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金斯伯格诗歌作品中的语言嬗变提要: 诗人金斯伯格被称为“垮掉一代BG的代表人物,其对于当代社会思潮、文化开展和生活方式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从他的散文和诗歌中我们可以一窥究竟。评论界喜欢把嚎叫的风格定义为金斯伯格诗歌特有的风格。但是金斯伯格的诗风在不同时期是存在很大变化的。本文主要通过分析金斯伯格的长诗代表作维基塔中心箴言,得出因为文化语境的改变, 金斯伯格的诗风在六、七十年代发生的改变。这样的改变被认为是经过冷静思考后理智的深层次改变。同时文章指出, 金斯伯格一向在意语言的策略,对诗歌具有的社会成效十分看重。关键词:金斯伯格;语言风格;维基塔中心箴言;诗歌20世纪50年代,以金斯伯格和克鲁亚克
2、作为代表的BG风潮开始兴起,当时著名的批评家波德霍兹毫不留情的指出,BG文学是在敌视现代的文明社会, 所谓的BG作家信仰野蛮、刺激、毒品以及性。文章的标题什么也不懂的波西米亚明确表达了他的观点。因此,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金斯伯格等作家因为备受争议一直不被主流文学接受。然而无法回避的是,金斯伯格作为上世纪美国最有影响的诗人之一其地位已牢牢奠定。纵观整个文学的开展史,我们发现金斯伯格在其诗作里关于个体人具有的价值、甚至是生和死意义的见解,同全部古典及当著名作家,包括波德莱尔、莎士比亚、雪莱、惠特曼以及艾略特等作品里表达的浓厚的人本主义精神以及追求的人文关心明显的具有继承性,当然金斯伯格显得更加激进,
3、这些想法通常表达的更加坦率、直白、如维奇塔箴言、美国等作品,有时那么显得疯狂、荒唐,例如卡迪什、嚎叫及白色的尸衣。金斯伯格一声惊世骇俗的长吼,发起了向美国主流文化的宣战。诗歌是“垮掉的一代青年文化人发自肺腑的控诉,是被逼入死角的困兽的“嚎叫。在诗歌的感情奔泻中,人们感到力的震颤,如火山爆发,将绝望、愤怒和所有压抑的哀怨怒气,在狂暴中一起发泄出来,呼天抢地,撕心裂肺,让人感到血脉贲张,心跳加剧。金斯伯格需要强大的语言冲击力,非如此而不能穿透当时笼罩在美国的文化铁幕。可以说,长诗嚎叫采用的是当时文化环境中最适宜、最有效、最能言而达意的语言。一、嚎叫中的语言嚎叫是金斯伯格商标性的作品。很多人认为嚎叫
4、的风格就是金斯伯格的诗歌风格,其实不然。金斯伯格在开展诗歌艺术的过程中,经历了相当大的演变。比方他的早期诗歌就十分抒情,也十分“规矩。金斯伯格60年代末发表了一首重要长诗维基塔中心箴言,但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这首诗以反越战为主题,分为两大局部,分别写于1966和1969年,记录的是两个不同时间驱车前往堪萨斯州的维基塔时脑中产生的浮想。其中第一局部相比照拟简短,主体是第二局部。嚎叫发表10余年后,金斯伯格已经成熟了许多,也冷静了许多。他更多地以理性的争辩取代过去狂怒的控诉和谩骂,采用的是一种与先前截然不同的语言策略。笔者认为,维基塔中心箴言可以被看作金斯伯格诗歌的一个新高点,是他在新的文化环境和
