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人类的知识/英罗素(Russell,B.)著;张金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珍藏本)ISBN 9787100059725I.人II.罗张III.科学哲学IV.N02B561.54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8)第145582号所有权利保留。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珍藏本)人类的知识其范围与限度英罗素著张金言译商务印书馆出版(北京王府井大街36号邮政编码100710)商务印书馆发行印刷厂印刷ISBN 978-7-100-05972-52009年3月第1版开本88012401/322009年3月北京第1次
2、印刷印张定价:元BERTRA ND RUSSELLHUMAN KNOWLEDGEITS SCOPE AND LIMITS1948Simon and Schuster,New York本书据纽约西蒙舒斯特公司1948年版译出译者序罗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是二十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散文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的著作很多,论述范围极广。他对数理逻辑、哲学以及政治和社会问题都提出过自己的一套新看法。他的散文简洁明了、文笔流畅、富于风趣,赢得了广大的读者。有人就认为,自伏尔泰以来,还没有一个西方文人享有他这样大的声誉和产生过这样大的影响。罗素对当代西方哲学起了重要的
3、推动作用。他是分析哲学的奠基人,因为他第一次把分析方法引进了哲学研究领域。这种方法的应用引起了哲学的重大改变。除了他对英美哲学产生的影响外,欧洲大陆的哲学家如维特根施坦和卡尔纳普等人也是在他的启发下从事哲学研究的。从二十世纪初的新实在论到三十年代的逻辑实证主义都和罗素的思想密切相关。但罗素从不完全同意或追随任何哲学运动,而是往往带有若干保留意见。例如他的立场是经验主义的,但他并不认为一切可以接受的信念都能从纯经验的前提推导出来。又如他虽然强调哲学要使用分析的方法,却不像有些人那样为分析而分析,也不同意那种认为哲学就是分析的看法。罗素的哲学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新实在论时期。十九世纪末
4、,布拉德雷等黑格尔派绝对唯心主义者统治着当时的英国哲学。首先对黑格尔派进行反抗的就是罗素和摩尔。罗素用外在关系说反对布拉德雷的内在关系说,从而得出了实在论的结论:外界事物的存在并不依靠人的意识。这本来是很明显的道理,但在当时却起了重大的变革作用。他在这段时期的主要著作有数学原理(Principles of Mathematics,1903)和哲学问题(1912)。(2)逻辑构造主义时期。所谓构造主义就是“只要可能,就用由已知实体组成的构造来代替推导出未知实体的推论”。罗素在这一时期的工作有三个方面:(a)把数学还原为逻辑,这方面的著作有他和怀特海合写的数学原理(Principia Mathem
5、atica,三卷,19101913);(b)心的构成,这方面的著作有心的分析(1921);(c)物的构成,这方面的著作有物的分析(1927)。在心的分析和物的分析这两本书中,罗素采用了詹姆士的中立一元论的立场,即认为心与物只是经验的两种不同形式。逻辑构造主义是就认识论讲的,如果就本体论讲就叫作逻辑原子主义。罗素认为常识世界中看来平常的和比较简单的事物实际上都是极其复杂的、由原子事实构成的复合。世界就是由许多互相独立的原子事实组成的总和。(3)后期发展。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起,罗素逐渐认识到经验主义是不够的,承认只有靠某些不依赖经验的原则才能把经验中得到的零碎知识串联起来构成科学的世界。所以他开始
