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7年度人民日报评论大合集(27万字!).docx

上传人:g****t 文档编号:222843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517 大小:386.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度人民日报评论大合集(27万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7页
2017年度人民日报评论大合集(27万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7页
2017年度人民日报评论大合集(27万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7页
2017年度人民日报评论大合集(27万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7页
2017年度人民日报评论大合集(27万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7页
2017年度人民日报评论大合集(27万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17页
亲,该文档总共5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7年度人民日报评论大合集(27万字!) 人民日报评论年编 2017(人民论坛) 编 辑 说 明 评论是人民日报的旗帜和核心竞争力。2017年,人民日报评论始终把讲政治放在首位,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在重大事件上精准把握、精妙解读,注重表达创新,是传递中央精神的金话筒;注重选题拓展和议程设置,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面对热点问题不躲不绕、拨云见日,让党报评论在众声喧哗中始终成为引领方向的旗帜,发挥了“中流砥柱”和“定海神针”的作用。 本书汇集了“人民论坛”“人民时评”“人民观点”“评论员观察”四个专栏2017年刊发的全部文章,其中“人民论坛”229篇,“人民时评”220篇,“人民观点”

2、26篇(“人民观点”文章的作者均为人民日报评论部,不再一一标明),“评论员观察”147篇(“评论员观察”为首次收录),并附有电子版,敬请读者参阅、指正。 人民日报社评论部 2018年1月 点赞“赫赫而无名”的人生 李斌 立项3年后开工,开工两年后下水,下水4年后编入海军战斗序列,在科研水平和工业能力一穷二白的年代,中国用不到10年的时间就完成了核潜艇的研发和入列。茫茫海疆有了制敌于千里之外的“钢铁蛟龙”,背后深藏着科研人员的功与名。黄旭华,就是这个英雄团队的典型代表。 黄旭华的履历看上去“很简单”,从志在必得的少年到白发苍苍的老年,他只做了研发核潜艇这样一件事。黄旭华的履历又“很不简单”,放下

3、儿女情长,隐姓埋名专注科研30年,做出常人难以做出的抉择,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辛苦。他以“不可告人的人生”,回答了“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的经典命题,用“赫赫而无名”的淡泊,诠释了“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的报国情怀。对比一些人身上追名逐利的浮躁风气,对比一些部门工作干得不多、口号喊得漂亮的不实作风,对比一些干部捞实惠、要地位的自私做派,黄旭华正如网友们所感佩的,是“熊熊燃烧的精神火炬”“志行万里的人生楷模”。 时势出英雄,而英雄往往有两种,一种是奋不顾身殉国家之急,“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一种是忧国忘家、鞠躬尽瘁,“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前一种考验的是胆识,后一种考验的则是

4、毅力。这两种品德,黄旭华兼而有之。目睹中国遭受日本侵略者欺凌,中学时期果断作出“弃医从船”的选择;响应国家研制核潜艇的任务,埋头苦干一干就是30年;功业已成却不养尊处优“吃老本”,分分秒秒献身于研发人才传帮带黄旭华用默默无闻、无怨无悔的毕生奋斗,将爱国之情、报国之志熔铸于强国强军的伟大事业中,树起一座受人敬仰的精神丰碑。誓言无声,大国重器就是最好的名声;生命有限,高歌以行就是最好的留念。 习近平总书记曾专门就“大奉献”与“小奉献”作辨析。放弃外界高薪诱惑,自觉接受党纪约束,这只是“小奉献”;历练一颗为党为人民矢志奋斗的心,再怎么艰苦也感到美、再怎么付出也感到甜,才称得上“大奉献”。黄旭华忠诚一

5、辈子、奉献一辈子的大写人生,正是“大奉献”的一个范本。“我很爱我的妻子、母亲和女儿,我很爱她们”,黄旭华同样有情有义、有爱有家,但在国与家、得与失、进与退的抉择面前,他毅然选择了报国为先、事业为重。因为对祖国的大爱,所以发出了“造不出核潜艇,我死不瞑目”的澎湃誓言,有了“苦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的惊世壮举。一位作家说:“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黄旭华就是这样一个燃烧自我点亮民族灯塔的大义行者。他以身许国的坚守和执着,读来令人动容,更让人深受感召。 存千秋之功,成万世之业,必待非常之人。千百个像黄旭华一样的“沉默的砥柱”,共同托举起“两弹一星”、核潜艇、

