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国失踪人口的时空格局演变与形成机制.pdf

上传人:sc****y 文档编号:2360390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4.9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失踪人口的时空格局演变与形成机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国失踪人口的时空格局演变与形成机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国失踪人口的时空格局演变与形成机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国失踪人口的时空格局演变与形成机制.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国失踪人口的时空格局演变与形成机制.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中国失踪人口的时空格局演变与形成机制.pdf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地 理 学 报ACTA GEOGRAPHICA SINICA第76卷 第2期2021年2月Vol.76,No.2February,2021中国失踪人口的时空格局演变与形成机制李 钢1,2,薛淑艳1,2,马雪瑶1,2,周俊俊1,2,徐婷婷1,2,王皎贝1,2(1.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西安 710127;2.陕西省地表系统与环境承载力重点实验室,西安 710127)摘要:人口失踪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问题,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严重危害。在尊重生命与保障人权的现实背景下,对失踪人口开展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利用“中国儿童失踪预警平台(CCSER)”数据,综合运用文本分析、数理统计、空间分析等方法,管窥

2、了20152019年中国失踪人口的基本特征、时空格局演变与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失踪人口中男性多于女性,高发年龄段由高到低依次为816岁、27岁、01岁和6065岁;失踪类型由高到低依次为无意识失踪、主动失踪与被动失踪,失踪亚类由高到低依次为离家出走、走失、被拐卖、身患疾病、联系中断与家庭不和。时间上,失踪人口总数、性别与年龄变化均呈“驼峰”状,并以2017年为轴于两侧对称分布。空间上,总体为“低高”和“高低”集聚,广东、浙江和四川是人口失踪的高发省份。人口失踪省内流动远高于跨省流动,省内流动以广东、四川、河南和江苏为最,跨省流动以“安徽江苏”和“广西广东”为主要路径。人口失踪可用社会网络理论中

3、的“强弱连接理论”来解释,其主要受人与社会网络关系的强度变化的影响。关键词:失踪人口;时空格局;形成机制;中国DOI:10.11821/dlxb2021020051 引言人口失踪是指人由于特定原因,主动、被动或无意识地消除自我信息、破坏关联载体信息记录和重现功能,进而隔绝与“熟悉”社会联系的一种存在状态1。人口失踪不仅给家庭带来重大创伤,也严重危害社会和谐与稳定。据中国广播网2013年报道,“中国每年失踪儿童约20万人,成功找回的仅占0.1%”。国外人口失踪问题同样严重,美国“失踪人口境遇”组织统计美国2016年上报失踪的案件高达64万件,意大利内政部失踪人口统计报告显示2018年全国失踪人口

4、超过1.8万人,英国每年约有30万人失踪,澳大利亚每年有3万人失踪2-3。可见,人口失踪已成为全球性的重大社会问题,如何预防人口失踪与及时找回失踪人口是目前亟需关注和解决的问题。鉴于人口失踪的严重性,世界各国相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美国1984年实施的“亚当警报(Code Adam)”和20世纪90年代建立的“安珀警戒(AMBER Alert)”4,尝试将公众与社会纳入到人口失踪的治理中。这种举措逐渐受到全球关注,之后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墨西哥、荷兰、爱尔兰、马来西亚等22个国家(地区)建立收稿日期:2019-08-15;修订日期:2020-08-2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5、4187114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6YJAZH028);西北大学“仲英青年学者”计划(2016)Foundation: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No.41871144;Humanitiesand Soci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ese Ministry of Education,No.16YJAZH028;Tang Scholar Program ofNorthwest University,No.2016作者简介:李钢(1979-),男,四川成都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

6、地理学会会员(S110009694M),研究方向为人地关系与空间安全,灾害地理与犯罪地理,时空大数据与数字人文。E-mail:310-325页地 理 学 报76卷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2.1 数据来源数据来源于“中国儿童失踪预警平台(CCSER)”,该平台从民间角度出发,以终止儿童失踪和精准预防失踪为目标,非事后寻找,更非打拐,旨在通过CCSER手机软件(APP)、微信、室外广告屏、战略合作APP等在儿童刚刚丢失时介入,让丢失的儿童在最短时间和最小范围内得到最大化的社会帮助。该平台虽然取名和定位于“儿童失踪预警平台”,但实际上是面向全社会对整个失踪人口群体进行登记和预警。从该平台共获取原始数据

