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后申遗时代”的花山文化与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唐华清1,黄红涛2(1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崇左 532200;2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图书馆,广西崇左 532200)摘要花山申遗的成功,为广西左江流域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带来新的机遇,把花山文化的传承、开发、保护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起来,对边境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和谐,巩固边疆安宁,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以纵向历史分析法作对比分析,探讨“后申遗时代”的花山文化在传承、保护与开发中怎样促进边境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阐明继承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与实现乡村振兴的辩证关系。关键词花山文化;传承保护;乡村振兴中图分类号
2、F590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23)07025105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07058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The Huashan Culture of“Post-intangible-culture Era”and the ural evitalization of the Southwest Border Ethnic AreasTANG Hua-qing1,HUANG Hong-tao2(1 College of Marxism,Guangxi Minzu Normal University,Chongzuo,Gu
3、angxi 532200;2 Li-brary of Guangxi Minzu Normal University,Chongzuo,Guangxi 532200)AbstractThe success of Huashan s legacy brings new opportuniti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n the Zuojiangiver basin of Guangxi,and closely combining the strategy of the inheritance,d
4、evelopment,prote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Huashan cul-ture,which is of great histor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border ethnic areas,the promotionof national unity and harmony,and the consolidation of the peace of the frontier Based on the vertical
5、historical analysis method,this paperdiscusses how the Huashan culture of the“post-relic age”can promote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border ethnic areas in theinheritance,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and expound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inheriting the excellent national trad
6、itional cultureand realizing the revitalization of the countrysideKey wordsHuashan culture;Heritage protection;ural revitalization基金项目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中青年骨干教师科研启动项目(2017ZQ-GG003)。作者简介唐华清(1970),男,广西天等人,教授,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收稿日期20220323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战略、新举措,其中实施乡村振兴是一个带有全局性的战略目标。报告中明确其内涵和要求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
7、活富裕,其中以产业兴旺为重点、生态宜居为关键、乡风文明为保障、治理有效为基础、生活富裕为根本。在此背景下,成功申请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的花山文化,为我国西南边境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带来新的历史性机遇,紧密结合花山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开发,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彰显边疆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特色,打造富有西南边疆国门特色的文化产业品牌,形成左江流域乡村振兴新范式,对进一步促进民族团结和谐,巩固边疆安宁,夯实稳边固边之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从兴产业、保生态、育乡风三方面出发,旨在研究花山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开发对边境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探讨在申
8、遗成功后如何借助花山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开发来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促进边境民族地区的繁荣、稳定,促进民族团结和谐和边疆稳固安宁,从中总结出边境民族地区实现乡村振兴可供借鉴的共通之处及普遍意义。1文化与乡村振兴11文献述评“郡县治,则天下安”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发展内在规律的历史总结,反映着特殊国情条件下我国国家治理的必然逻辑,也是一个历史性课题。怎么治才能做到长治久安,十九大报告在系统总结历史发展规律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辩证分析,明确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
