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机械制造业职业损害防控的思考机械制造业职业损害防控的思考 鲜麒麟 龙小燕【摘 要】机械制造过程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往往由于防护不当导致工作人员出现职业损害和职业病,严重危害其生命健康安全。因此,应加强对职业损害和职业病的有效防控,提高机械制造业的职业健康安全水平,为工作人员创造良好的环境。论文对机械制造业职业损害因素进行分析,探索机械制造业职业损害的防控要点。【Abstract】The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process has a certain degree of danger.Usually,due to improper protection,workers
2、 have occupational injuries and occupational diseases,which seriously endanger their safety of life and health.Therefore,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occupational injuries and occupational diseases,improve the level of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 of machinery manuf
3、acturing industry,and create a good environment for the worker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actors of occupational injuries in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industry,and explores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points of occupational injuries in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industry.【关键词】机械制造业;职业损害;防控要点【Keywords】mach
4、inery manufacturing industry;occupational injuries;prevention and control points【中图分类号】R134;TH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20)11-0116-02 1 引言 近年来,经过“安全生产标准化”“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生产作业过程中的急性、立即的职业损伤(红伤事故损伤)日趋减少,但是慢性、潜在的职业损害(白伤罹患职业病)却日渐凸显,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对于机械制造工艺中的锻造、机械加工、铸造和热处理等,虽然其职业损伤已得到了有效防控,但是在此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粉尘、噪音和有毒
5、物质等危险有害因素,以上因素的控制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对作业人员的健康构成威胁,慢性、潜在职业损害正在持续发生。其导致的罹患职业病时有出现。由于机械制造具有复杂性特点,导致职业病、职业损害的因素也多种多样。因此,应该转变传统工作理念与方法,提升整体防控意识与水平,从机械制造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针对性防控工作方案,实现对日常工作的科学指导。2 机械制造业职业损害因素 2.1 生产性粉尘 在机械制造业当中会产生较多的粉尘,不仅会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污染,而且也容易引发工作人员的职业损害。矽尘常产生于喷砂工艺铸件的修整过程中,这是引发矽肺疾病的关键因素。混合性粉尘主要存在于零件抛光和打磨的过程中,进
6、而引发作业人员的磨工尘肺1。此外,还包括锰及化合物有毒粉尘浸入体内引起中毒性神经系统损伤等,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安全。2.2 噪声 多种机械设备的使用会产生大量高分贝的噪声,这也是造成职业损害的主要因素之一。砂型捣固机、砂轮、风动工具、空压机和滚筒等在运行中的噪声相对较大,同时,在砂轮打磨和铆钉等操作中也会产生噪声,严重时可以达到100dB 以上。尤其是对于冲压和锻压作业人员而言,产生该类职业病的概率较高。2.3 生产性毒物 生产性毒物主要是指化学毒物,在机械制造的各个流程都会存在。一氧化碳在金属熔炼和浇铸工艺中产生,当其浓度超过相关标准后就会对人体机能造成威胁。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也会产生于锻造
