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流亡日志:慈禧在山西的53天.pdf

上传人:sc****y 文档编号:2349582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PDF 页数:224 大小:10.2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流亡日志:慈禧在山西的53天.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24页
流亡日志:慈禧在山西的53天.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24页
流亡日志:慈禧在山西的53天.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24页
流亡日志:慈禧在山西的53天.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24页
流亡日志:慈禧在山西的53天.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24页
流亡日志:慈禧在山西的53天.pdf_第6页
第6页 / 共2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引言引 言光绪二十六年(农历庚子年,公元1900年),山西北起阳高、天镇,南到蒲州、临猗,全省普遇大旱之灾。关于此次旱灾的情况,山西各县的县志中普遍都有文字资料的记录。也就是这一年的夏季,中国北方发生了又一震惊中外的大事件:在由英、美、德、法、俄、日、意、奥八国军队组成的联军入侵北京后,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开始流亡直隶、山西、陕西三省,中国近代史上又添了一段屈辱不堪的往事。1901年1月1日(光绪二十六年十一月十一),一个公元世纪新的开始。当西方各国使用公元纪年已经有了千余年历史的时候,有着古老文明的东方大国中国依然还使用着封建帝王的年号纪年记事。在新世纪的开始之年,中国却经历着庚子年义和团民众

2、杀洋人灭西教、八国联军集结入侵、慈禧光绪仓皇出逃这一系列时局动荡、军事失败带来的屈辱,清朝国民在惨淡黯然中悄悄地完成了两个世纪的交替。接下来等待清朝国1流亡日志慈禧在山西的53天民的是更加屈辱更加苛刻的 辛丑条约 的签订。上至大清朝高高在上的统治者,下及因战乱和朝廷腐败而过着流离失所苦难生活的四万万五千万国民,此时饱受着屈辱和痛苦的煎熬。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逃亡一行,则在庚子年的秋季里,在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的时候,仓皇逃离北京,经直隶、山西的府州县以后,避难古都西安城,他们在逃跑的许多个日子里,提心吊胆,寝食不安。因此,当列强各国一经提出了巨额赔款的议和条件,流亡中的慈禧太后便迅速做出回应,冠冕堂

3、皇地诏告天下:“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积贫积弱的晚清朝廷处于风雨飘摇的倾巢危难中,当主政者一经提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论调之后,举国响应,平息外事。一国之至尊弃都城逃亡,大清朝的尊严何在?任列强恣意蹂躏中华百姓,清王朝的颜面何在?慈禧、光绪一行从光绪二十六年七月二十一(1900年8月15日)离开京城,到光绪二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八(1902年1月7日)返回北京,流亡在外的时间长达16个月,总计485天。而慈禧流亡的初期,有53天是在山西境内度过。慈禧从中国最有权势的尊贵妇人,沦落为有家难归的战乱难民,心理的落差与生活的窘困,也让她体验到了未曾

4、有过的苦痛和尴尬。2引言过去民间有闰八月多灾多难的说法,光绪二十六年的这一年里就有个闰八月。农历的七月,山西的雨季没有结束,天气变脸来去匆匆,说晴就晴,说雨就雨。潮湿闷热的天气加重了慈禧、光绪一行逃亡途中的辛苦劳顿,遇到大雨,遇到山洪,逃亡的日子对慈禧来说可以说是苦不堪言。而慈禧西逃震惊中外,造成的负面影响不言而喻,特别是西行庞大的各类开销和迎驾仪式,给沿途百姓带来相当沉重的经济负担,军队以及随行护驾人员的盘剥巧取,又加剧了地方上的矛盾。总而言之,慈禧西逃给行将就木的没落封建王朝一次沉重的打击,撕碎了清朝政府在国际政治舞台上角逐的最后一点尊严,也将清王朝迅速推向了毁灭崩溃的边缘。3目录目 录引

5、言壹 世纪之交的山西地理建置与人口物产/3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6缓慢发展的经济与民生状况/8世纪之交的山西政要与富商/16贰 国难与逃亡庚子国难/27慈禧光绪离京出逃/40西逃路线/42叁 流亡山西日志晋北/63晋中/70晋南/79肆 流亡生活清单慈禧流亡中的吃穿用度/851流亡日志慈禧在山西的53天“皇灾”袭扰黎民百姓/98伍 挥之不去的阴影慈禧态度的大转变/109对山西义和团的处置/116五位清朝高官的结局/121地方官员的升迁和黜贬/134西逃路上的军队、粮饷调拨/141陆 西逃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山西遭遇西逃的祸害/161被延误的清末新政/168半个世纪两次大流亡/179附录一慈禧生平述略

