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与实践路径_甄敬霞.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516339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1.1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与实践路径_甄敬霞.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与实践路径_甄敬霞.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与实践路径_甄敬霞.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与实践路径甄敬霞(中共伊犁州委党校 行政学法学科技教研室新疆 伊宁 835000)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宝贵的精神支撑。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中,必须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本文分别从爱国主义、人民至上、改革创新、不懈奋斗、定国安邦、胸怀天下六个方面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以期深刻理解中华文化的道义力量和时代价值。同时,从政治前提、理论旨归、制度基础、根本方向、现实支撑、国际视野六个方面分析了新时代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

2、文化的实践路径,以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撑和文化底气。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思想精髓 实践路径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3-4641.2023.02.06在党的二十大报告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1这是党的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之一,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之一。我们要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2“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

3、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源泉所在,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根”。如何进一步传承和弘扬这种富有永恒魅力的优秀传统文化,使之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底气和骨气,已经成为新时代新征程中需要紧急解决的时代课题。研究分别从爱国主义、人民至上、改革创新、不懈奋斗、定国安邦、胸怀天下六个方面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以期深刻理解中华文化的道义力量和时代价值。同时,从政治前提、理论旨归、制度基础、根本方向、现实支撑、国际视野六个方面分析了新时代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路径,以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4、复兴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撑和文化底气。收稿日期:2023-01-25作者简介:甄敬霞,伊犁州委党校行政学法学科技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行政学、公共管理学、社会文化学。2023年第2期总第291期SEEK TRUTH FROM FACTSNo.2,2023General No.29147一、感悟中国共产党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回顾百年历史,中国共产党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的精神财富,并将其熔铸于中国特色社会

5、主义建设事业之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新时代,我们必须要深刻感悟中国共产党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让中华文化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一)爱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的精神追求“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这句话揭示了中华民族精神谱系中家国情怀的紧密联系。个人与社会、家庭与国家相互依存,彼此内在统一,这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独特品格,也是爱国主义精神的根源所在。千百年来,中华儿女心中浸润的“国耻未雪,何由成名”“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之情,始终是中华民族凝聚力

6、和号召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到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数不胜数的仁人志士无畏牺牲所展现的坚定爱国情怀,成为中华民族兴国强国的魂与魄。中国共产党用波澜壮阔的踔厉奋斗史,唱响了爱国主义的激扬赞歌,赋予了爱国主义新的深刻内涵。回望党的百年奋斗史,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最充分的体现者和最坚强的守护者。自1927年至新中国成立,我们党有名可查的革命烈士就有370多万。4李大钊曾写道:“国人无爱国心者,其国恒亡。”5杨靖宇曾说:“国既不国,家何

7、能存?”(革命烈士诗抄杨靖宇诗)纵览世界历史,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够为了践行自己的初心使命,付出如此壮烈的牺牲。我们的党旗、国旗、军旗底色之所以为红色,正是因为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将生命定格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体现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使命担当和保家卫国的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昂首走进新时代,正是对弘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精忠报国”等伟大爱国主义精神的最壮美的诠释和最生动的注脚。为了赢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胜利,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同舟共济,凝聚起了新时代爱国主义的磅礴力量。中国共产党人的精

8、神谱系无一不贯穿着爱国主义精神。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爱国主义精神必将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二)人民至上:中国共产党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的独特基因我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一直以来都坚持“民本”价值观。在 道德经 中,有“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的论述;尚书 中强调“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管子 则指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孟子则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并认为“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荀子 则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来阐释君王与人民之间的辩证关系;汉书 淮南子 中则有“古之用兵者,非利土壤之广而贪金玉之略

