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独特性与内在性:巴迪欧的事件诗学建构尝试.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642941 上传时间:2023-08-20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独特性与内在性:巴迪欧的事件诗学建构尝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独特性与内在性:巴迪欧的事件诗学建构尝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独特性与内在性:巴迪欧的事件诗学建构尝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卷 第期 年月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 OUR NA LO FCHAN G Z HOU UN I V E R S I T Y(S O C I A LS C I E N C EE D I T I ON)V o l N o M a r 引文格式:张丹旸独特性与内在性:巴迪欧的事件诗学建构尝试 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独特性与内在性:巴迪欧的事件诗学建构尝试张丹旸摘要:阿兰巴迪欧的事件哲学对存在、真理、主体等问题进行了系统回答,指出事件具有本体论意义上的存在优先性.随后,他将事件哲学基本原理延伸至文艺研究,着重思考文学艺术与哲学、真理之间的关系,提出“非美学”文艺观.非美学方案呼

2、吁新颖事件的发生,力图利用艺术独特的语言形式生产真理,从而实现哲学与艺术的“解缝合”.巴迪欧尝试提出一种强调文学独特性与内在性的事件诗学,注重作为实际发生事件的文学,启发文论研究走出针对本质问题的无谓论争.虽然他的事件性思考对当代文学研究具有一定启发意义,但其诗学建构仍具有局限与不足.只有多方吸收其他理论家丰富的文学事件思想资源,事件诗学的当代理论体系建构才能成为可能.关键词:非美学;文学事件;独特性;内在性;事件诗学作者简介:张丹旸,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丝路审美文化中外互通问题研究”(Z D A ).中图分类号:B ;I;J 文献标志码:AD o

3、 i:/j i s s n X 阿兰巴迪欧吸收柏拉图、黑格尔、马克思、拉康等人思想,并结合 世纪数学家康托的“数元集合论”,对存在、事件、真理、主体等哲学问题进行了系统回答,为研究哲学空间内艺术状况以及各类当代文艺问题提供了一种事件性理论框架.随后,他在文学艺术领域理解事件,并对马拉美、贝克特等人作品做出文本分析,尝试建构起一整套从文学到哲学的事件诗学.巴迪欧传承西方古典诗学传统,重视对文学作品语言修辞的分析和阐释,以及文学艺术作品的“教化”功能,以“独特性”(s i n g u l a r i t)与“内在性”(i mm a n e n c e)为基本特征,强调文学理论应从文学活动内部,探究

4、文学性基本法则以及文学本身的精神与文化价值.巴迪欧为目前逐渐兴起的文学“事件性”研究提供了新的思想参照,但其事件诗学思想的体系建构还存在一定不足.一、以“事件”为核心概念的哲学思想通过运用公理集合论的数学系统和符号化语言,巴迪欧发展出以“事件”为核心概念的哲学思想,并据此思考一种艺术事件观与事件诗学的可能性.巴迪欧首先指出事件的实存与概念性定义.他聚焦古希腊巴门尼德对存在“一”与“多”的探讨,指出存在既不是“一”,也不是“多”,而是展现(自身)的东西.传统本体论哲学思想将存在视为一个完满的、连贯的“一”,但这样一种连贯“一”的存在形象,是主体思考与主动操作之后的结果.因此本体论颠倒了强制性和合

5、法性、连贯性和不连贯性,将自己视为公理,而剔除了一切不合规范的存在之物与偶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存在的真实状态并没有什么秩序可言,现实存在本身是以非“一”的、不连贯的“多”的形态出现的.秩序只是一种“视多为一”的运算与“情势”操作,经过主体对存在之“多”的理解后呈现出来.并且“情势”势必是“多元”的,因为每一种理解方式都会形成一个特殊的“一”的运算与“情势”操作.因此,哲学关于存在的本体论探讨应该从事件入手,重新关注存在的真实状态,思考纯粹的、不一致的“多”.巴迪欧指出,存在的真实状态是混乱的,并且具有流变性和不稳定性,蕴含生成新事物的生命力.由于变化的活跃性力量,十分有可能在原有情势中出现超出

