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乡村文化振兴的内在逻辑与提...基于“青田范式”的现实经验_唐语诗.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731652 上传时间:2023-10-13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2.3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乡村文化振兴的内在逻辑与提...基于“青田范式”的现实经验_唐语诗.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乡村文化振兴的内在逻辑与提...基于“青田范式”的现实经验_唐语诗.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乡村文化振兴的内在逻辑与提...基于“青田范式”的现实经验_唐语诗.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乡村文化振兴的内在逻辑与提升路径一、引言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日益加深,大量乡村振兴工作因缺乏政府指引和经验参考,失去了原本的乡土智慧、地方文化习得 1,传统村落乡土规则和文化价值逐渐衰败。然而,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具有整体性的、宏大的社会问题,乡村文化振兴在其中起着价值引领和凝聚的关键力量,通过乡村文化来为乡村振兴提供创新源泉并注入持久动力,是充分激发乡村振兴战略内在价值的必要条件。日本的造村运动、德国城乡融合营造项目 2 等,国内由知识分子如梁漱溟、晏阳初、陶行知等人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发起的、各类救济乡村的社会改良运动 3-4,都是乡村营造实践的国内外经验基础。2022 年中央一号

2、文件提出乡村振兴应落实为农民而兴,要“坚持自下而上、村民自治、农民参与”,这也是强化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从全国视角审视乡村文化振兴,研究学习不同地区乡村的具体举措和现实经验,能为我国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内在逻辑指引和新视角支持。因此,如何从乡村文化振兴中重拾文化自信,就是不仅要重视自上而下的文化价值引领和凝聚,还要充分激发村民参与、开启本土文化队伍建设的社会行动,探寻乡土文化的时代内涵。唐语诗,王金元(江南大学 法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摘要:乡村振兴在区域、本土发展上的不平衡十分突出,尤其是在文化内核和地方特色的挖掘上明显匮乏,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突出短板。在乡村文化共同体之

3、中,传统的文化底蕴、村落布局、民风民俗,都凝聚成乡土乡亲独一无二的精神内核和后盾力量。广东杏坛青田村的“青田范式”,就是注重挖掘本乡本土的独特的精神内核和传统,通过乡村营造、社会策划、乡村治理三种方式,凝聚文化振兴的路径,挖掘乡村文化振兴的正确的价值引领,并契合社会治理所倡导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发展取向,推动我国乡村实现文化自信和乡村振兴。关键词:乡村文化振兴;内在逻辑;提升路径;青田范式;现实经验中图分类号:G127.65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018X(2023)01-0107-06基于“青田范式”的现实经验收稿日期:2022-04-13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

4、基金项目(20YJA840017)作者简介:唐语诗(1999-),女,广东佛山人,江南大学 2021 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乡村治理研究。王金元(1971-),男,江苏兴化人,江南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乡村治理。第 41 卷 第 1 期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No.1 Vol.412 0 2 3 年 1 月Journal of Fosh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Jan.2 0 2 3DOI:10.13797/ki.jfosu.1008-018x.2023.0008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41 卷二、乡村文化振兴之路的现实

5、经验“青田范式”在乡村文化滋养下,简单纯粹、环境优美、民风淳朴的乡音乡土和乡亲都构成了大家深深的“乡愁”。在物质条件日益提升的当下,如何能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探索出一条振兴乡村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迫在眉睫。2015 年在现代化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坐落在广东杏坛青田村也逐渐失去往日活力,书塾房屋日益冷落,老龄人口占比日益增加。为了保留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脉络,以地方性经验为基础,青田村展开了一条将地方性传统和时代特色衔接的乡村振兴路径“青田范式”。主要举措如下:(一)乡村营造的本土性清华大学罗家德教授提出,社区营造需要政府诱导、民间自发、非政府组织帮扶,是社区自组织、自治理、自发展的问题。居住在同

