开展。因此,社会主义生态建设立体模式应该是多个要素的有机统一整体,是主次清楚、结构合理、层层推进的金字塔型的立体模式。 (一)以农村生产的生态化为塔基。农村生产的可持续开展是农村生态建设最为根底的局部,包括: 为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因地制宜地构造农业复合生态系统,加大资金和科技投入,减少农药、化肥、农膜和农村工业污染,改善土壤、水、空气质量。另外,在农村工业中大力开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减少污染,节约能源,实现生态化。 (二)以农村管理机制和科学技术的生态化为塔身。增强农村管理的协调理念,把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原那
9、么作为管理决策的原那么并纳入政绩考核系统,健全环境法制,大力开展绿色技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积极地采取措施对农民进行培训,改变农民的教育方式,从而改变农民的知识结构和提高农民的科技素养。实现农民知识结构的转型对农民形成生态文明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农民知识结构转变的目标就是提升农民的现代科技知识和人文知识、生态理论方面的素质来提高农民的现代意识,实现农民知识结构的多样化和科学化。 (三)以新型农民的培育为塔顶。“培育既有现代科技、又有文化内蕴、富有自尊心和自信心、能够自觉体认自身优势与缺乏的新型农民,是解放生产力、自觉实现农村的差异式开展、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前提条件。2因此,通过丰富多彩的
10、文化生活开展生态教育以及主流文化教育,在广阔农村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态伦理和生态文化,培育新型农民。生态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农村价值观念的转变,逐步树立生态价值观。也就是实现农民从传统经济开展观转向农业生态价值观。 这3个维度是密切相关、相互促进的,其中每个局部中都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两个向度上展开具体工作,其中各个要素的协调可以促进彻底地在中国新农村建设中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开展观。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建设立体模式的价值目标 科学开展观,第一要义是开展,核心是以人为本,根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做法是统筹兼顾。而以人为本正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根本点。这个模式
11、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把农村的政策体制、科学技术、伦理培育、生活方式等要素融会贯穿,在各个要素之间寻求合理的契合度,把农民的生产、生活同生态协调在一个融洽和谐的框架内。因此,它的顺利运行有可能促进解决人口、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开展的矛盾,促进解决节能和环保的问题;也将会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改善农民的生存状态,表达出其应有的实践价值。 农民始终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也是受益的主体。突出农民的主体性,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此模式突出了农民的主体性,发挥了农民的主体作用。在大力推行农村教育同时,强化农民的主导作用,提升农民总体素质,丰富农民的文化知识,开阔农民的视野。旨在培育新型农民,激发他们
12、的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调动农民开展现代高效农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充分调动广阔农民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来实现生产开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目标,使农村获得全面、协调的开展。 这个模式对传统农村经济开展模式进行了改进,转变了以低技术含量和高能源投入、高资源能耗、高环境污染、高生态破坏为特征的“一低四高粗放型增长模式,开展生态经济,改善人居环境,优化生态环境。兼顾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开展,建设和开展生态型农村。同时注重农村经济、社会、资源、生态和环境的协调开展,利用与保护环境,实现了新农村的生态建设和农村生产的可持续开
13、展。在农村社会中大力倡导清洁生产,开展生态经济,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的开展模式。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77-78 2崔永和、姚茂华.差异趋同:生态哲学视域下的中国新农村建设模式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11) 基金工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工程(13cks001),XX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工程(202223sjb72023005)局部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刘顺宝 收稿日期:2023-03-03 作者简介: 1.李明宇,男,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2.李丽,女,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第8页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