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1 目 录第二册目录引言/291 第四编华夏北疆燕秦汉时期的辽宁 第一章中原政权设郡置县/299第一节秦开却胡/301第二节修筑长城/304第三节设置郡县/313第四节碣石行宫/338第五节燕王割据/344第六节汉武拓边/345第二章东北诸族势力兴起/363第一节夫余外邦/366第二节句丽建国/370第三节三郡乌桓/387第四节鲜卑联盟/388 第五编 诸雄争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辽宁第一章曹操北征乌桓/401第一节乌桓袭边/402第二节北征乌桓/402002物 质 文 化 遗 产辽宁文化记忆第二章公孙氏政权兴亡/409第一节公孙氏割据辽东/410第二节公孙氏辽东寓贤/411第三节司马懿讨公孙
2、渊/417第三章慕容鲜卑与三燕兴亡/427第一节慕容鲜卑占据辽西/429第二节慕容廆棘城称雄/430第三节三燕政权的兴亡/434第四节佛教东传与三燕高僧/478第四章高句丽争霸辽东/483第一节高句丽西进/484第二节毌丘俭东征/485第三节句丽鲜卑征战辽东/488第四节高句丽占据辽东/493第五节高句丽的宗教/495第六节高句丽的防御体系/498第七节高句丽的生活习俗/512第五章平州与护东夷校尉/519第一节两晋平州/520第二节护东夷校尉/521003 目 录第六章北魏经略营州/523第一节营州初设/524第二节佛教兴盛/524 第六编华夷交融隋唐时期的辽宁第一章羁縻前哨/535第一节营
3、州都督府/536第二节民族聚居地/544第三节隋唐征高句丽/564第四节唐安史之乱/569第五节鸿胪井刻石/571第二章丝路东延/575第一节丝路东端起点/576第二节多民族文化共存/581物 质 文 化 遗 产辽宁文化记忆291引言自燕将秦开却胡,燕国在辽地设辽东、辽西、右北平郡以后,中原的郡县管理体制和先进的文化植入东北南部的辽宁地区,中原文化与东北的土著文化开始了漫长的融合过程。秦汉是统一的大帝国,随着帝国版图的扩大,政令的推行,其政治一统性在考古出土文物中也有表现。边疆地区的郡县城市建筑效仿中原,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东西南北高度的一致性,砖室墓在全国各地推广开来等,都是政治一统的物质表现
4、。与此同时,文化的多样性和区域性依然存在。这里所说的多样性主要是指同一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并不是线性发展的,而是在继承当地东周文化的同时,又学习、借鉴了其他外来文化因素,使自己的文化呈现出新的面貌。政治的一统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文化的区域性,虽然我们不可能像新石器至商周考古那样,把秦汉考古划分出区系类型,但文化的区域性差异仍然是客观存在的,身为汉代人的司马迁和班固就已经看到了文化的区域性特点,在史记货殖列传和汉书地理志中都有明确的表述。尤其是到了汉代,汉族大量移民到辽宁地区,汉族与东北土著居民错居杂住,取长补短,互相学习,这种尚学之风一直维系到唐“安史之乱”以前。在先进的汉文化影响下,东北的土著民族
5、纷纷崛起,先后建立了多个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引言物 质 文 化 遗 产辽宁文化记忆292引言这些少数民族地方政权与中原政权或和平相处,或战事连连,人们没有所谓的正统、中心之国、汉民族唯我独尊的狭隘民族主义情结。正是在这种和平共处或频繁的战争交往过程中,实现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影响。因此,汉唐时期空前的盛世也就成为一种必然。魏晋以后,广泛的“胡化”现象,正是当时融合有欧亚大陆草原文化的北方民族文化进入南方农耕汉文化区域的表现。在中原文化对边疆文化实施强大影响的同时,边疆文化也对中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因此,文化之间的影响是互动的,单向的传播很少。从边疆文化对中原文化发展的促
6、进中,我们也看到了中原文化的包容性,正是这种包容性,保证了它的旺盛活力,从而保证了它的先进性。正如苏秉琦先生所言:“五胡不是野蛮人,是牧人。他们带来的有战乱,但不止是战乱,还有北方民族充满活力的气质和气魄。”而正是这种气质和气魄,使中华民族文明得以增添新鲜血液,连绵不断,并向更深、更广的领域发展。也正是这种气质和气魄,使东西文化的交流与交往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局面,并为隋唐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发展、达到鼎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公元 618 年,唐王朝建立,中国封建社会进入又一鼎盛时期。唐王朝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对外交流频繁,很多城市成为多民族的聚居地。营州就是当时东北地区
