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从活血行气论治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验案2则_张文秀.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364384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53.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活血行气论治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验案2则_张文秀.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从活血行气论治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验案2则_张文秀.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从活血行气论治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验案2则_张文秀.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引用:张文秀,于慧娟.从活血行气论治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验案 2 则 J.湖南中医杂志,2023,39(4):7778,81.从活血行气论治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验案 2 则张文秀1,于慧娟2(1.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山东济南,250013;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济南,250011)关键词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老年;活血行气;验案 中图分类号 275.921+2,27775 文献标识码 BDOI:1016808/jcnkiissn10037705202304019基金项目:山东省中医药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190960);山东中医药大学首批科研创新团队建设项目(220318

2、)第一作者:张文秀,女,2020 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针灸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通信作者:于慧娟,女,医学博士,中西医结合专业博士后,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针灸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Email:huijuanyu 163com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带状疱疹皮损完全消退愈合后,局部发生持续 1 个月以上的神经痛1。本病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且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2。目前西医以药物治疗为基础,同时可联合微创介入治疗。中医学认为年老体弱者,正气不足无力祛邪,邪气易稽留于体内,气血相搏,久则耗伤阴血,血运不畅则瘀血阻于经络,滞于脏腑,从而出现愈后遗留神经痛。于慧娟副主

3、任医师认为本病应以活血行气为治疗原则,以通为用,随证治之。现将其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验案 2 则介绍如下。案 1:王某,男,64 岁,2021 年 12 月 3 日初诊。主诉:左侧胸胁部疼痛 6 个月余。患者自述 6 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胸胁部突发针刺样疼痛,伴有灼热感,2 d 后出现丛集样水疱,于当地医院诊断为带状疱疹,经抗病毒、营养神经及止痛治疗后(具体用药不详),患者水疱结痂消退,但疼痛减轻不明显,反复发作难以忍受。现症见:左侧胸胁部针刺样疼痛反复发作,着衣困难。夜间甚,坐卧不安,难以入眠,平素急躁易怒,活动后易疲劳,纳一般,大便干,小便调。舌质紫暗、有瘀点,苔薄白,脉弦涩。西医诊

4、断: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中医诊断:蛇丹痛,气滞血瘀证。治法: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予以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处方:桃仁9 g,红花9 g,生地黄 12 g,当归 12 g,枳壳 12 g,赤芍 9 g,柴胡 12 g,川芎 12 g,川楝子 12 g,郁金 12 g,桔梗 15 g,川牛膝15 g,珍珠母 30 g,炒酸枣仁 30 g,制远志 15 g,黄芪30 g,火麻仁 15 g,全蝎 3 g,甘草 6 g。7 剂,每天1 剂,水煎服,分早晚 2 次温服。外治:医师在操作前行常规洗手及消毒后,戴好一次性手套,同时嘱患者侧卧位,充分暴露其左侧胸胁疼痛局部的施术部位,用 75%的乙醇棉球对局部皮肤

5、进行严格消毒后,再用梅花针对准叩刺部位垂直叩击,反复几次至皮肤可见出血后进行拔罐,5 min 后起罐,隔 2 d治疗 1 次。12 月 10 日二诊:左侧胸胁部疼痛减弱,发作次数明显减少,活动后仍稍感乏力疲劳,纳寐有所改善,二便调。舌质暗仍有瘀点、苔薄白,脉弦涩。原方去火麻仁,黄芪改为 15 g,加麸炒白术15 g。7 剂,每天 1 剂,煎服法同前。外治不变。12 月17 日三诊:疼痛明显减轻,精神状态及情绪得到明显改善,夜寐能卧,纳可,二便调。舌质稍暗、瘀点消失,苔薄白,脉弦细。二诊处方去珍珠母、川楝子、郁金,加熟地黄 15 g、肉桂 10 g。7 剂,每天1 剂,煎服法同前。停外治疗法。1

6、2 月 24 日四诊:疼痛基本消失,余症状已明显好转。纳寐可,二便调。舌质红、苔薄白,脉弦细。予以三诊方续服7 剂,每天 1 剂,煎服法同前。后续随访疼痛未复发。按语:中医学将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辨病为“蛇丹痛”“痹证”等,本案患者年老体衰,久病缠绵不愈,疼痛不减,乃正虚不胜邪、祛邪不力,从而湿热邪毒稽留于体内,气机运行不畅、经络阻塞不通,血液郁滞凝为瘀血。结合患者舌脉,辨证为气滞血77第 39 卷第 4 期2023 年 4 月HUNAN JOUNAL OF T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Vol.39No.4Apr.2023瘀证,故首诊方选血府逐瘀汤加减,以活血祛瘀、行气

