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基于遗存微痕循迹考证法的武...金顶皇经堂檐廊建筑修缮史考_雷祖康.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379253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1.0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遗存微痕循迹考证法的武...金顶皇经堂檐廊建筑修缮史考_雷祖康.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基于遗存微痕循迹考证法的武...金顶皇经堂檐廊建筑修缮史考_雷祖康.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基于遗存微痕循迹考证法的武...金顶皇经堂檐廊建筑修缮史考_雷祖康.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作者:雷祖康,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张叶,重庆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基于遗存微痕循迹考证法的武当山金顶皇经堂檐廊建筑修缮史考摘要:遗产建筑往往具有不同历史时期修缮拼组叠加的特征,由于少有建筑修缮文献记载,因此不易研判建筑兴建与修缮年代等状况,严重影响了遗产建筑的历史断年。就此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新的研判建筑遗产修建年代方法遗存微痕循迹考证法。此方法结合形象史学与建筑技术科学,可对遗产建筑的修缮历史提供客观有效的信息。本文将此方法应用于武当山金顶皇经堂檐廊的历史考证,发现此檐廊构筑物为民国初年增建,其特殊屋顶形制与结构屋架的设置,是因建筑空间使用功能转变、建筑形制等级提升以及

2、减工修缮等因素而产生的在地适应性技术成果。关键词:建筑修缮史;遗存微痕循迹考证法;武当山建筑遗产;美术遗产;形象史学;建筑技术学雷祖康张叶(湖北 武汉430074)(重庆400045)一、前言古建筑往往经历多次不同时期的修缮,为不同时代工艺技术叠加拼组的成果,古建筑修缮历程的考证对于把握建筑物断代、建筑修缮工艺技术、社会文化的变迁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多年来在进行武当山道观古建筑群精细测绘与科学研究中,发现不少古建筑具有修缮后叠加的组合特征,其中以位于金顶的皇经堂尤为明显。皇经堂,位于湖北省武当山天柱峰顶的太和宫建筑群片区内,史称“诵经堂”或“讲经堂”,为诵经、藏经的主要场所(图一)。皇经堂

3、初建于明永乐朝大修武当之时1,现存建筑为三开间的砖木结构,前有檐廊,后为封檐。其中,檐廊顶与原建筑屋顶存在着明显的拼组特征。调查中发现,建筑屋面中段明显存在一道接合间缝,间缝处出现勾头瓦、滴水瓦、帽钉等在檐口才会出现的构件;间缝下段屋顶为歇山形制,上段屋顶为硬山形制;屋顶瓦材种类多样,以非常规的方式施作;此外,山墙处也存在着明显的裂缝,由此特征引发针对皇经堂营建过程的思考:为何皇经堂的屋顶上会同时出现歇山形制和硬山形制的合并组合屋面?这两部分之间的关联性如何?是如何修建的?为何采用这种非常规的营建方式?是修建之初便是这般形态与形制,还是后期修复所致?本文对此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索性研究。二、通过遗

4、存微痕特征勘查建筑结构的特殊性为探寻皇经堂建筑内部所隐藏的修缮痕迹、修缮工艺技术,本研究运用“微痕分析法”(Microscratch Analysis)从微观痕迹现象方面开展调研,解析内容以传统研究中较易忽略的细部微观层面为主,分析微痕所映射出的建构思想、修缮工艺技术的历史特征2。中图分类号:K878.6文献识别号:A文章编号:1001-0327(2023)01-0124-11江汉考古2023.1/总第184期科 技 考 古124研究针对建筑屋瓦屋面、建筑墙体、屋架木作的特征进行现场精细勘察,循证分析修缮拼组痕迹。(一)建筑屋面的特殊微痕特征皇经堂建筑主屋面以正脊为界,分为前后两向面坡,后坡对

5、应的两侧山墙与屋面平齐,为硬山形制。从山墙面侧向观察,可见山墙面上的屋缘存在明显的拼组错差;并从建筑正向观察外观形制,可见檐廊屋顶缘角处出现戗脊,具有外挑飞檐,与硬山式建筑特征相异;前坡屋面的垂脊伸至檐廊接合处断开,戗脊沿着与垂脊呈45方向延伸起翘,此为歇山式建筑的基本特征(图二)。由此产生建筑屋面微痕特征的疑点:为何将两种不同等级的屋面拼合成非常规化的复杂组合屋面?由此引发后续深化探索的动因。(二)屋瓦与墙体构造的特殊微痕特征1.屋瓦叠粘与拼合的特殊构成调研过程中发现坡屋面非一体式构造,在屋面中部间缝拼合处出现勾头瓦、滴水瓦、帽钉等原本应当出现在屋面檐口处的屋檐构件(图三)。由此特征可推断,

