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班级 姓名 学号 分数 第01单元 (A卷夯实基础)(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 积累与运用(本题共9小题,共27分。)1. 用楷书将下面短语工整地抄写在田字格内。(2分)业精于勤,行成于思。【答案】业精于勤,行成于思。【解析】本题考查汉字的规范书写。注意将汉字以及标点符号正确、工整、美观地书写,不要写错别字。2.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酝酿(ning) 澄清(chng) 黄晕(yn) 窠巢(k)B 济南(j) 应和(h) 萧瑟(s) 枯涸(h)C 贮蓄(ch) 响晴(xing) 抖擞(su) 肥硕(shu)D 发髻(j) 竦峙(sng) 栖息(x) 咄咄逼
2、人(du)【答案】A【解析】B选项:应和(h),C选项贮蓄(zh),D选项栖息(q)。故本题选A。3. 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萌发 骄媚 伦敦 镶嵌 B. 宽敝 浇灌 化妆 铃铛C. 忙碌 草垛 莅临 吝啬D. 干涩 淅沥 粗旷 屋檐 【答案】C【解析】A选项(骄)媚(娇)媚;B选项宽(敝)宽(敞);D选项粗(旷)粗(犷)。故本题选C4.(2021青海中考)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A.能否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财富观,是他们形成良好人生观的关键。B.惊闻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逝世,人们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寄托哀1思。C.许多学校的学生都积极参加了“世
3、界读书日书香校园”系列活动。D.为了后代能仰望星空,荡舟碧波,我们应该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增强低碳生活方式。【答案】B【解析】本题考病句的辨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先通读所有句子,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A.有误,搭配不当,两面对一面,应该在后半句的“形成”前面加“能否”。B.正确。C.有误,有歧义。应该改成“学校的许多学生”。D.有误,搭配不当,“增强”和“方式”搭配不当,应该把“增强”改成“改变”。故本题选B。5.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今天又吃蛋炒饭,小胖
4、用筷子在碗里翻来覆去,一脸不快。B. 运动会迎面接力比赛正在紧张地进行,在场的观众不时地为首当其冲的运动员喝彩,为落后者加油鼓劲。在学习过程中,被动的学习态度和主动的学习态度得出来的结果肯定是截然不同的。正所谓:生命,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新生。 官鹅沟的山水、峨眉山的云海,真是巧夺天工。【答案】C【解析】A项,“翻来覆去”指来回翻身,或者多次重复,后面通常跟动词。B项,“首当其冲”指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用在这里不合适。D项,“巧夺天工”指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成的,形容技巧的高超(多指工艺美术)。故本题选C。6.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A.春通过盼春、绘春、赞春,生动地表现
5、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态度。B.济南的冬天抓住了冬天温晴的特点,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C.雨的四季中表达了对四季的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D.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元曲中调,作者仅用28个字,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孤寂愁苦之情。【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小令,刻画了一个奔波在外的游子形象,表达了异乡游子的羁旅之思。故本题选D。7. 按照要求用原句填空。(8分)(1) 潮平两岸阔,_。(2) _,闻道龙标过五溪。(3) 水何澹澹,_。(4) _,小桥流水人家。(5)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友人关心的句子是:_,_。(6
