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色之包浆_高茜.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720716 上传时间:2023-09-17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2.3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色之包浆_高茜.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色之包浆_高茜.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色之包浆_高茜.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09美术家 ARTISTS案边点滴美术观察 ART OBSERVATION2023-04自然界的色彩是客观存在的,但在画家的笔下,色彩会经过主观处理,既有瞬时的、情绪化的表达,又有长久的、气质性的呈现。所以那些停留在绘画上的色彩,不仅记录着自然,也记录着人的精神风貌。随着时间的推移,画面的色彩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岁月沉积在上面,叠加、幻化出新的意趣,也带给艺术家新的触动与灵感。艺术家高茜,以敏锐的洞察力感知、捕捉色彩的微妙变化,力图探索色彩表现的新可能,并且在材料语言的运用中做足了功夫。本期案边点滴刊发高茜的专文,具体论述工笔画的色彩实践。(阴澍雨)那些古代经典作品虽然经过了岁月的洗

2、礼,但依然可以让我们想象出它们最初的样子。即便是最艳丽的色彩,随着光阴的推移,也已经火气尽褪。它们现在呈现出醇厚的朱红、深邃的靛蓝、温润的石绿似乎附着了一层难以言表的“物质”,我把这层“物质”称之为“色之包浆”。古崎润一郎的阴翳礼赞里说:中国有“手泽”一词,日本人用的是“习臭”一语。就是长年累月,人手触摸,体脂沁入,温度带入。那么古代书画呈现给我们的色泽也正同此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包浆”。他也写道:“中国人喜爱古色古香的东西,用器务必都要求有时代标记而又富于雅味。就算是锡制品,一旦到中国人手里,也会一律变得如朱砂般的深沉而厚重。”中国人偏爱高古玉,那是经过古老空气凝聚而成的石块,“温润莹洁,

3、深奥幽邃,魅力无限”。虽然玉没有金刚石、蓝宝石的闪亮光辉,可中国人为什么那么偏爱呢?那是因为“一看到那浑厚蕴藉的肌理,就知道这是中国的玉石,想到悠久的中国文明的碎屑都积聚在这团浑厚的浊云之中,中国人酷好这样的色泽和物质”(古崎润一郎阴翳礼赞)哪怕是水晶和琉璃,中国人制作的琉璃,比起一般玻璃来也更加近似于玉石或玛瑙。那么这里所说的附着在玉石器物上的色泽和物质究竟是什么呢?它确实令人想起某个时代的光泽氤氲。古崎润一郎提到中国纸和西洋纸。一看到中国纸和日本纸的肌理,就立刻感到温馨舒畅。同样都是白,只是西洋纸有的是反光的情趣,中国纸和日本纸有的却是柔和细密,“犹如初雪霏微,将光线含吮其中,手感柔软,折

4、叠无声。就如同触摸树叶,娴静而温润”。那些闪闪发光的东西让他心神不安。就好像西洋人用的餐具,无论是银的、钢的,都会打磨得耀眼锃亮,而我们的器具有的也是银质,但并不怎么研磨。崇尚喜爱的是“光亮消失、有时代感、变得沉滞黯淡的东西”。(古崎润一郎阴翳礼赞)灰在日常的创作中,我一直着力研究中国画的颜色。在创作之初,我都会事先设计好画面的主色调。画面的颜色如何做到不生涩,不扁平,彼此之间如何相互呼应,如何“养”出“色之包浆”始终是我首要解决的问题。我偏爱间色,很少用到明度很高的颜色,就好像把颜色过滤掉一层一样。“灰”是我在众多颜色中尤其关注的,随着我对“色之包浆”理解的深入,让我拓展了对“灰”的概念认知

5、的边界。首先,灰在古代文学中多指的是一种物质,类似于“尘”。曹植的“螣蛇乘雾,终为土灰”,这是灰烬。还有李商隐的“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幻灭。红楼梦里“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似乎这里的灰都带有一丝凄苦,一种黯淡,总不喜庆。万念俱灰,“余自四十以后,便不出应举自此功名灰念。”但是,凡古人说到银,就神圣很多。比如银盘,指代月亮,“近看琼树笼银阙,远想瑶池带玉关”。这是宋人徐铉形容被雪笼罩的宫阙的诗句。银有价值,贵重,所以情绪上扬,然而银也是一种灰,是一种有光亮的灰。或许在古人的观念里,银和灰的起源不同,银又叫白金,和我们今天的白金不是一种东西。银又是冰雪的代名词,象征纯洁,和灰代表的情

6、绪和价值不同。“面若银盆”和“面如土灰”就完全不是一种精神状态。红楼梦第七十五回:“到了后半夜,清风明月,满地银灰,只听桂花阴里呜呜咽咽,袅袅悠悠,又发出一缕笛音来,果真比先越发凄凉。”曹公用“银灰”一词,表达繁华背后隐藏的悲苦。其次,黑加上白即成灰。用灰直接为色彩词的,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中有“背上翅尾,微为灰色”,“灰鹤大如鹤,通身灰黪色”宋代范成大描写的灰色,黪,浅青黑色。灰色,可以有倾向性,可能偏冷可能偏暖,如苍艾色、青灰色、黑灰色。也可以代表一种质地,比如蝴蝶的翅膀,本身就是一种灰色,是一种有粉尘质感的灰,和淡墨的“灰”不同,它不透明,有厚度。白和黑相加会出现灰,淡墨是不是也可以认作是