6、此屋面为拼合组构。同时也发现,因屋面存在间缝,导致拼合屋面下方的屋架、墙面等缝隙交界处易发生雨水渗漏,檐廊处的局部潮湿微环境与此密切相关3。此外,屋面的瓦件种类也异常丰富,由三种不同颜色与样式的琉璃瓦所组成(图三、四),分别为绿琉璃瓦、孔雀蓝琉璃瓦、黑琉璃瓦。其中,孔雀蓝琉璃瓦仅分布于檐廊屋面,而绿琉璃瓦在靠近正脊的屋面与檐口外均有分布。绿琉璃瓦线条明显、纹路丰富清晰4,中部有黄色的菊花图案,整体做工精细;而孔雀蓝琉璃瓦件线条影绰、纹路简单模糊,中部为莲花图案,整体做工粗糙。从工艺技术上来看,两者应为不同时期、不同技艺之作,孔雀蓝琉璃瓦出现的年代应当晚于绿琉璃瓦。(三)屋架木作的特殊微痕特征1

7、.大小木作修补微痕特征的现场勘查进行屋架木作构造的现场勘查时,发现建筑主体屋架结构与檐廊屋架结构的做法与常规官式建筑屋架做法有所不同。檐廊的砖墙体高度明显低于建筑主体高度,建筑主体砖墙与檐口对接,而檐廊的山墙与起翘的屋顶未接续,可以见到外露的木构件(图五)。此外,皇经堂建筑主体屋顶梁架结构采用砌上明造,而檐廊屋架上的吊顶可见圆形精雕的轩椽以及下方的轩梁、雀替,此为轩廊式卷棚顶的做法(图六),此做法常见于传统园林建筑中。从武当山文管所提供的2004年皇经堂檐廊屋架测绘图中可见,檐廊屋架木构多由小尺寸的构材构成(图七,a)。2.与相近似的建构屋架案例对比分析图一 皇经堂现场勘测图125图二 皇经堂

8、现状外观a.西侧视角b.东侧视角图三 不同形制屋面构材拼组特征图四 不同时期瓦当的拼组从屋架主体的大木作结构形式研判,该屋架形式属于在南方地区常见的“插梁式”屋架,其特点为承重梁的梁端插入柱身,支承屋面的每一檩条下皆有一柱(前后檐柱及中柱或瓜柱),每一瓜柱骑压在下面的梁架上,而梁端插入临近梁端的瓜柱柱身5。与其他相关的典型插梁式屋架结构案例6对比发现,皇经堂与对比案例的建筑主体结构近似一致,但檐廊结构的差异较大,檐廊的承重梁顶抬在柱头之上,并非穿插于梁中。此外,其檐廊内梁与枋的数量明显增多,除主要受力构件梁、瓜柱、檐柱外,还增加了许多小材作为连接补强构件。研究中还发现下金柱上承托一檩条,但在该

9、柱的南侧亦有一檩条承接檐廊顶,此特殊的构造组构方式为分段组合而形成的拼组构造(图七)。三、利用遗存美术材料进行檐廊修缮时间的循迹佐证前述勘查产生如下疑惑:皇经堂檐廊修建于何时?为何会采用叠粘拼接的非常规方式来修建地位重要的皇家道观建筑?为何在进行增建修缮工程时,刻意改变了原有建筑的屋顶形制?据此,本研究从檐廊内的遗存美术材料入手进行修建年代的考古探查。现存的历史文献、地方史志、碑文仅对皇经堂整体修建(重建)年代有粗略记录,例如武当山志 武当山古建筑 记载:“(皇经堂)明永乐年间创建,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重建,民国四年(1915年)再建。”7这些志书对重修了哪些具体的内容并无描述,为了考

10、证皇经堂檐廊的具体修建年代,本研究将视角126图五 山墙构筑拼合痕迹a.建筑山墙后部的裂痕b.檐廊与原建筑山墙的拼组裂痕c.檐廊与原建筑山墙间裂隙的红外热判断图六 建筑主体屋架与檐廊屋架现况a.建筑主体b.檐廊转移至皇经堂内现存的美术遗存。殿内现存的彩绘神像、匾额种类与数量颇多,主要供奉有三清、玉皇、真武、吕祖等道教神像,殿内及檐廊悬挂数块匾额,如“生天立地”“白玉京中”“道济群生”“孚佑下民”等。东西廊心墙上各绘有一幅壁画,东廊心墙的壁画已严重破坏,西廊心墙的壁画保存较好。本研究选取带有历史信息提示的美术遗存壁画、匾额作为研究对象,将其特征元素剖离解析,运用遗存微痕循迹考证法对檐廊修建的历史

11、事件进行年代判定与事件路径梳理,再结合建筑技术、志书文献信息来辅助、佐证,以此现场探寻建筑修缮历史。(一)从壁画图象特征推测年代壁画(图八)位于西廊心墙的檐柱和下金柱之间,画幅高1941毫米、宽1752毫米,四周边框的宽度为150毫米,最底边距地面为1986毫米,距西侧檐口的最近距离为2412毫米。壁画内容主要为三部分组成:图绘画材、题跋、题款纪年与钤印。1.从绘画构图解析画境意涵画中描绘一只仙鹤单脚立于松枝之上,曲项弓背、仰头长鸣的场景。倾斜的虬枝老松,主枝呈明显S形松枝从右端仰伸而127图七 皇经堂檐廊与常规建筑檐廊屋架结构的对比a.皇经堂屋架结构b.常见的插梁式屋架结构上,又急剧曲折俯伸