6、出生地扑朔迷离/187逐权力从不停止/197生活上习惯奢侈/205在高位误国误民/209附录二19001901慈禧流亡日程表参考书目/220后记/2232壹壹世纪之交的山西世纪之交的山西世纪之交的山西地理建置与人口物产山西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丰富的物产资源以及特色鲜明的人文环境。山西版图如海棠叶片的形状,可谓东有太行,西有黄河,北接大漠,南连中原。清代的山西,“东界直隶井陉,西界陕西吴堡,南界河南济源,北界内蒙古四子王部落草地,广八百里,袤一千六百二十里。”东西南三界与今天的山西大体相当,北界向北延伸了二三百公里。全省中南部为典型农耕文化区,北部为农牧业结合区。在这块山水环绕、表里山河的黄土地

7、上,曾经孕育了辉煌灿烂的华夏文明。山西简称晋,又有山右、河东之称。山西之名称始于元代,因地处太行山之西而得省名。中国最早的地理著作 禹贡 把当时的中国划分为九州,山西属冀州之域。西周成王将唐地分封叔虞,山西先称唐,后称晋。中国步入封建社会最重要的标志性事件,就是由晋国孕育壮大的韩、赵、魏“三家分晋”,山西迎来了历史上的又一个辉煌时期,时称“战国七雄晋有三”。秦时实行了郡县制,置太原、河东、上党、雁门和代郡。汉朝基本沿袭3流亡日志慈禧在山西的53天秦朝郡县制度,属并州刺史部。唐朝为河东道,宋朝设河东路及西京道,元设河东山西道肃政廉访司及宣慰使司,明置山西布政使司。清朝山西一省,设置冀宁道、河东道

8、、雁平道和归绥道,太原府、汾州府、潞安府、泽州府、平阳府、蒲州府、大同府、宁武府、朔平府9府,所辖辽州、沁州、平定州、解州、绛州、隰州、霍州、忻州、代州、保德州10直隶州,岢岚州、永宁州、吉州、朔州、应州、浑源州6散州以及85县,归绥道13厅(先设绥远、归化、清水、萨拉齐、和林格尔、托克托城、丰镇7厅,晚清增设宁远、兴和、五原、武川、陶林、东胜6厅),省府太原。光绪元年(1875年),根据户部统计数字,全国人口为 3.2 亿。山西人口最盛的光绪三年(1877 年),总数达到1643万。光绪年开始的连续两年大灾是山西人口数字的分水岭,人口骤减,或流散,或死亡,全省净减500多万人,此后,全省人口

9、徘徊于10001100万之间。以太原盆地、汾河谷地为中心的冀宁道辖区,人口最多,达到458万,占全省人口的40以上;其次为河东道,人口228万;再次为雁平道,人口200万;归绥道的人口当时不足15万。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清朝末年。也就是说,在庚子义和团事起、八国联军入侵的时候,山西人口状况在一千万人左右。山西煤、铁以及池盐等丰富的物产为山西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盐池是山西华夏古代文明的物质经济4世纪之交的山西基础,自从有人类活动的记载以来,河东解州池盐也就有了记录。到了明代,山西煤炭、冶铁业得到了发展,其规模、产量、技术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酿酒业、丝绸业、铜业、陶瓷制作、琉璃制作、砂器等为主

10、的手工业生产得到长足发展,成为颇具地方特色的产业。仅以冶铁业为例,明代山西的铁矿产地有晋城、长治、壶关、平定、盂县、榆次、孝义、平遥、汾西、临汾、洪洞、翼城、高平、阳城、交城、太原、阳曲、五台、吉县、朔州、山阴、繁峙、右玉、永和、乡宁、稷山、绛县、怀仁、清源、静乐、介休、灵石等32州县,占全国246处铁矿产地的12.6,居全国第一。明初洪武年间,全国设13处官营铁冶所,山西就有平阳、吉州、太原、潞安、泽州等5所,民营冶铁业在山西的发展也非常普遍。当时勘探铁矿和冶铁炼钢的技术也较从前更加先进,不少矿工已经具备了根据矿山泥土的表层颜色来判断是否储藏铁矿的丰富经验,而且炼钢的技术也有突破,创造了“地

11、下土圆炉炼钢法”,在山西的许多地方,不仅普遍使用了煤冶炼技术,而且还使用焦炭炼铁,大大提高了冶铁效率。山西出产的农具、生活用品和工艺品,价廉物美,成为商业贸易的重要交流物资。明清时期,拥有巨额资本的晋商,活动区域广,经营项目多,涉及的领域包括了粮食、茶叶、绸缎、布匹、颜料、皮毛、食盐、药材等生产和生活众多品种,其中的许5流亡日志慈禧在山西的53天多商品都是本地生产,具有一定的资源特色优势与市场竞争力。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顾祖禹在其 读史方舆纪要 的 山西篇 指出:“山西之形势,最为完固。其东则太行为之屏障,其西则大河为之襟带。于北则大漠、阴山为之外蔽,而勾注、雁门为之内险。于南则首阳、底柱、析城

