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4朝鲜王朝太祖至世宗时期(1392 1450),分别在鸭绿江与图们江(朝鲜亦称“豆满江”)南岸,以建置“四郡六镇”为代表的诸沿江核心邑城为中心,兼及各种辅助设施,共同构筑起“沿江防御体系”(以下简称江防体系),从而奠定了彼时中朝双方以“鸭图”两江作为自然界河的基本格局。1(50-55)不过在“六镇”设置完成之时,江防体系中图们江防段上游除江源段外,至少还有一段干流以南区域尚未在朝鲜王朝的管控范围内,这就涉及到了茂山镇的建置问题,但学界目前尚未见专题研究。因此,本文试图讨论茂山镇的建置历程,将其放置在江防体系构建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梳理该镇建置的线索,分析促成或影响其建置的诸方面因素,并希冀方
2、家指正。一、江防体系构建形势下的茂山镇(堡)之初设从世宗十五年(1433)全面实施“六镇”建设开始,到世宗三十一年(1449)最后设置富宁镇(今朝鲜富宁郡富宁邑附近),朝鲜王朝在图们江中下游南岸以“六镇”(庆源、会宁、钟城、庆兴、稳城、富宁)为核心的江防布局已成规模,江防体系的防控模式也已然形成。“茂山”一地,正是在图们江江防体系构建过程中得以布置的关防设施,只是其最初仅以要害小堡(“镇堡”)的形式存在,属于辅助设施,且史料未言明其初设时间。有关茂山堡(今朝鲜富宁郡古茂山劳动者区附近)的最早记载出自朝鲜王朝实录世宗十八年(1436):“要害小堡,唯会宁府茂山、丰山、元山、长川而已。”2(4 册
3、,37)由此可推知,茂山堡至少应初第 40 卷第 3 期2023 年 7 月东 疆 学 刊Dongjiang JournalVol.40 No.3Jul.2023朝鲜王朝茂山镇建置考刘 阳摘要 茂山镇是朝鲜王朝设于图们江上游南岸的重要邑镇。该镇起初作为辅助富宁镇防御女真人的一个边堡,应设于 1433 至 1436 年间,1509 年随同三堡移(增)设而首度西移,1603 年升格为堂上佥使堡,1674 年二度移设至图们江上游南岸,1684 年升为都护府,完成建置。总的来说,茂山镇建置的主推力是防御问题,而朝鲜王朝渐趋衰退的边防军力乃至国力,是其建置被长期延迟的主要根源。茂山镇建置的完成,标志着除
4、江源地区外的图们江上游干流河段开始成为中朝自然界河,这在明清中朝疆界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关键词茂山;图们江;朝鲜王朝;女真人;沿江防御体系中图分类号C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007(2023)03-074-07收稿日期2021-10-21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韩国汉文史部文献编年与专题研究,项目编号:21Z D242;2019年度信阳师范学院“南湖学者奖励计划”青年项目。作者简介刘阳,历史学博士,信阳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明清中朝疆界史及中朝关系史、朝鲜王朝史。(信阳 464000)75建于1436年以前,归属当时已设立的会宁镇(今朝鲜会宁市中心附近)管
5、辖。3(126-142)若进一步缩小茂山堡初设的时间范围,需首先明确茂山堡的设置地点,史载在富宁“府北十八里”4(98),即当时位处龙城川(今朝鲜咸镜北道输城川)上游一带,由此,可以大致推测茂山堡是在哪个时间段设置的。因为当 1411 年朝鲜王朝撤废庆源镇后,是以龙城川下游附近为最北边防控制线,直到 1432 年才决定在“石幕”(今朝鲜富宁郡富宁邑稍南)附近设置宁北镇,即其势力此时才推进至龙城川上游。5(112-130)故至少在 1432 年以前,朝鲜王朝还没有开拓至龙城川上游,不可能在此设立茂山堡。此外,1432 年宁北镇新设后不久,朝鲜王朝开始全面兴建“六镇”,将宁北镇治所北移,故其此时可
