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 年 1 月 辽 宁 警 察 学 院 学 报 Jan.2023 第 1 期(总第 137 期)JOURNAL OF LIAONING POLICE COLLEGE No.1(Ser.No.137)121 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课程思政的意涵与逻辑 黄子鸿 (福建警察学院 公安管理系,福建 福州 350007)摘 要:摘 要:高校肩负着为国家建设输送优秀人才的重任,既要考虑社会经济建设需要来培养人才,更要着眼长远形成人才培养的正确理念和格局,保证未来人才供给在理想信念等领域政治方向的正确性。高校在教学手段应用及更新方面尚存在教育策略固化、文化甄别能力欠缺以及文化自觉理念有待提升等现象。破解不
2、利因素更好地应对挑战,可从应然和实然的角度剖析高校文化自信在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主流文化的意涵表达,从精神底蕴的层面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同时,着眼课程思政建设并通过忠诚教育以及标准化管理解决“怎么做”的问题。最后通过共享共建“互联网+文化”完成道德主体的行为养成、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共融共通等路径,优化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文化自信应然与实然融会贯通的意涵与逻辑实践谱系。关键词:关键词:文化自信;课程思政;高校;应然;实然 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D631.15 文献标识码: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文章编号:2096-0727(2023)01-0121-08 收稿日期:2022-11-07 作
3、者简介:黄子鸿(1984),女,福建莆田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 2020 年度立项课题“公共卫生危机中在线课程思政的价值体系研究”(FJJKCG20-018)。一、引 言 当前,新兴媒体带来信息传播速度与效率几何级数的增长,传统教育方式受到了较大的冲击。新时期高校教育不仅要密切关注学生们的身心健康状态,密切追踪学生学习动态,更要善于把握好良机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利用新形势下全社会各个层面涌现出来的正反两方面题材,深入剖析高校课程思政工作推进过程中应有的文化底蕴,通过科学的探索与实践重塑铸魂育人教育实践层面的意涵表达与逻辑
4、架构。推进基于文化自信的课程思政教育谱系构成,是未来一段时间高等教育更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实践准则。高校作为培养未来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战略基地,夯实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根基,是关乎文化生命力的问题,也是未来更深层次的人才培养工作的新作为,更是引领整个社会良好风气的关键点。二、高校文化自信的逻辑必然 在不同时期,高校肩负思想政治与文化知识教育、保障师生身心健康、统一思想认识的多重使命,为维护社会的和谐、安全和稳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当前及今后一个较长的历史阶段,高校的教育使命天然地与社会实践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高等教育知与行逻辑统一的现实操作中,一些高校在实践教育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具体层面上,容
5、易陷入重基础应用、轻理论框架,重技术操作、轻学术追求的困惑。任何一所成功的、具有发展空间和意义的大学,都离不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完整的伦理道德谱系作为内化精神力量的支撑,从而解读其学识体系和伦 辽宁警察学院学报 2023 年第 1 期 122 理正当相互匹配的内生动力和道德源泉。在这种精神框架下,部分高校呈现出“文化失落”的表征,具体包括教育策略单一、文化甄别能力不足、文化自觉缺失等状况。这些状况直接指向高等教育文化自信之路迫在眉睫的优化升级诉求。(一)教育策略与文化自信 课程思政不是“课程”加“思政”的混合,而是有机融合,把知识的传授和理想信念的培养结合起来。当前,高等教育尚存在教育策略与文化
6、多元逻辑价值的抵牾。特殊时期的高校课程设置既要根据党中央的部署决定,也要坚定必胜的决心,始终坚定不移地把教育发展放在首位,实现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在打好关键防疫抗疫战役、确保地区稳定的前提下,深化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协调疫情防控和年度重点教育工作统一起来,最大限度地减少疫情影响。在此工作过程中,应该全面坚持和完善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加大措施力度坚决完成教育攻坚任务,推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的毕业、就业,并以教育改革为突破口,落实高等教育德育的智育的基本任务,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构建服务型国家终身学习教育体系。现阶段,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教育策略比较单一的现象。从教学内容方面来看,
7、具体执行的人才培养计划相对固化且缺乏创新,与实践中多样化的应用与挑战存在一定脱节。从校园文化方面来看,总体而言校园文化尚能涵盖各项内容,但各类活动项目及竞技比赛活动形式内容单一。教育方式方法的固化落伍与青年学生向往的生动活泼的文化需求之间存在的落差导致教育主题与现实效果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从教育方法方面来看,主要的教育方法与新时期多样化、复杂化的文化互动模式存在矛盾。单一的高等教育策略与多元生活文化属性之间的冲突是与社会实践相背离的。高校的文化教育完全可以在课程思政的框架下,摆脱单一枯燥的样貌,实现文化特征的灵活多变与内容本质的科学正确的统一,这也是文化自信精神内涵的外在表现。(二)文化甄别能力
8、 教育策略单一化的直接结果是教育对象的文化甄别能力不足。在互联网与自媒体乃至融媒体等新型信息传播媒体技术飞速发展的全新历史时期,高校面临着更加多元复杂的文化理念与思潮的冲击,瞬息万变的信息交互方式开启了文化与思维互动的新时代。在社会生活与认知方式不断更新变化的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在应对文化传承中应该如何与时俱进,要批判什么继承什么,如何分清界限,完成文化共融共通,面临着更大的困难和挑战。以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例,它既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精华,又是文化自信、文化信仰的历史源泉。课程思政与之结合,就应该以传播中华民族数千年所创造的灿烂文化为目的,融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发掘传统
