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专题13:课文理解-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专题复习(部编版)(学生版).docx

上传人:a****2 文档编号:2803827 上传时间:2024-01-0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2.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13:课文理解-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专题复习(部编版)(学生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专题13:课文理解-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专题复习(部编版)(学生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专题13:课文理解-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专题复习(部编版)(学生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专题13:课文理解-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专题复习(部编版)(学生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专题13:课文理解-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专题复习(部编版)(学生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专题13:课文理解-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专题复习(部编版)(学生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更多资料添加微信号:DEM2008 淘宝搜索店铺:优尖升教育 网址:专题13 课文理解(一)比较阅读下面两则短文,然后完成后面的问题。(甲)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毛泽东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2、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毛泽东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3、。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

4、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1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这两篇短文属于_义的新闻; (乙)文中表明新闻背景的句子是_句(只填句子番号)。(甲)文的结语是第_句。(只填句子番号)(乙)文的导语是_句(只填句子番号)。2对两则短文进行比较,下面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从标题中都可以获知事件所涉及的人物、地点、事件,但第二则的标题比第一则更能够表现了人民解放军无坚不摧的力量和压倒一切敌人的气势。B都可以从导语中中获知新闻的四个要素:何人、何时、何地、何事。C涉及的事件相同,但第二则报道的内容更详细、更具体。D两则短文的主体中都交代了事件的背景,结语都在文章的最后。3两则

5、短文正文前面的黑体字部分在文章的结构中属于什么?有何作用? 4第一则说“我三十万大军”,第二则却说“百万大军”,两种说法是否矛盾?为什么? 5(甲)文的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一句中“大约”能否去掉?为什么? 6在(乙)文中,三路大军报道内容的详略安排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她站在十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白云似在她的头顶飘浮,飞鸟掠过她的身旁。这是达卡多拉游泳场的八千名观众一齐翘首而望、屏息敛声的一刹那。轻舒双臂,向上举起,只见吕伟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

6、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紧接着,是向前翻腾一周半,同时伴随着旋风般的空中转体三周,动作疾如流星,又潇洒自如,1.7秒的时间对她似乎特别慷慨,让她从容不迫地展示身体优美的线条,从前伸的手指,一直延续到绷直的足尖。还没等观众从眼花缭乱中反应过来,她已经展开身体,像轻盈的、笔直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几串白色的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四面水花则悄然不惊。“妙!妙极了!”站在我们旁边的一名外国记者跳了起来。这时,整个游泳场都沸腾了,如梦初醒的观众用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来向他们喜爱的运动员表达由衷的赞赏。吕伟精彩的表演,将游泳场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她的这个动作“5136”,让几位裁判亮

7、出了9.5分的高分。这位年方十六的中国姑娘,赢得了金牌。当一个印度观众了解到这个姑娘是中国跳水集训队中最年轻的新秀时,惊讶不已。他说:“了不起,你们中国的人才太多了!”1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从修辞或用词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 3文中写外国记者的赞叹,观众震耳欲聋的掌声、欢呼声以及一个印度观众“了不起,你们中国的人才太多了!”有什么作用? 4下列说法中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描述“白云”和“飞鸟”是实写,以白云、飞鸟之动衬托跳水姑娘吕伟的沉静。B本文语言准确,使用“舒”“蹬”“飞

8、”“托”“插”等动词表现出吕伟跳水动作高超。C本文以“飞天”这个极富动感的静态形象来比喻吕伟起跳时的身姿,既表现其优美,又体现了“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的动作特点。D新闻特写是以集中突出笔法,进行形象化的描绘,再现新闻事件的主要事实,“放大”和“再现”新闻。(三)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他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可以抄一点。”“拿来我看。”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星期要送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一惊,同时感到一种不安

9、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但是我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学年实验完毕之后,我便到东京

10、玩了一夏天,秋初再回学校,成绩早已发表了,同学100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这回藤野先生所担任的功课,是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学。 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但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1.“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他所担任的功课”中的“这样”所指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一直”一词说明了什么? 这样: 一直: 2.“我拿下来打开

11、看时,很吃一惊,同时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我”因何“吃了一惊” ?“我”又因何“感到一种不安”? 3. “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分析这段心理描写的内容和作用。 4.试通过选文中的具体事件概括藤野先生性格特征。 (四)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回忆我的母亲(节选)朱德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

12、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一一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愿母亲在地下安息!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的“创造了”和“创造着”能不能调换位置?为什么? 2根据文章内容,说说画横线句子的作用。 3将画波浪线的句子改为“这是我一定能做到的”行不行?说说理由。 4

13、根据选文内容,说说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5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五)阅读背影选段,完成下面小题。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甲】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14、。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乙】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1. 用一句话概括选文主要内容。 2. 选文语言素朴、简净而又细致,从【甲】【乙】两处划线中任选一处整体赏析。 (六)阅读白杨礼赞选文,完成下列各题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

15、,我赞美白杨树!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

16、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

17、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

18、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1. 对本文内容的解读,正确的

19、一项是( )A.第段对黄土高原景色作了具体细致的描写,对高原的赞美是本文的重点。B.“力争上游”、“笔直”点出白杨树的特质,用人格化的语言写出了白杨树内在的精神美。C.“单调”一词从正面为描写白杨树的“不平凡”做铺垫,说明白杨树是极普通的一种树。D.文章结尾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那贵族化楠木的憎恶之情。2. 文中说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这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 3. 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七)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

20、,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在桥头的碑文里还刻着他的名字。茅以昇中国石拱桥1. 填空这段文字说明的对象是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教辅习题 > 4-1、语文 > 4-1-3、初二语文上册 > 【部编语文八年级上】 专项练习(016份)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