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3年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docx

上传人:g****t 文档编号:1978230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2.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23年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23年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23年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23年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2023年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年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内容提要 把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高度,这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重大理论奉献,是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心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假设干重大问题确实定的一大亮点。 我国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根底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已经具有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政治前提和社会制度保证。 把社会和谐明确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是我们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熟悉,丰富和进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进展而不断推动的历史过程,将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整个历史阶段。 把构建和

2、谐社会的问题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高度,这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重大理论奉献,是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心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假设干重大问题确实定(以下简称确定)的一大亮点。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进行概括,并把这一本质属性明确为社会和谐,这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进展史上是第一次,是过去没有讲过的“新话。它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根本原理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详细实践相结合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这一新的熟悉涉及很多理论问题,需要我们很好地学习和理解。 科学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 确定开篇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首先明确了我们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其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与历史上各种所谓的“和谐社会有本质的不同。 和谐社会是人类自古以来追求的抱负社会,不同国家、民族都曾有人用各自的语言对这样一种抱负社会作出各种各样的描述。空想社会主义者明确使用了“和谐社会这个概念。他们的学说得到马克思、恩格斯的高度评价,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理论来源之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宏大奉献,在于把这一美妙的社会抱负建立在了科学的根底之上。他们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又在这个根底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进展的必定规律,指明白通向和谐社会的现实可行的道路,并对其根本特征作了符合规律的科学描述。他

4、们指出,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从低级走向高级的自然历史过程,最终要实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将在生产力高度进展的根底上,消退阶级、城乡、脑体之间的对立和差异,极大地调动全体劳动者的乐观性,使社会物质财宝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实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进展,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都形成和谐的关系。 这种抱负的社会状态在历史上是不曾有过的,缘由在于诸多条件不具备。首先是生产力进展水平不高,最直接的缘由是存在着剥削制度和阶级压迫。马克思、恩格斯描述将来抱负社会最具代表性的那句话,正是从这个角度切入的。他们说:“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

5、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进展是一切人的自由进展的条件。所以,尽管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人们都憧憬和谐社会,也消失过某些所谓的“太平盛世;但是,由于存在阶级对立的对抗性冲突,这一抱负的社会状态从根本上说是不行能存在的,即便是当达资本主义国家也是如此。 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开拓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开头把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设想付诸实践。依据马克思主义根本原理,社会主义属于共产主义范畴,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与旧的社会有着本质的不同。它是一个在生产力逐步走向兴旺的根底上,消灭剥削、消退两极分化,最终到达共同富有,从而为实现共产主义制造条件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社会在肯定的范围内依旧存在

6、着阶级和阶级斗争,某些时候斗争甚至是很剧烈的,我们决不能遗忘和无视这一点。但是,从总的长期的进展趋势看,这种冲突和斗争应当越来越缓和,是一个阶级渐渐走向消亡、社会渐渐走向和谐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冲突不是阶级斗争,而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冲突,大量存在的是人民内部的、非对抗性的、可以协调解决的冲突。列宁说:“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对抗将会消逝,冲突仍将存在。社会主义社会不同于共产主义社会,还不能到达像共产主义社会那样的高度和谐,但它已经具备了实现社会和谐的根底、前提和条件,具有了这种可能性和现实性,是能够实现社会和谐的。从社会主义走向共产主义的过程,就是

7、逐步把可能性变成现实性、逐步实现社会和谐并走向更高层次社会和谐的过程。 对马克思主义的这一根本原理,包括社会主义社会主要冲突的理论,我们党早就有正确熟悉,并根据其要求为实现社会和谐进行了乐观的探究。三大改造完成以后,在年召开的党的八大上,我们党宣布,我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社会的主要冲突已经不再是阶级斗争,大多数冲突是非对抗性的冲突。这期间,同志发表了两篇重要讲话,一篇是论十大关系,一篇是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冲突的问题,全面阐发了如何正确熟悉和处理经济社会进展中消失的冲突,创立了关于两类不同性质冲突的学说。他要求全党学会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冲突,包括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8、以解决科学文化领域里的冲突;坚持长期共存、相互监督的方针,以解决共产党与派之间的冲突;坚持统筹兼顾、适当支配的方针,以解决我国经济和社会进展中的冲突和城乡各阶层以及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冲突;等等。他说,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乐观性。“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服、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这种政治局面就是一种和谐的社会状态。同志的上述观点,正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应当是和谐的社会、是有条件和有可能实现社会和谐的这样一种熟悉之上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当是和谐的社会 毋庸讳言,马克思、恩格斯当时设想的那种社会主义

