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生活化语文教学的启示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如何去实践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呢?学习陶行知教育理论,我深深体会到,要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所开展,当前的语文教育,尤其要开辟生活化语文课堂,尝试生活化语文教学。因此,我在语文教学中,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一、 实现语文回归生活,建构生活化语文课堂陶行知强调说,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的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的书本。陶行知先生还说,“我们所过的生活及生活所必须的一切东西,便是我们生活教育的内容。他的“生活教育理论认为,“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由此看来
2、,我们的教学应力求贴近生活,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的环境,扩大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变封闭的、语言文字等的教学为开放的、生活化教学。只有走教学生活化的道路,才能真正改变教学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窘迫境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开展。因此让生活走进语文,建构生活化语文课堂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的具体做法是:1. 抓好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导入是一节课开始时为引入新课,使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结起来的教学环节。语文导入教学,应遵循一个根本原那么,即导入的内容和方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以此为基点,导入还要注意做到自然贴切,新颖别致,紧扣主题,这是语文导入教学生活化的根本精神和根本要求。
3、联系生活导入新课,就能扣住学生的心弦,稳定学生的情绪,集中学生的精神,激起学生的情趣,还可以起到沟通、激趣、设疑、动情的作用。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因为课文的主人公周总理的生平事迹距离我们的小学生较为久远,直接引题很难激起学生心灵上的共鸣。我在授课时,直接采用背景导入的方法,效果比拟好。我先简单介绍了周总理一生的丰功伟绩,然后边播放大屏幕当时送别时的情景边深情地说:“1976年1月8日,一颗巨星在祖国的上空陨落了,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与世长辞了整个中国在哭泣,整个世界在哭泣元月11日,总理的遗体被送往八宝山火化,首都人民自发地从四面八方云集到北京长安街两旁今天,我
4、们学习的这篇课文,记叙的就是当时那令人撕心裂肺的送别情景。教师的一段话直接介绍了文章的主人公和事件发生的背景,把整个课堂气氛渲染得庄严肃穆。老师的语调、语速和语气,使学生的心一下子与作者靠近了,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2. 抓好语文课堂教学的讲读环节。提问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实际,面向社会,解放思想,实现提问生活化,使问题变得亲切自然容易理解。生活化语文教学尝试,让学生积累“生活中获得的语文材料,课堂上大胆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并加以解决,初步实现了新课标提出的“加强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开展的目标。在教学奶奶的白发一课时,为了让低年级孩子
5、能理解奶奶是为儿孙操心而满头白发的,为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我布置了这样一个问题: 想想你在家里有没有过叛逆和任性的时候,而那时你们的父母是不是也为你们操心?片刻沉默后,同学们陆续说了自己在家的表现,如和父母讲话不耐烦,对父母的关心和爱置之不理等等。在此根底上,学生能用自己的生活去感受文中奶奶的爱,不仅能更好地体会这种感情,还能对他们自己起到教育作用。可见在教学中,调动学生已有的体验进行语文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提高语文感知能力,还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从而更好地面对自己的生活。3. 抓好语文课堂教学的总结环节。老师组织全体同学对课文内容、结构要点做分析,并在此根底上适度延伸,对学生进行联系
6、实际的教育,稳固知识,激发继续学习的兴趣。例如,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可以这样作结:“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像天游峰的扫路人、峨眉铺路人、守林人这样,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勤奋工作的普通劳动者还有许多许多。他们不顾世俗偏见,对工作勤勤恳恳,对事业执着追求,你还知道哪些普通劳动者的故事?说一个给大家听听。语文课要让学生积累文化,积淀精神,打好人生底蕴。此设计打通了课堂的壁垒,将学习活动立体化,极大地拓宽了语文学习的外延。通过说话训练,拓展思维,使学生认识到,正是由于这些普通劳动者的勤奋工作,才创造了这个美好的世界,培养了学生对普通劳动者的尊敬之情。这样作结,可以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发他们对人生价值的思索。二
