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座谈会:加强学习研究推进依法治国 学习领会贯彻四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全党一项重要政治任务。要通过学习,努力提高依法决策、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水平,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行使职权的能力。下面我就这个问题谈一点学习体会,汇报的题目是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行使职权的能力,讲三个大问题: 1、依法治国的重要性与紧迫性;2、全会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路线图与新举措;3、全会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特点。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依法治国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全会提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党要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
2、大局,更好维护和运用我国开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好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标准社会行为,使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实现经济开展、政治清明、文化兴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实现我国和平开展的战略目标,必须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标准作用。对法治的重要性、紧迫性作了深刻阐述。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 1、法治是人类迄今为止最好的治国理政方式。人类历史上不同时期曾经奉行不同的治理模式,如宗教国家奉行的神治,封建国家信守的德治,强权政治下的人治,等等,然而法治是人类迄今为止最好的治国理政方式。法治一词最早出现于晏子春秋谏上九:昔者先君桓公之地狭于今,修法治,广政教,以霸
3、诸侯。威不两措,政不二门,以法治国,那么举措而已。意思是说,统治者治理国家,自己的权威不必要建立在更多的根底之上,只要不政出多门,仅仅运用法律,就会象人们举手抬足那样,轻而易举地治理好国家了。这是对法治作用最深刻认识,也是中国历史上出现最早的以法治国四个汉字的并排连接。我国历史上关于法治决定一个国家兴衰、强弱的论述很多,如韩非子。有度: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那么国强,奉法者弱,那么国弱。慎子。君臣云:法令行那么国治,法令弛那么国乱。墨子。法仪云:法治兴那么国家兴,法治强那么国家强。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等等。 2、依法治国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
4、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孙中山先生说过,立国于大地,不可无法也。立国于世纪文明竞进之秋,尤不可以无法。文明一词,最早出自易经,曰见龙在田、天下文明。是需要共同遵守的行为标准与准那么,是一种社会进步状态,与野蛮相对立。这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征。因此我党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并写入宪法。依法治国,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 3、依法治国是开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扩大对外开放的内在要求。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法治经济,只有加强法治建设,努力营造经济开展优良的法治环境,才能使经济改革顺利推进。法治化是经济转型的重要前
5、提。从国际经验来看,新兴市场国家经济转型能否成功,能否防止拉美化,一个法治的、公平的、市场化的体制能否搭建将是关键。在对外交往中,也需要按国与国之间约定的法那么和国际惯例办事。依法治国,就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这种内在要求,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推动生产力不断开展。也將继续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进一步赢得世界对中国的信任,增强国家软实力。 4、依法治国是化解我国当前各种风险和挑战的必然选择。众所周知,我国建设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正面临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开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大量存在。广阔人民群众政治参与意识不断增强,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自身合
6、法权益的要求日益提高。如果说,过去更多靠的是摸石过河的勇气、以破为主的血性、先行先试的闯劲,那么今天,当前怎样才能保障健康、平稳、可持续开展呢。只有借助法治的力量,因为法律是大家最根本的共识,法律有国家强制力做后盾。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从粗放开展阶段转向科学开展阶段,必须通过法治克服短期化、功利化倾向;改革进入深水区,必须通过法治对既有的利益结构进行调整,打破既有的利益结构。同时,通过法治化的方式正确处理群体性事件,以及老百姓正当的合理诉求。 5、依法治国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明确为,完善和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
7、治理能力现代化。如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习近平同志指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表达。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那么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开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国家治理现代化本质上是国家治理法治化,关键就是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管子明法解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为大治。)。 二、全会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路线图与新举措 (一)、全会关于全面依
8、法治国的路线图 四中全会公报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路线图可以概括为一个目标、五个体系、六大任务。 一个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根据全会公报,这个总目标具有三个方面的内涵,即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全会提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全会公报一共出现了13次党的领导.公报并且首度写入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这说明中国的法治建设旨在强化执政党的权威,而非推行