6、一乡村内的村民,持续以集体的行动来共同面对乡村生活问题,创造共同生活的福祉,村民彼此间以及村民与乡村环境之间建立起紧密的社会联系,在过程中提升社区的集体社会资本,达到社区自治理的目的,这一过程就成为“乡村营造”5。乡村营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整合“人、文、地、景、产”五大乡村发展方向,通过改善乡村环境、振兴产业发展、统筹城乡建设、重塑乡村文化,不断深挖、探索和创新,从而打造多元化、本土化,是为了实现“乡村的生产、村民的生活全面提高”的建设活动 6。乡村的地方特色是乡村的乡风乡魂,本土性是乡村营造中最主要的基础体现。青田村具有独特的岭南乡村社会特点。面对原本破旧的乡土空间,广东工业大学城乡艺术建设研

7、究所团队根据村落原有形态以及水系特点,制定专业的优化提升方案,修复桑基鱼塘,乡村生态得到改善。修缮老旧民居、祠堂,成立乡村文化复兴实践基地,改建民宿等,使得本村的硬件设施得到充分利用,产业文化得到重新发展。“去规划”改造后的青田村更好地保存了部分原有的文化特色,体现本土特性,更重要的是使当地村民重新认识乡村文化和价值建设,让青年儿童也能更近距离地感受家乡的魅力,引导全体村民形成热爱家乡、眷顾家乡、关注乡村的意识。只有还原村民自己的家园,不一刀切地野蛮修复,才能从根本上增强村民自信心,唤起乡村文化自觉和村民的文化自信。(二)社会策划的引领性社会策划是一种最优方案引导计划,具有系统性、科学性、自上

8、而下性,专家在其中负责客观筹划项目总体进展、合理调配所需资源,起到理性介入、有效服务的作用 7。科学系统的规划引领为项目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人们可以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中不断契合调整,以更有效地服务应对项目后续进展状况。在确定青田村未来的发展规划之前,渠岩带领的广东工业大学城乡艺术建设研究所团队进行了长达一年的空间格局、自然环境、文化传统的社会调研。此举首先厘清了青田村乡村文化振兴内涵,明确它需要振兴的是青田乡村地方性知识,且与当今社会和时代相衔接的“乡村共同体”,推动村民在历史中找到文化自信,实现本心回归,构建中国乡村文明的新复兴路径 8。后续他们开展了系统研究,就青田村乡村振兴的好经验、好

9、做法和未来发展建议等形成调研报告,作为学术交流之用,并将报告交当地政府,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2017 年 3 月 19 日,在佛山市顺德区榕树头村居保育公益基金会、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顺德区杏坛镇政府三方的通力合作下,“岭南乡村建设研究院”建立,青田村的改造经验,成为乡村建设中社会策划引领的创新性示范。(三)乡村治理的多元性基于公共利益和村集体认同,由村民、乡村精英、村干部等多元主体共同对乡村公共事务建言献策、开展行动,通过对村镇布局、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生产,从而实现乡村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方式,即“乡村治理”9。村民既是乡村发展的需求方,也是乡村文化的承

10、载者,乡村治理这一思想是以村民为核心的,与我们党和政府屡次强调的六个“必须坚持”之一必须坚持以人民为108第 1 期中心的战略思想一脉相承。村干部作为政府部门的代表,在乡村治理起着主导作用。乡村精英则包括企业家、技术人才、非政府组织等资源提供方 10,他们将资源集聚到乡村,既承担乡村治理的领路者之责,也担负起为村民与村干部之间架起桥梁的作用。为支持青田乡村振兴,2018 年政府财政拨款 2 000 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历史建筑物修复等,通过艺术家联合村民、企业家、当地政府,引入社会资源多方力量合力推动乡村建设,激发青田村多元主体的归属感、责任感、获得感。调研发现,在改造过程中,项目组和村委

11、、乡贤、村民的沟通非常密切,很多普通村民都对青田村改造项目有所认知。例如在老宅修复的过程中,项目组会引导村民重新认识乡村,从村政府规划的整体视角出发,与周围的环境相匹配,在不断磨合中修复出尊重当地历史文脉的建筑,走出一条保护生态和开发利用相平衡的乡村振兴之路。“青田范式”不是自上而下的指点规划,而是多元联动,是村民、政府、社会组织、专家学者和企业这些多元主体互动合作的开放性实践探索,是尊重青田村地方性知识文化、尊重乡村主体村民的建设,它摒弃一味商业化、产业化的大刀阔斧,最大限度修复保存村落传统原貌,活化古建筑,提升村容村貌。从青田的关帝信仰、宗族信仰、传统礼俗等历史遗存中找到了复兴乡村文明的“

