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更多资料添加微信号:DEM2008 淘宝搜索店铺:优尖升教育 网址:专题11 文言文阅读(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1解释加点字。(1)具答之 (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3)屋舍俨然 ( )(4)便要还家 ( )2翻译句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3第一段描写桃花林有什么作用?4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像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5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答案】1详细 类 整齐的样子 通“邀”,邀请2村里的人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逃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
3、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3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4只要所选之句为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并能对此句作简要分析即可。示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是桃花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5它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详解】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
4、思。(1)句意为: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具:详细。(2)句意为: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属:类。(3)句意为:一排排整齐的房舍。俨然:整齐的样子。(4)句意为: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要:通“邀”,邀请。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此句中重点的词有:(1)云,说;妻子,妻子儿女;邑人,乡邻;绝境,跟人世隔绝的地方。3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是交代人物活动的场景,渲染气氛,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烘托人物形象、心情或生存状况,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等。在此基
5、础上,结合文章语言环境分析,此处环境描写,“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同时,“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引出渔人发现桃花源,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4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紧扣“留白”的手法,即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的写法分析即可。如,文中“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以及“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运用了“留白”的手法。两者都说后人找不到渔人到过的桃源,给人们想象的空间,想象为何会找不到,桃源到底到哪里去了,给桃花源增添了美丽而神秘的色彩。 5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主旨的能力。文章虚构了一个美丽的桃花源,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
6、民风淳朴,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社会平等,人们生活和美安乐。作者虚构桃花源是因为现实社会的黑暗,借桃花源寄托了美好理想,表达了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乱的愿望,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愿望。但是在当时那个阶级社会中只能是一种幻想,根本不可能实现。但是对自由、平等、和平、富足、和谐生活的向往,这种思想是千百年人们的普遍愿望,是人类共同的追求,所以他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依然有积极的意义。【参考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地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
7、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
8、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 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
9、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6本文作者是唐代文学家_。文章原题为_。7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1)佁然不动( )(2)斗折蛇行( )(3)悄怆幽邃( )(4)隶而从者( )8第二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主要运用了什么写法?9作者听到水声“心乐之”,看到鱼儿感到他们“似与游者相乐”,但
10、后来居然感到“悄怆幽邃”,你如何理解作者这一忧一乐的情感变化?10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答案】6柳宗元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7静止不动的样子 像北斗星那样曲折 凄凉 跟随8清澈;侧面描写9作者心情的变化是与其遭贬的经历紧密相连的。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作者被贬之后,心中抑郁,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基调,而寄情山水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快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的环境的触发,忧伤悲愤的心境便会流露出来。10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面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竹树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
11、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详解】6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小石潭记是唐朝诗人柳宗元的散文,原题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出自柳河东集。7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注意:佁然,古今异义词,静止不动的样子;斗折,“斗”,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一样。斗折,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悄怆幽邃: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悄怆,忧伤的样子,凄凉;隶,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作为随从,跟随。8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
12、容及写作手法的理解。解答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词句,分析理解相关词句,分析其采用的写作方法。第二段写出了小石潭水的清澈,主要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皆若空游无所依”写鱼儿好似在空中游泳从侧面烘托了水的清澈,“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可以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清晰可见,同样从侧面写出了水的清澈。9本题考查理解作者的情感。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作者写作背景来理解即可。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借写山水来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排解内心的愤懑。因此凄苦是他感情的基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因而文中作者感情是:由“乐”变“凄”。原因是:作者遭贬失意中来
13、到山水中寻求解脱,发现小石潭,看到水中景物感到高兴;看到潭上凄清的环境,又勾起自己谪居生活孤寂悲凉的心境。10考查语言表达能力。阅读全文,疏通文意,为小石潭写一则简介。要结合文言文内容拟写。此题开放,答案不唯一,要写出:小石潭的位置;景物特点;语言要有鼓动性感染力。如,小石潭,位于永州小山丘西行两百步距离的一个极僻静的小潭,全部由石头围成,故称小石潭。四周遍植青树翠竹,绿意盎然。山石林木,游鱼清水,绿绿林荫,幽幽曲径,丛丛花艳,缕缕阳光,到此游玩,仿若置身于美仑美奂的幻景之中,颇让人陶醉。再加上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来此地写下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更是值得消闲游玩的绝佳场所。【参考译文】从小丘
14、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
15、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北冥有鱼庄子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
16、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1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1)志怪者也_(2)去以六月息者也_(3)北冥有鱼_(4)其视下也_12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13作者是怎样描写大鹏的形象的?14赏析句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答案】11志;记载 去;离开 冥;通溟,海 其;代指大鹏12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13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从北海到南海;高度:九万里)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用