7、的多民族文化交流的中心。历年来,古营州地下出土的丰富多彩的文物,成为反映多民族在此活动的实物见证,揭示出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在历史文明发展进程中的促进作用。唐代的空前开放,源于对本土文化的自信与自豪,整个国家洋溢着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对外来精神文化,以“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为我所用,使华夏文明日益成熟丰满,光彩照人;对外来物质文化的优秀成果欣然接受后,又与本土物 质 文 化 遗 产辽宁文化记忆293引言文化相结合,并加以改造,使之更为先进;对外来人口妥善安置,并与汉人和谐相处,使中国古代的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达到一个新的高峰。中国古代社会从春秋战国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到汉朝的文景之治、汉武拓
8、边、光武中兴乃至唐朝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生产力高度发展,各民族文化空前活跃,充分交融,汉唐之风对今天的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第四编华夏北疆燕秦汉时期的辽宁第四编华夏北疆燕秦汉时期的辽宁物 质 文 化 遗 产辽宁文化记忆296当中国社会进入到群雄并起的战国时代,中原大地动荡不已,各路诸侯,风起云涌,竞争雄长,争夺天下,燕国是雄踞中原北域的战国七雄之一。战国中后期,随着燕昭王的中兴,燕国国力迅速增强,开始了对东北地区的扩张,中国东北地区的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随着燕国的秦开却胡、设置郡县、修筑长城和东攻朝鲜等活动,使东北南部正式纳入到中原文化的大格局之下,华夏中原郡县建置的曙光开始辐射
9、东北大地。此后的秦汉王朝也十分注重对东北地区的经营。在中原地区,原本势力弱小的燕国,经历了燕昭王 20 余年的励精图治,势力逐渐强大起来。但在燕昭王即位之初,北邻的东胡兵力强盛,经常攻掠燕国,燕国为了求得北部边境的安宁,不得不屈从东胡的要求,曾经把燕国的名将秦开送到东胡做人质,与东胡建立了互质关系。秦开被扣押在东胡期间,得到了东胡人的信任,对东胡内部虚实了如指掌。燕昭王改革之后,燕国的国力有所增强,此时秦开也回到了燕国,燕昭王就派他带兵攻打东胡,东胡大败,向北退走一千多里。燕国为了加强对新拓疆土的统治,一方面修筑从造阳(今河北省北部独石口至滦河源一带)至辽东的北部长城,加强军事防御,另一方面设
10、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和辽东五郡,强化对这些地区的行政管辖。时间大约就在燕昭王十二年(前 300)至二十八年(前 284)之间,这是东北地区第一次被中原封建王朝纳入郡县制的有效管辖之下,也是东北地区纳入中原政权管辖后第一次在史书上有明确的记载。根据考古发现来看,燕国对古代辽东、辽西郡的统治是据点式的。在考古发现上的表现为:发现燕国的遗物很少且集中,而当地土著文化遗存则大量存在。到了两汉时期,中央政权在辽宁地区的郡县设置更为明确。考古发现了其中的部分城址,尤其是辽西、辽东大量成批汉墓的发现,表明辽宁大部分地区已切实地纳入到中原政权的有效管辖范围之内。尽管如此,汉文化遗存也未能把当地土著居物
11、质 文 化 遗 产辽宁文化记忆297第四编华夏北疆燕秦汉时期的辽宁民文化遗存完全排挤走,相反,在某些偏远地区,当地土著居民文化还呈现着发展扩大的势头,进而在中原先进文化和思想观念的影响下,纷纷崛起,效仿中原建立了自己的民族地方政权。比如:辽东地区的夫余、高句丽文化遗存,辽西地区的三郡乌桓、慕容鲜卑文化遗存。正是因为这些土著居民的进步与发展,为日后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轮番登上北中国的政治舞台,促进中国北方各民族的大融合做了必备的铺垫。辽宁地区发现汉代城址分布图第四编华夏北疆燕秦汉时期的辽宁物 质 文 化 遗 产辽宁文化记忆298辽宁地区发现汉墓分布图第一章中原政权设郡置县燕国右北平,特别是辽西