7、、 充实语文教学内容,运用生活化教学资源语文课本上那一篇篇优美的、具有感染力的散文,那一篇篇震撼人心、引人深思的小说,那一首首文采飞扬、或清雅或激昂的诗歌,既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又给人情感美的熏陶,还能给人知识美的教育,无不陶冶着学生情操,开展着学生的个性,完善着学生的品质,培养着学生的人格素质。陶行知主张: 在具体教学中,“要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多媒体技术的出现正是为学生的生活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能更好地释放课堂想象的空间与课堂思维的时间,也为语文教学手段的改良提供了新的开展机遇,多媒体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产生了优
8、化的教学效果。语文教学,正应该利用多媒体技术,改革语文教学的手段和方法,使语文教学更加接近生活,真正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在学中生活。1. 利用多媒体,展现生活场景首先,多媒体技术的引入,可以更好地刺激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使教材的文字描述变得更强烈、更形象、更集中。例如水乡歌这课的教学,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勾画出一幅幅令人心旷神怡的水乡美景,从而化抽象的文字表达为诗情画意的意境,再现书中描绘的情境,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带给学生极大的听觉、视觉等感官上的享受,从而自然而然地进入读书有味、读书用情、读书用心的境界中,自觉愉快地学习。其次,多媒
9、体教学有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因为多媒体课件能够将抽象的文字变得具体,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难点。例如庐山的云雾这课中,了解庐山云雾的特点是一个教学难点。抽象的文字无法更好地展示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于是我在讲解到这里时,及时展示多媒体课件,再现课文情境,变抽象为直观,让学生感到自己仿佛置身于云雾缭绕的庐山之中,进而对庐山云雾的赞美之情得以进一步升华。2. 利用多媒体,积累写作素材当前的学生,生活面相对来说还很狭窄,借助多媒体可帮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积累写作素材。我们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有浏览价值的网站,指导他们去查找资料,充实知识,积累素材,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如,我每周让学
10、生搜集作文素材,可以是新闻信息,可以是小故事,还可以是优美语段,并且要在素材下面写上自己对素材的分析或感受,全班一起来朗读赏析。素材虽小但都是与生活相关联的,不仅使学生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学习习惯,而且还能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扩大知识面。其次可以激发写作的兴趣。如上三打白骨精这一课,先通过放出电视剧片段让学生观看,感受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再回到课文做具体分析,从而在教学课文的过程中渗透对故事情景、人物神态、心理动作等一系列作文技巧的学习。运用多媒体教学打破过去教学的模式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写作的思路和空间,更广泛地积累写作素材。三、 放飞语文想象思维,尝试生活化语文实践苏霍
11、姆林斯基特别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他一周两次把学生带到野外去,到“词的源泉去旅行,并把这称为“蓝天下快乐的学校。面向社会的生活实践,是学生学好语文、增加积累、培养审美情趣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参观访问等方式,让学生关注本地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和国内外的重要事件等。在活生生的生活世界中,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们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在教完秋姑娘的信一文时,有个孩子捡起地上的落叶兴奋地对我说:“老师,这是秋姑娘的信!我发现低年级的小学生非常喜欢去观察自然,这样我便有了将文学与实践相连的想法。于是我布置给学生一个作业,让他们观察校园内的植物,并采集
12、做成标本,或粘贴成图画,目的是引导学生用生活的眼睛来找寻语文。结果这一要求刚布置下去,学生就兴趣高昂地开始行动了。他们充分利用课间、午休等休息时间去观察每种植物,去草地上捡落叶。他们发现,原来自己校园内竟然有这么多种植物,几天下来收获甚大,最后学生把用落叶粘贴成的图画贴在教室里。这次生活实践,既让学生动了手,又让学生掌握了知识,让他们看到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实践活动内容丰富多彩,与同学们丰富多彩的生活相映成趣。除了学校、班级平常的活动,学生平时的观察,已有的兴趣之外,学生还应当有一种丰富的、多方面的语文生活,教师要多角度、多渠道地开展生活化语文实践活动。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最喜欢做的事,需要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了解和开展他们的兴趣、爱好、特长。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走出课堂小天地,步入生活大课堂;使学生语文学习实现知识与能力并重;让学生不仅能学语文,而且会在生活中灵活用语文。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我们要以宇宙为学校,奉万物为宗师,蓝色的天空是我们的屋顶,灿烂的大地是我们的屋基。作者单位:昆山市千灯镇炎武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