6、大“一”的内涵之物,而这种不确定的溢出与可能性的发生就被称为“事件”.巴迪欧以数学公式标识事件,使原本被存在论忽视与禁绝的偶发事件成为强势存在,展示出一种非常态的全新存在的出场.事件的定义如下:XS,exxX,ex()式中,S表示历史情势;X表示事件场所或称“事件位”,事件就是ex .在巴迪欧概念体系中,情势是一种展示多元存在在场的概念,并体现出某种“视多为一”的运算模式与结构体系.而至少拥有一个事件位的情势,就被称为“历史情势”.相对于和谐、连贯的自然情势,历史情势是人为建构的,具有反自然与不稳定的特征,这为非常规事件因素的出现提供了可能.事件作为此前被忽视的特殊存在,也就是非存在,其思想场

7、域也应是反自然与非常规的.事件位则是事件的存在前提,并决定事件的类型.独特性是事件位的本质属性.根据方程式,事件位属于历史情势,拥有所归属情势中能够呈现却无法再现的元素x.事件位的存在,使历史情势具有一些不确定因素,成为不连贯的情势.可以如此理解,事件位中有某些虽然客观发生,但容易遭到遗漏与忽视的事件性因素,从而具有生成全新存在的可能性.因此,从定义中可知,所有事件都有一个在历史情势中独特化的事件位,也就是具体明确的事件发生场所.但不一定所有的历史性情势都必然产生事件.事件位只是开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也有可能实际上没有发生任何事件.事件位的实存只能在事件发生后回溯性地获得认定.厘清了这些概念,

8、事件的定义也就逐渐清晰了.根据式(),事件就是位于历史情势中独特场所内的一种偶然性改变与发生.事件由两个部分组成,其一是属于事件发生场所X的事件性元素x.事件性元素x只有在某种特定历史情势下的事件场所内,才有可能获得可见性;在其他历史情势下则有可能遭到遮蔽,体现为空.其二便是事件发生本身.到底如何认识事件,巴迪欧认为重点在于对“事件ex是否属于其事件场所原先的历史情势S”这一问题的思考与回答.巴迪欧做出了两种可能性论述.第一,事件属于原有情势,因为事件实际上是从先前情势中展现与生发出来的.但是,事件本身具有独特的事件性因素,超出了原有情势的规则体系,使得事件在原先情势中难以获得体现与表达.第二

9、,事件不属于原有情势.事件本身所蕴含的张力与革命性,在原有情势中无法获得体现,遭受到存在的禁绝与忽略,呈现出无事发生的虚空状态 .巴迪欧指出,事件概念其实代表了一种独特的存在痕迹与客观发生事实,是非存在的存在,处于可见与不可见之间;而且,事件打开了一个生产结果与意义的空间,在其中可以形成多元真理 .而如何定义事件,以及事件如何产生意义,需要依赖一种解释性的介入和主体对事件的发现 .在 世界的逻辑:存在与事件中,巴迪欧进一步明确了事件与主体、真理之间的联系.巴迪欧强调,事件具有本体论意义上的存在优先性,主体、真理概念都是后事件的产物.事件是真理得以产生的基础与根本,真理始终出现于事件发生后,以例

10、外状态插入存在的连续性中.主体则是事件认识与真理生成间的必要中介.事件会促使一个积极活跃的、忠实于真理的全新主体出现 .而主体也在对真理与事件的理解中显现与建构自身.有限的主体始终相信存在一种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无限的、整全性的真理,但是自己所能认识的真理是有限的.拥有真理信念的主体,发现了刺激真理现身的事件.在主体的介入下,原先难以理解、不可辨识的事件获得理解与认识,而主体也在进入事件、遭遇事件的介入过程中获得知识和一定真理.因此,超越性真理是永恒而普遍的,与任何特定的、历史的有限主体无关.多主体可以主动介入情势的断裂,重现事件,形成不同认识,给予世界不同的秩序与逻辑,从而塑造有限样

11、态的真理.经由主体操作,事件所传递的空洞、普遍的真理获得了验证,而引发真理的事件也因为主体实践反过来被认定为“真”事件.巴迪欧致力于将超出理性呈现手段的事物,即事件,与存在问题、主体问题联系起来,从而阐明普遍真理的存在与有效性.不确定断裂事件的发生,具有激活空无存在、显示“非存在的存在”的能力.事件发生使得被视为空无与混乱的情势反过来变得可以被认识.巴迪欧预设了普遍性永恒真理的存在,通过发现事件、命名事件,主体赋予不可辨识事件以可辨识形态,打开了捕获真理的可能性.真理的实存状态不是“单一的”“给定的”,而是多元的、无限延展的,超越了有限的人类经验.真理不是存在的去蔽(海德格尔),抑或历史上某一