5、政治气候中大胆进行的诗歌新实验,具有开拓意义。我们先看一下这两首长诗各自的社会大背景。嚎叫发表于1955年。当时,人们对猖狂于50年代上半期的麦卡锡主义仍然心有余悸,政府和媒体控制舆论,迫害异己,排斥“非正统。美国的政治和文化空气中弥漫着狂热的冷战情绪。当时,反政治强权、反主流文化的声音在高压之下挣扎对抗,但显失势单力薄。在这种气氛中,嚎叫能够一鸣惊人,很大程度上归功于金斯伯格的语言策略。诗人摆出舍命一搏的架势,与正统文化势不两立,全然无视诗歌“标准,不顾词汇句法的惯例,我行我素,把发泄、抗诉、怒骂,把恶话、脏话、疯话无所顾忌地全都写进诗中。金斯伯格决不是为了标新立异,也不是哗众取宠,他以诗体
6、和语言上的大胆反叛,表达政治上、文化上的不妥协。如果他温文儒雅,心平气和,那么谁也不会听他的说教。他面对的是凶神恶煞的权势,是国人麻木不仁的政治文化意识,因此必须声嘶力竭大吼一声,吓人一跳,让人警觉,让人惊醒。他只能矫枉过正,使诗歌内容和表达语言触目惊心。金斯伯格扮演的不是道德“感化队的角色,他充当的是文化“敢死队的排头兵。美国民族历来就有崇尚思想自由的传统,即使在麦卡锡主义最猖獗的时期,一批离经叛道的青年人就敢于对社会迫害和思想钳制提出挑战,金斯伯格的嚎叫就是他们的宣言书。不过,它能像火山爆发一样冲破冷战文化的硬壳,也不是金斯伯格一人之功。垮掉派运动长达10年之久,垮掉的一代的生活方式影响了
7、整整一代美国青年。嬉皮士们毫不畏惧的身影已经出现在美国城乡,他们抛弃世俗观念,嘲笑政治权威,在生活上放纵不羁。这些桀骜不驯、为传统价值观念所不容的边缘人物逐渐形成了一个向主流社会挑战的亚文化群。他们不断同主流文化发生冲突,受到各种压制和打击,在监狱进进出出,但他们依然我行我素,以其特有的方式挑战、冲击和解构着主流社会和主流文化。美国社会已经到了巨变的前夜,金斯伯格就是这一反主流文化的主要代表。二、维基塔中心箴言中的语言嬗变十余年后当金斯伯格创作维基塔中心箴言时,文化语境已经十分不同。60年代是美国的多事之秋,一次抗议浪潮紧随着另一次:女权运动、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青年运动、同性恋权利运动等,此起
8、彼伏。“在60年代和70年代初,街头语言、女权话语、马克思主义话语、青年人的口头禅与广告、电视和五角大楼的语言混杂,创造了名副其实的巴别式的嘈杂喧嚷。在一片抗议声浪中,最剧烈、规模最大的是一次次反对越南战争的集会和示威。金斯伯格大胡子的形象经常出现在抗议活动的最前沿。他参加集会和游行,在大学校园巡回朗诵反战诗歌,并于1967年在纽约因发起和参加反战示威而遭到逮捕。他反对征税用于战争,反对美军在越南的暴行,反对政府的宣传机器对美国青年进行的舆论欺骗。他的反战诗篇以美国的衰落为题结集出版,并在1974年获得全国图书奖。授奖演说中,他仍然当众说:美国已经不可救药。他的批判态度一点没有改变,改变的是他
9、的诗歌风格和表达手法。长诗维基塔中心箴言可以比拟典型地代表金斯伯格越战期间及其后诗歌创作的一些共同特点。布鲁斯A荣达在美国文学论述一书中,有一章专门讨论越战与美国的意识形态。他所谓的“国内的战争是指人民群众的反战运动,其中的重要组成局部是文人与政客之间的舆论之战。金斯伯格同样清醒地认识到了“国内战场上展开的语言战争的重要性。在他的诗歌和屡次访谈记录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对意识形态中“无烟战争的关注更甚于越南战场上真枪实弹的战争。这首长诗中,他提及语言和媒体不下百余次。这是因为他看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政府只有在国内用语言的武器进行狂轰滥炸,才有可能维持在越南的战争;而民众只有打赢语言的战争,才