6、) 次北固山下中蕴含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一哲理的名句是:_,_。【答案】(1) 风正一帆悬。(2) 杨花落尽子规啼。(3) 山岛竦峙。(4) 枯藤老树昏鸦。(5)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6)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8. 椰海中学团委决定举办板报评比活动,请按要求完成下面任务。(5分)(1)张华同学以校团委的名义拟写了一则通知,请仔细阅读,按要求作答。(3分)通知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甲】引导中
7、学生树立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乙】校团委决定于6月29日下午16:00开始进行“追忆红色故事 弘扬红色精神”评比。请各班认真准备,按时完成板报制作,迎接评比。2022年9月21日这则通知中的【甲】句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1分)_这则通知中的【乙】句内容不完整,请写出修改意见。(1分)_这则通知格式上有一处错误,请写出修改意见。(1分)_(2)请用四字短语为本班的板报再设计两个栏目。(2分)栏目一:党史介绍栏目二:红色之旅栏目三:_ 栏目四: _ 【答案】(1)在“奋斗”的后面加上“的理想”或删去“树立”。在“评比”前加上“主题板报”。在正文的右下角、日期的正上方署名“椰海中学团委”。(2
8、)示例:英雄事迹;红色寄语;红歌专栏;领袖故事【解析】综合读写题给出一段材料,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而且材料不仅仅是课本中设置的专题,更多的是会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二、 阅读理解(本部分共3篇,共40分。)(一) 观沧海(10分)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9. 本诗以“_”字统领全篇,先写_景,再写_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_。(4分)10. 这首诗
9、的感情基调是_,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1分)11. 诗中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_”写的是动景;“_”写的是静景。动静结合,既显示了大海的辽阔,也展现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势。(2分)12. 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理解。(3分)_【答案】9. 观;实;虚;宽广胸怀、豪迈气概以及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10. 苍凉慷慨11. 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12. 这句诗借助奇特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气势雄浑,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涉及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对诗歌基
10、本手法的运用,如: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对诗歌常见情感基调的判断;对诗歌表达情感的理解。在作答理解题时,注意先分析诗句含义,再分析其表达的情感或哲理。(二) 秋天的黄昏(15分) 丁立梅城里是没有黄昏的。街道的灯,早早亮起来,生生把黄昏给吞了。乡下的黄昏,却是辽阔的,博大的。它在旷野上坐着;它在人家的房屋顶上坐着;它在鸟的翅膀上坐着;它在人的肩上坐着;它在树上、花上、草上坐着,直到夜来叩门。而一年四季中,又数秋天的黄昏,最为安详与丰满。选一处河堤,坐下吧。河堤上,是大片欲黄未黄的草。它们是有眼睛的,它们的眼睛,是麦秸色的,散发出可亲的光。它们淹在一片夕照的金粉里,相依相偎,相互安抚。这是草的暮年
11、,慈祥得如老人一样。你把手伸过去,它们摩挲着你的掌心,一下,一下,轻轻地。像多年前,亲爱的老祖母。你疲惫奔波的心,突然止息。从河堤往下看,能看到大片的田野。这个时候,庄稼收割了,繁华落尽,田野陷入令人不可思议的沉寂中。你很想知道田野在想什么,得到与失去,热闹与寥落,这巨大的落差,该如何均衡?田野不说话,它安静在它的安静里。岁月枯荣,此消彼长,焉有得?焉有失?不远处,种子们正整装待发,新的一轮蓬勃,将在土地上重新衍生。还有晚开的棉花呢。星星点点的白,点缀在褐色的棉枝上,这是秋天最后的花朵。捡拾棉花的手,不用那么急了。女人抬头看看天,低头看看花,这会儿,她终于可以做到从容不迫,稻谷都进了仓,农活不
