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品位高校艺评文/刘方欣 Liu F ngxin出水芙蓉图:南宋工笔画神品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其二,是一首相当脍炙人口的古诗,我要是说“接天莲叶无穷碧”,你肯定能脱口而出下一句“映日荷花别样红”。作为一个杭州人,说到“西湖”和“荷花”,脑海中自然而然会浮现出一幅美景。虽然我们总吐槽六月的西湖“人比花多”“节假日千万不要去西湖”等等,但每每路过断桥旁的荷花,我还是会第一时间掏出手机拍照。我的高中在北山路边上,我的大学在南山路上,我见过西湖四季的变化落日时漫布水天的霞光、台风时长桥狂暴的风浪、初春时青涩的桃红柳绿、冬日里难得一见的西湖雪景。在这无限风光之中,六月荷花并非最浪漫的景象,却是西
2、湖不可替代的象征符号。南宋时期的一位画家曾将他所见的荷花绘制在一块四四方方的绢布之上,而今,我们跨越千年有幸得见,借由他的笔触,南宋时期那个亭亭立于风雨飘摇之间的丰饶江南依稀可见。传为南宋画院画家吴炳所画的出水芙蓉图,宽 25cm、高23.8cm,这个尺寸大约有八寸蛋糕那么大,实际看上去,还要更加小巧秀丽一些。当我们去观赏一幅画作时,最好能将其还原到一开始的语境中去。这幅出水芙蓉图显然是来自一把团扇,可以想见,它曾被握在衣着华贵的女子手中,轻摇摆动,似乎将西湖六月荷花的气息带到贵客眼前。不过,画面右下角的残章似乎诉说着其身世的迷离,当它被创作出来的时候,应是在一张方正的绢布上,有人细心地为其盖
3、上了证明身份的印章,或许他就是得意洋洋的收藏者。待到后来,落入一位雅客手中,这幅画作被裁剪、转移到扇面之上,被印刻在画面之上的沉静之物似乎重获得了生机。如今,它回到了纸面上,被妥善地保存在故宫博物院里。当然,这方残章也为其增添了一些神秘感,或者说为研究它的人留下了一些谜团。虽然贴签上写明“吴炳出水芙蓉”,但这个结论缺少一些可以作为支撑的证据。如果这枚 出水芙蓉图 23.8cm25cm87印章是完整的,说不定就能成为证明其身份的关键证据。不过很可惜,残章只能带来一些小小的线索。那么,有没有可能,这是一种故意迷惑鉴定家和收藏家的行为呢?在常见的作伪手段中,就有一种故意将后人临摹作品的落款切去、冒充
4、原作的做法。更有甚者,会将原作者在其他地方的落款拼接过来,上演一出移花接木的好戏。以我的观点,这幅出水芙蓉图毫无疑问是南宋时期的作品,是不是吴炳所作还不能下定论。要说原因,虽然宋朝以后,尤其是明朝时期,出现了很多冒充南宋画院的工笔画,以至于我们今天在市面上买到的南宋画院工笔画图册,“含水量”极高。但 出水芙蓉图不同,这幅画作的技法、气质毫无疑问是宋朝的水平。出水芙蓉图是我入门工笔画时选择的临摹作品,理由也简单,这幅画好看。和花篮图繁复雍容的工笔花鸟比起来,它结构简单,颜色大块儿,画起来不伤眼睛。可惜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生涩的技术根本不足以支撑我表达出什么气韵来,远观像那么一回事,但禁不起细看
5、。谢赫在画品中提出用以鉴赏画作的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摹写。”我们先说骨法用笔。故宫博物院关于这幅画作的介绍中写道:“莲瓣的描绘技法类似后世的没骨法,不见勾勒之迹,渲染出花瓣既轻盈又腴润的质感。”所谓“没骨”,就是不用墨笔勾勒轮廓,直接用粉笔渲染,在出水芙蓉图中,看似没有墨笔轮廓的痕迹,却是通过技巧达成的遮掩。在画面的一开始,用极细的毛笔蘸取淡墨,中锋用笔,留下圆滑的轮廓线。这幅画作结构简单,所以轮廓线也就格外长些,要保证轮廓线光滑流利,也就格外困难一些,需要经过熟练的训练才行。事实是,当我直接把绢布盖在复制品上描摹轮廓的时候,都
