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核心要义与价值依归_孙开.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640691 上传时间:2023-08-20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0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核心要义与价值依归_孙开.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核心要义与价值依归_孙开.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核心要义与价值依归_孙开.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 年 8 月第 45 卷 第 8 期CONTEMPORARY ECONOMIC MANAGEMENTAug.2023Vol.45 No.8收稿日期:2023-05-10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复兴与共享:中国共产党人共产主义理想的价值内涵研究(19FKSB038)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孙开(1987),男,河北石家庄人,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DOI:10.13253/ki.ddjjgl.2023.08.002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核心要义与价值依归孙 开(北京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44)摘要

2、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共同富裕的重要有机构成,是一个贯通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而不断向纵深跃迁的演化过程。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这一时代新题需要从多重维度进行系统阐释,尤其应从理论层面进行学理探讨,即以物质生活的相对富足为基本前提,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优良的物质条件;以人民精神世界的充实丰盈为核心要义,表现在认知能力的增进、审美水平的提升、道德修养的臻善以及理想信念的培植层面;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依归,在文明社会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个人精神需求的满足和全体人民自由全面发展的富裕。逐步加深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理解,有助于更好地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实

3、践层面的跟进落实。关键词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基本前提;核心要义;价值依归中图分类号 D6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0461(2023)08-0009-06纵观人类文明的演进历程,人们对富足生活有着孜孜以求的憧憬与向往。所谓的“幸福生活”,意味着在物质生活资料得以满足的前提下,作为现实的、个体的人利用社会所创造的历史条件选择、追求并创造出超越自身精神需要的活动状态,也可理解为精神生活。可以说,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人的本质力量的集中显现,也是凸显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价值及能动性谋划的重要指标。从物质生活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的根本转变,彰显出从追逐物质丰裕目标的基础阶段向实现精神生活质量的提

4、升阶段跨越。2021 年 8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1“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论断既是对“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阶段性目标的深入推进,也是对社会主义本质中“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目标的谋划部署。全面理解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亟须从学理层面进行论述剖解,即同物质生活共同富裕的关联、人民精神世界的充实丰盈以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从而为实践层面的跟进落实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以物质生活的相对富足为基本前提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战略目标。物质富足、

5、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222。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是人类生活的基本构成。而其中物质生活又是第一位的,起着基础性、决定性作用,“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3。物质生活的实现程度决定精神生活的实现程度,因此,理解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需要梳理其同精神生活富裕、同物质生活共同富裕两者的关系。(一)物质生活共同富裕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供给优良的物质条件理解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首先要厘清其与精神生活富裕之间的差异。“精神生活富裕”同“精神生活贫穷”相对,其概念指向是某一特定集体或者个人的系统观念,包括思想道德、精神状态、价值理念、思维方式等,衡量标准是与物质生

6、产方式能否契合适应。也可理解为,因精神来源获取的丰富性,给人民的精神生活带来某些冲击,从而产生价值取向困难,从而造成精神生活的相对贫乏。精神贫困是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主要“痼疾”。这归因于在资本逻辑主导下过度追逐“物化”而致使人的精神生活只能依附于物质利益而存在,丧失了人所应追求精神利益的本性。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则强调“个人全方位发展与全体人民共同发展的统一”4,涵盖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维度,是国家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使得集体和个人充分享有和使用精神文化资92023 年第 8 期源以达到精神需求的满足。“共同”建立在对个人利益实现的基础之上,在物质生活得以满足的前提下通过客观社会实践能动性改造

7、自身主观世界以达到愉悦身心情绪和升华精神体验的目的。物质生活共同富裕作为基础性层次,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铺垫了必要准备。优渥富足的物质生活能够给人们留出相对自由的闲暇时间来自主选择、追求、共享精神文化资源以达到精神愉悦的正常需求。换言之,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需要以物质生活共同富裕为基础条件,正如马克思在 德意志意识形态 中所指出的那样,“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的”5538,否则不可能使人类获得真正的解放。择而要之,生产力的增长实质上就是物质生产的发展,通过商品生产创造出充足的物质财富,从而为实现物质生活富裕提供前提条件。在发达的物质生产和物质富裕基础上满足作为类的个人的使用价

8、值需求,进而朝着实现全体人民的物质生活共同富裕奋斗。物质生活富裕的同时自然需要提振精神生活水平的抬升。当前社会主要矛盾中“发展不充分”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一方面,反映在人的个性化、多样性的精神需求因受经济发展水平的牵制,无法与当前精神生产能力相匹配,严重影响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进程。另一方面,影响人的精神生活领域的现实困境有待解决。例如,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渗透灌输,影响着人们道德标准与精神世界,因此,须在扎实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实践进程中采取有效举措主动应对疏解。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既是以“富裕”为根基的物质基础的丰足厚实,也要落脚于“共同”这一价值目标的实现完成。物质生活

9、富裕与精神生活富裕是辩证统一的完成,也即“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223、“富口袋”与“富脑袋”的统一。将两者置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中科学谋划,理清物质生活富裕与精神生活富裕内在关系,理解脱贫致富的目标在于摆脱精神贫瘠、知识匮乏,以实现“富脑袋”的真正目的,从而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二)物质生活富裕与精神生活富裕获取的实际效用存有差异性物质生活富裕能够给人带来幸福和满足,更多地反映在生存层面上的享受;精神生活富裕则是物质富裕基础上的升华,是发展层面的情绪愉悦与心灵疗愈。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衡量经济繁荣富强的重要标尺,“为民族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输入