6、能还尚未顾及新设茂山堡。由此可见,茂山堡的初设就只能在“六镇”全面兴建的 1433 年以后,总体上的初设时间大致在 1433 至 1436 年之间。茂山堡初设后,朝鲜王朝因其“紧要无比,择武臣之堪为千户者差遣,以实防御”,2(4册,37)不久又随“六镇”建设的推进及构建江防体系的需要,而增设了万户并造筑了石城。2(4 册,325)当富宁镇设立后,茂山堡可能因距离富宁镇较会宁镇更近,而被从会宁镇所辖转归富宁镇所辖,成了富宁镇的北门户。从此,“茂山”的建置命运就与富宁镇紧密结合了起来。而位处图们江江南内地的富宁镇,不仅承担沿江“五镇”(庆兴、庆源、稳城、钟城、会宁)“援助性后防基地”的角色,成为江
7、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6(124-136)而且还兼具自身特殊的防御使命,即要防控其西部地区。所谓“富宁都护府西距彼土连境大山”,2(5 册,701)此中“彼土”指的是图们江上游以南地域。当时,“六镇”刚刚完成设置,这片地域尚属建州兀良哈或斡朵里遗民7(353-365)居地,而朝鲜王朝设置富宁镇正是要主防这些女真人(因在富宁镇西部车逾岭外,以下简称“岭外女真”),尤其是“东良北”地域的女真人。所谓“东良北”指位处图们江上游南岸沿江的一段最重要的岭外女真聚居地,包含“上东良”(今朝鲜茂山郡兴岩里附近)、“中东良”(今朝鲜茂山郡茂山邑附近)与“下东良”(今朝鲜茂山郡西湖里附近)三部分,统称“三东良”,
8、大体相当于今朝鲜咸镜北道加罗支峰山脉附近以西至延面水下游附近以东之间的图们江南岸地带。此外,在朝鲜王朝会宁、富宁、镜城(今朝鲜镜城郡胜岩劳动者区附近)、吉州(今朝鲜吉州郡吉州邑附近)、甲山(今朝鲜甲山郡甲山邑附近)等治地之间,实际上也皆属岭外女真聚居地。这片广阔的岭外女真区范围,大体相当于在今长白山东南、摩天岭山脉以东、咸镜山脉以北以及图们江上游以南之间。这也意味着,富宁镇以及会、镜、吉、甲等诸邑治地,皆成了紧邻岭外女真区之边地。如此来看,茂山堡随富宁镇面临同样的防御处境。茂山堡扼守在通往富宁镇的富宁大路(在龙城川边)附近,8(430)辅助富宁镇防御,地理位置相当关键。此外,茂山堡北部隔茂山岭
9、(今属咸镜山脉)是会宁镇南部辖堡丰山堡(今朝鲜会宁市丰山里附近),丰山堡同样扼守在会宁大路(在斡木河即今朝鲜会宁川边)8(431)上,在彼时江防体系构建的要求下,茂山堡通过联结丰山堡,沟通富、会二镇形成“联防线”。这条“会宁富宁”间“联防线”大体相当于今朝鲜咸镜北道“会宁川输城川”稍西附近一线,是朝鲜王朝当时在图们江以南所能掌控的“六镇”辖域的西部极限。茂山堡作为该“联防线”中的重要枢纽,对于促成富、会二镇联防意义重大。不过,在以“六镇”为核心的江防体系构建过程中,朝鲜王朝始终将其东北部防控的重心集中在图们江中下游沿岸地区,没有过多的力量深入参与针对岭外女真的防控。直到“六镇”设置完成,尤其到
10、世祖王(1455 1468)掌权后,朝鲜王朝才得以积极应对茂山堡等内地的城防布置问题。世祖执政初年,因富宁镇治下有人奏称本镇有诸般民弊2(7 册,98),而请求将该镇“移置于古富居之地”2(7 册,224),朝鲜王朝批准了此建言,并将“茂山镇万户改佥节制使”2(7 册,129),加派防守军官,准备以此弥补防御空缺。但仅仅依靠一个辅助设施,显然难以达到主邑城居中防控的效果,且会致使上述“联防线”出现薄弱之处。因此,很快就又有富宁人上言“请于茂山置邑,革富居以属之”2(7 册,224)。这本是茂山堡升格以便加快建置的一次契机,但鉴于76富宁镇作为“贼路要冲,且镜城、会宁两间使客经宿支待之地”2(7
11、 册,224),朝鲜王朝不仅未同意此次建言,甚至还“革富居茂山则革节制使”2(7 册,224),而在原址复设富宁镇。这等于茂山堡及富宁镇的设置又恢复了原样。尽管如此,这已充分说明富宁镇及所辖茂山堡对于防范岭外女真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并在“六镇”完成设置后,逐步引起朝鲜王朝的重视。特别是茂山堡,因其重要性已开始突显,建置问题也随之得到极大关注。此后,随着富宁镇等内地邑治防御形势的不断紧张,朝鲜朝君臣继续思考防御女真人的新方略,由此引发了图们江上游以南区域置镇议案的反复推出,茂山堡的建置也因之进入新阶段。二、茂山镇(堡)的首度移设如上所述,既然富宁镇以南的镜、吉、甲等邑治皆成了边地,那么除距离较远
