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电影“城市性”的双重显现—...光》中的符号景观与文化想象_张梦婷.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398070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3.1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影“城市性”的双重显现—...光》中的符号景观与文化想象_张梦婷.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电影“城市性”的双重显现—...光》中的符号景观与文化想象_张梦婷.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电影“城市性”的双重显现—...光》中的符号景观与文化想象_张梦婷.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29影视美学一、引言1935 年,“左翼”电影人袁牧之导演了处女作都市风光。与他创作的另一部作品马路天使相比较,都市风光 一直没有受到多大的关注。在电影史的研究范畴中,对这部影片的大多研究都集中在电影独特的叙事结构和精彩的声音设计上,如张婉宜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电影音乐的美学特征:以电影城市风光为例、王思思中国电影音乐创作之初探:中国第一部音乐喜剧 都市风光 、谢雅琴传承与现代化转型:都市风光里的黄粱梦、张语洋多重媒介与虚拟现实视野下的都市风光 等,鲜有学者从历史文化研究的视角出发,探讨这部电影中城市性因素对影片创作与导演意识的影响。我们从电影的“城市性”出发,将研究的视角从内在的文本

2、拓展到外在的城市符号并对其进行解读,或从内在的城市性因素入手揭示影片创作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电影与城市的历史境遇、电影人的城市生活经验、影片诞生的历史契机就成为我们探讨这部影片无法回避的问题。从电影诞生的历史来看,电影与城市相伴而生、相伴而长,对电影的研究离不开其背后的城市性因素。城市和语言文字堪称人类文明的两个典型表征,二者分别从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上,支持着文化的积累与进化1。由此可见,“城市性”问题一直存在着两个维度探讨,城市一方面作为人们生产、生活的物质空间,是人类的栖息之地;另一方面也是承载着人类社会发展进电影“城市性”的双重显现都市风光中的符号景观与文化想象文/张梦婷摘 要:电影中处

3、处散发着“城市性”的光晕。都市风光作为中国早期电影创作的里程碑作品,在早期电影的研究中一直备受关注。本文将以电影的“城市性”理论为基础,从“隐在”与“显在”两个角度对影片都市风光中的城市性元素进行分析,以此探析早期中国银幕上由城市性因素所伴生的符号景观与文化想象。关键词:袁牧之;都市风光;电影的“城市性”;早期电影城市化的不同态度:一方面向往都市现代文明,另一方面又惧怕都市生活方式带来的人性解放,最终使得电影 国风呈现出一种矛盾的“现代性”。注释:电影的“城市性”,是指电影从其城市母体因袭的城市禀赋、城市韵味、城市属性、城市文化痕迹等多样化特征。这一“城市性”是基于电影文化母体角度对电影基本属

4、性的一种概括。见:张经武.电影的“城市性”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22.参考文献:1 公孙鲁.中国电影史话 M.香港:南天书业公司,1961:54-55.2 包亚明.现代性与都市文化理论 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3 陈犀禾,黄望莉.电影与都市:都市经验、视觉消费与电影消费 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1.4 张经武.电影的“城市性”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5张颖.新生活运动与“新女性”情节剧的异质性J.文艺研究,2016(3):112-121.6 陈晓云.电影城市:中国电影与城市文化 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127.7 张颖.为什

5、么要寻找异质性:从“文本协商”看中国 30 年代的女性情节剧 J.当代电影,2015(5):125-129.作者简介:翟梦莹,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戏剧与影视学硕士研究生。编辑:雷雪DOI:10.16129/ki.mysdx.2023.04.029130美学2023/04程的文化空间,记录着人类文明进步的过程。城市的双重属性如同电影语言的双重属性,即电影的能指与所指,电影银幕既是作为展示“显在”城市景观的空间,也是探讨“隐在”城市文化内涵的空间。电影的城市性问题在电影的研究中不应被遮蔽。大卫克拉克就曾指出:“城市的重要性的确在电影理论中被低估了。城市是电影的核心,但吊诡的是,它却因自身广大的影响

