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外影史111摘 要:抗战胜利后中央电影摄影场将敌伪设立的原“华影”文化制片厂改组为第一厂,因为具有浓厚的官方背景,所以该厂起初以制作新闻纪录影片为主。但自“中电”改组后,该厂在经济上要自负盈亏,因而它又逐步尝试制作故事影片。与此同时,它还积极实施委托代理制,为一些机构制作各种有偿电影片。当然,不管是新闻纪录影片、故事影片还是委托制作影片都有明显的烙印,因而时人对一厂制作的影片贬褒不一。但是,该厂拍摄的许多影片却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历史影像文本。因此,深入研究“中电”一厂的影片制作之路仍有学术意义。关键词:“中电”一厂 新闻纪录影片 故事影片 委托摄制“中电”为中央电影摄影场的简称,它是国民党政
2、府实施文化统治的重要工具。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在实施后方电影复员的同时,对收复区敌伪电影产业实行接收政策。1945 年 9 月 4 日,国民党中央宣传部指派詹文浒为特派员对上海的新闻、广播、出版及电影等敌产进行接收,同时中央电影摄影场亦派罗学濂、袁丛美等到上海接管敌伪电影企业。此后,中央电影摄影场将接管后的伪“华影”文化制片厂改组为第一厂,裘逸苇任厂长。由于接收了一套日本自动的新闻拍摄系统,加之该厂不少复员的职工在后方都有从事新闻拍摄的经历,因此按照分工一厂起初主要从事新闻纪录影片的制作。由是,抗战胜利后不少重大事件或有历史价值的新闻都被其摄入镜头。彼时,“中电”一厂位于上海天通庵路西宝兴路口的
3、一栋日式洋房中,环境优美又相当恬静。该厂的场地相当宽大,除了摄影场之外还有很“健全”的摄影棚。1就设备来说,一厂的洗印部在上海可以说是最先进的,该厂3 座 35mm 的拷贝机均为日本货,另一座 12mm 的为中华教育社所寄存的美国货。2此外,一厂的录音部有播音室 1 间,录音室 2 间,并另有放映室 1 间及蓄电室1间,内置放映机、直流摄影机等。1947年“中电”改组为中央电影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后成为一家自负盈亏的企业单位。一厂为谋发展,除继续制作短小影片外,开始尝试故事影片的拍摄。同时为应对经济困境,该厂又应其他机构要求,实施有偿委托制作影片。但由于战后中国复杂的电影生态圈,“中电”一厂未能黄
4、伟,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抗战胜利后“中电”一厂的影片制作之路研究 黄 伟 抗战胜利后“中电”一厂的影片制作之路研究中外影史2023 年第 6 期 总第 198 期112够站稳脚跟,以致最终淹没在时代的洪流之中,成为历史的点缀。一、“中电”一厂对新闻纪录影片之制作新闻影片和纪录影片在西方很早就产生,但在中国发展却相对缓慢。从形式上来看,新闻影片和纪录影片很容易被人们混淆,但两者在性质上却是不同的。因为新闻影片侧重于时间性之把握,而对于被拍摄的事件或人物仅负一种报道的责任;纪录影片就不一样,它必须将一件事情的开始、经过、直到完成的情况尽量呈现在画面之上,而且制作者还可以运用各种手法
5、,对观众做一番说教工作。比如拍摄一个桥梁工程完成时剪彩典礼的镜头是新闻影片的材料,如果要拍摄桥的建筑动机和建造情况及完成后之功效,那就要归于纪录影片。由于它们的特殊关系,两者往往被统称为新闻纪录影片。总之,新闻纪录影片是整个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及时形象地报道各种事件,而且还能记录时代的风貌。新闻影片的生命力在于把事实、现象及事件以最快的速度公开放映。由于“中电”一厂设备为全上海各制片公司之冠,且洗印质量非常优异,因此仅自 1945 年 9 月 15 日至 1946 年 2 月 15 日,该厂总计完成新闻纪录片 29 本,共达 5498 尺。凡是抗战胜利初期各方面重要性事件或重要活动,大