9、西方式的政治体制。值得注意的是,公报提到了党和法治的关系问题,依法执政,既要求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也要求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这意味着,中国的法治要在党的领导下来进行,同时,党的执政行为,党的活动要在宪法法律的范围之内。全会强调,各级党组织,领导干部要带头遵守,包括党委也要依法决策,包括党的建设也要按照一些法规制度去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根底,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法治体系的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这三个方面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规定和确保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制度属性和前进
10、方向。 五个体系。完备的法律标准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202223年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如期形成。截至2023年3月,我国现行有效法律242部。68部法律的制定或修改列入了本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规划中,有法可依的问题已经根本解决。但是现有法律体系中不协调、不一致、体系性不强等问题依然突出。制定法律只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一个环节,法律制定出来以后还停留在纸面上。因此全会将法治的重点由形成法律体系转向形成法治体系,从法律体系到法治体系,意味着我们将把法律的实施和执行摆在更加突出的
11、位置,真正使书本上、纸面上的法律变为行动中的法律。法治体系概念的提出,是我们党在法治理论上的一次重大飞跃。 十八届中纪委四次全会在京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在会上提出了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的建设时间表:确保到建党20230周年也就是2023年时,建成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运行有效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 六大任务。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这六大任务涉及到依法治国的前提、重点、保障、起
12、点和归宿、生力军、核心等方面问题。完善的法律体系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只有完善法律体系,让法律不断地适应实际,才能有效的推进依法治国向前开展。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重点。公平正义是保障,即公正司法。人民群众是起点和归宿,因为依法治国离不开群众,要将依法治国理念贯彻和普及到广阔的人民群众中去,广泛宣传依法治国,加强群众对依法治国的深入理解,培养群众的法治意识,增强全民法制观念,让群众自觉做到懂法、知法、守法、宣法,让依法治国深深的根植于群众之中。依法治国需要精明强干、懂法知法、文明执法的法治队伍去执行,他们就是依法治国的生力军。指明了依法治国的核心。党的领导是核心,只有在党的领导之下,才能更好地建设法
13、治中国。依法治国六大任务可以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缺一不可,只要落实六大任务,依法治国一定能够健康、深入开展。 (二)、全会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新举措 1、坚持依宪治国,完善人大及常委会宪法监督。5000余字的公报,先后2023次提到宪法,并明确,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还提出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突出依宪治国的根底地位,进一步明确说明了依宪治国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布局的基石。将习近平总书记提过的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写进公报,意义重大。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
14、本大法,宪法规定了一国的社会制度、国家制度、国家机构、公民的根本权利和义务等,在一国的法律中有最高的权威和最大的效力。任何的法律法规都不得与之相违背。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只有严格依法办事,认真贯彻实施宪法,才能够推动宪政建设。在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根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宪法的实施可以说是法治的首要问题。公民的根本权利即宪法权利为根本xxxx,其价值的实现就在于规定公民享受哪些权利,以及这些权利是否得到保障。 2、立法先行。全会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立法先行这是一个亮点,强调我们国家的各种活动,包括改革要发挥立法的
15、先行促进作用,也是保障我们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一个重要措施。 (管子强调,法而不行,那么修令者不审也;审而不行,那么赏罚轻也;重而不行,那么赏罚不信也;信而不行,那么不以身先之也。故曰:禁胜于身。) 3、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公报特别提出建设法治政府,提出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此外,要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那么,推进决策
16、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效劳公开、结果公开。这意味着在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中,法治政府是重中之重。 2023月2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党组会议,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研究部署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工作。会议强调,政府的一切权力来自人民、源自法授。要严格标准公正文明执法,所有行政行为都依法办事、程序正当。各级政府及工作人员要带头遵守宪法和法律,不断提高法治意识和依法行政能力,用法治引领改革开展破障闯关、推动民生改善和社会公正。要强化权力制约和监督,筑牢法治篱笆、遏制权力越线.以更加发奋有为的精神状态,在法治轨道上推动政府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依法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二是加强和改进政府立法,健全政府依法决策机制,主动适应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