10、智力支持与精神动能”6。当前大多数人往往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机械地理解为运用物质生活共同富裕相关理论进行阐释的简单复制,人们对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概念还存有模糊认知,其症结在于精神生活的价值特性 无形性。相比之下,物质生活共同富裕的可感性、直接性更容易引发人们的接受与重视。这说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需要在物质生活共同富裕得以实现的基础上经历一个相对长期的辗转过程。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际效果与实现程度同生产力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影响着人民物质生活质量的提升。因此,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理路中,要正确看待我国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境遇,一方面,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发展的不均衡性。即过分追逐物质生活的满足而忽视精

11、神生活的享受,造成精神生活的压抑与疏离。另一方面,存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及收入分配差异的现实,以及追求、共享精神资源不匹配的状况,致使精神生活的质量、水平、需求参差不齐。这表明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需要从当前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也需要分阶段、分地区、分步骤稳步推进。(三)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表征为精神生活的能动性马克思强调,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而人的精神生活虽要以生产力的支撑作为根本前提,但并不否认精神生活是人类独有的、自觉自主的实践活动。主要表现在:第一,因社会性质、经济水平、民族传统和个人禀赋的差异导致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水平高低不齐,也就是说,物质生活共同富裕不必

12、然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产生增益效用,从侧面折射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具有相对独立性。譬如,目前精神生活存在泛娱乐化的倾向,表征为以崇尚娱乐为观念切入、以轻佻夸张的戏谑效果满足自我感官机能,最大限度地将“娱乐至上”理念宣扬到极致,从某种程度上造成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失衡,即物质生活愈富足而社会愈堕落的“倒挂”现象,致使精神生活发生“异化”。此外,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思潮的裹挟激荡,人们对物欲的占有得到更大程度的激发与释放,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精神生活之于人的不可或缺性。比如,“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扶贫先扶志”等思想都是致力于从根本上引导人的精神生活需要向自觉主动的本性本能复归。第

13、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并非全然被动地依附于物质生活的富足而自发实现,而是对物质生活共同富裕具有反作用。即精神生活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也会阻碍物质生活共同富裕。一方面,精神生活的潜藏性,往往容易被物质生活共同富裕所遮蔽。01孙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核心要义与价值依归另一方面,精神生活呈现出一定的滞后性,无法同物质生活相适应,也尚未满足人们多样性的精神生活需求。因此,精神生活的向前推进需要物质生活的持续助力,也需要单个主体的人在精神生活视域内的主动作为,以促动精神生活同物质生活颉颃发展。社会性作为人的本质属性,是区隔于其他动物的根本标志。由此看出,精神生活的创造是人类通过自我意识的潜能激

14、发而创造,是一种人的本质力量的凸显与确证。这也从侧面表明,在物质生活得以满足的基础上,人应该学会提升文化水平和精神境界,而不是一味地“炫富”“比富”。第三,精神生活具有主体自觉性。精神领域的生产活动与物质领域的生产活动的环节要素具有相似性,都是基于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需要抑或解决精神文化需求而产生的生产、消费、交往、享受等一系列活动指称。在这些活动的运行流转中,人们通过形式多样的表现途径,将内含于其中的精神要素与精神理念移植内化为自身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道德标准等,再经由实践的形式转化为约定俗成的行为习惯,“最终形成一个民族、一个社会较为稳定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社会心态和文化样态”7。二、精

15、神生活共同富裕以人民精神世界的充实丰盈为核心要义精神生活的呈现方式主要体现在作为主体的人的心理情绪及思想观念之中。马克思指出:“人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8精神需要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得以实现的主要推力,而精神世界的充实丰盈正是精神活动无限性与广泛性的直接体现。精神生活的需求因不同国度、不同群体、不同阶层而有所差异,正彰显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多样化特征。其一,人民精神生活在相对平稳的社会共同体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精神世界的充实丰盈程度关系着每一个独立个体的生活质量与整体状态,不仅体现了行为主体能动地开展精神活动的主观意愿,也映射出他们对精神需求的满足效能。精神生活的活跃

16、程度同人民思想状态的激发呈正相关,对于塑造清正的思想文化环境以及和善的社会风尚具有积极意义。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须在尊重个性和把握共性的前提下达到精神习惯、思想观念、价值理念的内在耦合。其二,人民精神世界的充实丰盈是一个层层深入的演化过程,同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相一致,在满足生理、安全、社交、尊重等需要之后向自我实现的最高需求跨越。然而,需要澄明的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以人民精神世界的充实丰盈为核心要义,并非对精神资源及文化产品的过度消耗和使用,也不是沉醉于自我精神世界中的“跟风”“躺平”“内卷”“摆烂”,而是以一种积极向上的、具有正能量的生活方式填充内在精神状态,以达到内心的和谐与满足。因此,人民精神世界的丰盈充实主要包括认知能力的增进、审美水平的提升、道德修养的臻善以及理想信念的培植四个方面。(一)认知能力的增进是前提认知,包括对事物概念的判断和事物规律的总结概括。其中智识是基础层次,不仅单纯指知识,更深一层的含义则是指运用知识的沉淀累积所形成的理解力、判断力和感受力。教育是启迪民智的重要途径。知识的普及与获取对大众文化水平有直接影响,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对事物的理性认知,做出合乎情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