12、、辽东两郡的设立,是我国古代史上东北地方行政建置的重大发展。两郡设立以前,无论从考古发现或文献记载的材料去考察,都可以把辽东、辽西地区与中原地区的联系追溯到非常古远的年代。辽河作为我国六大水系之一,医巫闾山作为我国五大“镇山”之一,均见于先秦文献记载。可见,在先秦的地理概念中,东北地区即已包括在统一的中国地理范围之中。所以,自燕国在东北地区南部设立郡县以后的两千多年间,虽几经历史的曲折,东北地区作为我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却不断得到巩固,而东北地方行政建置也不断有所发展。随着辽东等五郡的设立,在辽东等地区第一次出现了一批以郡、县等地方行政中心发展起来的城镇。比如内蒙古宁城县黑城村古城址就是右北
13、平郡郡治平刚城,还有一些是当时五郡下辖的县治所在地,比如喀左黄道营子城址就是西汉右北平郡白狼县故城、凌源县安杖子城址就是右北平郡石城县治址、丹东叆河尖古城址就是西汉辽东郡的安平县治所、普兰店花儿山张店城址就是西汉辽东郡沓氏县城等,它们有的始建于战国,有的始建于西汉,这些城址多选择在交通要冲或河流交汇处,作为东北南部第一批行政中心,逐渐发展成为当地的统治中心,以后随着人口的增加,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很快又发展成为经济和文化中心。但是这些城镇设置的时代在史书中并没有明确记载。郡下置县当有一个过程,应该是逐步完成的,某些县有后期增设的可能。襄平城就是东北地区目前已知最早的郡首府级城镇。燕国在东
14、北南部地区的管理、开发尽管不到80年,但在这些地区的开发史上却是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具有开创性的作用,秦汉以后对东北地区的开发都是在燕国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所以说辽东、辽西等郡是我国东第四编华夏北疆燕秦汉时期的辽宁300物 质 文 化 遗 产辽宁文化记忆北地方古代行政建置最早的地区。从此,一批初具规模的郡县城邑标注在祖国东北大地的版图之上,它们作为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军事重镇,开始活跃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历史舞台上,越来越闪耀着灿烂的光芒。燕辟辽东等郡,使古代辽宁这片蛮荒的区域开天辟地第一次有了行政归属,制度文化概念从此走进了古代辽宁人的生活之中,处在原始社会的辽河文明,直接沐
15、浴在封建社会的阳光照耀之下。汉代辽宁郡县分布图物 质 文 化 遗 产辽宁文化记忆第四编华夏北疆燕秦汉时期的辽宁第一章中原政权设郡置县物 质 文 化 遗 产辽宁文化记忆301第一节秦开却胡秦开却胡是指战国晚期燕国大将秦开北却东胡,开设五郡的史实。实际上包括了燕国北却东胡、东灭貊国、取朝鲜西部地三个大的历史事件。战国晚期,战国七雄之一的燕国,曾有一次大规模的扩张行动,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奠定今天中国的版图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便是燕国北却东胡、东灭貊国、取朝鲜西部地的三个重大历史事件。历史文献资料简略地记载了这三件事。秦开却胡:“燕有贤将秦开,为质于胡,胡甚信之。归而袭破走东胡,东胡却千余里。与荆轲刺秦
16、王秦舞阳者,开之孙也”(史记匈奴列传)。燕国灭貊:“貊国在汉水东北。地近于燕,燕灭之。”(山海经海内西经)取朝鲜西部地:“昔箕子之后朝鲜侯,见周衰,燕自尊为王,欲东略地,朝鲜侯亦自称为王,欲兴兵逆击燕以尊周室。其大夫礼谏之,乃止。使礼西说燕,燕止之,不攻。后子孙稍骄虐,燕乃遣将秦开攻其西方,取地二千余里,至满番汗为界,朝鲜遂弱。”(三国志乌丸鲜卑东夷传注引魏略)战国时期东胡、貊、朝鲜分布图(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四编华夏北疆燕秦汉时期的辽宁302物 质 文 化 遗 产辽宁文化记忆秦开是战国时燕国名将,也就是后来随荆轲一起刺秦王的秦舞阳的爷爷。燕国与东胡相邻,东胡是鲜卑和乌桓的祖先,后汉书说它因居匈奴之东而得“东胡”之名,是“与匈奴并盛”的强大游牧部族。东胡经常南下骚扰燕国,抢夺财物,来无影去无踪。为了边境安宁,秦开不得不给东胡当人质而“为质于胡”。事物总是辩证的,秦开为质于胡虽是耻辱的事,但也为他日后的却胡成功打下了基础,相当于公开“潜伏”于敌人内部,因此他对东胡的风俗,特别是战术情况,摸得一清二楚,掌握了第一手材料。秦开逃回燕国后,率大军与东胡作战,退敌千余里,解除了燕国的北境边患。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