6、研究从原子事实推导出科学知识所必需的各种推论原则。这段时期的著作有意义与真理的探讨(1940)和人类的知识:其范围与限度(1948)。人类的知识是罗素最后一部专门哲学著作。罗素的后期哲学思想在本书中得到最系统的阐述。他想把本书写成自己哲学见解的最后总结。罗素传记作者伍德(AlanWood)说过,这是罗素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也是哲学史上一个里程碑。既然经验不足以构成科学知识,那么科学在经验之外到底还需要什么必要的东西?罗素的答案就是本书最后列举的五个“公设”。其中第一个公设即“准永久性公设”是为了代替传统的“实体”观念而设立的。看来罗素再也不能随便使用他所喜欢的奥康剃刀了。罗素在他的后期哲学中
7、仍然是一个中立一元论者,认为世界的构成要素在性质上是一样的,关于它们我们充其量只知道通过因果律推论出的结构。为什么我们要承认人类的知识所列举的五个公设?罗素提出三项理由:(1)如果不承认它们,我们就会走向唯我论;(2)如果没有它们,我们就不能相信科学的一般真理;(3)如果我们对于这些公设所抱的信念是错误的,人类就不会生存下来。他并不主张我们可以认识到这些假定为真。他的论点现在变得跟康德的立场一样,即如果我们打算承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承认的那些关于未经验到的事件的推论,我们就必须承认这些假定。另外,他认为物体只是知觉的外界原因,是经过推论才被我们认识到的,因此我们一点也不知道物体的固有性质。这一
8、点又和康德的说法相近。在罗素的整个哲学发展中,他一直在追求着确定性。他在晚年却不得不承认确定性的获得比他所希望的要困难得多。他在人类的知识最后一页作出这样一个令人沮丧的结论:“全部人类知识都是不确定的、不精确的和不全面的。”但是尽可能接近确定性却决定了他关于认识以及世界性质的想法。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一直从事把知识分析为不存在任何疑问的成分。即使他不得不承认进行超过直接与件范围的推论无可避免,他还是把这类推论缩小到最小限度。罗素曾是一个逻辑原子主义者,一直认为世界是由原子事实所构成。但是他在人类的知识一书中这一立场有了新的发展。表示一件原子事实的原子命题如“这是红的”中的“这”字指的是某一特体
9、(particular)。特体曾被认为是具有各种性质的东西,即性质所依附的基础。后来罗素相信并没有经验上的理由可以假定这样一种东西存在。在感觉经验中,人们觉察到许多性质和性质之间的相互关系,但却觉察不到某种具有各种性质的东西。性质的负载者原来不过是表示原子事实的句子的主语。罗素的最后看法是,性质的主体只是由共现的性质集合组成的结构。按照这种看法,“东西”被“性质束”所代替,性质本身成了构成世界的最后特体。罗素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按照贝克莱的办法,把常识中的事物当作性质的集合,而这些性质则由一种叫作“共现”的关系结合起来。罗素的目的一直是替公认的信念找寻理由,不管这些信念属于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
10、和常识当中哪一个领域。他的方法永远是从坚实可靠、不容置疑的命题出发,并以此为基础,用最少量的假定重建知识的大厦。使用这种方法的结果就是他通常采取分析的方式为信念提供合理根据,从而推动了当代哲学中的分析运动。在这一方面,以及在他刚健、优美的文体上,他都继承了英国经验主义的传统,成为二十世纪这派哲学的代表人物。1982年6月12日目录译者序著者序引论第一部分科学的世界第一章个人的知识与社会的知识第二章天文学的宇宙第三章物理学的世界第四章生物界的演化第五章感觉和意愿的生理学第六章心理的科学第二部分语言第一章语言的用途第二章实指的定义第三章专有名称第四章自我中心的特称词第五章推迟的反应:知识与信念第六
11、章句子第七章观念和信念的外界参照第八章真理的基本形式第九章逻辑字眼与虚妄第十章普遍的知识第十一章事实、信念、真理和知识第三部分科学与知觉引论第一章事实的知识和定律的知识第二章唯我主义第三章常识的推理第四章物理学与经验第五章经验中的时间第六章心理学的空间第七章精神与物质第四部分科学概念第一章解释第二章最小量用语第三章结构第四章结构与最小量用语第五章公共的时间和个人的时间第六章古典物理学的空间第七章时空第八章个体化原理第九章因果律第十章时空与因果性第五部分概然性引言第一章概然性的种类第二章概率计算第三章有限频率的解释第四章米西斯莱新巴哈的频率说第五章凯恩斯的概率论第六章可信度第七章概率与归纳法第六