9、,将以存亡继绝,平天下之乱,而除万民之害也”的论述;北宋时期的苏辙曾以“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等言语告诫、规劝当时的统治阶级,张载则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思想,彰显48了民本的志向和传统;等等。与西方文明不同,中华文明以“人”为中心,强调对人的尊崇,如西汉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清朝的“康乾盛世”,都是统治阶级重视民本思想、施行仁政的结果。“以民为本”的传统价值理念与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相呼应,也与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相一致。回顾百年历程,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将“人民”二字铭刻在自己的旗帜上。我们党之所以能从一个只有50多名党员的小党、弱党

10、,成长为拥有9 600多万名党员、领导全球人口最多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是因为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政治品质和独特优势,这是党始终不变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历史性地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6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在抗击疫情中,我们党不计代价抢救包括出生仅30个小时的婴儿、100多岁的老人在内的每一位患者生命,7彰显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追求。提出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这些理念,践行了“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增进民生

11、福祉是我们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的政治承诺。这些既是新时代党对初心和使命的深刻阐释,也是党对执政理念的精准把握,实现了对以民为本传统思想的高度升华,是带领人民创造新辉煌的制胜之道。(三)改革创新:中国共产党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前进动力改革创新是国家和民族前进的动力。中华五千年文明之所以成为人类文明发展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成为世界上最具强韧生命力、历史穿透力和现实影响力的先进文明,正是因为中华文明拥有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民族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改革创新的思想。周易 中有“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革故鼎新”;诗经 中有“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礼

12、记 中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汉代桓宽的 盐铁论 强调“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东晋葛洪的 抱朴子 记载“常制不可以待变化,一途不可以应无方,刻船不可以索遗剑”;文子 告诉世人“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北宋程颢、程颐则教育后人“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等等。这些都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历来重视改革创新的思想。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不仅有“四大发明”闻名遐迩,还有变革创新的实践千古流传:战国的“商鞅变法”、北魏的“胡服骑射”、北宋的“王安石变法”、明代的“张居正变法”,以及清末的“戊戌变法”和“洋务运动”等,这些一次次的变法图强勾勒了中国几千年的变革史,推动着中

13、国社会不断进步。回顾党的百年风雨历程,中国共产党人不仅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还带领中国人民以与时俱进、革故鼎新的精神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从封闭僵化到对外开放,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每一次重大改革都成功扫除了体制机制的弊端、利益固化的藩篱,为中国社会不断进步提供了新动能,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中国奇迹”,

14、在世界上熠熠生辉。深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中的改革创新精神已成为当代中国的时代特征和中国人民鲜明的精神标识,更成为不断推进新时代改革开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强劲精神引擎。49(四)不懈奋斗:中国共产党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养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提倡的奋斗精神内涵丰富,积极进取、坚忍不拔、奋发图强、勇往直前、百折不挠、锲而不舍就是其内在品质。如 周易 中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荀子 中有“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北宋苏轼在 晁错论 中写到“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梁启超在 少年中国说 中也曾阐述“惟进取也,故日

15、新”等观点,这些文化遗产中所体现的奋斗精神,都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意义。此外,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钻木取火、愚公移山、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刑天舞干戚等故事也都蕴含着奋斗和抗争精神。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历久弥坚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其自强不息、勇于抗争、不断奋斗的精神禀赋和信仰。我们应当不断汲取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坚定信心,勇攀高峰,在新时代中继续发扬光大,创造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断赋予奋斗精神崭新的政治内涵,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回顾党的百年风雨历程,许多革命先烈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井冈

16、山斗争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遵义会议在危急关头“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文天祥千秋祭)。我们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并最终赢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新中国成立时,国内建设一穷二白、百废待兴,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完成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顽强拼搏精神向世人证明,中国人民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也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改革开放以来,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提出,到小岗破冰,深圳试水,海南弄潮,浦东逐浪,雄安扬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熠熠生辉,昭示了中国共产党“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的信心和决心。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揽“四个伟大”,带领人民战胜了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彰显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生命不止、战斗不息的斗争精神。如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的不断拼搏的奋斗精神,已使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更加丰富和完善。新时代,我们要继续发扬伟大的奋斗精神,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