7、止痛。此方出自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取“治血先治气”之意,方中采用桃仁、红花、川牛膝活血祛瘀止痛,引瘀血下行的同时配伍柴胡、川芎、桔梗、枳壳等疏肝理气、宽胸宣肺,百脉通畅则血瘀自去,以达到气散则血散的目的;生地黄、赤芍清热凉血,合当归则养血益阴,从而祛瘀不伤阴血;甘草调和诸药。患者年老体虚、胸胁部痛甚,且严重影响患者睡眠质量,故在原方基础上加以黄芪 30 g,使得行气散血的同时亦补气升阳、生津养血;川楝子、郁金,入肝经,可疏肝泄热止痛,善治胸胁部作痛有热者;珍珠母平肝潜阳,合以炒酸枣仁、制远志养心益肝、宁心安神;全蝎攻毒散结,进一步增加止痛之效。首诊患者大便干燥,故先予以火麻仁润肠通便,二诊大便

8、改善后去火麻仁,加麸炒白术益气健脾。清代周学海读医随笔 言:“阳虚血必凝阴虚血必滞”,医林改错 曰:“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均指出肾虚可致血瘀,故三诊又加入熟地黄、肉桂,下滋肾阴、上补肾阳,全方合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的同时又调和阴阳五脏,因患者情绪及睡眠有所好转,不宜久服苦寒、重镇药物,故去川楝子、郁金、珍珠母。叶天士提出:“病久入络”“久痛必入于络”。读医随笔 云:“又叶天士谓久病必治络,其说谓病久气血推动不利,血络之中必有瘀凝必疏其络而病气可尽也”,指出病久痛久邪入血络,应以通为用。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刺络放血可改善微循环,增强人体免疫力,促进血液循环,从而对

9、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起到治疗作用3。故一诊二诊加入外治疗法,用梅花针叩刺局部并拔罐放血,以疏经通络,祛除恶血。三、四诊患者疼痛得到明显改善,故去外治疗法以防损伤正气。上述诊治过程充分体现了活血行气这一诊治原则,内外兼施共同祛经络之瘀滞,调和气血,气通血活,疾病即愈也。案 2:孙某,女,73 岁,2022 年 2 月 21 日初诊。主诉:枕部及颈项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1 个月余。患者自述 3 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左枕部出现刀割样疼痛,2 d 后左侧枕部头皮出现散在片状疱疹,因不了解此病,拖延 3 d 后疼痛难忍遂于当地医院就诊,予以西药(具体不详)抗病毒和中成药(蒲公英颗粒等)清热解毒、祛瘀止痛,经

10、治疗后患者疱疹消退但留有少量色素沉着,左侧枕部留有一小块斑秃并伴有后遗神经痛,发作频繁,可连及右侧枕部及颈项部,难以忍受。现症见:枕部及颈项部频繁窜痛,每次发作可持续十余秒,疼痛难忍。夜间甚,每晚睡 23 h,眠浅易醒,醒后难以入睡,晨起精神萎靡。平素易乏力气短,伴头痛头晕,情绪欠佳,焦躁不安。无胸闷心悸。纳差,大便溏,每天 23 次,小便调。舌质暗、苔薄白,脉细涩。西医诊断: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中医诊断:蛇丹痛,气虚血瘀证。治法:益气活血、化瘀通络。予以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处方:赤芍 9 g,川芎 12 g,桃仁 9 g,红花 9 g,当归尾 12 g,地龙 12 g,黄芪 60 g,柴胡

11、12 g,郁金12 g,丹参 12 g,葛根 30 g,陈皮 12 g,炒酸枣仁30 g,生龙骨 30 g,生牡蛎 30 g,全蝎 3 g,白芍 15 g,延胡索 12 g,甘草 6 g。7 剂,每天 1 剂,水煎,分早晚 2次温服。外治:操作前嘱患者坐位、低头,充分暴露其枕部和颈项部,再选用 75%乙醇棉球对局部皮肤进行严格消毒,枕部色素沉着及斑秃处,选用火针(0.5mm40 mm)烧红后在病灶处快速点刺多次,出针后用无菌干棉球轻压片刻,2 次/周,颈项部则选取局部阿是穴,用 0.3 mm40 mm 的一次性毫针进行围刺,得气后留针 15 min,隔天 1 次。2 月 28日二诊:枕部及颈项