6、力隐而不显,而无法公然、明确地受到肯定和重视。事实上,那些不断强调城市重要性的电影理论家,往往被视为言论新颖。”2因为人们对于电影中所表现的城市总是熟视无睹,认为电影中所体现的城市性是理所当然的,所以这个问题长期没有受到重视。电影中的“城市性”属性,即从其城市母体因袭的城市禀赋、城市韵味、城市影响、城市文化痕迹等多样化特征3。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电影学教授乔治梅内克(George melnyk)认为,城市对于电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电影其实具备一种“城市性”的属性。电影产生于都市并与都市相互装饰4,城市与电影的关系是“彼此依靠,互为镜像”5。可以看出,电影的城市性问题在电影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7、不应该被研究者忽视。回望电影史,我们可以窥见电影诞生之初就与城市有着密切联系,城市生活、城市文化和城市风俗等具有典型城市印迹的叙事因素在早期电影影像中随处可见。城市性因素“遍在”于电影之中,“遍在”的城市性有时是具体可见的,以“显在”的影像出现在作品中;有时候是抽象可思的,以“隐在”的意味、意识、氛围、精神、灵韵、情趣等不可触摸但实在可感可判的形式存在6134。1895 年,卢米埃尔兄弟用自己发明的电影放映机,公开售票放映了他们拍摄的多部短片,如火车进站 工厂大门婴儿的午餐玩纸牌 等,这些短片都带有明显的“城市胎记”,这些“城市胎记”通过“显在”或“隐在”的方式出现在早期的影片中,如火车进站中

8、的火车,就作为电影中城市性因素的“显在”符号,出现在后来很多的电影中;玩纸牌中的“纸牌”又可以作为体现当时市民生活的“隐在”城市性因素存在于影片当中。这些影像既“显在”地展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符号景观,也“隐在”地满足了现在观众的文化现象。从创作者的角度来看,早期影片在现在看来情节平淡无奇,但实际上反映出当时卢米埃尔兄弟对城市生活的观察。这些影片从不同的角度展示着当时法国城市市民的生活,对我们考察当时的城市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价值。就一部电影作品来说,其城市性因素既可以表现为“显在”的城市符号,也可以表现为其导演“隐在”的文化想象,而大多数优秀的作品会将两者结合,都市风光就是这样一部典型的作品。

9、影片的片名就带有明显的“城市”印记,暗示其故事是发生在城市之中。同样,其叙事结构本身所具有的传奇性和寓言性也迎合了当时城市观众的欣赏趣味,比如片中音乐、剪辑与声音特效,无不散发着城市性的“光晕”。本文主要从电影中城市性的“显在”与“隐在”两个方面入手,以都市风光为例,分析影片中的城市性元素如何服务于叙事及其所蕴含的深意,从而窥见早期中国电影银幕中因“城市性”所衍生的符号景观和文化想象。二、符号景观:“显在”的城市性回望百年中国电影史,“显在”的城市性因素遍布于各个电影文本之中,如早期的国产影片劳工之爱情以城市为背景,展示了市民打麻将、市民的穿着、城市中的交通工具等。另外城市之夜 上海二十四小时

10、 都会的早晨 新旧上海等影片,不仅在片名中就体现了其城市性特征,在影片中也体现了“显在”的城市性符号:繁华的大都市、车水马龙的街道、银行、豪华大饭店、汽车以及穿着华丽的市民。不仅中国早期的电影中有大量“显在”的城市性符号,在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和梅里爱早期拍摄的131影视美学短片中也有体现,工厂大门、工业机器、来往的汽车、资产阶级的日常生活、火车进站、华丽街道、别墅舞会等,都展示了当时法国的城市景象。可见,电影自诞生以来就带有一种城市的“胎记”。1843 年上海正式对外开埠通商,殖民化、工业化、资本化、现代化随之而来。在这一背景之下,上海率先建立起完备的商业金融体系,成为当时典型的消费城市,消费文

11、化也相继出现,一切与城市有关的图像符号应运而生:电话亭、电车、火车、汽车、洋房、舞厅、电影院、游乐场、跑马场、百货大楼、咖啡厅,各式各样的城市景观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可以看出,早期中国对西方所谓现代性的“模仿”,更多是以一种显在的符号呈现出来,这种物质层面的“显在”符号比起精神层面的“隐在”文化更容易被城市居民所接受与习得。同样,这些“显在”的物质符号也更容易被电影所吸纳,并被转化为银幕中的城市符号。当时整个中国还处于农业发展的大版图中,上海作为城市发展的典范,繁华与绮丽显得尤为突出。同样,电影作为现代性发展的产物,自然而然地与这种城市文化景观相联系,记录并重塑着这一时期的城市景观。上海一直都

