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民族民间舞跨文化传播价值的多元审视沈明丽(北京体育大学艺术学院,北京 100084)【内容提要】文章立足跨文化传播研究视阈,阐释舞台形态的中国民族民间舞价值导向的建构与话语实践。一方面回溯历史,探寻舞台形态的民族民间舞的跨文化传播基因,建立弘扬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品格的跨文化传播价值导向;另一方面基于现实传播语境,探讨舞台形态的民族民间舞以身体语言为传播媒介,在真实与虚拟的双重语境中整合异域文化,尝试跨越异域文化体系中的传播障碍,进而提升中国舞台民族民间舞的文化传播率和国际影响力。【关键词】中国民族民间舞;跨文化传播;高低语境;文化适应理论模型【中图分类号】J792.6【文献标识码】A【文章
2、编号】1008-2018(2022)06-0091-05A Pluralistic Examination on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Valueof Chinese Ethnic and Folk Dance Stage PerformanceSHEN Ming-li(School of Arts,Beijing Sport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Abstract:Based on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the paper explains th
3、e construction and discourse practice of thevalue orientation of Chinese ethnic and folk dance stage performances On the one hand,it traces history to explore the 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 gene of ethnic and folk dance stage performances,to advocate national spirit,shap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
4、on valueorientation of the national character On the other hand,based on the realistic communication context,it discusses how the ethnic andfolk dance stage performances take body language as a communication medium,to integrate exotic culture in real and virtual dualcontexts,and tries to transcend c
5、ommunication barriers in the exotic cultural system,so as to improve the cultural communicationefficiency and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of Chinese ethnic and folk dance stage performancesKey words:Chinese ethnic and folk dance;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high context and low context;theoretical model
6、 ofcultural adaptation【收稿日期】2022 05 09【作者简介】沈明丽(1975),女,硕士,副教授,北京体育大学艺术学院舞蹈与音乐教研室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中国民族民间舞表演与教学,舞蹈跨文化交流与传播。“走出去”作为 20 世纪末重要经济发展战略,推行至今,已经不限于经济层面的“走出去”。“十五计划”更加关注教育文化事业发展与人民群众精神需求间的适应性,强调文化输出对提升国家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2006 年舞台表演艺术被纳入文化“走出去”工程。“走出去”的内涵和格局更加丰富完整,从而推进了舞台表演艺术的国际化传播。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出访中亚和东南
7、亚国家期间,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着力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导的国际新形势以及“文化强国”目标的提出,深化了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也对未来文化传播方式与形态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民族民间舞是一种“具有包容性与延展性的中国传统舞蹈的文化活体”1 4,依托民间文化土壤,不断丰富其内涵的精英文化范式,呈现出多样化的表现形态。一是以北京舞蹈学院为典型代表的19“学院派”民间舞。“学院派”从民间动作“元素”出发,历经“桃李杯”“荷花奖”等专业舞蹈赛事三十余年的舞台实践,涌现出牛背摇篮 刀郎人 山那边 翻身农奴把歌唱 阿嘎人 等优秀作品
8、。二是2015 年起,基于中国舞蹈家协会“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采风活动,提取具有“原生态”特质的传统文化符号进行当代转化的民间舞蹈作品。如玄音鼓舞 寻鹿 希格希日 国家的孩子 等。三是秉持“东方传统”的“红绸舞”式传承;四是以“原生态”命名的舞台作品。此外,在长期舞台实践过程中,学界也围绕“原生态”“次生态”“解构与重构”“现代性编创”“身体语言符号”等多个维度,进行过学理探讨。从舞蹈文化传播角度来看,首先要回答舞台形态的中国民族民间舞为什么适合“走出去”,再回答以何种形态“走出去”,进而探讨传播方式及影响问题。文章试图立足跨文化传播视角,一方面阐释舞台形态的中国民族民间舞承载的传统文化基
9、因、固有传播范式和价值导向的确立;另一方面分析当下舞台形态的中国民族民间舞如何在现实语境中,跨越异域文化体系的传播障碍,有效提升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播的影响力。一、价值导向:舞台形态的中国民族民间舞高效能传播的建构与担当从传播学角度来说,一种传播媒介的效能高低,需要看信息传播的范围以及认可度,主要考察的是信息传播的影响力。舞台形态的中国民族民间舞在发生初期便具有跨文化传播的基因。这种传播从1940 年至今,一直与国际舞蹈创作同频共振,实现了舞蹈跨文化传播价值的历时延展。(一)从“边疆音乐舞蹈大会”走向国际跨文化传播1940 年至 1946 年间,踏着日本侵华硝烟归国的华侨戴爱莲先生满腔爱国情
