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XX市关于制造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sc****y 文档编号:2180789 上传时间:2023-04-2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6.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XX市关于制造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XX市关于制造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XX市关于制造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XX市关于制造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XX市关于制造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XX市关于制造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XX市关于制造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XX市关于制造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因此,发展以先进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根基,是实现*“十四五”发展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重要支撑。一直以来,市人大常委会高度关注我市先进制造业发展情况,持续多年对我市相关板块和先进制造业领域企业开展跟踪调研。2022年10月,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先进制造业发展情况的报告,并举行联组会议,开展专题询问,对我市先进制造业深度问诊把脉,力促其实现突

2、破发展。为做好相关议题的准备工作,自今年1月开始,市人大财经委、常委会预算工委在常委会分管主任的带领下,深入板块、园区看项目、访一线、抓问题、找差距,开展了3个月的专题调研。整个调研过程中,还积极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人大代表参加并征询意见。 一、基本情况与特色做法 近年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内外环境、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市委市政府坚持将发展先进制造业作为经济拓增量、优结构、提质量的重要抓手,着力推动先进制造业跑出*“加速度”。2022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增速在全国GDP前十城市中位列第*;净增规上工业企业*家,超“十三五”净增数总和;八条重点产业链快速发展,总规模较上年增长*%。 (

3、一)科学谋篇布局,聚焦重点导向鲜明。积极响应党中央战略部署。将*放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大局中谋划,2020年,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全市主导产业优化升级的意见,明确提出构建“4+4+1”主导产业体系,引领先进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全力把握新形势新挑战新机遇。2022年,印发*市推进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进一步聚焦八条重点产业链,着力构建自主可控的先进制造业发展体系,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统筹优化先进制造业布局。加强对首批*个特色园区的调度扶持,新型电力(智能电网)装备、软件和信息服务等2个产业集群被评为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集群内资源配置效率、全产业链规模化和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二)坚持创新驱动,

4、修炼内力夯实基础。一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进芯华章、*九天等企业打造国产EDA全流程创新平台,以平台实现功能集聚。落实支持企业创新的减税降费政策,合理配置财政资金,支持重点企业技术研发投入和初创成长期市场主体培育。二是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实施“紫金之巅”产业链技术攻关计划,面向全国发布首批*项关键技术攻关“榜单”,以“揭榜挂帅”方式鼓励各类创新主体集中力量攻关。三是强化产业共性技术供给。加快*集成电路产业服务中心等国家级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创新中心等创新联合体在整合资源和技术突破方面的引领作用,降低企业技术研发成本。 (三)优化服务保障,精准对接高效耦合。一是着力构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格局。

5、完善产业链龙头企业培育库,建立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单项冠军企业培育库,专项对接、精准服务,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良好产业生态。二是助力企业市场拓展。围绕八大产业链重点领域加快应用场景开发建设,2023年1-2月全市累计发布应用场景*个。开发“*市创新产品推广应用平台”,开通创新产品线上直报通道。发布*市创新产品应用示范推荐目录,召开供应链对接交流会,拓宽产品市场应用渠道。策划2023世界智能制造大会等活动,提升产业链整体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三是推进产业链对接合作。举办产业大讲坛企业家服务日早餐会、华为工业互联网赋能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峰会,优化产业发展生态,赋能产业链重点企业数字化转

6、型。 二、存在的问题 放眼全球,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悄然兴起,数字技术正推动制造业价值链发生系统性再造。聚焦国内,需求结构、产业结构、技术体系正加速变革,疫情对产供销循环的影响日趋常态化。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调研组认为,我市先进制造业亟需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规上工业经济规模不大,产业布局尚需优化。总体规模体量偏小,2022年我市规上工业总产值*亿元,仅相当于苏州(*亿元)的*分之一,低于无锡(*亿元)。制造业占比呈下降趋势,2020年至2022年,我市制造业占GDP比重逐年下降,分别是*%、*%和*%,要实现“十四五”规划中提出的“经济总量突破2万亿元、制造

7、业占比稳定在30%”的目标难度较大。布局有待整合优化,我市产业集群布局还缺乏统一的战略规划和管理,集群内企业的产业关联度小,分工和专业化程度不高,技术和信息等资源共享程度不高,难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关系,吸引有行业影响力和带动力的大项目落地。今年1-2月,我市10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签约数同比下降*%。 (二)创新内生动力不足,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高。企业创新意识不强,研发投入不足。市统计局对2022年*市规上、限上企业创新调查结果显示,我市开展技术创新的企业比重为*%,在全省仅排第*位。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研发强度在省内排名第*位,工业企业创新费用*亿元,仅为排名第一的苏州创新费用的*

8、%。产学研用协同缺乏合力,创新成果转化率低。高校、科研院所受价值导向和利益分配机制影响,面向企业、面向市场、面向实际应用做研发的动力不足,科教优势、临床资源优势未能充分转化为产业创新优势;另一方面,企业技术成果在发现、评估、筛选、转移机制方面尚待完善,技术交易、科技信息服务等科技中介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中高端制造业优势尚未形成,在通用操作系统、数据库、IC设计等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对外源性技术和订单仍存在路径依赖,多数技术升级属于集成创新,源于本土的自主创新和技术突破比较有限,缺少有竞争力的产品和龙头企业,技术空心化和自主品牌缺失问题凸显。 (三)要素供给缺乏有效性,资源紧缺的制