12、部疼痛发作次数明显减少,窜痛逐渐转为麻木、刺痛,可以忍受,夜寐有所改善,晨起仍稍感乏力疲劳,偶有头痛头晕,纳可,二便调。舌质稍暗、苔薄白,脉细弱。原方去葛根、陈皮,黄芪改为 30 g,加牛膝 15 g、菟丝子 12 g。14 剂,每天 1 剂,煎服法同前。外治法不变。3 月14 日三诊:疼痛明显减轻,偶有刺痒感,枕部斑秃有些许毛发生出,入睡可,每晚睡 45 h,晨起精神状态可,无乏力气短,无头痛头晕,纳可,二便调。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二诊方去生龙骨、生牡蛎。续服 7 剂,每天 1 剂,煎服法同前。外治法不变。3 月 21 日四诊:疼痛基本消失,斑秃处有明显改善,余症状已无。纳寐可,二便调

13、。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予以三诊方继服 7 剂,每天 1 剂,煎服法同前。外法治不变。后续随访疼痛未复发。按语:本案患者年老体弱,脏腑气机衰减,患病初期多用清热解毒祛瘀之品,久则伤及气血阴阳。患者气虚无力推动血行,且发病部位在头颈部,易受风寒之邪,邪毒瘀滞,不通则痛,故窜痛难忍,阴阳失调则夜卧难安,精气损耗则晨起易乏力。结合患者舌脉,辨证为气虚血瘀证,故首诊方(下转第 81 页)872023 年第 39 卷第 4 期(总第 290 期)之力调节气机,煦养面部经脉以扶正祛邪、补气活血、祛瘀生新。艾灸能够调节免疫功能,具有良好的抗感染、抑制水肿及渗出等炎症性病变的作用910。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

14、雷火灸在调节机体内环境、降低神经兴奋性、维持较长时间的镇痛效应、降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率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1112。总之,林教授认为本病多由内伤七情、气郁化火或饮食起居不慎、脾胃积热,加之外感风邪,复感膝状神经节时毒,合为湿热瘀毒,宜治以活血散瘀、清利湿热、透发毒邪。火针与雷火灸治疗亨特氏面瘫在机制上有异曲同工之妙,皆通阳祛湿、行气活血,又可引热外达以解内郁之毒,加速疼痛缓解及疱疹消退,促进疾病尽快好转。参考文献 1JI Y,MA GM,KANG ZL,et alamsay hunt syndrome with pontinelesion:A case report J Medicin

15、e,2019,98(5):e14260 2刘丽娟,张洁,孔双艳,等以舌咽、迷走、位听神经损害为首发症状的 amsay Hunt 综合征临床分析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21,28(4):307311 3MINAKATA T,INAGAKI A,SEKIYA S,et alContrastenhanced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of facial nerve swelling in patientswith severe amsay Hunt syndromeJ Auris Nasus Larynx,2019,46(5):687695 4郭飞.针灸治疗亨特

16、氏面瘫临床进展J中国中医急症,2017,26(4):656658 5杜鑫,温小华,刘迪生,等火针疗法治疗作用及效应机制初探 J 针灸临床杂志,2018,34(9):14 6李晶晶,眭明红,林诗雨,等利用微透析技术测定火针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病变组织中 5羟色胺、组胺和前列腺素 E2的影响J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2017,38(4):314321 7赵洛鹏,刘璐,王一战,等火针疗法的“破”和“立”作用及临床应用初探 J 中医杂志,2019,60(14):12551257 8高晖,王舢泽,曾炜美,等从病位病性探讨 Hunt 综合征急性期的针灸辨治思路 J 河北中医药学报,2020,35(1):2932 9范亚男,李素云,王明航.艾灸对机体免疫系统调节的研究与进展 J 中医研究,2015,28(11):7880 10卢静.艾灸作用机制及安全性研究进展J中国民间疗法,2019,27(13):105107 11王华,陈林伟,袁成业,等雷火灸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9):42044206 12郑婷婷,田瑞昌,刘国辉,等艾叶及其燃烧产物有效成分的研究进展 J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