6、都被其摄入镜头编入 中国新闻。如 中国新闻 第 120 号为“日本投降签字典礼特辑”,内容包括:“光复之南京、冷欣飞京筹设前进指挥所、何应钦飞京主持受降大典及受降签字”等;121 号内容包括:“蒋主席检阅青年军、重庆欢送陈纳德、蒋主席签署联合国宪章、胜利消息传到重庆、重庆胜利之游行”等;122 号为“蒋主席莅京特辑”,内容包括:“主席偕夫人抵明故宫机场、主席谒陵、临大学生代表谒见、马歇尔元帅晋谒主席。”3由于此类新闻影片深受当局重视,因此“中电”一厂负责短片工作的唐煌曾对外表示,该厂将努力做好新闻报道及文化记录等宣传工作。为进一步扩大影响力,1946 年在第 5 次首都电影与播音工作者座谈会上
7、,裘逸苇详细地报告了接收上海敌伪“文化厂”的情形及接收后新闻影片的制作计划,并特意放映了该厂新制短片 农家乐 及 中国新闻。此后,“中电”负责人罗学濂在向外界介绍一厂时也再次强调该厂主要摄制短小的“新闻片、纪录片”。4新闻影片一般是反映新近发生的事件,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因而国民党在完成对收复区的接收工作后,“中电”一厂工作仍非常繁忙并制作了大量的中国新闻。这些影片中有公审日本战犯和惩治汉奸的内容,如第 128 号为“审判陈公博特辑”,1946年 4 月 10 日在一厂放映室试映,参观者除百余位文化界人士外并有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职员。银幕初展时,“为陈逆公博押出看守所高等法院情景,继而推事审
8、问情景,检察官起立控诉陈逆公博十大罪状情景,此十大罪状之铁证乃以陈逆在伪组织时献身影幕表示之”5。当然,此阶段的 中国新闻 也有美化当局及报道国民党军队动向的内容。考虑到这类新闻片在取材上过于严肃,几分钟的影片似乎在让观众听训,于是一厂在每号新闻中插入“上海之窗”以吸引观众。如第 148 号于 1946 年 9 月制作完成,内容有:“首都敬老会、宋美龄授勋白鲁德将军、辎重兵二十四团演习接防”;另“上海之窗”的内容包括“军事汉奸下场、空中游上海”等。其他如第 157、第 158 及第 159 号新闻影片的内容也非常丰富,包括:“主席签署宪法、国大隆重闭幕、驻教廷公使吴经熊出国、民航机失事、南京中
9、小学生体育表演”;“上海之窗”有“江湾军械库爆炸、美军橄榄球赛、庆祝元旦拥护宪法、常熟之 狼 处死、无线电传真、橡胶工业、儿童音乐会、救火不如防火”等。6显然一厂的策略也取得成功,正如观众所言,“去看名不符实的 双枪独行侠,未能令人满意,而片前加映的 中国新闻 片和 上海之窗,倒意外地给我一份喜悦。光线清楚是其余事,而取材广泛,严肃活泼兼而有之描写灾民的镜头都和上海的豪华生活作强烈对照,一面花天酒地,一面哀鸿遍野,真使上海人触目惊心,问心有愧”7。自 中国新闻 夹带“上海之窗”大受欢迎后,“中电”一厂又开辟“欧风美雨”,如第一期内容有圣诞节来了、治疗肺病特效药、巴黎冬季时装展览、瑞典之冬等。实
10、事求是地说,新闻影片对于观众的刺激最大,中外影史113报纸写不出来的东西,影片里都可以展现,且它不需要剧本和演员,一切都是现成的,只要有一架摄影机就足够应付。所以自“中电”改组后,一厂继续拍摄了 中国新闻 第 161174 号。这些新闻影片既有反映战后社会生活的内容,也有反映国民党进攻解放区等反共反人民的事件。如 162 号包括:“南京雪后景象、北平冬天北海公园溜冰大会、北平雍和宫与白云观的春节活动、农民节举行耕牛比赛、春到江南”等。1947 年 3 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陕甘宁边区,165号新闻影片内容就涉及此方面内容,如“中共拒绝和平、国军直捣延安、居民欣然归来、政府善后救济、国旗在延安飘
11、扬”8。坦率地说,新闻影片是一种宣传武器,它可以向民众传达弱者的呼声,但同时它也是一把利刃可作重要的说教工具。1948 年开始“中电”经济发生困难,一厂因具有官方背景,其在制作故事影片的同时仍按要求拍摄完成了 中国新闻 第175180 号。纵然彼时的新闻材料到处都有,但一厂拍摄的内容依然是对国民党政府的歌功颂德,如该厂 1 月完成的 175 号内容包括:“全国热烈选举国大代表、生产与建设(浙赣铁路赶修沿线桥梁,巨星江轮民俗号 下水典礼,东北鞍山制钢厂)、新闻人物动态、体育(上海市运动会,健美表演,拳击比赛)”及“上海之窗”。3 月制作完成的 180 号内容包括:“政府为调节民食举办配米、江湾体