7、工艺当中,而甲醇、苯和甲苯等多产生于热处理工艺当中,二甲苯、甲苯和苯在装配车间的喷漆工艺中也较为常见。上述生产性毒物的存在,都会对人体的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和心肺系统等造成损害。2.4 紫外线辐射 可见光、红外线和紫外线产生于焊接工艺当中,无论是气焊、电焊还是等离子焊、氩弧焊,在作业中都会产生紫外线,其中,电焊工艺产生的紫外线浓度相对较高。如果在作业中未能对眼睛做好有效防護,也会导致结膜炎和急性角膜炎的出现。2.5 电离辐射 放射性核素、X 射线、工业 CT 在机械制造中是常用的无损探伤检测手段。若使用或防护不当,对人体具有一定的职业损害。当人体短时间被超大剂量电离辐射照射易引起急性放射性疾病,
8、如皮肤红肿、溃疡、坏死等,甚至全身重症器官衰竭死亡;当较高大剂量电离辐射照射,会导致白血病、白内障、皮肤癌等;当超长期低剂量电离辐射照射,可导致出生后代畸形、死胎。3 机械制造业职业损害防控要点 3.1 生产性粉尘防控 为了对生产性粉尘引起的职业损害进行有效预防,在经工艺替代、工程治理、缩短接触时间后,需要在作业中全程佩戴呼吸防护用具,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是一种防护效果较好的防护用品。送风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和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是两种不同的类型,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合理选择及佩戴。可更换式半面罩、随弃式面罩和全面罩等,是常用的防尘口罩类型,滤棉的质量是决定可更换式半面罩防护效果的关键,
9、其具有可循环使用的特点2。在应用送风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时,对于风机性能的依赖程度较高,能够为作业者提供清洁的空气,当机械制造中存在较大劳动强度时,可以采用该防护用品。可更换式半面罩、随弃式面罩在粉尘污染不严重的环境中应用较多,送风头罩、全面罩和密合型全面罩等在粉尘污染严重的环境中应用效果较好。3.2 噪声防控 为降低机械制造噪声的职业损害,在经选低噪设备设施、减震降噪隔噪安装后,护听器是避免由于噪声过大而引发相关职业病的主要防护工具,包括耳罩、耳塞和防噪声头盔等。当机械制造生产环境的温度和湿度都较大时,可以采用耳塞,提高作业人员的舒适性。在佩戴护听器时应该考虑到防护手套和防护眼镜,避免对生产
10、操作产生较大的影响。声衰减值 SNR 是衡量护听器性能的主要指标,应该根据机械制造生产环境特点确定合理的 SNR 值,以达到最佳防控效果,避免出现职业损害。以 8 小时工作时间为例,当噪声在 8595dB 时,耳罩或者耳塞的 SNR 值不能低于 17dB;当噪声在 95dB 以上时,耳罩或者耳塞的 SNR 值不能低于 34dB。耳罩和耳塞的共同应用,也能够达到良好的噪声防控效果,需要根据其声衰减值确定使用类型。3.3 生产性毒物防控 为减少机械制造产生的生产性毒物对人体的职业损害,在经工艺技术改进,无毒替代有毒、高毒替代低毒、工程控制治理、减少人体接触时间后,送风过滤式防毒面具和自吸过滤式防毒
11、面具等,在较低生产性毒物浓度的环境中应用效果较好,过滤件和面罩是其主要组成部分。对于气体中有毒有害物质的吸收主要依靠过滤件,其性能是决定防控效果的关键。当前,市场中出现了综合过滤件、普通过滤件、多功能过滤件和特殊过滤件等不同类型。明确生产性毒物的类型,针对不同的气体、液体和固体、烟雾等采用不同的过滤件。多功能过滤件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范围,能够对多种有毒有害物质进行过滤吸收;综合过滤件不仅能够起到良好的防毒效果,而且能够对粉尘进行过滤,因此,在装配车间喷漆工艺中较为常用3。自给开路式压缩空气呼吸器和长管呼吸器,是两种常見的呼吸器类型,前者在应用时能够压缩空气源,保障作业人员可以在生产中持续获得清
12、洁的空气,并保障生产作业的灵活性,但是也会受到气瓶容量的影响。而后者则能够将有毒气体与人体进行分离,从而达到良好的保护效果。3.4 紫外线辐射防控 为减少机械制造中焊接工作对人体的职业损害,在经过工艺改进、工程屏蔽、远距操作、焊源密闭后,焊接防护具的应用,是做好焊接紫外线职业病防控的关键,能够降低对面部和眼睛造成的损害。焊接工防护眼罩、焊接工防护眼镜和焊接工防护面罩,是当前常用的三种防护具。在使用焊接防护面罩时,应该对作业条件和生产工艺特点等进行分析,选择安全帽式、手持式、自动变光式或者头戴式,保护焊工安全。3.5 电离辐射防控 为降低机械制造中电离辐射对人体急性、慢性、近期、远期和遗传的职业
13、损害,经工艺替代、辐射源密闭、辐射减量、远距离操控、缩短接触时间后,使用个体屏蔽防护工具是非常必要的控制手段,对于非密闭核素辐射源,使用过滤式呼吸防护口罩、面具和面罩可以减少人体经呼吸吸入放射核素引起持续的职业损害,对密闭核素辐射源使用铅衣、铅围裙、铅围脖、铅手套和防辐射护目眼镜可以减少人体被辐射的剂量,同时,禁止在辐射作业区内饮食,避免人体误食而被电离辐射。4 结语 生产性粉尘、噪声、生产性毒物、紫外线辐射和电离辐射等,是在机械制造业中引发职业损害的常见威胁因素,严重危害人们的生命健康,导致生产作业风险升高而被关注。在实践工作当中,应该根据不同威胁因素的特点和作业环境,选择合理的防控措施。【参考文献】【1】孙丹丹.机械制造业常见职业病的致病机制和防控措施概述J.决策探索(中),2020(07):71.【2】刘金艳,宫国卓,刘宏娟.机械制造业 4 类主要职业危害个体防护对策J.现代职业安全,2019(05):86-88.【3】安文.机械装配作业职业病的防护措施J.安全与健康,2016(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