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资产减值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分析研究 会计学专业.doc

上传人:g****t 文档编号:247994 上传时间:2023-03-15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347.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资产减值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分析研究 会计学专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资产减值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分析研究 会计学专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资产减值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分析研究 会计学专业.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资产减值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分析研究 会计学专业.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资产减值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分析研究 会计学专业.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资产减值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分析研究 会计学专业.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行为的研究以精功科技为例 摘要:企业身处于当下复杂的市场环境,要生存下来要有更好的发展,除了主营的市场还要兼顾投资者和有关监管部门。财务指标是一个重要的信息传递途径和衡量指标,而资产减值为企业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一定空间。2006年新资产减值准则出台并于2007年正式实施,本文结合现行准则资产减值分析对企业营运管理的影响。通过案例分析简述企业通过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与方法。为了克服当前资产减值对于盈余管理的弊端,除了不断地完善和修订资产减值准则以外,还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关键词:资产减值;盈余管理;影响;建议目 录1 引 言12 资产减值的相关理论12.1

2、 资产减值的概念12.2 资产减值的理论基础12.2.1 决策有用观22.2.2 稳健性原则22.2.3 会计计量理论22.2.4 实物资本保全理论22.3 资产减值准则的演进32.3.1 国外资产减值会计的发展32.3.2 国内资产减值准则的发展33 盈余管理的相关理论53.1 盈余管理的概念53.2 盈余管理的动机53.3 盈余管理的计量方法简述63.3.1 应计利润总额法63.3.2 特定应计项目法63.3.3 盈余分布检测法74 现行资产减值准则对企业盈余管理的总体影响74.1 现行资产减值准则抑制盈余管理行为74.1.1 减少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随意性74.1.2 禁止非流动资产减值准

3、备的转回74.1.3 提高资产减值信息披露的透明度84.2 现行资产减值准则仍留有盈余管理的空间84.2.1 会计职业判断的主观性84.2.2 不能有效遏制盈余管理85 精工科技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案例分析105.1 出于扭亏动机转销资产减值准备105.2 出于夸大亏损的动机计提巨额准备115.3 结论分析136 规范资产减值计提准备建议136.1 提高会计从业人员职业素质136.2 完善发展信息市场和价格市场136.3 完善健全内部控制制度146.4 加强和完善外部监管147 结束语14参考文献16151 引言当今世界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企业面对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变,需要处理应对不确定性和风

4、险性。资产是企业的重要会计要素,会随着经济的起伏而有一定的波动,甚至有减值的发生,所以仅仅靠历史成本已不能真实反映资产的状况,资产减值会计准则也应运而生。然而,大多数学者发现企业,特别是面临被精功科技或想要摘帽摘星的企业,把资产减值准备作为上市公司调节盈余的重要工具,有人为盈余管理之嫌。针对这一现象,2006年新的准则中对资产减值的计提范围基本上涵盖所有的资产项目,在披露方面做了有关提高资产减值信息披露透明度的条款,同时还规定非流动资产的资产减值准备不予转回,这尽管在抑制企业通过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方面起到了有一定的作用,但仍留有调整空间。在我国资本市场仍处于初期阶段的背景下,市场制度的不健

5、全使得企业判断盈余的标准比较单一。企业利润是判断是否能够接受私人投资、上市或退市的主要指标。在我国经济市场逐渐完善的背景下,我国企业所披露的会计信息质量也在逐渐提升,然而,受到信息不对称和获取信息渠道狭窄等因素的限制,使得我国的投资者不能够在资本市场中,得到较为真实的企业财务数据,这与西方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异。在全球金融危机和国家宏观调控的双重影响下,国内外市场对光伏专用设备的需求量大幅下降,太阳能光伏行业市场发生了较大的萎缩,精功科技生产的产品市场价格大幅度下跌,面对如此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和市场环境,精功科技虽然采取相关措施积极应对外界风险,可仍旧无法抵挡利润下滑的趋势。综上所述,研究资产

6、减值盈余管理,深入剖析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案例,有利于发现现行资产减值准则中的漏洞,有助于完善资产减值准则,规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本文研究资产减值盈余管理的目的也正在于此。本文将通过一家企业的案例从盈余管理的动机角度来阐述具体调整方式,并鉴于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笔者的建议和看法。2 资产减值的相关理论2.1 资产减值的概念在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21号中,FASB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规定:如果预计从资产持续使用及其最终处置计算得出的未来现金流量的总和(未折现,不计利息费用)低于该资产的账面价值,减值损失可以确认。否则,不予确认减值损失 1。在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资产减值中,IASC

7、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规定:如果资产的账面净值超过其可回收金额(即公允价值减销售成本和使用价值的较高者),则资产发生减值。资产减值损失应当被确认。我国财政部在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中这样规定:“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2” 资产,除了特别规定,应包括个人资产和资产组。对于有减值迹象的,应当合理估计其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净额与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孰高进行确定。2.2 资产减值的理论基础会计是一门科学,所以资产减值会计的存在有它一定的理论基础,并以此为支撑。其主要有决策有用观、稳健性原则、会计计量理论、实物本保全理论3。2.2.1 决策有用观目前的