6、无法保证自己的线条流畅统一。而原画家作画时,还需要考虑到经营位置,这朵荷花当然不是自然长成这般模样的,每一片莲叶、莲瓣的角度都是由画家精心设计过的,以达成画刘方欣 出水芙蓉图临摹 出水芙蓉图:南宋工笔画神品88品位高校艺评面的和谐统一,呈现出一幅圆满的场景。这就和胸有成竹的故事一样,需要遍览荷花荷叶的千姿百态方能总结出来。可能是受到宋代理学思想的影响,表现在画面上的物体显得格外真实,甚至有一种专属于绘画的超越真实的美感,这就叫应物象形。除了用淡墨勾勒的轮廓线外,荷叶的部分还需要一些淡墨的渲染。将淡墨留在外轮廓和叶脉周围,再用清水将其染开,蔓延至荷叶的其他部位。这是一个很神奇的步骤,用素描中的说
7、法带入,就像是给荷叶上了明暗,使其变得立体而真实。而用国画的品评术语,轮廓和叶脉就像是“骨”,晕染开的地方就像是“肉”,骨肉结合,就有了“神”的基础。再来说随类赋彩。实际上,我并没有亲眼见过出水芙蓉图的原作。我只见过这张从中华珍宝馆上下载来的扫描件和学校图书馆里借到的复制品,这两件虽然都叫出水芙蓉图,但实际却天差地别。有意思的是,原作反而是更加鲜亮的那一个,复制品不知为何充满了岁月的痕迹,具体颜色可以参考我临摹的那幅,我是故意而为之,还请装裱师傅在背后衬了一张褐色的色绢,刻意伪造了时间的流逝。看完我拙劣的临摹作品,相信你更能感受到原作那圆融美满的色彩,实在是精妙至极!在我的临摹里,能够看到大量
8、直白的色彩痕迹,比如荷花表面的白粉、花瓣顶端的曙红和白粉点的花蕊等等,但是在原作的画面中你是看不到这些的,颜料已经完全融入了荷花当中,如果我不说,你可能无法注意到,在花瓣上还有一些表现经络的红色线条。另一点值得称道的是,虽然画家在绘画时使用了很多粉嫩甜俗的颜色,画面却完全不显得妩媚或矫揉造作,反而表现出了莲花独特的风骨,就像周敦颐所描绘的那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又是如何达到的呢?我认为要归功于“法度”二字。南宋画院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宋徽宗的影响,而宋徽宗最推崇法度,尤其是谢赫的六法,为此他曾将绘画的四个品评等级由“逸、神、妙、能”更改成“神、逸、妙、能”,将神品提到了最高的等级。
9、在我的理解里,出水芙蓉图无疑是神品的最高峰,而逸品应该是米氏云山那样的自由奔放,如倪瓒所说的“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后来的学者,例如邓椿,往往推崇逸品而贬低这些尊重法度的画院工笔,这是因为,往往推崇法度的作品会显得匠气一些。不过,我认为当法度和放逸发展到顶端的时候,这二者应该是共通的,就像艺术和科学一样。出水芙蓉图就是这样一幅将法度发挥到顶点的作品,法度不再是它的束缚,而是可以被随意使用的工具。法度为荷花树立了风骨,维持了其端庄的姿态。在小巧的绢布上,画家似乎将南宋那种繁荣而坚韧的气质全部囊括了进去,就像“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莲花一样,在风雨飘摇的世界里努力维持着自己的风姿。作者:刘方欣,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 2019 级本科生。指导老师:张书彬副教授。刘方欣 出水芙蓉图临摹 罩淡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