7、一种灰?我们在“墨分五色”里可以找到“灰”。尽管“灰”在古代中国不受推崇,但仍然可以找到“灰”。红楼梦第六回里,“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银鼠皮裙”,灰鼠是一种灰色的动物,它的皮毛是一种很美丽的灰色,似乎只有这里,灰色才有一点贵重。灰色到了近现代受到西洋的影响,所指的语意象征才有所转变。到现在灰色已经变成了宠儿,比如时装里的灰色是中性色,时髦;还有“高级灰”,这里强调灰的高雅;最近还流行“奶奶灰”,这凸显的是灰色的沉稳和高贵。在西方绘画色之包浆高茜110美术家 ARTISTS美术观察 ART OBSERVATION总第332期里从来就不吝用灰色,比如莫兰迪的画,只有几个瓶子,几种白和灰,但它

8、们的世界很丰富。他的画种多为各种不同的灰,统一在一个色调里,偶尔有一两处比较跳跃的颜色,但也协调在画面的颜色中。在看莫兰迪绘画的同时,可比较钱选的八花图卷。画里用到的灰和莫兰迪的很像,我一直琢磨钱选用到的灰色是怎么出现的,绝对不是墨调淡了的那种灰。八花图卷里有很多种灰,纸的底色就是一种米灰,海棠的枝干是加了赭石的暖灰,梨花的枝干是一种冷灰,是用现在的银鼠调上墨后呈现的。里面还有泛着铁锈红的灰,淡粉绿的灰、藏蓝灰再看莫兰迪的画中,这些灰度的颜色都可以找到。可能莫兰迪的调色盘里有他常用的几味颜色,他知道如何用画笔在调色盘里搭配。中国画却不是这样的,可能在颜色的最底层是淡墨,然后是花青或赭石,然后会

9、用上一点点胭脂搭配的石绿,石青和朱膘混合也是一种灰,最后罩一层白粉。或者你要灰只要墨加上花青最后罩上白粉,想要偏紫就用点胭脂,想要偏绿就加点石绿。且石绿分成头二绿、三绿、四绿,所以这种拿捏完全凭画面的需要。这种颜色的叠加和西画的上色方法不同,需要经验和多颜色深浅的把握,前面的层层叠加无非为的是最后一层颜色所呈现的色彩。最后,黑白灰中的“灰”是一种度,是一种中间节奏。就好比鸟雀腹部的羽毛,没有最表层的艳丽光滑,带有茸茸的空气感。(图1)灰降低了明度,以墨色来调彩色,或是用对比色相调,或在颜色中加上石青、石绿或白粉,使其不那么鲜亮,所谓去火气,使画面沉郁深厚,应该都是灰色起作用的表现。当把一张彩色

10、照片转换成黑白照片的时候,你突然发现画面里只有黑白灰三个色调了,而其中诸多颜色各自归类,有的到黑调子里,有的到白调子里,而有的到灰调子里了。笔者时常把自己的画进行这样的转换,更容易看清楚画面的黑白灰的关系是怎样的。叠加关于色之“包浆”,我的理解是“饱和”。所谓的颜色饱和并不是颜色越厚越饱和,这种饱和是相对的。颜色用得到位,可能画上一两遍就会饱和,反之就算反复加色也达不到想要的饱和度。颜色的“包浆”,它可能是因为颜色间彼此的关联和相互的对照产生了美感,或者是它们之间的相互叠加萌生了新的颜色。而这些新的颜色则正是它们关联的产物。中国画颜色的奇妙在于,最开始的铺陈可能和最后所呈现的颜色效果完全不同。

11、比如你要一块朱红色,可能最初的底色是黑、花青色或胭脂,完全不是一蹴而就的。传统的中国工笔画往往是在层层打底之后才会出现一块你满意的透气且厚重的颜色。工笔中的好颜色大都不是一次画成的,多为经过层层叠加而成,几种基础的颜色可以叠加出千变万化的色彩来。叠染和罩染的过程既不能违背颜色特性的先后原则,也不能舍弃国画染色的基本方法。由于中国色的呈现不是一蹴而就的,最开始的底色和最后出来的颜色可能根本没有关系。在中国绘画发展漫长的历程中,染色方法是一代代人的智慧与经验积累而成,这似乎是一条没有穷尽的道路,没有数据参考,没有重量度量,全凭调配者的感觉。我在绘画实践中也一直研究思考,中国颜色的制造过程、存在形式