9、约效应愈加显著。人才与产业发展的对接程度不高。市人社局发布的2022年度八大产业紧缺人才需求目录显示,*%的企业有用人需求,最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设计制造等专业技术类人才,人才紧缺指数为*,人才紧缺程度整体呈上升趋势。人才政策实施的精准性不够。部分激励政策和措施对人群、行业等的差异性体现不足,激励的作用和效果有限。高校人才培养与高端制造业人才供需矛盾突出,人才优势转化为科技产业优势还不到位。根据一线城市(北上广深)流出人才去向分析,*流入比例为*%,低于杭州(*%)、苏州(*%)、佛山(*%)等城市,对人才吸引力度略显不足。金融支持力度还需进一步增强。2022年末,*地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制造

10、业贷款余额*亿元,占全部贷款的*%,而房地产贷款余额却占到了全部贷款的*%,对比悬殊。空间承载能力受限。根据第三次国土调查和产业用地专项调查显示,我市目前工业用地*平方公里,“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全市工业用地总量达到300平方公里”,照此计算,未来3年,年均工业用地新增量只有*平方公里,远低于“十三五”期间工业用地年均*平方公里的水平,土地紧缺程度进一步加剧。 (四)链主企业核心驱动力不足,产业链规模效应发挥不充分。除软件和信息服务、智能电网、轨道交通等产业外,我市大部分重点产业还缺乏具备产业格局控制力和产业生态主导力的“链主企业”。2022年末,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家,在全省

11、排名第*位(苏州*家、无锡*家、南通*家、常州*家),重点产业链上规模达百亿级的龙头企业数量只有*家,50亿级的有*家。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低于上海*%,广州*%,杭州*%的水平。以生物医药产业链为例,链内最大的企业先声药业营收为*亿元左右,仅为泰州扬子江药业的*%、连云港恒瑞药业的*%,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力和带动力不足。 (五)产业政策精准性相对不够,考核评价指标亟待完善。协同性尚需增强,企业对政策的获得感不强,调研中企业反映,我市首购首用政策落实中还存在上下游信息对接不畅,需求端激励不足、积极性主动性不高的问题,产品示范应用、品牌建设仍需加强。执行性

12、还需明确,我市制造业新增项目禁止和限制目录(2021年版)在指导制造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各区(园区)在新项目备案过程中因口径不一致导致政策把握不准,给市场主体带来一定困扰。评价指标仍待优化,重视数量、产值等指标,较少关注内在竞争力、发展可持续性、创新能力等质量指标,重视新项目招引而忽视存量企业培育和转型升级,易导致产能过剩、重复布局、无序竞争等问题。 三、调研建议 (一)把握发展战略新机遇,加快培育产业集群。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在当前“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背景

13、下,“十四五”时期,*能耗指标必将会进一步压减。因此,为更好支撑*“十四五”规划所确定的“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2万亿”的目标,*应当按照创新引领、两业融合、绿色发展原则,加快发展一批千亿级规模的产业集群。一是要夯实基础,重点支持具有产业带动效力的软件和信息服务、智能电网两大产业集群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二是要挖掘增量,重点培育已有一定产业规模且发展潜力较大的人工智能、智能制造装备、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网络等五大新兴产业集群,大幅提升国内外产业影响力。三是要前瞻布局,在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孵化和加速氢能与储能、航空航天等一批先导产业集群,抢占前沿产业发

14、展制高点。 (二)增强创新主体原动力,塑造科技产业“黏合剂”。将推动先进制造业创新发展贯穿于“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之中,全方位多角度支持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完善市场化科技创新基金运作,加大对种子期、初创期企业创新的扶持力度,通过绩效考评、以奖代补等方式精准支持先进制造业创新,着力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坚持政策引导与市场激励相结合,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鼓励在宁高校、科研院所实施“先赋权后转化”的成果转化激励方式,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充分激发创新活力,打通科研创新成果转化通道。加大关键共性技术供给,围绕八大产业链,加大对基础零部件、关键材料、工业软件、检验检测平台和

15、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投入力度,加快推进高档数控机床及成套设备、高性能膜材料、先进复合材料技术与装备三家创新中心争创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推进生物医药协同创新中心筹建工作。 (三)打造发展环境新高地,释放要素资源“虹吸效应”。全面升级人才政策,充分利用八大产业链人才需求目录,在人才引进和培育政策中,适度向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新医药与生命健康、人工智能领域倾斜,推广定制型人才培养模式。对接“海智湾”品牌计划,加大对核心环节及关键领域海外人才和技术的磁吸效应,利用紫金山英才智慧云平台,建立梯级人才评价标准,赋予重点企业单独举荐权,厚植人才发展土壤。实施更加精准的制造业金融支持政策,加大市、区级政府引导基金的出资比例和额度,进一步完善投贷联动、知识产权金融扶持政策,通过出资承担劣后责任、让渡超额投资收益等方式,全面撬动银行、保险、证券、创投等资本市场要素资源投向先进制造业领域。围绕构建“中心提升、南拓北展、东向融合、西向辐射”的城镇化格局,科学完善产业链发展规划,因地制宜明确各区主导产业,给予各区发展先进制造业差别化的财税补偿和土地、能源政策。鼓励工业用地“退一优二”,多措并举盘活低效产业用地,加快推进“腾笼换鸟”,提升产业经济密度和产业链丰厚度。 (四)提升链主企业牵引力,壮大产业链“雁阵集群”。紧扣产业链全年营收目标,夯实产业部门、板块、园区责任制,层层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范文 > 写作指导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