12、青田范式”,大大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逐步影响村民们对于乡村文明价值的判断,引导村民回归家园、共建家园的实践。二、振兴乡村文化之路的内在逻辑不同于其他地区村落一味追求现代化和经济效益,青田村普通简单纯粹。作为顺德杏坛镇龙潭村其中之一的村小组,青田村只有约 690 亩的面积,总人口 800 多人,文化底蕴、产业经营、人才覆盖量都寥寥无几。但就是因为青田的这份普通,“青田范式”积极谋求生存和发展,围绕青田开展的实践才是一种具有可复制性的有益探索,从青田乡村文化振兴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才具有可借鉴可推广性,其治理逻辑主要包括以下三点:(一)与时俱进是窍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

1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乡村地方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同履践致远。青田村的改造以时代内涵为帆,坚持与时代同向同行,摒弃了一味地“模仿”“创新”外来元素的本本主义,在观念上、改造中更多关注乡土环境。符合乡村治理和改造的要点,振兴能够在破立并举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善于汲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力量,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文化的时代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此外,还应在长期理论与实践的统筹发展中系统谋划、有效推进,挖掘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乡村文化振兴思路,联动政府、社会、企业等力量激发时代价值,赢得更多的资金支持、政策扶持,为乡村文化振兴添砖加瓦,为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更坚实的保障。不同于以往乡村改造建设的

14、大拆大建,青田村从建立“乡村共同体”社会为出发点,遵循因地制宜、整体保护的原则,在不破坏原有乡村民居建筑美感的基础上延伸,增添现代化的风格布置,让乡村在历史和现代感的交融体现中得到重建和修复,既能保留传统审美底蕴,又能合乎现代需求和现代审美。乡村是社会资源、信息知识、人力财力都相对稀疏匮乏的地区,如若没有与时俱进的基层治理观念和日益提升的资源整合能力,则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艰巨性将更为显著。党和政府多次强调,“坚持实事求是、守正创新”,在脚踏实地为人民服务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实践,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前提。汲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的示范性精髓来振兴乡村文化,一方面保证不舍

15、弃乡土乡亲的根子、田园牧歌式的文化特性;另一方面在发展过程中也不僵化,在保证乡村营造本土性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发展。(二)乡土乡亲是根本乡村是村民生活的家园,它有很多城市文化及现代化发展无法捕捉的精神内核,乡村振兴不是要放弃传统。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 哈布瓦赫曾说:“在一个社会中有多少群体和机构,就有多少集体记忆。”11 唐语诗等:乡村文化振兴的内在逻辑与提升路径109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41 卷辜鸿铭曾在 中国人的精神 中用“温良”一词形容中国人,这蕴含着一种能够引领中国人民守望相助、团结、坚韧、包容,勇往直前的力量。在中国乡村建设的实践中,传统的互助精神正是乡里乡亲所体现的精

16、神内核,要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村民自治成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二十大强调,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脱离农村、脱离农民的乡村振兴,是一个由行政命令和资本包装的空壳,它背离乡村振兴宗旨,缺乏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是创造不出农村文化的。“青田范式”最内核的焦点,就是尊重了村落的独特性、村民的主体性。在村民的介绍下,仅用了一两个小时便可以走完青田村,但是振兴团队却花了整整一年时间才梳理清楚它的文化和地理特征。团队不断地和村民沟通、向村民学习,在尊重村民的创造力及生活习惯、尊重地方文化的基础上,从人与环境、家、农作、圣贤等九个方面总结出青田特色的发展范式,打破了乡村城镇化、发展旅游业等经济利益至上的观念局限,从农村农民的角度出发,赢得了广大乡亲的理解和支持。青田村在开展乡村振兴过程中,立足于岭南水乡特色,立足于村居特点和禀赋,重视历史,尊重地方原有文化,没有一刀切地开发改造,没有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对原有古旧建筑、自然环境进行必要的修复和整理,最大限度保留村落的原貌,这样的乡村文化振兴以及乡村振兴之路在商业发达的珠三角难能可贵,具有前瞻性和示范性。(三)多方合力是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