17、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14此句运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振翼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击”“抟等字传神、生动,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详解】1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技巧:把握句子翻译,然后明确字词意思。(1)志怪者也: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志,记载。(2)去以六月息者也:乘着六月的风离开了北海。去,离开。 (3)北冥有鱼: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冥,通溟,海。(4)其视下也:鹏鸟从高空
18、往下看的时候。其,代指大鹏。1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在完整的翻译句子的基础上,把重点字词的意思要准确翻译出来。怒,奋起的样子,这里指鼓起翅膀。其,代词,它的。翼,翅膀。若,好像。垂天,天边。13本题考查形象分析。(1)形象一:结合“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可知,这里写出了鲲鹏的体积大;结合“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可知,这里写出了鲲鹏的背大;结合“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可知,这写出了鲲鹏的翼大,“不知其几千里也”“若垂天之云”采用了夸张的手法,“北冥”“南冥”“九万里”则写其活动天地,故文章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从北海到南海;高度:九万里)四个方面极
19、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2)形象二:结合“化而为鸟,其名为鹏”可知,鲲变化成为鹏,从鱼变成鸟,写出了鲲鹏变化之神奇的形象。(3)结合“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可知,这里具体描写了鲲鹏起飞时的气势,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涛,这气势非常壮观,这是第三个形象。故鲲鹏的形象是:鲲鹏形体大、变化神奇、飞腾时气势壮观。14本题考查句子赏析。(1)翻译。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鹏往南方的大海迁徙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涛,环绕着旋风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2)手法判断。“水击三千里”显然不是实写,是夸大的描写,可判断运用了夸张的
20、手法。结合“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等句子可知,作者并没有见过鲲鹏,对其描写是通过想象,故可判断运用了想象手法。(3)内容分析。“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这句话充满想象力的话,用“三千里”“九万里”两个夸大的数字写出了鲲鹏击水、腾飞时的壮观气势,展现了鲲鹏豪迈、翱翔天际的高大形象,这个形象让人感受到一种蓬勃的力量,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击”“抟”这两个动词,准确写出了鲲鹏用硕大的翅膀极大水面、腾飞而起的壮阔画面,传神、生动,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参考译文】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的体积,不知道大到有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做鹏。鹏的脊
21、背,真不知道长到有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翅膀就好像天边的云。这只鹏鸟,当海动风气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南方的大海是一个天然的大池子。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鹏往南方的大海迁徙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涛,环绕着旋风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乘着六月的风离开了北海。”像野马奔腾一样的游气,飘飘扬扬的尘埃,都是活动着的生物的气息相互吹拂所致。天空是那么湛蓝湛蓝的,难道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鹏鸟从高空往下看的时候,也不过就像这个样子罢了。(四)(甲)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
22、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15本文选自_1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不知其旨也( )(2)学学半( )17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的意思。18开头“虽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19本文论述了一个什么道理?请结合我们的小组学习谈谈你对这一道理的看法。【答案】15礼记正义或者礼记均可。16味美 同教,教导。17因此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能知道有理解不了的地方。18设喻类比,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为下文教与学关系
23、的论述做铺垫。19教学相长。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小组内大家互相学习,向小组内同学学习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小组内同学,才知道自己也有不太了解的。意思对即可。【详解】15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本文选自礼记,相传西汉梁国人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是战国以后及西汉时期社会的变动,包括社会制度、礼仪制度和人们观念的继承和变化,儒家经典著作之一。16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1)句意: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旨:味美。(2)句意:教人是学的一半。学:同“教”,教导。17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是故学然后知
24、不足,教然后知困。”的意思是: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困”指“困惑不通,理解不了。”可据此用自己的话谈论自己的理解。18此题考查学生解读文章开头句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先要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文本;然后细读开头句,理解其含义;最后结合其下文所述来分析揣摩其作用。开头一句运用了设喻类比的写法,从“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引申到“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的道理。也为引出下文教与学关系的论述作铺垫。这样层层深入,易于理解接受。19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与感悟。本文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
25、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在学习小组内,大家互相学习互相帮助,通过“教组内同学”,了解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反省、再学习,一定可以增长自己的才能,提高成绩。【参考译文】译文:虽然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五)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甲】晋太元中
26、,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
27、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乙】明日过桃源县,之绿萝山下,诸峰累累,极为瘦削。至白马雪涛处,上有怪石,登舟皆踞坐。泊水溪,与诸人步入桃花源,至桃花洞口。桃可千余树,夹道如锦幄,花蕊藉地寸余,流泉汩汩。溯源而上,屡陟弥高,石为泉水啮,皆若灵壁。(袁中道再游桃花源)【注】踞:蹲坐。锦幄:锦绣织成的篷帐。藉:践踏,这里是“落下”的意思。陟:升,登。2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至白马雪涛处B不足为外人道也策之不以其
28、道C忘路之远近之绿萝山下D武陵人捕鱼为业石为泉水啮21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忘路之远近B村中闻有此人C登舟皆踞坐D与诸人步入桃花源22下列对选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甲文写太守派人随渔人前往桃花源最终迷路一事,既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色彩,又暗示桃花源式的生活在当时现实中并不存在。B乙文写作者游览桃花源的一段经历,路径具体,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方法,描绘途中的山水风景,对桃林和岩石着笔较多。C甲乙两文都写了桃花源,乙文所展示的生活跟甲文描绘的图景极为相似,都描绘了桃源人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生活图景。D甲乙两文的叙事角度不同。甲文用第三人称叙事,以“桃花源”为线索步步深入;乙文以第一人称
29、写作者所见,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23把选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可千余树,夹道如锦幄。24甲乙两文描写的桃花源景象有何异同?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25甲乙两文的桃花源都令人向往,但作者借此表达的情感不一样,请你简要谈谈。【答案】20A21D22C23(1)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2) 大概有上千棵桃树,道路两边如设锦帐。24相同点:都描写了沿途桃花林风光绮丽,落花繁多的自然景象。不同点:甲文中还有对生活景象的描写,如“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乙文中还描写了桃花源险峻、复杂的地形,如“诸峰累累,极为瘦削”“溯源而上
30、,屡陟弥高,石为泉水啮,皆若灵壁”。25桃花源记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再游桃花源写的是眼前真实的美景,通过对山峰险峻、奇丽幽静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详解】2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A.都是“到”的意思;B.说/正确方法;C.助词,的/到;D.作为/被;故选A。2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A.句意为:忘记了路有多远,选项节奏划分正确;B.句意为:村里面的其他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选项节奏划分正确;C.句意为:(所以) 船上的人都蹲坐在船中(不敢起身),选项节奏划分正确;D.句意为:我和其他人步行进入桃花源,正确的断句应为: 与诸人/步入桃花源;故选D。2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