6、国产航母、大飞机等大国“利剑”。放眼未来,中国进入新时代,这是一个讲忠诚、比奉献的新时代,这也是一个呼唤英雄、呼唤实干的新时代。像黄旭华一样把个体奋斗融入实现中国梦的洪流,勇做与时代同向而行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我们一定能成就利国利民的不凡事业,谱写俯仰无愧的人生篇章。 (2017年12月27日) “宁作我”方能成我 陈大昊 据世说新语记载,东晋名士殷浩与权臣桓温齐名,桓温常有竞争之心,每每要与殷浩一比高下。殷浩对此回应道:“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 某种意义上,“宁作我”,就是要在变动不居的世界中找到方位,在波涛汹涌的浪潮中岿然不动。但在现实生活中,抵达“宁作我”的境界,殊为不易。在我们

7、身边,有的人会产生“卿不如我”的傲气,有的人则会发出“我不如卿”的喟叹。在人与人的对比中,无论是略逊一筹,还是甘拜下风,难免打破平静的心境,让内心起了波澜。 人的一生中,每个人都“与我周旋久”,不断地重新认识自己。然而,想抵达“自知”的境界谈何容易。有的登高望远,便自视甚高,忘记了“只缘身在此山中”;有的自甘堕落,总觉得与失败结缘,久而久之便深陷泥淖,消极怠惰;有的寄人篱下,盲从盲信、毫无主见、随波逐流。事实证明,一个人倘若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始终坚持自我、勇于战胜自我,心理就容易被外界影响,思想就容易被外物奴役,行为就容易被外力裹挟。长此以往,最终只会弄丢了自己。 由此想起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

8、验”。实验安排一批经过测试确属“心理健康的正常人”分别充当看守和囚犯,结果,无论是看守还是囚犯,都在不知不觉中被角色改变,各自沉湎于相应情境而无法自拔。翻看那些落马官员的忏悔录,也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规律:他们常常陶醉于为官的角色,而淡化了一名党员的本色和为民的底色。正如陈云同志所讲的那样,“起初是干革命来的后来官越做越大,味道也越来越大,有人就只想做官,不想革命了,把革命忘光了。”在高高在上的“失重”状态下飘飘欲仙,在欲壑难填的“超重”状态中腐化堕落,这些人自然容易走上贪腐的不归路,走向人民的对立面。 为官从政难在不忘初心,做人做事更是如此。著名画家丰子恺曾说:凡做人,在当初,其本心未始不想做

9、一个十分像“人”的人;但到后来,为环境、习惯、物欲、妄念等所阻碍,往往不能做得十分像“人”。前进路上,信息的迷雾、信念的迷失、成长的迷茫,都会成为“宁作我”的障碍;变动的世界、个人的眼界、做人的境界,都会影响“宁作我”的坚守。“踩着别人脚步走路的人,永远不会留下自己的脚印”。始终保持“我是谁”的自省、“宁作我”的自信和“勿忘我”的自律,看淡世俗眼光,看轻世间纷扰,看守住自己心中的世外桃源,才能避免成为“别人的影子”“他人的复制品”。 歌德说:“谁不能主宰自己,便永远是一个奴隶。”从来没有不需要抵抗重力的飞翔,也没有随随便便、轻而易举的成长。一个人真正的敌人是自己,真正的成功是“成我”。无论是面

10、对未知的前路,还是身处人生的低谷,只要坚持做自己心灵的“主人”,一个人就能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宁作我”而成我。 (2017年12月26日) 识人待人慎“爱屋及乌” 匡吉 心理学上有一种“光环效应”,即看到一个人的某一方面是优秀的,就会认为他方方面面都优秀;与之相应还有“恶魔效应”,即对人的某一方面有不良印象,就会对这个人的整体评价偏低。 “光环效应”或“恶魔效应”,皆属典型的情感旁移。类似的心理现象,在生活中并不鲜见。因为思念家乡,便不由感慨“月是故乡明”;因不喜某个角色,则将一部电视剧“打入冷宫”。据说苑记载,周武王打败商纣王后,询问姜太公拿殷商臣民怎么办。姜答道:“臣闻爱其人者,兼爱屋上

