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教育心理学作业参考答案.doc

上传人:a****2 文档编号:3278284 上传时间:2024-02-1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作业参考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教育心理学作业参考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教育心理学作业参考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教育心理学作业参考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教育心理学作业参考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教育心理学作业参考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教育心理学作业参考答案作业一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是什么。答:具体地说,教育心理学是以学生如何学、教师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的相互过程而展开的。学与教的相互作用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包括学生、教师和教学过程三个要素。因此,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主要为:一对学生的研究。该主题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1)对学生身心发展的研究,主要探讨人类身体的变化对其心理和行为产生的影响;人类的智力和求知方式是怎样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改变的以及人类的道德心理是如何发展的。(2)学习心理的研究。主要介绍相关的学习理论。(3)个别差异的研究。主要研

2、究学生在智力和非智力等因素上的个别差异,以便因材施教。二对教学活动的研究。研究教师应该如何设计教学环境,组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教学情景中通过多种形式的互动而获得知识和技能。三对教师的研究。教师这一要素主要涉及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技能、教学管理以及敬业精神等方面。四对教学过程中人与人之间交感互动的研究。 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每一阶段各有什么特点 答:第一阶段:教育心理学的形成(20世纪20年代以前) 在这一阶段影响教育心理学的创立的是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他于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一书,确立了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基础及三大研究范围,它们是:人类的本性、学习心理、个别差异及其原因。

3、 第二阶段: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时期(20世纪20 年代到50年代末) 2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吸取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研究成果,大大的扩充了自己的内容。30 年代以后,学科心理学也成了教育心理学的重要内容。40年代以后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以及50年代行为主义的扩张,都大大丰富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 第三阶段:教育心理学的成熟期(20 世纪60年代到70 年代末) 20 世纪60年代,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出现了某些变化。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日趋集中,由几个方面的研究内容为大多数人所公认。如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学习心理、教学心理、评定与测量、个别差异、课堂管理和教师心理等,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的

4、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另外在此阶段,各种教育改革以及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极大地丰富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 第四阶段:教育心理学的完善时期(20 世纪80 年代以后) 随着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理论被介绍到美国,加上认知心理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人们对教育心理重要研究范畴学习,有了跟深入细致的研究,发展了许多教学模式,其中不乏对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学习过程的探讨,这就为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作业二1、皮亚杰对儿童认知发展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了怎样的观点,这对教育有何启示? 答: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力就是生物体能最有效地应付环境,在客观现实条件下创造最佳生存条件的品质和能力。这种品质和能

5、力是因为图式的发展才得以提高的。同化与顺应是皮亚杰用于解释图式的发展或智力发展的两个基本过程。他认 为“同化就是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 顺应就是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也可以说改变认知结构以处理新的信息。皮亚杰的另一个重要思想其认知发展阶段论思想,这个理论的主要内容是把人的认知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它们是:第一阶段:感知运动阶段(从出生到两岁左右)。 特点(1)从对事物的被动反应到主动探究。(2)其认识事物的顺序是从认识自己的身体到探究外界事物。(3)大约在9-12个月获得了客体永恒性。 第二阶段:前运算阶段(两岁到六七岁)。特点(1)心理表象是直觉的

6、物的图像,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是内化的动作格式,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 。(2)不能很好地把自己和外界区分开来,持万物有灵论(3)认为其他人和自己一样有相同的感受,自我为中心。(4)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和刻板性,未获得物体守恒的概念。第三阶段:具体运算阶段(从六七岁左右到十一二岁左右)。特点(1)儿童出现了守恒的概念,能够进行逻辑推理。 (2)思维仍须具体事物的支持,不能进行抽象性思维。(3)只能可班底遵守规则,不敢改变。第四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十一二岁左右到十六岁左右)。特点(1)儿童的智慧发展趋于成熟,思维能力已超出事物的具体内容或感知的事物,以命题形式进行。 (2)能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和直