7、1451条,时间跨度为20042019年,剔除掉重复与信息不完整以及并非失踪人口(如寻找宠物)的数据,共得到1355条记录。对数据初步分析后发现20042014年的数据共25条,占总数的1.8%,同时鉴于该平台在2015年11月份上线运行,考虑后续分析的有效性与科学性,故选取20152019年的1330条数据进行分析。在对数据逐条筛选时发现有64条信息存在年龄误差,如登记为小于18岁,但详细描述中实际长于18岁,为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对这部分数据进行纠正与保留。根据人口年龄特征将失踪人口的年龄分为06岁(婴幼儿期)、713岁(学龄期)、1417岁(青春期)、1840岁(青壮年期)、4159岁(中

8、年期)和60岁及以上(老龄期)等6个年龄段。2.2 研究方法2.2.1 标准化人口失踪强度指数标准化人口失踪强度指数(Standardized Missing IntensityIndex,SMII)是一种经过修正后、更为精确的时位商36,能反映失踪案件时间分布的不均衡性,是将某一时段的失踪案件密度与总时段内的失踪案件密度进行对比,公式为37:SMII=(CiTi)()1nCi1nTi(1)式中:Ci表示i时段的失踪案件数量;Ti表示i时段所包含的基本时间粒度;n为划分的时段数量。SMII1、SMII1和SMII1,分别代表该时段的失踪案发量大于、等于和小于研究期内平均水平。本文采用SMII指

9、数,分别从“月”和“日”两个时间尺度分析人口失踪的时间分布特征。2.2.2 空间自相关空间自相关可揭示数据的空间依赖和空间异质性,以及探测变量的空间关联性和集聚特征38,分为全局空间自相关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全局Morans I计算公式为39:I=ni=1nj=1nWij(xi-x)(xj-x)i=1nj=1nWiji=1n(xi-x)2(2)式中:I为全局Moran指数;n为省级行政单元的数量;xi、xj分别为省份i、j的失踪人口数;x 为失踪人口平均数;Wij是省份i和j的空间关系测度。全局空间自相关不能确切表示集聚或异常发生的具体空间位置,为分析各省份失踪人口与相邻省份的空间关联及差异程度

10、,采用局部空间自相关方法深入分析,其表达式为40:Ii=n(xi-x)j=1nwij(xj-x)i(xi-x)2(3)空间自相关检验的标准化统计Z为41:Z()I=I-E(I)var(I)(4)式中:E(I)、var(I)分别为Z(I)的期望值和变异系数;正的Ii表示高值被高值所包围(高高),或低值被低值所包围(低低);负的Ii表示低值被高值所包围(低高),或高值被低值所包围(高低)。3122期李 钢 等:中国失踪人口的时空格局演变与形成机制3 中国失踪人口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3.1 中国失踪人口的基本特征3.1.1 失踪类别按照人口失踪方式将失踪类型划分为3类:被动失踪、主动失踪与无意识失踪。

11、被动失踪是指失踪者由于被动的强制、欺骗、诱惑而脱离现存社会,被迫进入另一个生存联系状态的失踪方式,如拐卖、拐骗、杀人、绑架、非法拘禁等1。主动失踪是指失踪者为了特定的目的,主动断绝同现有社会关系的正常交流渠道,长时间不予恢复信息沟通的一种失踪方式,多见于家庭不和、外出躲债、逃避追击等情形42。无意识失踪是指失踪者既非主动脱离也非被动断绝同现存社会的基础联系,而是无意识地离开现有的生活圈子,这种无意识可能是由于疾病、醉酒或吸毒等原因而导致的暂时性“失联”。同时,根据具体失踪原因,细分为6个失踪亚类,分别为被拐卖、家庭不和、离家出走、身患疾病、联系中断和走失。通过统计发现,除23.38%的案例无法