12、那么紧了。她细细捡拾棉花,一朵一朵的白,落入她手里。黄昏下,她的剪影,就像一幅画。多幸福的一个世界!你的眼睛,久久落在那些白上面,你想起童年,想起棉袄、棉鞋和棉被。大朵大朵的白,摊在屋门前的篾席上晒。你在里面打滚儿,你是驾着白云朵的鸟。玩着玩着,会睡着了,睡出一身汗来棉花太暖和了啊。最开心的事是,冬夜的灯下,母亲把积下的棉花搬出来,在灯下捻去里面的籽儿。你也跟在后面捻,知道有新棉鞋新棉袄可穿,心先温暖起来。那时,你的世界就那么大,那时,一个世界的幸福,都可以被棉花填得满满的。人生因简单因单纯,更容易得到快乐。你有些惆怅,因为,现在的你,离简单离单纯,越来越远。竟然还见到老黄牛。不多见了啊。人和
13、牛,都老了。他们在河堤上,慢慢走。身上披着黄昏的影子。人的嘴里哼着“呦喝”“呦喝”歌声单调,却闪闪发光。牛低着头,不知是在倾听,还是在沉思。你想,到底牛是人的伙伴,还是人是牛的伙伴?相依为命,应该是尘世间最不可或缺的一种情感吧。鸟叫声在村庄那边,密密稠稠,是归巢前互道晚安呢。村庄在田野尽头,一排排,被黄昏镀上一层绚丽的橙色,像披了锦。炊烟升起来了,你家的,我家的,在空中热烈相拥,久久缠绵。还是村庄好,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设防。突然听得有母亲的声音在叫:“小雨,快回家吃晚饭啦”你忍不住笑,原来不管哪个年代,都有贪玩的孩子。周遭的色彩,渐渐变浓变深。身下的土地,渐渐凉了,你也该走了。再贪恋地
14、望一眼这秋天的夕阳,它一圈一圈小下去,小下去,像一只红透的西红柿,可以摘下来,炒了吃。13. 根据下列句子的意思,在文中找出词语填空。(2分)(1)_:指演变而产生。(2)_:因失意或失望而伤感、懊恼。14.本文写景以_为序; 表明顺序的词或短语有:(河堤)(从河堤往下看)( )(村庄在田野尽头)。(2分)15.说说文章第段画线句子中“吞”字的含义。(3分)_16.文章第段写童年时关于棉花的回忆,记叙顺序是_,其作用是:_。(3分)17.文章很多句子富有诗意美。请赏析第段中“你在里面打滚儿,你是驾着白云朵的鸟”这句话。(从修辞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入手)(3分)_18.秋天的黄昏富有诗情画意。文章第
15、段作者认为“而一年四季中,又数秋天的黄昏,最为安详与丰满”。这是为什么?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 因为秋天的黄昏秋草淹在一片夕照的金粉里,相依相偎,相互安抚,慈祥得如亲爱的老祖母,可以止息疲惫奔波的心;B. 繁华落尽的大片的田野陷入令人不可思议的沉寂中,从不计较得失;C. 晚开的棉花可以幸福一个世界。D. 有令人难忘的美好回忆。【答案】13. 衍生惆怅14. 以空间方位为序;(河堤上)15. 15. “吞”写出了城市灯光亮得之早,灯光之亮,与下文写乡下的黄昏形成对比。16. 16. 插叙;作用:回忆美好童年,赞美秋天带来的收获和对母亲的怀念。17. 17. 用比喻修辞手法,生动
16、形象地写出了棉花的洁白与柔软,以及童年的欢愉。18. 18. D【解析】13. 本题考查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词语。可从第段和第段找出相应词语:衍生、惆怅。14. 本题考查写景顺序和体现写景顺序的标志词。第段“选一处河堤,坐下吧”,第段“从河堤往下看,能看到大片的田野”,第段“人和牛,都老了。他们在河堤上,慢慢走”,第段“村庄在田野尽头,一排排,被黄昏镀上一层绚丽的橙色”,由此可见,本文采用空间方位为写景的顺序。15. 本题考查字词的含义。不仅要考虑字词的本意,也要结合语境揣摩其具体含义。“吞”字本义为“不嚼或不细嚼而咽入”,在文中指城市灯光亮的早,让黄昏的变化不明显,与乡下的黄昏形成对比。16.
17、 本题考查插叙的作用。第段回忆的是童年在故乡晒棉花活人母亲去棉花籽的事,表达的是对美好童年、对故乡和母亲的怀念,表达收获棉花带给家庭的快乐。17. 本题考查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这句话将在棉花上的孩子比作驾着白云朵的鸟儿,是比喻,效果是生动形象,写出了棉花的柔软洁白、童年的欢乐。18. 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归纳。第段是一个过渡段,是对下文描写乡村秋天黄昏的总起,所以答案就是在下文的写景段中寻找,下文写道:“这是草的暮年,慈祥得如老人一样。”“你疲惫奔波的心,突然止息”“田野不说话,它安静在它的安静里。岁月枯荣,此消彼长,焉有得?焉有失?”“黄昏下,她的剪影,就像一幅画”,这些句子
18、可以看出,作者认为“秋天的黄昏,最为安详与丰满”,是因为秋天的黄昏秋草慈祥得如亲爱的老祖母,可以止息疲惫奔波的心;繁华落尽的大片的田野陷入令人不可思议的沉寂中,从不计较得失;晚开的棉花可以幸福一个世界。 ABC正确;D有误,没有令人难忘的美好回忆。故本题选D。(三)樟树下,外婆家(15分)朝 颜一群老樟树,时常绵密地铺进梦境里。顺着它们挥舞的长臂,童年、外婆、乡愁,时间的经纬,无数次重新映现在一座名叫樟树下的村庄深处。大巴车一路畅行,开进了村委会门前的宽阔停车场,车上走下来一群来自全省各地的文艺家,作为其中一员,你忍不住动情地向众人指认这个村庄在你生命中的特殊意义外婆家。儿时钻进钻出的土房子、