12、育场今昔观、我国长跑名将楼文敖与王正林赴美、国大报到第一人、北平元宵节、法国春节服装、华北机械部队战车及检阅式”等。9纪录片属于短小影片,但其在电影领域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因为纪录片所记载的事件之发生及一切现象的产生都是真实、客观存在的。由于纪录片具有较高的概括力,可通过画面、解说词、美工、音乐等表现手段增强艺术性,使影片生动而又通俗易懂。因而,除新闻影片外,“中电”一厂还制作了大量的纪录影片。彼时,每逢国民党政府举行重要集会或演讲时,该厂就派摄影师去摄制镜头,经剪接及后期制作后分发各地上映,如 1946 年 11 月蒋介石召开伪“国大”,12 月 7 日裘逸苇亲赴南京“指挥”拍摄新闻影片。10
13、此后,“中电”一厂又根据这些素材最终制成纪录片历史的新夏,主要讲述“国民大会之前后因果”11。客观地说,作为宣传教育手段的纪录电影其根本价值就是真实性,但是“中电”一厂有时为了某种需要致其内容失真。如 1947 年 7 月,为配合国民党政府下发的“戡平共匪叛乱总动员令”,该厂派摄影师沈维康到延安摄制 收复延安一部反共宣传纪录影片。这部影片记录了国民党军在“剿共”过程中的“赫赫战功”,举凡延安全貌,“窑洞建筑,延水风光,中共中枢,均作有系统之解剖纪录”。12但从另一角度说,这部影片所记录的影像资料也为我们提供了蒋介石破坏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具体罪证。其实,纪录影片是一种非虚构的影片,它具有一个说服
14、力的主题或观点,其取材于实际生活且运用编辑和音响来增进其观念的发展。1947 年 6 月,国民党中宣部为粉饰发动内战之目的,曾要求“中电”一厂于短期内制作 全国总动员 纪录影片,并洗印拷贝 20 部在全国放映。8 月该影片制作完成,内容“多剪自政治协商会议时的新闻”,片中“最触目者”当为“毛泽东应蒋主席之邀去重庆时所摄各段”13。“中电”一厂还预定该片此后在南京、重庆、北平、天津等城市影院同时放映,以愚弄广大民众。当然,该厂 1947 年“最出色”的一部纪录片为 蒋主席传。该片初步完成时全长约 4000 余尺,内容共分为 10 章,“从主席的故乡,儿时读书处起,至策划抗战,终获成功止”。为完成
15、此项任务,一厂动员全体人员参与到其中并邀请国内著名作曲家制作“崇高”乐曲,以使全片节奏“充分象征民族领袖之伟大人格与精神”14。由于纪录影片不受时间的限制,它不仅可以记录当时社会的现实,而且可以重现过去的历史,亦可以揭示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的某个侧面,更可以记载日月星辰、江河湖流的变化。因此,“中电”一厂还拍摄了其他不同题型的纪录影片。如 1946 年 12 月完成的 天山南北,内容包括天山地区各民族生活、古城遗迹、名胜风景及新疆民族舞蹈等;1947 年 8 月陈文泉制作的 环游西北,主要包含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各地的建设、文化、名胜古迹及新疆北塔山状况;范厚勤 1947 年 11 月完成的
16、青岛中国的花园都市主要收录了该地的风貌。15需要肯定的是,抗战胜利后中国的电影市场竞争 抗战胜利后“中电”一厂的影片制作之路研究中外影史2023 年第 6 期 总第 198 期114格外激烈,在米高梅、寰球、联美、哥伦比亚及二十世纪福斯等欧美影片公司的影片倾销及国内其他制片公司的挤压之下16,“中电”一厂以制作新闻纪录等短小影片维持生存,无疑是一条重要的求生之路尝试。据统计,至 1947 年秋,“中电”一厂仅各类新闻影片的出版就达 260 余部,其中 胜利受降 一辑发行 18拷贝,较其他厂故事片之拷贝“尤多”17。而就纪录影片来说,处于被动或主动要求该厂制作的不少非政治性影片,如反映战后社会现实以及各地、各民族的画面,就曾得到当时民众的认可。二、“中电”一厂对故事影片之制作为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1947 年 4 月“中电”改组为中央电影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张道藩任董事长,罗学濂为总经理。由于需要自负盈亏,“中电”一厂将目光瞄向了巨大的故事影片市场,但该厂摄影棚较其他制片厂的规模要小,而且洗片机和暗房设备多为“旧物”。因此,该厂仅自摄了 还乡日记 再相逢 舐犊情深 街头巷尾 寻梦记 等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