12、判断其失踪类型外,其他类型由高到低依次为无意识失踪、主动失踪和被动失踪,失踪亚类由高到低依次为离家出走、走失、被拐卖、身患疾病、联系中断和家庭不和(表1)。3.1.2 性别年龄结构中国失踪人口的年龄(图1)集中在18岁以下,这与数据平台主要针对儿童有关。聚焦18岁以下人口,发现816岁为最,27岁次之,01岁最少;这主要与816岁的儿童以离家出走为主、27岁的儿童以走失为主、0岁儿童以被动失踪为主有关。18岁及以上的失踪人口中,6065岁居于首位,其次为2328岁和80岁以上,其他年龄段的失踪人口较少;6065岁和80岁以上的失踪人口较多与其年龄有关,这部分人常因年长记忆力衰退和因身患疾病而失

13、踪;2328岁的失踪人口以离家出走与家庭不和而主动失踪。从性别来看,男性失踪人数多于女性,但1岁、13岁、3051岁、8085岁这些年龄段中女性人数多于男性,其原因为1岁的女童多因被动拐卖而失踪;13岁的女童比男童较早进入叛逆期,常与家庭产生矛盾而离家出走;3051岁的女性多因家庭不和而失踪,8085岁的女性因身患疾病失踪的居多。3.1.3 不同失踪亚类的年龄分布从图2可知,被拐卖的人口年龄集中在18岁以下,以3岁为界呈“先增后减”态势,主要集中在29岁;其原因为儿童自我辨识能力弱,容易轻信他人,外加中国传统的“养儿防老”与“重男轻女”思想影响下买方市场的扩大,使得儿童成为被拐卖的首选目标。因

14、家庭不和而失踪的人口占比较小,高发于15岁、7岁、9岁、15岁和1859岁;其中,15岁、7岁和9岁的儿童常因父母等监护人之间的家表120152019年中国失踪人口的失踪类型与失踪亚类占比Tab.1 Types and sub-types of missing persons in China from 2015 to 2019失踪类型失踪亚类占比(%)被动失踪被拐卖18.05主动失踪家庭不和1.06离家出走25.49无意识失踪身患疾病7.82联系中断1.43走失22.78无法判断23.38图120152019年中国失踪人口的性别年龄分布Fig.1 Gender and age distrib

15、ution of missing persons in China from 2015 to 2019313地 理 学 报76卷庭不和而被动失踪;15岁和1859岁者主要为个人与家庭产生矛盾而主动失踪。离家出走的人口年龄集中在717岁,究其原因为该年龄段的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期,正值心理上的困难期与危险期,外加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压力,迫使他们选择离家出走而逃避压力。因身患疾病而失踪的人口高发于16岁和6085岁,其中儿童多患有自闭症,老年人患有阿尔兹海默症或其他精神疾病。以联系中断而失踪的人口主要集中在1340岁,大多是因外出打工与家庭失去联系,从而成为假性失踪的主体。因走失而失踪的人口以10岁

16、为界,随着年龄的增长呈“先增后减”趋势,主要集中在315岁,这部分儿童尚未形成完整的自主辨识能力和记忆系统,如果家庭及学校的监护薄弱,其易发生无意识失踪。3.2 中国失踪人口的时间变化特征3.2.1 年变化中国失踪人口的年变化(图3a)整体呈“驼峰”状,并以2017年为轴于两侧对称分布。其原因为“CCSER”在2015年11月才开始运行,起初注册登记的人较少,后随着宣传力度的加大,上网登记的人数逐渐增多;且2017年后,失踪人口的激增引起了社会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儿童失踪案例的增多,家庭与社会开始积极采取措施预防人口失踪,故登记的失踪人口数呈下降趋势。从性别来看,2018年以前以男性多于女性的态势与总体态势保持一致,2018年以后男性数量骤减至与女性人数相当。从年龄来看(图3b),各个年龄段的分布与总年际变化一致。2015年各个年龄段的失踪人口较少;到2016年开始稳步增长,其中713岁居于首位,其次为06岁,后为1417岁,其他年龄段较少;2017年各个年龄段的失踪人口急剧增长达到峰值,除1417岁超过06岁跃居图220152019年中国不同失踪亚类人口的年龄分布Fig.2 Age 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