12、是“显在”城市符号的典范,外国人心中的“东方巴黎”,中国人心中的“十里洋场”,梦想者心目中的“冒险家乐园”。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上海都承载了太多传奇性的想象,是一个被无数积极或消极的现代符号堆积起来的国际大都市,一个与中国其他地区截然不同的充满现代魅力的摩登世界7。在当时的电影中,上海是异乡人心中典型的梦想之地,正如影片都市风光开场车站的场景表现了人们对于上海的憧憬,导演将镜头对准每一个农村人的脸,他们口中不断念着“上海!上海!上海!”,表现出一种想要去上海的急切心情。当片中的小云向父母询问是否可以先吃一点东西再上车时,父母的回答都是“到了上海吃好的”,此时的上海正是异乡人对繁华与美好的幻想对象

13、。而上海作为典型的城市形象,其中必定有一系列代表城市文明的符号,这些符号就作为一种“显在”的符号“遍在”于早期的电影中。城市中典型的意象构成电影城市性“显在”的符号景观,如火车、汽车和时装,是早期电影中用于展示现代城市景观最常见的几种事物,这几种意象在电影 都市风光中参与叙事并成为其中“显在”的城市性符号。“火车”这一意象在早期西方的电影中作为现代性、城市性的符号标识经常出现,第一部电影火车进站就拉开了火车作为城市性显在符号的序幕。在北洋军阀政府、国民政府执政时期,大部分的国际借款都是为了修筑铁路所举借的外债,修建铁路成为当时彰显城市发展、社会进步以及经济繁荣的显在措施。由此可见,铁路火车一方

14、面是资本贸易往来的渠道,另一方面也是当时人们对现代性与城市性想象的载体,是城市景观的标志性符号。但在中国早期电影中,将火车与城市性、现代性相联系的影片并不多见,都市风光可以算作是将火车作为城市性符号并参与叙事的案例之一。影片都市风光以“新村上海”这一火车站的标示牌特写开始展开故事,将火车站作为故事发生的重要起点,同时也是故事结束的终点。当售票员问大家要去哪里,人们一致回答“上海!上海!上海!”,火车在这里成了异乡人通往城市的载体,自然也是当时人们心中的城市符号的象征。除了火车,电影中的汽车也作为重要道具多次参与到叙事中。故事中的男主角李梦华是贫困的诗人,自己暗恋的女孩小云却是一个爱慕虚荣的人,

15、她会为了开着汽车来接自己的王俊三而拒绝李梦华。因此,李梦华幻想自己有一天能够拥有一辆汽车并获得女主角的芳心,电影中也形象地展现了李梦华幻想自己攒够钱买车后女主角坐在旁边与他亲热的场景。汽车在这里作为一种城市人和有钱人的身份标识,代表了当时人们对于城市人日常生活的想象。“时装”在当时也是“显在”城市符号的表征之一,尤其是当时女明星的着装,在整个社会中颇受市民阶层的议论与模仿。当时的刊物记载了电影中女明星的时尚装扮被市民模仿的现象,比如,中国早期刊物青青电影就曾经刊登了一则关于影迷对明星服饰和造型模仿的报道:“像不久之前,红星陈云裳掀起的一旁高一旁低的卷发,多半的年轻小姐或女士们就仿效起来尤其是男

16、女电影明星们的服装,更是成为影迷们注意和模仿的目标,记得几年前的电影皇后陈玉梅,会被认为是勤俭的明星,常穿着朴素的布衣,而博得许多女学生的模仿。”8另外,在“女明星的生活照”9一栏中展示了多个女明星的生活照,如黎明健的泳装照、梁赛珠泛舟湖上的游客照、陈玉梅的运动照,此时女明星身着的服装成为另一种摩登的象征,代表了当时城市中的时尚文化,是一种“显在”的城市景观。在电影都市风光中,女主角小云为集齐一身华丽的服装而不择手段,男主角李梦华将皮鞋作为城市身份的象征物,餐厅服务员“以衣识人”,李梦华为讨小云欢心而攒钱为其买衣服,小云的女仆也在离开时穿上了那一身梦寐以求的衣服。服装在影片中有着明显的象征意义,是影片中几位主人公对城市人生活想象的外化。由此可见,早期人们对于摩登城市的想象都依托于一系列视觉符号,城市成为一系列显在符号集合的容器。都市风光中,从农村来的四位主人公都将汽车、火车和时装这一系列显在的符号作为城市人身份的象征物,这些符号参与电影叙事且遍在于电影中,构成这部影片城市性的132美学2023/04符号景观。三、文化想象:“隐在”的城市性当电影作为一种媒介将自己对城市的表现从能指的外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