12、特定时期实践或话语的不同产物(福柯),而是由真理程序生产与建构出来的不一致的多.存在永恒的多元真理,但它们不能统一在同一个形而上学体系之中.保证真理永恒性与普遍性的是它的无限性.真理可以无止境出场与再现,从而在不同的世界与情势中获得反复验证.真理不是尽可能接近绝对正确的知识,而是通过破坏知识的确定性,创造无限可能.无限真理只有以事件为契机才能获得显现.相较于怀特海过程哲学事件观,巴迪欧更为强调事件的偶发性与绝对中断.怀特海认为,世界是由众多流动的、互相关联的事件构成的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些凝固的、静态的、孤立的实体.宇宙整体都是关系性、有机性、过程性的,人类的实践活动也是一种构成世界的实有事件与

13、现实存在.事件发生之后不会造成绝对的永久性中断,而是最终回归连续流动,形成变化过程中的一次重叠与褶皱.事件的根本属性是“生成”,它总是穿越不同层次,改变自身的本质,而无法固定在某个特定的领域之内.如果说过程哲学事件观强调在流动连续过程中的某些事件性差异与生成,那么巴迪欧便揭示了事件发生所具有的溢出性与偶发性,强调了激烈突变的瞬间.巴迪欧事件理论启发哲学重新思考主体与真理的关系问题,即当面对存在的喧嚣以及复杂混乱的变化时,主体应该从何种角度入手理解与思考存在,如何才能获得一种富有价值与真理性的认识.他强调,主体只有通过发现中断事件,积极认识、把握与归类多样的变化,才能形成一种认识,而意义真理问题

14、便在不断理解与接近事件的过程中被发现与建构,事件的发生伴随着意义的产生.价值与真理不是静止的、普适的与永恒的,而是与事件和认识主体息息相关.通过对事件的强调,巴迪欧肯定普遍永恒真理的存在,对之前盛行的文化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思想做出批评,并反驳各类“终结论”所引发的当代真理危机.巴迪欧坚持真理的合法性存在,指出哲学作为思想的场所是追逐真理的活动.哲学思辨活动就是主体的某种后事件反思,哲学的功能在于缝补事件对现实的撕裂,将原先无法被认知的事件变得可以理解.哲学应致力于构建一个把握真理的装置,为诸多真理的共存提供一种清晰的表达.哲学思辨活动并未终结,在当代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与存在价值.二、非美学:

15、艺术与哲学的解缝合巴迪欧事件哲学为思考哲学与艺术新关系以及艺术真理问题提供了坚实的形而上学基础.他指出,哲学和艺术是两种不同的思想形式,哲学并不生产真理,而是构想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思张丹旸:独特性与内在性:巴迪欧的事件诗学建构尝试想空间,容纳与处理“去实体化”的真理概念.因此,真理生产需要依赖于四种生产程序:政治、科学、艺术和爱.这四种程序对所有可以生产出真理的活动进行了说明与归类.四种领域内发生的独特性事件也影响了当代哲学的重构行动,并且引发真理效应.巴迪欧在 哲学宣言中指出,真理程序提供了哲学研究的基础与前提,但是哲学却不能等同于这四类真理生产程序的总和.哲学一旦与任意一个生产程序缝合,哲

16、学的思辨功能便会转交给这一生产程序,从而引发“哲学无用”的形而上学终结论观点.因此,哲学活动与艺术活动不能等同.艺术以感性形式展示主体对真理的认识,并且生产出不同于其他程序的特定真理.而哲学则是一种更高级的思想活动.哲学反思是以艺术之思为对象,是“思想的思想”.基于这样的认识,巴迪欧提出了一种艺术与哲学之间相互关联又明显区分的“非美学”思想.非美学否定哲学对真理的生产,使艺术自身成为真理的生产者,并且反对和阻止艺术变成哲学的对象.艺术具有独立合法性地位,不再是哲学的附属品,并且反过来影响哲学思想的形成.巴迪欧批判了艺术低于哲学的传统等级观念,指出艺术作为一种生产装置,具有独立于哲学的主体性,自身便是真理的生产者.艺术能够由事件所发动的艺术过程生产真理,并且通过艺术生产程序所呈现的真理只为艺术所特有.非美学方案强调了艺术自身的独特性与真理的生产性.巴迪欧指出,正是因为非美学认识对艺术活动独特性与内在性的强调,使艺术能够直接作为生产者,形成特定的真理.独特性强调了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思想体系,与哲学不能等同,并且也有别于科学、政治和爱等其他真理生产程序.而内在性则强调了艺术与其所生产真理的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