12、且地势较高的甲山邑治外,镜、吉等邑治也难免成为专门应对岭外女真的前沿阵地。起初,镜、吉等地的边情并不紧张,朝鲜王朝在此布防亦有限,但到了世祖统治时期,因推行对图们江流域女真的强势控制政策,并杀害了“东良北”女真大酋长郎卜尔罕9(100-110),情势急转直下。镜、吉等地边患加剧,迫使朝鲜王朝从此定下了重防这些内地邑治的方略,并为此增设大量关防设施,又加派防军,直至形成的镜、吉等地边防线,与“会宁富宁”间“联防线”衔接。但这样必将不断耗费大量人、财、物力,且因防线过长,兵分力弱,不一定能达到良好的防御效果。这成为严重困扰朝鲜王朝东北部布防之“弊病”,由此关系到茂山堡的建置事宜。综观整个图们江以南
13、地区大势,之所以会出现上述“弊病”,归根结底在于朝鲜王朝尚未将岭外女真区加入到江防体系中,甚至这里没有一处城防布置。事实上,早在世宗时期,朝鲜朝君臣们曾有所虑2(4 册,273、325),但当时无力顾及。到了世祖时期,朝鲜王朝迫于形势,又继续考虑置镇的问题,此后历经成宗(1469 1494)、燕山君(1494 1506),三代君王都反复提议置镇,最终皆未成功。三代君王未能置镇的原因大体一致,无外乎困扰于民弊较大、选址不佳、防御为难等难题。更深入而言:一方面,置镇于岭外女真区,就是对这片地域的开拓,因这里遍布高山高原,环境较为恶劣,且存在较强的女真势力集团,故置镇受这些客观因素的制约,并非易事。
14、另一方面,朝鲜王朝仍旧没有足够的力量实现置镇,甚至其东北部的军事实力在世宗时期后还呈现出渐趋下降之势2(11 册,139),故难以支撑置镇开拓之事,而这也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不可否认的是,朝鲜王朝在岭外女真区尝试置镇的提议,既可有效解决上述镜、吉等地的防御“弊病”,更是对富宁镇连同茂山堡仅局限于“联防线”防御的全面突破,的确不失为防控岭外女真的新构想。但置镇开拓新区域毕竟是关涉布防诸多方面乃至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因此每次提议都未形成统一意见,君王亦顾虑重重,致使三次置镇议案只能搁置,结果造成了两种局面的发生:其一,因提议屡次被搁置,特别是最后一次提议被搁置后,朝鲜王朝因国力更趋衰弱,长期无力再提
15、及置镇之议。其二,因提议屡次被搁置,迫使朝鲜王朝最后决定改变对岭外女真防控的思考方向,即权衡之下,不再执拗于新置镇之事,而是回到原来的“联防线”上,寻求力所能及的防御突破,而这正是以茂山堡为突破口展开的。燕山君八年(1502),为检验提议的新置镇处可否措置,朝鲜王朝派遣朝臣高荆山(14531528)为临时从事官去咸镜道实地踏查具体情况。高荆山回还后,曾另给出这样一条建议:“移茂山堡于梁永万洞上端,丰山堡于三歧,又除出会宁土兵,复设下甫乙下镇,则富宁、会宁之民所耕土田皆在内地。且三镇相连,虽有贼变,首尾相救,可无大患”。2(13册,492)其中,“梁永万洞”(今朝鲜富宁郡苍坪里附近)、“三歧”(
16、今朝鲜咸镜北道民事峰附近)、“下甫乙下”(今朝鲜会宁市鸿山里附近)三地,皆为位处“会宁富宁”间“联防线”以西的地点。即,这是要将茂山等三堡向西移设或增设,并由此形成新的“联防线”,以保护扩大到原“联防线”以外耕作的军民。但当时君臣们的注意力集中于新置镇的相关事宜,因此并未引起足够的关注。次年,高荆山再次提议移(增)设茂山等三堡77之事,朝臣虽依旧执着于新置镇事,但已决定再次遣人“往审茂山堡、甫乙下堡移设事,并命审定”2(13 册,539 页)。可不久“甲子士祸”爆发,此议也再次中止。朝鲜朝中宗二年(1507),历经“中宗反正”的功臣柳顺汀(14591512),终于又重提有关茂山等三堡之事:咸镜道茂山堡土田本是瘠薄,而近又为水所侵损,尽为沙石。居民无一亩可耕,将无策可救。茂山堡西北距一十余里有梁杨万洞,土地沃饶,可以耕食。但不可无守护茂山堡移于梁杨万洞,丰山堡亦移于堡之前岘,而于会宁下甫乙下之地又置一堡其为便捷,且丰山、茂山居民耕食之地亦多矣。2(14 册,128)可见,此议案首先展现了茂山堡的如下近况:其一,茂山堡附近到处是贫瘠的田地,所谓“环三十里许皆沙石之地”2(14 册,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