9、,我们在新中国成立后曾想很快就实现的那种社会主义,是生产力进展水平很高、根本消灭了阶级的社会主义。而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即我们现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初级阶段的、搞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这样的社会主义能不能实现社会和谐呢? 答案是确定的。我国是共产党领导的国家,经济根底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尽管距离马克思、恩格斯当时所设想的社会主义仍有很大差距,但已经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社会,具有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政治前提和社会制度保证。 对这个问题,同志有很充分的论述。他指出:“首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供应了最根本的保证。其次,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殊是改革开放以来

10、的不断进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加,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我们已经具备了较为坚实的物质根底,可以为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公正、完善社会保障、进展社会事业、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等供应更充分的物质保证。第三,在我国,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政治上享有公平地位,根本利益是全都的。第四,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指导地位已经确立并不断得到稳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深化人心,教育科技文化事业不断进展,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不断提高,民族分散力显著增加。这些都是有利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根本的前提条件。 同志特殊强调:“在

1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全都的,我们党代表着中国最广阔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重要的依据。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上消失了四个多样化的趋势,我国的社会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消失了新的社会阶层。不同群体的详细利益是有差异的,存在着冲突。但这些冲突仍旧是人民内部的冲突,与旧社会的冲突有本质的不同。正犹如志所指出的:新的社会阶层是在党和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允许下消失的,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主导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总的条件下存在和进展的,其经营活动都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他们不同于社会主义改造前的私营工商业者,与广阔工人、农夫、干部、学问分子和

12、解放军指战员一样,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都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效劳并分散和统一在这一总的目标之下的。至于当前消失的安排差距相对扩大等现象,是前进中的问题,是可以通过深化改革渐渐得到解决、也肯定能够解决的问题。对上述这些问题,我们应当有正确的熟悉,不能影响和动摇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信念。 所以,不管是马克思主义根本原理还是我国的现实状况,都说明“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确定这样讲,反映了我们党对上述这些问题的深刻熟悉是经过了仔细思索的。在现阶段,我们能够实现社会和谐,“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这一点必需明确。 一次深化一次飞跃 社会主义应当

13、是和谐的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理。但是,把社会和谐明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是我们党的重大理论创新。从上面可以看出,它是依据实践的新进展,建立在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社会主要冲突和现阶段我国阶级阶层关系客观的正确熟悉根底上的,包含了我们党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社会主义的很多新熟悉和新思索,是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熟悉的结果,丰富和进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将来抱负社会的科学设想,但他们没有经受社会主义的实践,因而没有对将来社会作更多的阐述。毕竟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要靠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实践中不断深化熟悉,作出答复。从列宁到

14、,经过了丰富而曲折的实践过程,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他们对社会主义的问题有许多深刻的熟悉和论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继承了前人的探究成果,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第一次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实现了对社会主义熟悉的一次飞跃。但是,这一熟悉过程并没有完结。世纪年月以来,我们开头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探究,国家取得巨大进展进步,同时也消失了四个多样化日益进展的趋势等新问题。特殊是现阶段,已进入了冲突凸显期,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协调进展、全面进展的问题,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冲突、妥当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的问题等,都突出地显现出来。在实践中,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关于

15、人与社会全面进展、创立和谐社会的理论,对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熟悉得越来越深刻了。在世纪年月,同志就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是全面进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的重要论断,他强调指出:“既促进经济的进展,又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面对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和一系列迫切需要解答的新问题,我们不能仅仅重复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理,甚至不能停留在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上,而需要进一步进行乐观的理论思索和创新,并以此对全党提出新的要求。从紧迫的现实问题动身,特殊需要从实现社会和谐的角度提出总的目标和要求,明确其性质和特征。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心以马克

16、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科学进展观的要求,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并作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重大推断,把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熟悉又大大向前推动了一步。 这一重大推断怎样深化了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熟悉?本质和本质属性又是什么关系呢? 简言之,“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而“本质属性,根据马克思的说法,是事物的本质在肯定关系中的表现,既反映事物的根本性质,又反映根本特征,从这两个方面区分于其他事物。社会主义的本质,我们已经很清晰了。那么,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呢?就是社会和谐。社会和谐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根本特征,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及以前的社会形态的根本区分。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与职业考试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