12、、王屋诸山,滨河而错峙,又南则孟津、潼关皆吾户也。”常常有人称山西为太行屏障、黄河襟带,因为山西境东有太行山脉,与直隶省为邻,太行山可谓是其屏障;北有长城,与内蒙古分界;境西南界临黄河,顺流而东南,有王屋、析城诸山,连接太行南端,成为与河南的天然分界。北部的平型关、雁门关、偏关、娘子关,西南的蒲津关和东南的壶关诸关,成为山西境内的要隘之地,有“表里山河,最为完固”、“天下之形势,必有取于山西也”的称谓,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在政治、军事上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山西关乎京师的安危,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始终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秦汉以来,山西就是华夏民族大融合的中心区和前沿带,更是北朝统治的中心区域。

13、北魏以平城(今山西大同)为都城,之后东魏、北齐6世纪之交的山西以晋阳城建“别都”和“陪都”,对促进山西多方面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山西也成为中原华夏族与北方各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通道,成为中原农耕经济与北方边塞游牧经济冲撞对接的前沿。隋朝末年,秦王李世民跟随父亲李渊起兵太原,创建了被誉为封建盛世的大唐王朝,太原被唐太宗李世民首肯为“龙兴”之地,封太原为唐王朝的“北都”、“北京”。唐之后的五代十国,几十年的时间里,政权频繁更迭,后唐、后晋、后汉,都由在山西的沙陀贵族所创建。李存勖依靠大同、太原,建立了后唐(923年936年);石敬瑭依靠河东、太原,建立了后晋(936年946年);刘知远依靠太原,

14、建立了后汉(947年950年)。虽然这些政权存在的时间比较短暂,却在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迹,特别是将山西对中国北方政治军事的决定性作用展露无疑。北京作为元、明、清三代首都,有着六百多年的历史,而山西位于京师的西南位置,作为京师的屏障,战略地位十分突出。元代全国设立了十一行省,山西与山东、河北并称元朝“腹里”,大同、平阳(今临汾)、太原三地,则是黄河流域的都市,经济繁荣,商业发达,具有一定的商业经济优势。明朝以来,为加强边防,沿边塞长城一线还设置了“九边”重镇,重兵把守,防范蒙古南侵,山西设了大同、太原两镇,大同总兵驻大同,太原总兵驻偏关。明朝在防御元蒙残部袭扰以及同关外女真人的战争中,山西的军

15、事地位得到加强。清军入关后统一了7流亡日志慈禧在山西的53天全国,山西从此成为内地省份,但依然是京师的保障和藩篱。清代学者顾祖禹在其 读史方舆纪要 山西篇中指出:“明既定都于燕(指北京),而京师之安危,常视山西之治乱。盖以上游之势,系于山西也。”山西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由此可知。缓慢发展的经济与民生状况十九世纪中叶以来的一个世纪,山西仍然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包围之中,生产方式基本上表现为传统农业与作坊手工业的结合。全省基本是以农作物种植为主的农业经济,畜牧业、林业为辅。此外,采煤、冶铁、制盐、织绸、酿醋、酿酒业等也是山西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从前不同的是,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加大了

16、对中国的经济掠夺和殖民侵略,在进一步开拓海外市场的同时,也开始了向内陆省份进行经济渗透,特别是在洋商、洋货从沿海涌至内地的时候,太原、榆次开始成为洋货的集散中心,而伴随着洋货、洋人的到来,百姓的日常工业用品,如火柴、卷烟、陶瓷、铁冶及其他农副产品加工的各个行业,不同程度上受到外来经济的冲击,鸦片的种植和交易也在全省范围迅速蔓延和扩展。8世纪之交的山西清朝道光、咸丰年间,鸦片传入山西。山西百姓从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开始种植鸦片,并且一度导致民间吸食鸦片成风、好田水地被毒品挤占、粮食荒歉严重的恶果。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山西仅鸦片种植一项税银就达到了26.31万两,占全国土药税收的12%,以栽种鸦片为生的农家难以计数,山西成为全国知名的种烟大省。以晋中地区的太谷县来说,鸦片栽种和百姓吸食在光绪年间达到了高潮,“富家大族嗜之者无论已,即中下之家,降至乡僻小户,无不视鸦片如布帛菽粟之须臾不可离而倚之如命”。鸦片的泛滥,占用了大量的农耕土地,在光绪丁丑、戊寅大灾荒之后,不少人认识到“晋省之荒,虽曰天灾,实由人事。自境内广种罂粟以来,民间蓄积渐耗,几无半岁之粮。猝遇凶荒,遂至无可措手。往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