12、和工笔设色的特殊方式本身就极具魅力,以下是一些我在创作实践中发现的部分颜色叠加效果的总结:胭脂加赭石。(图2)胭脂色加上赭石后就会变成一种娇嫩的暖水红,没有胭脂的冷艳也没有赭石的老成,非常鲜嫩,适合分染在花朵的花蕊深处,等分染完毕再轻罩一层胡粉,那便是白里透红的花朵。石青加朱膘。(图3)两种鲜亮的石色会产生一种灰,根据石青的深浅这个灰也会相对的变化。石青的分量大于朱磦就是一种偏蓝的灰。胭脂加墨加花青。(图4)胭脂和花青都是溶于水的植物性颜料,先将墨调于胭脂中,再将花青调进这个黑红色,出现的是黑紫色。根据需要增加胭脂和墨的分量,经常用于染白梅花的花托部分。赭石加石绿。(图5)这个颜色经常用于染叶

13、子的茎部,使石绿偏暖更为稳定,更接近自然态。墨加花青加藤黄。(图6)花青和藤黄相加会呈绿色,藤黄的分量越大则越嫩绿。少许藤黄加花青加墨,以花青和墨图1 高茜 穆穆鸾凤图之一 纸本设色111美术家 ARTISTS案边点滴美术观察 ART OBSERVATION2023-04图2氤氲局部图6丛生记之凤仙图4山有枝之三局部图8失忆症局部图322号局部图7花间局部图5荷花蜻蜓图局部图9白霓裳局部112美术家 ARTISTS美术观察 ART OBSERVATION总第332期为主,就是一种比较文气的蓝绿色。石绿加藤黄加赭石。(图7)经常用这个颜色来罩染叶子的背面还有花苞、花托等。石绿加赭石是偏暖的灰绿,

14、再加稍许藤黄会显得比较娇嫩。石青加石绿加花青加白粉。(图8)这个颜色里面石青、石绿和花青的分量都比较少,调成一种灰蓝色再加白粉,使其更为饱和和厚重。藤黄加赭石加朱磦。(图9)藤黄加赭石会呈一种金黄,再加一点朱磦会变成奇特的橘色,经常用于点花蕊,只要一点点会非常提神。墨加胭脂加花青加石青。(图10)花青加胭脂会呈紫色,在这个紫色上面上一层淡淡的墨,最后用四青罩染。染出来的蓝色有花青的沉稳也有石青的跳跃。赭石加花青加墨。(图11)当你需要一个蓝黑色但里面需要透一点点暖时,可以这样叠加。但注意花青和赭石相加会沉淀,所以尽量分开染上去。胭脂加石绿。(图12)赭石加石绿会变成一种暖灰绿,而胭脂加石绿会变

15、成一种中性的灰绿。我们观察大自然,会发现很多颜色是十分微妙的,胭脂加石绿的颜色就很微妙。头绿和三绿加胭脂的效果会相差很大。胭脂的分量大于石绿就会变成一种雅致的绛红色。石青加胭脂加白粉。(图13)石青加胭脂呈蓝紫色,再罩上白粉,变成粉蓝紫色。白色是我画中最常用的颜色,我发现使用白色是需要欲擒故纵的,没有暗则没有明。我总是在最后一个程序中使用白色,在一片混沌里找出透亮而淳厚的白。“白”在工笔画里不是留白,“白”是对比出来的,也是叠加出来的。在渲染的初期,它可能和周围的颜色纠缠在一起并不明显,但将白粉或蛤粉敷着之后,它立刻给画面提了神。因为底色的不同会产生千变万化的“白”。(图14)钛白和蛤粉的白也

16、不同。蛤粉的白偏暖,并且水分干后会比刚上色时要白很多,且不容易均匀,所以我经常会把蛤粉用在透薄的纸或绢的背面,这样正面的白恰巧就是我需要的不温不火的白。正面使用白粉我会上很多遍,每一遍上好都会用清水轻轻洗掉一层,这样几遍之后出来的白色才会轻薄透明。白也有空气感。在画白色的鸟的羽毛的时候,就需要营造这种空气感。白色的羽毛绝不是简单的白色的叠加,底色用不好,上面的白羽只会生涩而平、板,没有柔软和蓬松的质感。白色的羽毛需要先根据羽毛的不同位置渲染出质感,翅膀和腹部的质感是完全不同的。底色完成后再用薄薄的白粉一层层叠加上去,最后有的部位还要用偏厚的白色一遍遍丝毛。(图15)关于“色之包浆”是我在日常创作中的一个体悟,它似乎是一些物质,但又不单纯的是一些物质。时间是一个巨大的因素,色之包浆不纯粹只是给我们带来视觉体验,时间或许可以改变它,加上空气、水分、气味、风沙雨尘,甚至人的气息这些诸多的附着物最后综合而成我们的所见或者是不可见。所以有时,我们实在不知为何陈年的美酒入口是那般醇厚,画上的颜色便如何也画不到那份从容。高茜 中国艺术研究院一级美术师图10牡丹图局部图12荷花蜻蜓图局部图11林中鸟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