12、而下,紧接着又向上弯曲生长。在松枝顶部,有一丛繁盛的苍青色松针,前后穿插,错落有致。画面构图巧妙简洁,松枝沿着画面对角线生长延伸,形成“鹤-松尖-松枝底部”的斜向三角动态平衡构图。宽广的空间不再多着笔墨,留出适当空白,使鹤的躁动不安和松的古貌苍髯跃然画上,画面充满张力、极具动感、耐人寻味(图九)。2.题跋词语解读题字位在画面左上方,竖向排布,除部分字体残损导致难以辨认之外,目前可辨认的题字内容为“高鸣常向,月善舞,人”8,下方的落款为“甲子菊月中书”。经考证,壁画的题诗出自咏鹤诗“高鸣常向月,善舞不迎人”,作者为秦松龄(16371714年),为其官任庶常吉士时,因顺治帝诏试 咏鹤诗 而作,创作

13、时间在顺治十二年(1655年)至顺治十八年(1661年)间9。“高鸣常向月”意为:鹤形态幽雅,时常昂扬着身躯,高声向月鸣叫。“善舞不迎人”意为:鹤舞姿优美,却不喜欢迎合他人。该诗以仪态高雅的仙鹤拟清高自重之士。题跋中的诗词排布十分独特,将两句诗拆分成了三句,“高鸣常向”“月善舞不”“迎人”。作者猜测诗句的特殊排列或许是为了将高道的名字隐藏其中。考虑到“月”字成另行,为抬头,有敬称之意,猜测为人名。而诗句中的“常向月”暗示此人可能为王常月(15941680年)全真教龙门支派律宗的第七代律师10。壁画的创作年代基本可论定在王常月的生平年代与 咏鹤诗 出现年代之后。3.题款记年推测题诗的下方,作者写

14、明了绘作时间“甲子菊月中书”,“甲子”即甲子年,清顺治十二年图八 皇经堂西廊心墙壁画现况128图一 皇经堂匾额分布图九 壁画图像布局与构图解析a.壁画原图b.壁画布局分析图c.三角形画面构图分析图(1655年)至民国期间共有五个甲子年,分别为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乾隆九年(1744年)、清嘉庆九年(1804年)、清同治三年(1864年)、民国十三年(1924年)。(二)利用匾额记年辅佐研判匾额具有重要的时间佐证价值11。皇经堂内的匾额多挂置在檐廊和建筑屋梁架上(图一)。建筑主体内现存四块匾额,分别为:中央神龛之上悬挂的“生天立地”横匾,为道光皇帝于道光十一年(1831年)御笔亲书;左

15、右神龛上方分别悬挂的“慈航普度”“黄粱觉梦”匾,为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信士敬献;而正门内楣上所悬挂的“法开元武”匾为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敬献。廊檐外楣现存三块匾额,分别为:悬挂于正间外楣的“白玉京中”匾,为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太平香会进献;悬挂于左右两次间门楣上的“孚佑下民”“道济群生”横向木质匾,为民国十四年(1925年)萧耀南敬献。壁画制作多发生在建筑落成或翻修之时,挂匾则在竣工或庆典之时。根据上述壁画和匾额所提供的时间线索以及志书文献所记载的修缮时间,符合时间序列的历史事件为:民国四年(1915年)修建歇山式檐廊,民国十三年(1924年)在西廊心墙绘制松鹤壁画12,民国

16、十四年(1925年)萧耀南敬献“孚佑下民”和“道济群生”匾额,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太平香会进献“白玉京中”匾。四、皇经堂营建修缮历史推论光绪十三年(1887年),太和山(武当山旧称)发生地震13,皇经堂地基发生了不规则沉降,导致建筑主体后部的砖墙产生错位而损毁,故曾对台基和山墙实施修复。但随后又因129战争、火灾等因素,皇经堂前檐廊被严重毁损。民国四年(1915年),地方香会与地方政府出资重修皇经堂,工匠们在主体建筑的基础上,增建前台基和檐廊,此处采用歇山式屋顶的工程方式施作,并在构建组合连接处采用小材拼组的方式来增强整体的结构强度,以承托出挑飞檐。增建的檐廊与主体建筑的硬山屋顶于前檐柱处“粘贴”,形成从正面处可看到的“拟歇山式”屋顶效果。歇山屋顶与建筑主体的屋面交接处形成了错缝,而构成歇山顶与硬山顶拼接、不同时期修建的琉璃瓦共存于同一建筑屋面的特殊组合形态(图一一、一二)。一般建筑应当按照原本形制修缮,为何皇经堂在进行修缮时会将檐廊从硬山形制提高为歇山形制?从所获得的各项证据来看,建筑形制的改变可能与皇经堂建筑使用的功能转变、建筑等级提升有关,这在志书记载和殿内陈设物件上多有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