11、之乌;憎其人者,恶其余胥。”遂建议把他们斩尽杀绝。尽管建议未被采纳,但“爱屋及乌”“恶其余胥”两句成语却广为流传。 因“爱”或“恶”,最终将态度与情绪覆盖到与对象相关的一切,其实很不理性。人们对事物的看法,难免受情感因素的影响,但如果不加甄别、不分场合,任由“爱屋及乌”“恶其余胥”式的心理定势晕染,便极易导致“一俊遮百丑”“一丑遮百美”的片面倾向,影响对人或事物本质的认知。比如,一家企业需要选聘一名总经理秘书,人力资源总监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了推荐,但却无视了被推荐人文笔不佳、爱出风头、不能严守公司秘密等不适合秘书岗位的特点,最终给总经理的工作带来了诸多麻烦。 一名不合适员工造成的后果,可能还仅

12、限于企业内部;倘若为官从政者也以爱屋及乌、憎人及物的态度识人用人,其影响只会更大。譬如,领导干部一旦对某个人有好感,就对他百般信任、非用不可,甚至连缺点也不在乎,可能就会“带病提拔”;一旦对某个人有成见,一点余地也不留,甚至因为一句话、一件事就坚决不用,极易“因瑕废玉”。并且,这样的“爱”“恶”如果通过一个人迁移到与其相关的人身上,欣赏一个人就对被他推荐或与他亲近的人也特别好,反感一个人就连跟他同地域、同单位的人也一并打压这样“推爱”“导恶”,难免导致用人不公,甚至引发团团伙伙、亲亲疏疏,最终影响风气、污染政治生态。 “尚贤者,政之本也。”群贤毕至不会自动实现。领导干部能否在识人用人时,坚持选

13、贤任能、避免以偏概全,坚持社会公论、避免感情用事,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坚决防止和纠正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匡正选人用人风气”。只有真正营造出客观公正的用人环境,才能让“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的怪象销声匿迹,让更多踏实肯干、不跑不要者获得机会,让德才平平却投机取巧者没有出路。 其实,无论识人用人还是交友待人,都应努力规避主观因素的消极影响。跳出片面、偏执的怪圈,不被所处的位置、特定的情绪所左右,我们必定能看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风景,

14、收获“不畏浮云遮望眼”的人生。 (2017年12月25日) 摆脱“升迁焦虑” 黄福特 同学小聚,在机关工作的人说到晋升的话题,往往很热烈。什么三年正科、五年正处,未及年限者充满期待,快速提拔者心情愉悦,提拔落后者愤愤不平。不少单位,同事在一起聊的话题也多集中在提拔上,谁谁提拔快,谁谁还在原地踏步,或是羡慕,或是叹息。 类似现象可称之为“升迁焦虑”。应该说,追求进步本无可厚非,在职业生涯中锐意进取,也是一种积极态度;但如果这种“进取”转化为焦虑情绪,甚至一味用职务升迁来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乃至以升迁的速度衡量职场的成败,那么这种“焦虑”,体现的就是“官本位”思维了。任由“升迁焦虑”蔓延下去,不仅

15、影响年轻干部干事创业的心态与作为,也容易在机关内部形成一种焦虑情绪和攀比氛围,甚至出现“不琢磨事、只琢磨人”的不良倾向。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这样勉励青年人:“立志是一切开始的前提,青年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刚走上工作岗位,就不以做大事为志向,却用精准到年份的方式规划自身的升迁路线,看似有目标有斗志,实则“谬以千里”。因为一旦不能如愿,就会认为自己职场很失败,愤懑、失落、牢骚就会随之而来,导致工作上无甚建树,精神上较为压抑,生活上感到黯淡。这种“升迁焦虑”严重的时候,往往会毁了一个人。很多人心里当然清楚,职务的升迁既有个人贡献与综合素质等因素,也有岗位需求、现实机遇等因素,同时也因金字塔式的升迁结构,越往上职位越少,必然要优中选优。但一些人在内心里容易走入死胡同,甚至往往忽视自身能力等因素,转而埋怨用人不公,乃至搞起歪门邪道那一套。这正是“立志做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范文 > 写作指导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