10、有可能结束真实的战争。金斯伯格六、七十年代一直站在舆论战的最前沿。金斯伯格以其道还治其身。这首反战诗运用强大的语言武器,把火力点集中在美国政府、军队、财团一体化宣传机器方面,指出“男巫们欺骗性的战争宣传语言控制着人们的思想,蒙蔽了大多数人。从诗歌风格上来看,嚎叫中那种受到挤压而变形,如怒潮般滚滚而来的长句,那种跳跃翻腾难以切断的意识流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简短明晰的诗行和易于理解的比喻。诗人常常将意象直接陈列在读者面前。这样的诗行短促有力,毫不拖泥带水,把政府的战争宣传同派往前线充当炮灰的士兵、同杀人的武器并置,由读者自己去产生联想,推导出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金斯伯格一直认为媒体是为战争推波助澜
11、的帮凶,他看到“凝固汽油弹和乌云在报纸上翻滚。诗人巧妙地把两个罪恶的意象结合在一起代表真实战争的凝固汽油弹和代表语言战争的报纸联手作恶,狼狈为奸。诗歌揭露新闻媒体为虎作伥,怂恿战争的罪恶本质,意象简洁含蓄,但又十分生动,令人过目难忘。金斯伯格只相信最简单的事实而拒不听信媒体的宣传,这既是他的社会经验,也与他的个人经历有直接关系。他爱戴他的母亲,从小深受母亲左倾思想的影响。母亲年轻时是美国共产党的积极成员,后患精神病,幻觉中时时感到受政敌的监视和诬陷。特别到了50年代,臭名昭著的政治清洗运动对持不同政见者恣意迫害,报纸播送中充满着反共叫嚣,更使她终日如惊弓之鸟,最后在惶恐中死去。金斯伯格一直认为
12、他的母亲至少局部地是被媒体的语言逼疯和杀害的。正因为媒体被滥用,语言粉饰着谬误,代替了真理,以事实说话便成了表达观点最有效的方法。金斯伯格后期写了很多新闻公报式的诗歌,有些甚至是干巴巴的罗列,迫使人们不得不再一次对诗歌定义进行调整。如在“战利连祷文中,金斯伯格以“以下是这次战争中赚钱牟利的公司的大名开始,提及了许多“收益可观的公司和“一律由公司付费的军、政方。诗中没有直截了当的谴责和控诉,但清楚地答复了政府为什么对越战有兴趣这样一个问题。诗人相信,这比愤怒的“嚎叫更有战斗力。另一首诗“谁统治美国愤怒依然是金斯伯格诗歌要展示的主题,但经过理性和科学洗礼后愤怒那么是深层次的更有说服力的。表达不满有
13、两个方式,破口大骂或者摆事实讲道理,破口大骂更多的是刺激神经,但摆事实讲道理却可以触动根基。因此,在不同时期金斯伯格的表达方式也做出了改变。从早期的嚎叫到后来的维基塔中心箴言诗歌风格和语言上的改变,表现出金斯伯格对语言策略和诗歌对社会的影响更加看重。作为对艺术的一次新尝试,维基塔中心箴言用一种崭新的方式震撼了人心。所以诗歌的艺术性是值得进行深入探讨的。不管金斯伯格怎样愤世嫉俗,作为其代表作维基塔中心箴言告诉我们六、七十年代时, 金斯伯格已经超越了50年代那个追求个性解放的自己,对狂躁、放纵的个人形象做出了改变。从其后期诗歌里我们可以发现其明确的政治理念以及对社会的强烈责任感。参考文献:1 肖明翰.金斯伯格的遗产探索者的真诚与勇气J. 外国文学. 2023(03)2 苏晖,陈兰薰.“文化幻象与“文化实体之间金斯伯格诗中的中国观J. 外国文学研究. 2023(06)3 任显楷.艾伦金斯伯格诗艺观中的东方宗教倾向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