8、财务会计目标研究主要有两个观点: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在受托责任观下,会计目标是有管理当局向信息使用者有效反映其的经营责任及其履行的情况。强调的是历史成本的计量、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决策有用观的出现晚于前者,会计目标强调了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有助于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强调的是信息的预测价值和相关性。资产减值属于资产计量的范畴,对企业资产的历史成本价值按现时价值进行一定的调整,提示股东和投资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经营风险,以助于现有的和潜在的报表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因此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起点应为决策有用观。2.2.2 稳健性原则稳健性原则,有时也称谨慎性原则,是会计的一个重要原则。要求财务报告把

9、可能存在潜在的损失风险尽可能地真实地传达给信息使用者。经济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不确定因素的增加和潜在风险的加剧,使企业资产的市场价值处于动态,因此需要会计从业人员在确认和计量信息是尽量做到审慎,通常低估企业的资产高估负债。资产减值就是对这些风险损失的具体数值表现,而风险的不确定性则是会计稳健性存在的客观前提。2.2.3 会计计量理论资本计量是会计的核心问题。一般而言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比较可靠,但是在科技快速发展、物价持续波动的今天,单一的计量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企业计量的现实需求。为了客观、真实和全面地反映资产价值,应该采用适应的计量属性或者搭配使用多种计量属性。计量属性主要如下:历史成本、现行市价

10、、现行成本、可变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和公允价值。资产减值中计量属性的运用是在传统的历史成本基础上,采用多种计量属性结合修正历史成本计量属性。2.2.4 实物资本保全理论资本保全是指要求企业所得高于企业所耗。此理论有可分为财务资本保全理论和实物资本保全理论。前者是站在企业的货币资金和购买力的角度来看的,认为企业的运营应保全投入的货币资金;后者是从实物资本及其生产能力的角度来界定的,认为应该保全企业的各项实物资本及其生产能力。财务资本保全理论忽略了波动的价格、更新的技术等一些动因并不能弥补企业的生产能力,有其一定的现实缺陷。而实务资本保全观倾向于企业资产具有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能力,显然企业资

11、产的账面价值并说明不了问题。资产减值准则则引入公允价值和未来现金流量的概念,体现的就是实物资本保全理论。2.3 资产减值准则的演进2.3.1 国外资产减值会计的发展国外的资产减值会计最早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一开始采用复式簿记后来逐渐形成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原则”的存货计价方式。这是资产减值准备的雏形。20世纪4070年代是资产减值会计发展的初始阶段。欧洲进入了工业革命阶段,随着生产资料的不断增加,资产减值的适用范围开始明确,涉及有存货、投资信用、权益法核算的投资等。虽然并没有涉及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然而,在这个阶段提出的可回收金额概念,为随后的长期资产减值的确认和计量等其他问题的

12、研究奠定基础 1940年,美国会计师协会(AAA)提出企业应从其账户中剔除出那些不再有用或不再销售的资产部分,应减计在用资产的账面价值至预计未来可回收的合理金额。20世纪7080年代是属于发展阶段。社会经济环境的快速发展,增加了企业所经营的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面临越来越多的风险和挑战。未来长期盈利能力成为了投资者关注的重点,同时也是会计度量的重点。1987年,英国的会计准则委员会(ASC)颁布的第12号折旧会计规定永久性减值的固定资产应立即计提减值准备,账面价值应被记到估计的可回收金额,并在剩余使用年限内摊销,这个方法后来被IASC运用到“资产减值”中。这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出台颁布的会计准则主

13、要是一些具体行业的资产减值,为资产减值“大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世纪90年代之后资产减值会计进入了成熟阶段。资产减值会计规范的范围不再局限于一些特定行业,对一般行业也做了相关规定。各国及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CSB)等陆续出台资产减值准则,不但规定了长期资产减值的确认和计量标准,而且进一步完善了相关的披露准则;同时在减值资产的计量上也大多采用了可收回金额或者相类似的概念。2.3.2 国内资产减值准则的发展与欧洲国家相比,我国由于市场经济的起步相对较晚,有关资产减值会计的研究也比较迟滞,相关准则仍处于不断完善和修订过程中。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至今已经过近20年的发展。1985年,我

14、国财政部最早提出资产减值相关内容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中提出应收账款坏账损失的规定;1992年,财政部准许企业提3%-5%存货变现损失准备和坏账准备(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和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同年的7月和次年的7月,又分别颁布了要求企业对应收账款提取坏账准备采用“备抵法”的相关会计制度。1999年财政部在1998年颁布并实施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中的“四项准备”(即坏账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基础上颁布了两个补充规定,增加对其他应收款计提坏账准备,并且将所有的股份有限公司都归入披露资产减值的对象。2001年,财政部在颁布并实施的企业会计

15、准则中对有关资产减值的确认和计提等内容做了一定的说明,并把“四项准备”增加到“八项准备”,即增加了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和委托贷款减值准备。资产减值这一内容由表外移入了表内。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又颁布并实施的38项准则逐渐完善了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并将资产减值单独地作为一项准则来列示,同时还在投资性房地产和租赁等准则中涉及相关资产的减值问题。此次新准则的颁布实施对我国的资产减值会计的发展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它在现行的准则的基础上增设了“资产减值损失”科目的同时引入了“资产组”的概念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明确了资产减值测试的对象(见表2.1)存货、消耗性生物资产、以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建造合同形成的资产、递延所得税资产、融资租赁中出租人未担保余值,以及金融资产等适用于其他相关会计准则。此处要强调的是,本文中所述的资产减值是指所有上述资产的减值情况。此外,在遏制我国企业普遍通过资产减值的方式来操纵利润这一现象方面,现行的准则则明确禁止企业对已经计提的非流动资产减值准备予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范文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