9、代化。”指出乡村振兴必须抓好产业,保障生态,建设文明乡风,进而达到有效治理和生活富裕的宏伟目标。乡村振兴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整体规划,文化建设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关于文化与乡村振兴的研究,学界探讨也很积极热烈,取得颇多研究成果,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观点。111系统论。认为乡村振兴是个系统工程,文化发展繁荣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新型城镇化不是目的,把广袤农村同步带入现代化并对其进行有效治理和改造,乡村振兴才算完成了其阶段性历史使命。在城镇化加速的历史进程中,物质家园的冲击也在加速度进行,因而,精神家园的呼唤是这一历史进行的必然要求,认为记得住乡愁,就是要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历
10、史文脉1。112本根论。有的学者认为没有了乡村文化,乡村就如同失去灵魂一般,实际上就没有了真正的乡村;因此,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精神支柱,文化是乡村振兴的动力和智慧之源,实现乡村全面振兴需要把握好乡村文化的科学内涵,只有实现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才能持久地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2。113目标论。有的学者认为,乡村振兴的持续久远最终还是落在文化的繁荣发展上,只有文化在村落中能够生根、成长和延续,这个乡村过去才有记忆,现在才有活力,未来才有期待3。安徽农业科学,JAnhui AgricSci 2023,51(7):251255114功能论。有的学者认为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具有功能属性和资源属性,应该充分发
11、挥传统文化在反贫困治理中的作用,探索一条具有民族特色的脱贫致富的文化发展之路4。115总体要求。有的学者以历史发展的逻辑和规律,对乡村振兴的二十字方针进行较为详实的解读,分析指出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振兴之路,把我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让中华优秀文化在新时代生生不息、魅力无穷。并在深刻阐明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民族的精神记忆和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也是乡村根脉的基础上,辩证地指出文化兴则乡村兴,文化强则乡村强,乡村文化兴盛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标志,明确推动乡村文化兴盛必须坚持先进思想引领,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5。116方
12、法论。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应以文化的发展为抓手,激活乡村振兴。有的学者认为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要根据不同的区域差异、区位差异和不同的资源禀赋及不同的发展阶段实施相应的振兴策略。民族地区应该抓住特色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优势,挖掘和利用民族地区丰厚的民族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旅产业,推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取得实效6。12花山文化与广西左江流域乡村振兴广西左江花山崖壁画是古壮族先民骆越民族在临江悬崖峭壁上陆续绘制而成,形成于战国到东汉这段漫长的历史时期,是用一种庄严神秘而肃穆的原始宗教仪式场景来表达古骆越民族同大自然的斗争,反映出古骆越民族生生不息的、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浸透着
13、祈求本族群自身繁衍生息、风调雨顺、祛厄禳灾的强烈愿望和心声。花山文化属于丘陵稻作农耕经济文化类型,与大石铲文化、铜鼓文化一起,都与稻作农业有密切的关系,它们源于“那”文化(“那”在壮语中是水田的意思),即稻作文化7。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政府多次组织调查,目前已发现崖壁画 81 个地点,共 180 处,延绵 200 多 km。其中龙州县 21 个地点 39 处,宁明县 8 个地点 29 处,崇左市 28 个地点 67 处,扶绥县 23 个地点 44 处,大新县 1 个地点 1 处。而著名的宁明花山崖壁画画面宽达 22105 m,高约 40 m,尚可辨认的画像有 1 800 多个堪称左江流域崖壁画的
14、代表作。2016 年 7 月 15 日上午,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办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 40 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申遗成功,成为我国第 35 项世界文化遗产、第49 项世界遗产,也实现了我国岩画类世界遗产零的突破8。申遗的成功,让花山文化进入“后申遗时代”,给处于花山文化圈的广西左江流域的文化旅游发展带来新的前景,也给该区域边境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带来新的历史性机遇。2花山文化与乡村振兴的成功经验与面临的挑战21成功的经验211文化自信夯实文明乡风基础。花山文化经过历代学者文人的考察、解读,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届政府组织的多学科融合考察研究,逐步把花山文化神秘的面纱揭示
15、给世人,科学的考究使得历史上各种不确切的揣测与传闻得以更正,人们再也不会因为无知而对其敬而远之,甚至避之唯恐不及,特别是申遗前后的大量解读、宣传、教育,民众是接受了深刻的“文化普及”,应该说是经历了一场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的蜕变,花山文化所蕴涵的思想与该区域的民族历史和现实生产生活相映照,使得广大群众更加坚定对花山文化的喜爱、保护和传承,使得维系稻作农业生产的文化传统再度升华为维系当今时代民族地区社会良好风尚的文化食粮与精神支柱,从而进一步夯实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文化根基。212文化传承意识促进产业发展和民族团结和谐。经过历次的考察解读,特别是申遗宣传、教育,花山文化不仅得以向“世外”广
16、为传布,同时也如前文所述,再度唤起了该民族地区广大民众的文化觉醒。从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信的过程中,民众的传承、保护、传播的意识不断增强,在传承和弘扬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上形成了一种新的生长点。如传统稻作农业应节气变化而带来的生产劳作及生活习惯的变化规律,在该区域民族中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如壮族特有“三月三”、庆丰节、侬峒节等节庆文化,在今天仍在流传,唱山歌、独特的干栏建筑以及颇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婚丧习俗等,吸引众多“域外”民众的眼球,催生多样形态文化旅游产业,也在这一进程中促进民族文化的交流、交往、互鉴,增进民族团结和谐,巩固边疆安宁。213稻作文明基因催醒生态宜居。作为丘陵稻作农耕经济文化类型的主体,广西左江流域世居壮民族世代传承着民族先祖骆越民族开创的“那”文化,源远流长的水田稻作农耕传统,不仅使该地区民族养成了一种“天人合一”的行为习惯,尤其是处于喀斯特地形地貌区域,水稻种植所需要的水源是万万不能破坏的,惯常于“住水头”的壮族,世世代代注重涵养水源,保护好森林植被,特别是对水源林的保护几乎成为一种信仰,这种行为历经千百年积淀进而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密码和基因,成为从事稻作农业生产的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