7、喻。(3)不再刻板地恪守规则。皮亚杰认为影响人发展的因素主要有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和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的启示:第一,充分认识儿童不是“小大人”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基本前提。在思维和言语上与成人有质的差异。第二,遵循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是教育取得成效的基本保证。5、对比说明场独立和场依存者的区别。答:场依存者的特点: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依赖外在的参照,难以摆脱环境和权威人士的影响。持此种认知风格的人对人文和社会学科更感兴趣,更在意来自外部的诱因。 喜欢严密结构的教学。场独立者的特点: 倾向于用自己内在的参照,对客观事物进行判断。不易受外来因素的干扰,在内在动机的

8、作用下学习。喜欢不严密的教学方法。作业三2、用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学说来分析学生学校恐怖症的形成。答:经典性条件反射中涉及到四个基本事项:(1)无条件刺激:指本来就能引起某种固定反应的刺激。(2)无条件反应:指由无条件刺激原本就可以引起的固定反应。(3)条件刺激:指原来的中性刺激。(4)条件反应:指条件反射形成后由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应。学校本身不会引发学生的恐怖,它最初是中性刺激。当学生在学校受到老师或同学的批评和嘲笑或学习跟不上(无条件刺激)等惩罚或不快时,产生痛苦和害怕(无条件反应)的反应。当学校与惩罚不断联系在一起,学校这个条件刺激就会引发条件反应。3、某学生经常在课堂上违反纪律,请说明怎样用

9、行为塑造的方法对其行为进行矫正。答:塑造新行为的做法是:(1)目标分解为小步子。(2)对趋向目标的小反应进行强化。(3)逐步提高要求。(4)预定的行为反应的出现。当学生刚一出现遵守纪律的行为时,就给予其奖励,这一奖励重复出现几次后,提出更高的要求。当学生的行为符合新要求时给予奖励,当其行为固定下来后,停止奖励,提出更高要求,直到预期行为出现。6、建构主义对于学习的解释有哪些主要的新倾向?怎样评价?答:建构主义认为事物本身没有意义,意义是由人建构起来的,它同时取决于我们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背景。建构在于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形成和调整自己的经验结构。建构主义者以不同的方

10、式,在某种程度上对知识的客观性、可靠性和确定性提出了怀疑。 对学生,建构主义者首先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儿童的巨大潜能。其次,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每个人都在自己的活动中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化的独特的经验。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想法;而且这种差异性本身也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合作学习能够促进意义建构,其原因在于:(1)学习者之间的交流、争议、意见综合是一种宝贵的资源。(2)在合作中,由于思维的明确化和外显化,使得学习者可以更好地进行自我监控。(3)学习者的讨论,可以引发认知冲突。(4)学习者就某一问题而展开的交流,有助于建立更完整的表征。(5)合作学习可以将认知负担分布到各个成员

11、身上,完成个人无法完成的复杂任务。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强调学习是主动建构的过程,强调学习的社会性和情境性,对改革传统教学具有重大意义。但由于建构主义尚在完善和发展之中,其内部还存在分歧。7、简述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答:布鲁纳认为智慧的生长就是认知表征的生长。认知表征指人类通过知觉将外在事物、事件转换成内在的心理事件的过程。认知生长 认知生长的过程就是形成认知表征系统的过程。它经历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动作性表征、映象性表征和符号性表征。认知结构是人关于现实世界的内在编码系统,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非具体性的类目,它是人用以感知外界的分类模式,是新信息借以加工的依据,也是人类推理活动的参

12、考框架。 学习就是类别及其编码系统的形成,学习者要把同类事物联系起来,赋予它们意义,并把它们联结成一定的结构。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学科结构的掌握,教学一定要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学习该学科的基本态度和方法。 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的好处:第一,使学科更容易理解。第二,有助于学科知识的记忆。第三,有助于知识的迁移。第四,有助于提高学习的兴趣。第五,有助于促进儿童智慧的发展。掌握学科结构最好应采用发现学习,它是指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自己的探索寻找来获得问题答案的学习方式。发现学习可以沿着认知表征方式的发展顺序来展开,把动作性、映象性和符号性表征有机结