12、部分科学推理的公设第一章知识的种类第二章归纳法的作用第三章自然种类或有限变异的公设第四章超越经验的知识第五章因果线第六章结构与因果律第七章相互作用第八章类推第九章公设提要第十章经验主义的限度索引人名索引著者序以下的篇幅并不是只为或主要为专门的哲学家而写的,它们的对象是那些在人数上多得多的广大读者。这些人对哲学问题感兴趣,但又不愿或不能拿出较多时间来研究这些问题。笛卡尔、莱布尼兹、洛克、贝克莱和休谟的著作都是以这类读者为对象的,我认为不幸在过去一百六十年左右的时间内,哲学已经逐渐被人看成几乎和数学同样专门的东西。固然逻辑是和数学同样专门的学问,但我认为逻辑并不是哲学的一部分。哲学本身研究的是一般
13、受教育的人感兴趣的问题,如果哲学的内容只有少数几个专门研究哲学的人能够懂得,它的价值就要大大减少。在本书中我曾试图以我所能达到的最广阔的眼界来研究一个很大的问题:既然人们和世界接触的时间短暂,观察事物又不免带有个人偏见和局限性,那么人们又是怎样得以获知他们的全部知识的?相信我们的知识这种信念有一部分是幻觉吗?如果不是,那么我们除了依靠感官之外,还必须知道些什么?我在以前写的一些书中谈过这个问题的某些部分,所以我只好在较大的文章结构中重复我在别处已经考察过的某些问题的讨论。但是我已经在不妨碍我的主题的条件下,对这类重复作了最大的压缩。我所讨论的题目的困难之一是我们必须使用日常语言1中常见的词,例
14、如“信念”、“真理”、“知识”和“知觉”。因为这些词的日常用法意义含混而不准确,并且因为没有现成的准确的词可以代替它们,所以在我们的研究中早先阶段所说的每一句话,从我们希望最终到达的观点来看,难免令人不够满意。在我们成功的情况下,我们知识的增长好像旅行家在雾气朦胧中走近一座高山:最初只能辨清某些轮廓,甚至连这些轮廓的界限都看不分明,但是慢慢就能看到更多的东西,山的边崖也变得比较清楚了。所以在我们的讨论中,不可能先解决一个问题然后再去解决另外一个问题,因为中间的朦胧雾气笼罩着一切。在每一阶段中,尽管我们的问题的某一部分可能成为注意的焦点,所有各个部分还是或多或少与问题有关。我们必须使用的那些不同
15、的关键词都是相互关联的,只要某些词的意义含混不清,其他词也就必然多少带有这种缺点。由此可以看出:前面所说的话应当受到后面所说的话的修正。穆罕默德说过,如果两种可兰经文有不一致的地方,那就要以后来的经文为准,我希望读者用同样的原则来解释这本书中所说的话。本书打字稿曾由我的朋友和学生C.K.希尔先生阅过,感谢他提出的许多宝贵的批评、意见和改正。打字稿很大部分也曾由希拉姆J.麦克林登先生阅过,他提出了许多有用的意见。本书第三部分第四章“物理学与经验”,是剑桥大学出版部出版的同名小书的重版,只作了少数修改。我感谢他们允许我这样做。2勃特兰罗素3引论本书的主要目的在于考察个人经验与科学知识整体之间的关系
16、。我们一般都认为科学知识大体上是可以承认的。尽管怀疑主义在逻辑上无懈可击,从心理学的观点来讲它却不能成立,因为每一种自称相信怀疑主义的哲学都带有轻率不真诚的成分。进一步说,如果怀疑主义想在理论上站得住,那它就必须否认一切 从经验到的事物中得出的推论;一种不彻底的怀疑主义,例如否认无人经验过的物理事件的存在,或者那种承认在我的将来或记忆不到的过去有事件存在的唯我主义,都没有逻辑上的合理根据,因为它必须承认那些导致它所否认的信念的推论原理。从康德到现在,也许更确切点说从贝克莱到现在,哲学家当中一直存在着一种我认为是错误的倾向,那就是让对于世界的描述不适当地受到从人类知识的性质得出的看法的影响。从科学常识(这是我所承认的)来看,显然人类的知识只限于宇宙中微乎其微的一小部分,过去有过长得无法估计的蒙昧时期,将来也可能出现同样长的蒙昧时期。从宇宙秩序和因果关系来看,知识是宇宙的一个不重要的方面;一门略而不谈知识的出现的科学,从我个人的观点来看,也许只算一种非常无关紧要的缺点。在描述世界时,主观性是一种坏习惯。康德认为自己完成了一4次“哥白尼式的革命”,但是如果他说自己完成了一次“托勒密式的反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