19、老洞水、泥巴路、猪栏牛舍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白墙黛瓦的徽派建筑,还有整洁的水泥路、青砖地。原来供全村人洗衣服的泥堰池塘,如今用片石砌得方方正正,成了荷花池。一口用来汲取饮用水的简易水井不见了,你还记得,井面上垫着一块湿滑的木板,上面长满青苔。念书前,你是外婆家的常客,父母忙得脚不沾地的年月,一个无人看顾的野孩子,多么需要一个随时可以倚靠的温暖怀抱,外婆给了你一张共卧的床铺,还有许多个在鼾声中如梦的夜晚。只是,她和三舅三舅母共同生活的这个家很穷,给不了你像样的吃食。有一年夏天,三舅母种了一大块地的胡萝卜,于是到了收获季节,餐桌上便每天都是这一样菜,荤腥就更别提了。你瘦弱,敏感,胆小,食欲
20、总是不佳,又从不敢像表弟妹那样无所顾忌地吐露愿望。外婆担心你瘦得不成人形,便每天晚上在你饭碗底下悄悄埋一个煎荷包蛋,用眼神暗示你到门口屋坪趁黑吃掉。那时候,鸡蛋是不舍得自己吃,要拿去卖钱的,外婆甘冒婆媳不和之风险,给予你的特殊慈爱,何尝不是那个时代不可言说的心酸。外婆十几年前已长眠于村后的一座山冈。那群老樟树还在,它还用宽大的枝叶覆盖一座村庄的日升月落,炊烟袅袅。五十六棵老樟树,围绕着一个村庄,已经活了一百年甚至几百年了,它们用自己的存在和气息,成就了一个村庄的符号,也丰满了几代人的记忆。这是一座地道的红军村,村里人念念不忘的,有“一家五兄弟齐革命”的故事,也有“七子参军”的故事。后一个故事的
21、主人公欧阳汝明,成家很晚,1928年,当革命的火种在瑞金点燃时,欧阳汝明做通老母亲刘氏的思想工作,又挨个说服儿子们投身革命。他的大儿子欧阳克茂参军时,不到三十岁;他的小儿子欧阳克荣随红军北上时,刚满十六岁。悲伤的是,他的七个儿子,全部壮烈牺牲在了长征路上,1934年,这里荣获了“扩红1第一村”的旗帜。几年前,一场前所未有的精准扶贫攻坚战在这片红色土地上拉开,短短的时间,全村环境好了,产业做起来了,三舅承包的脐橙园,一年四季长得郁郁葱葱,后来,他们又加种了奈李、甜柚,还在果园里散养母鸡和花鸭,受了大半辈子穷的三舅和三舅母,笑声一日比一日爽朗。若是外婆还在人世,该有多欢喜呢?几声鸟鸣隐入稠密的枝叶
22、,阳光在叶隙间跳荡,你闻到樟树的香气,像闻到一股源自光阴的醇酿。临别时,和同行的文艺家们在大樟树下合影留念,身后是一排红色大字:“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你体味着一座村庄的前世今生,仿佛自己也变成了一棵樟树,立于时间之中,枝叶婆娑,周身浸透绿意。(选自民族文学2020年第8期,有删改)1扩红:扩大红军的力量。19. 本文着力叙写了三件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另外两件。(2分)_樟树下的红色故事。_20.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第段画线句中加点词的理解。(3分)五十六棵这样的老樟树,它们用自己的存在和气息,成就了一个村庄的符号,也丰满了几代人的记忆。_21. 请结合全文分析第段的作用。(3分)_
23、22. 第段画线句运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请结合全文品析这样表达的妙处。(3分)仿佛自己也变成了一棵樟树,立于时间之中,枝叶婆娑,周身浸透绿意。_23.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地方政府拟将欧阳汝明家打造成“红色旅游景点”,请你为该景点写一段导游词。不超过100字。(4分)_【答案】19. 念书前,外婆担心我太瘦为我煎荷包蛋。(答成“外婆甘冒婆媳不和之风险,给予你的特殊慈爱”也可)(1分)现在,精准扶贫政策让樟树下产业发达,人民生活富足。(1分) 20.“村庄的符号”,老樟树己经成了村庄的标志。(“标志”答成“特征”“象征”“代表”也可),村庄名叫“樟树下”。(1分)“几代人的记忆”:当年
24、樟树下百姓投身革命,参加红军的时代;我读书前外婆家生活艰辛的年代;如今脱贫致富的生活。(2分)21. 交代外婆去世的信息,表达了对外婆去世的遗憾、感恩、追念和怀想。独立成段,起强调作用。是对第段内容的承接和收束。与第9 段形成呼应。(任答2点即可) 22. 把自己比拟为樟树,物我相融,(1 分)表明作者与樟树都是村庄历史变革的见证者,(1分)写出了村庄给我滋养,给改希望。(1分) 23. 各位游客:欢迎来到“七子参军之家”,这家主人叫欧阳汝明,1928年,他做通老母亲的思想工作,说服七个儿子投身革命。后来,七个儿子全部牺牲在长征路上。这种革命精神,多么令人敬仰!(事迹3 分,意义价值1分)【解
25、析】1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应通读文章,梳理文章行文思路,再根据题干要求找出文中的相关语句并概括作答。第一处横线,根据原文第段可知小的时候“我”很瘦弱,没有食欲,外婆担心“我”的身体出问题,便悄悄为“我”单独准备一个宝贵的荷包蛋。第二处横线,根据原文第段“几年前,一场前所未有的精准扶贫攻坚战在这片红色土地上拉开,短短的时间,全村环境好了,产业做起来了”可知,精准扶贫政策推动村庄产业发展,让当地百姓开始过上了富足的生活。20. 本题考查对文章重点词语的理解及分析能力。解答时,在理解句子含义基础上,结合文章主旨分析词语内涵及作用。根据文章标题“樟树下,外婆家”可知,外婆居住的村庄名字叫“樟树下”,这个名字来源于围绕着村庄的五十六棵老樟树,这些老樟树成为了村庄的标志,所以说它们是“村庄的符号”。根据原文第段可知,“我”在樟树下与外婆居住过一段时间,这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