13、合起来。发现学习的特点:(1)强调学习过程,而不只是最后的结果。(2)强调直觉思维。(3)强调内部动机。(4)强调信息的组织和提取,而不只是存储布鲁纳发展了皮亚杰的思想,建立了沟通心理发展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的桥梁;是发现学习的最有力推动者;推动了教育心理学向认知、向课堂、向教学的重大转变。但他忽视了儿童生长的社会方面的因素,混淆了科学家的科学发现和学生的发现学习之间的差异;某些学科的基本结构是不清楚的。作业四4、当学生考试失败后,如何指导她进行正确的归因?答: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分析,推论这些行为原因的过程。理解学生对成功或失败所给予的原因或归因是一种控制鉴别学生行为的

14、动机类型的方法。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维纳认为,学生在对自己的成功和失败进行归因时通常会归于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四种维度并且,学生的归因过程主要是按照控制源、稳定性与可控性三个维度来进行。如果个体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会产生自豪感,归因于外部因素,则会产生侥幸心理;如果将失败归因于内部因素,则会产生侥幸心理;如果将失败归因于内部因素则会产生羞愧的感觉,归因于外部因素则会生气。归因于稳定的因素,则可期待下一次的成败;如果归因于不稳定的因素,则看此因素可控与否,对下一次的成败有不同期待。成功归因于可控的因素,则感到满意,期待下一次成功,如归因于不可控因素则会庆幸;失败归因于可控因素则产生

15、内疚,归因于不可控因素,则感到绝望。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成败归因于努力;使学生了解能力是可控的,应注意防止学生习得无助感的发生。作业五3、假如学生认为自己的能力是不会随练习和锻炼而增长的,请你结合关于错误观念转变的原理来对其进行劝说,你的思路是怎样的?答:错误观念转变的过程分为:认知冲突的引发和解决两个步骤。认知冲突是指人在原有观念与新经验之间出现对立性矛盾时而感受到的疑惑、紧张和不适的状态。认知冲突的产生有赖于学习者对理解过程的自我监控。学习者要在学习过程中监测各种信息之间的一致性,积极进行思考活动,此外,较高的热情、积极的态度和责任感有利于认知冲突的产生。一个人原来的观念要发生转变需要满

16、足四个条件:(1)对原有观念的不满。(2)新观念的可理解性。(3)新观念的合理性,相信新观念是对的。(4)新观念的有效性,能解决其他观念难以解决的问题。为了促进错误观念的转变,一般要包括三个环节:第一,揭示洞察学生原有的观念。可以通过创设开放的、相互接纳的课堂气氛以及倾听、洞察学生的经验世界来实现。第二,引发认知冲突,列举能力经后天努力而发生转变的例子。第三,通过讨论分析,使学生调整原来的看法或形成新观念。应注意鼓励学生交流和讨论。4.为了促进学习的迁移,教学中应注意哪些问题?*答:为了促进学习的迁移和学生良好知识结构的形成,教学中应做到:(1)依据迁移要求,精选教材内容。(2)根据迁移的要求

17、来合理地编排教材内容。(3)依据迁移要求,合理处理教学程序。(4)促进学习在现实情境中广泛迁移。作业六2、心智技能形成的基本阶段有哪些,各阶段有怎样的特点?答:前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于1953年提出了智力活动按阶段形成的理论。认为心智技能的形成共需经历五个阶段:(1)活动定向阶段。这是一个准备阶段,即领会活动任务的阶段,学生应先了解做什么和怎么做,从而形成对活动结果的定向。定向水平是决定学生智力活动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2)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是直观中的两种基本形式。前者指运用实物的教学,后者指利用实物的模像等进行的活动。在向学生展现知识之前,教师应注意先把活动

18、展开,把活动分为大大小小的各种操作,指出其间的联系,然后再进行概括。(3)有声的言语活动阶段。在此阶段学生的学习活动借助自己出声的外部语言来进行。(4)无声的外部言语。这一阶段是出声言语活动向内部言语活动转化的开始,学生以词的声音表象、动作表象为支柱而进行智力活动。 (5)内部言语活动阶段。学生在此阶段凭借简化了的内部言语,自动地进行活动,其特点是减缩和自动化,是智力活动完成的最后阶段。作业七2、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科尔伯格和皮亚杰一样,承认道德发展有一个固定不变的顺序,都是从特殊到一般,从自我为中心到关心直接的事物到基于一般原则关心他人的利益。科尔伯格将儿童的道德

