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年乡村经济振兴工作调查讲话研讨交流建议指出,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当从党建筑基、乡贤注能、产业发展、人才挖掘四个维度持续发力,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坚持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推动“三农”事业不断进步,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坚持党建引领,建强战斗堡垒。基层党组织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直接推动者、具体实施者、有效组织者,筑堡垒、强基础是做好乡村振兴工作的必然要求和关键之举。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抓基层、打基础,以提升组织力为抓手,有效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和村党
2、支部治理效能,打造乡村振兴党建联合体,凝聚乡村振兴各方力量,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作风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的行动优势。要在党员管理上下实功,聚焦抓理论武装、抓意识强化、抓身份认知三个方面,积极引导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扎根基层土壤、奉献乡村事业。要强化组织引领作用,将乡村产业发展规模大、渠道广、效益好的人才作为“领跑者”,鼓励他们带领更多群众一起抱团发展,把人民群众的思想、行动、力量和智慧汇聚成乡村振兴的澎湃动能。引回乡贤人士,激发内生活力。新乡贤作为新时代的一种关系型社会资本,具有地域性、平民化、社会声望高、掌握先进文化、秉承主流价值观、民主法治意识强等特质,组成群体包括各种类型
3、的精英人才,诸如技术能手、致富能人、本土专家等,他们熟悉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工作环境,是推动乡村发展的主力军,因其具备一定品德、才学、专长、财力、威望,成为乡村各项事业建设的贡献者、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有力推动者,在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各级各部门要紧紧围绕挖掘人才、重视人才、善用人才,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始终坚持“就地取才”,充分挖掘“土专家”“田秀才”式本土贤能人才,形成英才集聚、群贤毕至的“磁场效应”,让一群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主力军成为乡村振兴征程上的硬核担当。为推动乡土人才在学习中提升、在实践中成长,可以制定实施乡土人才专项培育计划,优化乡村
4、培训课程,组织党员、群众学习农业生产、田间管理、家畜养殖等方面的实用知识,积极打造乡贤文化,培育乡贤精神,壮大乡贤队伍,凝聚乡贤力量,形成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不断提升乡土人才专业技能水平,为乡村振兴赋能增力。谋实产业发展,激活致富引擎。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只有产业兴旺,才能更好地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农村才会更有生机和活力,乡村振兴才能有强大的物质基础。广大党员干部要充分发挥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在打通工作堵点、化解资金难点、疏通落实阻点中推动更多懂政策、懂技术、懂管理的村民依托乡村特有资源积极探索乡村经济发展新路径,力争走出一条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发展之路。以规模化收益为导向,聚焦作物育
5、种、家畜育种、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推动传统生产方式向绿色安全、优质高效模式转变,不断提升机械化、科技化、信息化生产水平,做到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增强乡村产业影响力和竞争力。抓实人才振兴,盘活振兴活力。我市要把人才作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持续优化人才体制机制创新、完善政策措施、构筑发展平台、优化服务保障,下好人才引、育、用、留“四子棋”,有效激发人才振兴新活力。一是下好引才“先手棋”,抢占人才振兴“制高点”。立足市域优势和特色产业发展需要,大力实施“开放强市”战略,突出真金白银、真心实意,每年落实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不断提升人才吸引力。建立“高精尖缺”人才库,聚焦工业
6、转型、文化旅游等领域,通过“一事一议”“一人一策”,清单式引进培养科技领军人才和“三农”创新团队,进一步充实一线人才力量,助推乡村振兴。二是下好育才“关键棋”,激发人才振兴“内动力”。坚持院校、工作室、研究中心、基地等多平台育才,积极设梯搭台、创造条件,促进人才成长。加强本籍生源培育,深入实施免费师范生、全科医生、农技特岗生等本土化人才培养计划,加强本土专技人才储备,以科技下乡为载体,整合农业、科技、人社等部门资源,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加强本土名师培养,加快建设创新创业示范孵化基地、众创空间等服务机构,积极搭建人才成长交流平台,培育乡村人才。三是下好用才“制胜棋”,书写人才振兴“新答卷”。围
7、绕推进“人才强农”行动,深化人才链接产业发展机制,深入推进人才联乡镇、联农村、联基地、联大户“四联”机制,强化产业发展科技支撑,通过线上线下面对面讲解、手把手指导,开展现场技术培训指导,发放科普资料,解决产业技术难题,助推产业振兴和集体经济发展。四是下好留才“长远棋”,优化人才振兴“生态圈”。建立健全完善党委联系专家人才制度,班子成员联系专家人才全覆盖,定期开展走访慰问、谈心谈话。实施人才安居工程,为乡村人才提供住房、子女入学、家属就业等全方位保障。建立“人才点单呼叫、镇村接单报到、部门派单服务”工作机制,完善人才服务管理联动响应机制,升级拓展人才服务绿卡功能,加大优秀人才宣传推介,打造“近者悦、远者来”的人才服务和发展环境。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