9、文化蕴含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启示和时代价值,同时明确应该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学生在领略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提高人文素质,培养家国情怀,激发爱国主义精神,坚定理想信念,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高校基于课程思政视域为教育对象塑造的文化甄别能力,实际上是对更高精神层面的文化价值的判断力以及对文化产品的正确识别和认同。在全球一体化时代背景下,政治经济文化处于更加开放包容的新常态,高等教育需要以更加坚定的态度开展课程思政,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先进文化对抗非理性西方文化的侵蚀渗
10、透。“认为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经济方面,实在有些过时,中国的政治和文化可能也会产生无比深远的影响。中国未来给世界带来的影响,将可与 20 世纪的美国媲美,甚至有可能超越美国。”1某种程度上,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观对中国的文化安全和文化信心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在此意义上,文化可以看做是一种有效的战略工具,我们应该展现文化软实力的生机与活力,为广大青年也为整个国家和民族塑造坚不可摧的精神脊梁。在新的历史阶段,高等教育应在课程思政的视域下以立德树人为宗旨,坚持传统与现实相结合,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黄子鸿: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课程思政的
11、意涵与逻辑 123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髓有机结合,在传播传统文化的同时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的精髓,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坚定理想信念,切实提升立德树人的成效。只有在高等教育中有效发挥文化的力量,通过思政入课堂来提高道德约束和精神人格力量,才能保证在维护国家和社会和谐稳定的过程中牢固树立文化自信理念。(三)文化自觉理念“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2在教育和培养大学生过程中,文化自觉引导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就主流文化进行主体认知和认同,并从理性的角度对正确的价
12、值体系加以自觉认同和赞美。在文化自觉的自我认知基础上,高等教育应将理想信念与伦理道德的理性认知、自觉承担作为高校建立文化自信的逻辑前提,将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与主流文化的有机结合理念作为广大师生情感意志在感性和理性不同领域的认知前提。在完善文化自信意涵表达与逻辑体系的过程中,文化自觉缺失导致高校表现出两个方面的弱化现象:一是学术追求的动力不足和学术精神的缺失。学术追求是高等教育的原动力,学术精神动力不足直接导致文化基础的缺失。学术精神是科学研究领域不断创新、严格探索卓越文化进步的深厚积淀和源泉。目前,快速掌握基础业务的要求与长期的学术积累存在冲突,缓慢的知识增长和
13、理性的技术关注之间存在着矛盾,一些高校出现学术水平下降和片面追求技术应用的问题。高端理论缺乏日积月累的跟进,直接影响了校园文化的自我认知和高层次实现。二是校园文化的自我约束导致主体对文化自觉的主动性追求逐渐减弱。文化本身具有百花齐放、灵活争鸣的特点,但校园文化中强化对学生管理的重视往往使学生习惯于接受、服从和被动的文化认知模式,在保证学生和教师队伍的思想内容、原则和要求一致性的同时消解了主体对文化的能动追求。只有在主体具有自觉性和主动性追求的前提下,文化自觉才能完成对文化自信的体认和提升,文化自信才具有不竭的生机和活力。三、文化自信中的高校应然逻辑底蕴 在防控新冠疫情的特殊时期,高校依然具有不
14、可变更的本质属性,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成为其不可回避的使命。应然,指各大院校履行其作为高校的存在而肩负的使命过程中,应当履行的职责,它回答的是“应该是什么”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结合各个院校的特色,将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红色文化以及先进主流文化与高等教育价值认同有机结合,通过对应然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厚植文化自信的价值底气。(一)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的逻辑基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涵盖诸子百家等等方方面面不可尽数的内容,其中可资学习借鉴并发扬光大的伦理道德与价值标准是现代社会构建文化自信的民族根基。2017 年 2 月 7 日人民日报发表的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
15、,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包括三个方面: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以及人文精神。在以上三个方面内容中,儒家伦理思想是最本真的存在内核。儒家伦理思想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其以“仁”为核心理念,于家庭美德而言带有温厚敦朴的伦理亲情色彩,于治国理政而言具备仁政善治的亲民底蕴,于社会伦常而言具有普适的道德价值和人文关怀,若将之进行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的改造与传承,无疑可为现代社会的和谐与发展提供符合理论与实践要求的、在知行合一前提下追求完备道德人格的先进文化根源。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背景下,高校尤其需要一个更加明晰确切的价值准则。这个由所有群体共同遵循的价值准则在精神领域的滥觞,是指向优秀传统文化的,尤其指向其中
16、以人为本的带有普遍性和共同性的、追求人更高层次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合理内核。教育工作最核心最本质的要求是指向为人民服务的,如何更精准、更到位地服务人民,从自我价值实现的“小我”向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大我”转变,是教育工作至关重要的内在要求。因此,高等教育应牢记这一文化 辽宁警察学院学报 2023 年第 1 期 124 自信与教育工作不可分割的联络点,关注优秀传统文化在高等教育中的传承与弘扬,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解读,积极培育文化情感与文化认同,践行文化自信,以更好地为社会培养道德品质与人格力量过硬的人才。(二)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3尤其对于培养人才的各大院校而言,应当建构大学生群体的内在文化结构,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将应有的文化生命力融入坚定的理想信念中去,从而激发主体的文化创造性,强化未来从业道路上的个人层面的价值认可乃至社会层面的价值认同,进而统一于国家层面的价值取向,完成法理、情理、伦理等各方面多维度的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以打造一支凝心聚力、思想统一、政治坚定的人才队伍。在探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