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中历史课标研读心得小编推荐 初中地理课标研读心得 地理组冉欣心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把地理课程分为四大局部。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新标准树立了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终身有用的地理的根本理念。适应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就是要联系生活,感悟知识,从生活中发现地理现象,探索奥秘,并应用知识和技能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素养,爱国意识。还应更加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学习对终身有用的地理就是要终身学习,终身开展,用知识和本领武装自己,终身受益,为学生的一生着想。从现实与未来开展来看,理念的提出确实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夸美纽斯
2、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书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师教学的最后是为了指导实践。基于课程根本理念,我们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发现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解释探究身边的地理问题,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指导自己的生活实际,“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那在真正教学中该如何实现这个理念。以下是我的几点看法: 一、主动学习,提升自己 首先,必须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特别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根底教育改革等方面的理论,转变传统的教育。其次,教师是履行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素养,并不断更新自己。引领学生,唤醒学生的灵魂。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
3、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随着新课程的运行,教师要做好角色调整,改变传统教育方式。教师不该是满堂灌,更应该尊重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体。将舞台还给学生,激发学生的潜能,启发学生,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师生之间应该是民主的、对话的。教师还充当着朋友角色,关心热爱学生。营造一个愉悦的气氛,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起学习,表达“以人为本的思想,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关注新闻了解时事。在新课程实施中实现自身开展。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平时应该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生活中充满着地理知识,例如“蚂蚁搬家,将
4、有雨下。“重雾三日,必有大雨。老师学生都可以利用多种途径来扩充知识:阅读各种与地理有关的书籍报刊,例如中国国家地理图说天下国家地理系列等。也可以上网,从各种地理网站及时地获取有关的地理知识。如中国国家地理的网站、中央电视台的“国家地理网站等。电视也是一种很有效的信息媒体,如探索与发现人与自然环球天气预报探索时代等,不仅质量高,而且趣味性强,都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地理知识。教师应鼓励学生利用这些传媒主动学习,充分利用这些现代技术媒体,与时俱进。多途径扩充信息,以开阔视野,丰富知识。 二、热爱生活,感受身边的地理 每个人对自己的家乡是最熟悉的,列举身边的熟悉事物如家乡的地形、河流、气候等,把它们纳入
5、课堂。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探索欲和好奇心,引起共鸣。引导他们热爱生活,关注生活,感受到地理知识就在自己周围,树立学好地理的自信心。重庆地处亚热带,春早气温不稳定,夏长酷热多伏旱,秋凉绵绵阴雨天,冬暖少雪云雾多。有“雾都之称。比方学习“地图上的方向时,我们可以画一幅学校的地图。讲到大气污染和全球变暖时,让学生列举身边的污染源,为了家乡的生态环境,请他们给一些建议。学生畅所欲言。细心观察就会发现,我们的许多生活习惯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饮食:南方以大米为主食,北方以面食为主。北方房屋墙体厚,屋内有火炕。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谚语、成语、诗歌等与地理有着密切的关系。“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
6、平,人无三分银表达了贵州地区的特点。“春雨贵如油表达我国春季降水少的特点。“沧海桑田说明地壳是不断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反映着水的落差大。“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反映了人口分布不均匀的现象。观察生活会发现生活处处皆地理啊。这些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树冠、年轮、房屋朝向都可以帮助我们区分方向。夏至冬至春分秋分,这些都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下雪了,可以让学生感受一下“下雪不冷,化雪冷。有了切实感受,学生理解更深刻。让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锻炼出“地理眼。 总之,人生活在环境里,离不开环境。地理引导我们去认识环境,教我们去适应环境,改造环境,协调开展。生活处处都是地理知识,不仅学习了知识,增长见闻,还要学以致用,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那就要善于观察生活,留心身边的事物,不断积累,用自己掌握的地理知识去解释身边的地理现象,才能真正学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好地理对我们的一生都有积极意义。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只有作好充分的准备,努力更新观念,研读课程标准,不断充实自己,与学生在教学中共同成长。我们有理由也必须做到向生活贴近、渗透、拓展、延伸。只有这样才能“走进生活,走向开展,“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开展有用的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