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7城市景观的文化叙事与意象重构以“金陵八景”为中心的讨论王宗英 刘逸如城市景观的文化叙事与意象重构以“金陵八景”为中心的讨论Cultural Narration and Image Reconstruction of Urban Landscape:Discussion Centered on the“Eight Scenes of Jinling”王宗英 刘逸如WANG Zongying LIU Yiru文章编号:1009-6000(2022)12-0107-04中图分类号:K29 文献标识码:Bdoi:10.3969/j.issn.1009-6000.2022.12.016作者简介:王
2、宗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美术学、新闻与传播硕士生导师;刘逸如,格拉斯哥大学文化创意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摘要:作为独特的地域文化符号,“金陵八景”之名始于明朝诗人史谨的 独醉亭集,并在后世的诗文书画中被不断书写,由此成为地方文化内涵的有效载体,对南京城市形象之传播起着锦上添花之效果。“八景”意象之形成,与南京的区位地理条件以及历史文化均有着密切关联,其寓意也在时代进程中不断嬗变。而在建设文化强国、推动城市文化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应把人文溶解于自然,把历史交融于现代,把经典交付于再现与创新,从而使南京的文化景观真正具有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关键词:城市景观;金陵八景;文化叙事;意象
3、重构Abstract:As a unique regional cultural symbol,the name of“Eight scenes of Jinling”was fi rst seen in the Duzui Pavilion Collection by Shi Jin of the Ming Dynasty,and was constantly written in the poetry,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of later generations,which was solidifi ed as an eff ective carrier of
4、 local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played a role in the spread of Nanjings urban image.The formation of the image of “eight scenes”closely relates to Nanjings geographical location and historical culture,and its implication is also changing in the course of the times.Under the background of building a
5、cultural power and promot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urban culture,we should dissolve humanity into nature,blend history into modernity and deliver classics to reproduction and innovation,so as to give Nanjings cultural landscape truly vibrant life and endless vitality.Key words:urban landsc
6、ape;eight scenes of Jinling;cultural narrative;image reconstruction城市,是文化的象征,也是文化发展的产物。而城市景观作为“附加在景观上的各种人类活动形态”,由自然和人文两种要素组成。一方面,作为文化的物态化形式,它们是城市文化最生动的“纪念册”。另一方面,有形的文化景观,又以其独特样式诉说着城市历史进程中关于政治、伦理、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文化内涵之演变。同时,作为“活着的文化遗产”,城市景观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们的生活需求、精神渴望以及情感表达,这种体现经济社会面貌、映射居民文化意识的精神意象 1,才是形塑每座城市内在
7、结构与外在形式的决定性力量。“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有“天下文枢”之美称的南京,正是借助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历史更迭及文化积淀,造就了一系列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的城市景观。而在南京诸多古典风雅景观之中,又以“金陵八景”最负盛名。明代洪武年间,诗人史谨在独醉亭集中第一次以七律城市景观的文化叙事与意象重构以“金陵八景”为中心的讨论Cultural Narration and Image Reconstruction of Urban Landscape:Discussion Centered on the“Eight Scenes of Jinling”王宗英 刘逸如WANG Zongyi
8、ng LIU Yiru作者简介:王宗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美术学、新闻与传播硕士生导师;刘逸如,格拉斯哥大学文化创意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摘要:作为独特的地域文化符号,“金陵八景”之名始于明朝诗人史谨的 独醉亭集,并在现代城市研究2022.12108人文与社会HUMANITY AND SOCIETY歌咏“金陵八景”:“钟阜朝云”“龙江夜雨”“凤台秋月”“石城霁雪”“天印樵歌”“乌衣夕照”“秦淮渔笛”“白鹭春波”。诗中所咏“石城”“凤台”“秦淮”“乌衣”“白鹭”等景点,实为南京久负盛名的石头城、凤凰台、秦淮河、乌衣巷以及白鹭洲。从文化景观的时空属性来看,它们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以不同