10、怀,开启了她的艺术救国之路。戴爱莲先生坚持“如果我们要发展中国舞蹈,第一步需要收集国内各民族的舞蹈素材,然后广泛的综合起来加以发展”2。在投身各项义演的同时,她开始收集、加工、整理中国各民族民间舞,采风足迹遍至偏远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在收集大量的舞蹈素材后进行整理和提炼,改编和创作了大量少数民族舞蹈作品,有苗家月 哑子背疯 瑶人之鼓 春游 等。有了这些作品的积淀,“1946 年,在重庆青年馆、南开大学、上海逸园跑狗场举行了三次边疆音乐舞蹈大会,戴爱莲创作并主演了苗、汉、藏、彝、瑶等族舞蹈。观众热烈称赞她是发掘祖先遗产的第一人 播种者,认为她的演出鼓舞人们奋起。”3 这是第一次在中国把民族民间舞
11、搬上了舞台。中国民族民间舞这个有着“活化石”美誉的文化形态的当代价值,也首次被以舞台创作的形式挖掘和发现,在文化交流传播不发达和信息相对闭塞的时代,开启了跨民族地域性的文化传播。其后,戴爱莲先生带着她的这些舞蹈作品两次访美,在国际舞台上第一次展示了中国民族舞蹈文化的魅力,也使中国民族民间舞完成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跨文化交流。1947 年,她又带着她的舞蹈在故乡特立尼达进行演出和交流,“在这座小岛上刮起了一阵绚丽的中国风。”4 自此戴爱莲先生开始了一系列舞台形态的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创作,并逐渐在世界舞台上交流和探寻中国舞蹈文化的价值和魅力。在1953 年第四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中,
12、她依据陕甘宁边区民间艺人刘志仁所创作的 莲花灯,创作了荷花舞。该作品获得了集体舞二等奖。从“边疆音乐舞蹈大会”走出来的舞台化中国民族民间舞作品,自出生便带着传播的使命,随着戴爱莲先生的脚步走向国际文化交流的舞台5。(二)从基因融合建构跨文化舞蹈形态“新舞蹈”概念的提出者吴晓邦主张舞蹈应表现社会生活。他的大部分作品是用暴露、讽刺、暗示、象征等手法,揭露旧社会的阴暗面,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进步作用。他为中国新舞蹈创造了不同性格、生动深刻的舞蹈形象,成为人民喜闻乐见的中国新舞蹈艺术的典范6。虽然其实践大多在中国古典舞和现代舞方面,但是他的舞蹈观在新中国舞蹈教育和舞蹈创作上影响甚广。他“根据邓肯的行为
13、与思想,努力摆脱男子表演女性的特征,不依赖于女性的力量吸引观众,而是象邓肯那样,用自由思想和无比美丽的灵魂去感染观众”。7 4“把阅读、思考、习作的经验推广开来,补助创作上的不足。”7 102此外,同时期舞蹈创作思想中,戴爱莲和郭明达都引介了拉班舞谱和动作分析理论。作为拉班理论的践行者,戴爱莲开设了拉班舞谱初级班和中级班,1979 年戴爱莲在国际拉班舞谱双年会上的讲话中,29讲述拉班理论对她研究与发展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所产生的影响,并表示“实践和理论使我深信拉班舞谱是现存最科学的方法。”8 荷花舞 化繁就简的编创手法便得益于她对拉班理论的学习和运用。郭明达在舞蹈 杂志上发文,清晰地诠释了这一理论
14、:“理解纯舞蹈 的意义,在于对动作模式的敏感。在这样的模式里,动作要素组成了特殊的动作片段和舞蹈姿态,拉班认为象征性的舞蹈姿态属于舞蹈的最高形式”9 可以说,舞台形态的中国民族民间舞从发生伊始就在原有的“民间”文化基因中注入了“异域文化”要素,最为有力的证明便是荷花舞 红绸舞 长鼓舞 等舞台作品在“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中获奖。“世青节这一平台中的文艺竞赛与文艺展演单元,能够使参与国以艺术的方式彰显本国的政治理念、形塑本国的国际形象、实现本国的外交目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此高度重视。在对外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参加的团体既得到政策和制度方面的指导与保障,又得到文化和艺术层面的具体建议。”10
15、 2这无疑为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创作发展培育了跨文化传播的基因。(三)以舞蹈跨文化外交树立历史担当“作为一种文化的舞蹈艺术,也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 软权力 文化具有的感召力与吸引力。舞蹈外交作为文化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外交与政治外交一起,共同助力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使初生的新中国更好地矗立于世界的舞台。”10 5杨悦在新中国文化外交 70 年 传承与创新 一文中,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文化外交发展划分为“文化先行、外交殿后”“全面开放、全面参与”“内外合力、扩大交流”与“提质升级、合作共赢”四个历史阶段,并指出目前正处于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6、的“中国文化代表团”便处于“文化先行、外交殿后”这一历史时期,戴爱莲及其编创的中国民族民间舞台作品,正是“文化先行”中的一部分。“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首次访印进行艺术文化交流中,她作为第一位派往印度的舞蹈家,以舞蹈展现了艺术于国家建立友谊的关联。”11 东方歌舞团的成立更为舞台民族民间舞奠定了国家文化外交的历史使命,“东方歌舞团始终致力于将中国传统民族民间歌舞艺术介绍给国内外的观众,同时也将外国的民间歌舞文化艺术带给中国人民,通过舞蹈外交助力于国家形象的塑造,也助力于与世界各国良好外交关系的建立。”10 4二、价值实现:舞台形态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跨文化传播的话语实践舞台形态的中国民族民间舞在不断化解冲突、延绵传统、实现文化自觉的过程中,与舞台空间完成互融。从“元素式”的单一动态提炼到民间形态与传统文化的高度凝合,舞台形态的中国民族民间舞已走出形式所带来的困扰,完成了自我话语体系的建构与表达,即以身体为信息传播媒介,具有民族民间属性的舞台表演艺术形态。在跨文化传播中,舞者之身既是文本又是媒介,这种优越的传播特质,跨越了语言符号传播所带来的障碍,降低其在异域文化传播中的文化折损率,提高了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