9、的形式记载着历代南京人民在时代发展过程中所留下的文化烙印,见证了悠悠历史长河中波澜起伏的城市悲欢。历史是有延续性的,而在面对由绵延不断的江南文脉和帝王之都的文化底蕴铺陈出的南京文化景观时,我们迫切地想去探索和回答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是回到过去,追溯历史上抒情达意的诗文书画,是如何作为合力塑造出了独具文化内涵的“金陵八景”?其次是立足现在、面向未来,认真思考在不断扩大的城市体量和现代风格倾向背景下,作为南京文化景观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金陵八景”在城市精神意象的表达过程中有哪些继承和发展?最后,在城市不断动态更新的过程中,怎样将蕴含在文化景观中的传统文化与城市发展有效融合,才能较好地应对多元文化
10、对传统文化日益加剧的冲击。而在实现文化强国远景目标的伟大征途中,在推动城市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对上述问题的研究讨论无疑具有较为重要的现实意义。“金陵八景”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叙事“八景”一词最早作为道教用语出现于诗文中,南朝梁陶弘景真诰 运象云:“控飊扇太虚,八景飞高清。”其意为八采(彩、綵)之景色。后来的诗文也延续其用法,如梁沈约的内典序:“莫不龙章八采,琼花九色。”直到宋朝,该词的含义才发生变化,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记载:“度支员外郎宋迪工画,尤善为平远山水。其得意者有平沙雁落、远浦帆归、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落照,谓之八景。”2 可以看出,“八景”在
11、宋迪所刻画的经典意象“潇湘八景”之中,已经明确指代“八种胜景”。至此,我们所熟知“八景”的含义才得以确立,并延续至今。此后,“八景”成为绘画史上的经典母题,并被诸多画家形诸笔端,流传至今的就有宋代牧溪、元代张远、明代文徵明和文从简、清代韩旷等所绘的“潇湘八景”。此外,“八景”作为一个文化母题,还成为文学史上反复吟咏的对象 3。在诗文书画的共同助力之下,更多的地域八景文化创作不断涌现,譬如“关中八景”“洛阳八景”“燕京八景”“西湖八景”以及“金陵八景”等等 4。值得一提的是,在有关地域八景诗、词、画的创作中,对景观与人、景观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刻画是各类作品所共有的、一贯的生命线,此种特质为文化景观
12、增添了独特的文化叙事功能。从这个视角来看,以诗、词、画为载体,我们能看到地域八景所蕴含的关于社会、政治、伦理、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时代文化内涵。因此,文化景观实质上是文化内涵外化于物的载体,是内在之“意”对于空间之“象”的影响与呈现,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景观的共同特质。“金陵八景”同样具有上述特征。作为南京这个历史文化名城的一系列文化地标,“金陵八景”中的每一景都有层出不穷的文学作品作为其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之支撑,如刘禹锡的金陵五题,组诗中包括石头城、乌衣巷、台城、生公讲堂以及江令宅 5 篇作品。在当时,六朝几乎已经是南京历史文化的全部,而这 5 处景观也已足以作为六朝古都南京的代表。它们虽
13、然涉及宅墓、坊巷、刹宇和城阙等不同类别,但殊途同归,最终都指向南京的六朝历史。又如史谨的独醉亭集中的金陵八景,从该诗前两字为地名、后两字为景致的题名组合风格来看,其创作确有“潇湘八景”的影子存在,但若从景观本身所承载的文化语境来看,此时的南京刚刚进入全新的重要发展阶段,因此作者在对景观的选择以及文学的表达上,均有意突出南京极强的政治文化属性。如“钟阜朝云”所指的钟山,自公元 1 3 7 6 年开始建造皇陵后,它就成为至高无上的皇权象征,作者隐喻南京是一座以政治地位为根本的“帝王之城”。再如“天印樵歌”与“秦淮渔笛”,前者指代方山,后者则是声名远扬的秦淮河,“舆地志 丹阳记诸书皆言秦始皇用望气者
14、言,凿方山,断长垄,以泄王气,导淮水入江,是为秦淮之始”,此二地的典故正是来源于秦始皇猜忌并提防南京的“王气”,进一步表达了金陵八景中的“帝王之论”。史谨的诗作对金陵胜景独具特色的刻画,不仅反映了明初文人群体对南京城市的理解与记忆,还形成了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的品牌效应,深刻影响着后人对南京历史文化的认知与重构。明代隆庆年间,著名文人画家黄克晦遍游金陵诸胜,创作了一套金陵八景图册(现收藏于江苏省美术馆),主题与史谨所题“金陵八景”基本一致,仅有个别字有差异。据此,我们可以推断黄克晦创作 金陵八景的灵感来源应是史谨。公元 1 6 0 0 年,文人郭存仁以相同主题创作了另一套金陵八景图。明代吴门画派的
15、领袖文徵明游历南京后,也创作了金陵十景:“画法精细古雅,详其笔趣,盖盛年作也。”5 可惜这套作品现已失传。文徵明的侄子、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文伯仁在其后又创作了金陵十八景。不难发现,后来的画家对南京文化景观的再创作,实质上都是对史谨金陵八景的继承与创新,而主要区别在于,“金陵八景”侧重于对“金陵王气”的表达,其后的作品则要么带有极其浓郁的文人色彩,要么蕴含着挥之不去的“六朝情结”。至于明代以诗文书画的方式对“金陵八景”的吟咏或书写,更是代不乏人。限于篇幅,不再枚举。总而言之,从南唐开始,文人群体自觉通过文化景观进行叙事的风气就已经盛行起来,而不断兴起的旅行壮游和诗画雅集的交游方式,更在一定程度上
16、加快了这种艺术表达的传播速度。在时空的延我们所熟知“八景”的含义才得以确此后,“八景”成为绘画史上的经典母题,并被诸多画家形诸笔端,流传至今的就有宋代牧溪、元代张远、明代文徵明和文从简、清代韩旷等所绘的“潇湘八景”。此外,“八景”作为一个文化母题,还成为文学史上反。在诗文书画的共同助力之下,更多的地域八景文化创作不断涌现,譬如“关中八景”“洛阳八景”“燕京八景”“西湖八景”以及“金值得一提的是,在有关地域八景诗、词、画的创作中,对景观与人、景观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刻画是各开始建造皇陵后,它就成为至高无上的皇权象征,作者隐喻南京是一座以政治地位为根本的“帝王之城”。再如“天印樵歌”与“秦淮渔笛”,前者指代方山,后者则是声名远扬的秦淮河,“舆地志 丹阳记诸书皆言秦始皇用望气者言,凿方山,断长垄,以泄王气,导淮水入江,是为秦淮之始”,此二地的典故正是来源于秦始皇猜忌并提防南京的“王气”,进一步表达了金陵八景中的“帝王之论”。史谨的诗作对金陵胜景独具特色的刻画,不仅反映了明初文人群体对南京城市的理解与记忆,还形成了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的品牌效应,深刻影响着后人对南京历史文化的认知与重109城市景观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