19、发展划分为3种水平6个阶段,它们是:(1)前习俗水平。 特点:儿童遵守规范,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与对自身的利害关系。分段:之一:惩罚和服从定向阶段;之二: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2)习俗水平。特点:认识到团体的行为规范,并付之实践。分段:之一:人际协调的定向阶段;之二:维护权威和秩序的阶段。(3)后习俗水平。特点:超越了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达到了完全自律的境界。分段:之一:社会契约定向;之二: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4、什么是移情?它对品德发展有什么意义?*答:移情是个体由真实或臆想的他人情绪、情感状态引起的并与之一致的情绪、情感体验,是一种替代性的情绪、情感体验。移情是维持积极社会关

20、系,促进亲社会行为的最重要的因素。只有我们能想人之所想,急人之所急,我们才能对他人施以关心和帮助,我们的道德行为能力才会提高。作业八1、 结构不良问题的解决过程包括哪些主要环节? 答: 结构不良的问题具有问题结构不明确,在解法上具有模糊性和开放性等特点,它往往与某些概念原理密切地联系在一起。问题的一个或多个侧面是不明确的,初始条件也可能是不明确的,甚至是不充分的。这种问题常常没有可以预见的、唯一的标准答案,而且有多种思路和解法。乔纳森认为结构不良问题的解决过程为:(1)理清问题及其情境限制。解决者首先确定问题是否真的存在;其次,问题解决者要查明问题的实质。最后,问题解决者需要反思自己原有的知识

21、经验。(2)澄清,明确各种可能的角度、立场和利害关系。问题解决这需要从多个角度、不同立场来看待问题,在此基础上再把各个侧面、各个角度结合起来,看哪种方式最有意义,最有利于解决问题。(3)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法。(4)评价各种方法的有效性。 (5)对问题表征和解法的反思监控。我们在解决问题时不仅要对自己的理解状态进行监控,而且要进行认识论的监控。(6)实施、监察解决方案。(7)调整解决方案。2.说明脑激励法的基本思路和做法。答:脑激励法的基本做法是:教师首先提出问题,然后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提出尽可能多的解决方法,不必考虑方案的正确与否,教师也不对所提出的想法作评论,一直到所有可能想到的方案都被提

22、出来为止,然后进行讨论、评价和修改,形成一个创造性的解决方案。作业九1、 元认知的结构是怎样的?它的实际应用价值如何?答: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关于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它包括两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对认知过程的知识、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控制。 元认知知识包括:第一对个人作为学习者的认识。包括对关于学习者个体内和间差异的认识、关于主体认知水平和影响认知活动的各种主体因素的认识;第二,对任务的认识,包括对学习材料和学习目标的认识;第三,对有关学习策略及其使用方面的认识。 元认知控制是运用自我监控机制确保任务能成功地完成而进行的计划、监视和调整过程。它是对认知行为的

23、管理和控制,是主体对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所进行的积极、自觉的监控和调节过程。包括计划、监视和调节三个基本过程。元认知计划策略是根据认知活动的特定目标,在一项认知活动之前计划各种活动,预计结果、选择策略、想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预估其有效性。 元认知计划策略包括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产生待回答的问题以及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元认知监视策略是在认知活动的实际过程中,根据认知目标及时评价、反馈自己认知活动的结果与不足,正确估计自己达到认知目标的程度、水平;并且根据有效性标准评价各种认知活动、策略的效果。元认知监控策略包括阅读是对注意加以跟踪,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考试时监视自己的速度和时间。元认

24、知调节策略是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如发现问题,则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元认知能力是个体自我意识成熟的体现。国内外多项研究发现元认知不仅和学生的学习成绩有关,而且会影响其心理健康。元认知在学习领域和心理健康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2.学习策略的培训要遵循哪些原则?*答:在进行学习策略训练时,可以遵循主体性原则、内化性原则、特定性原则、生成性原则和个人自我效能感原则。主体性原则是指进行学习策略训练时应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内化性原则是指训练学生不断实践各种学习策略,逐步将其内化成自己的学习能力,并能在新情境中加以灵活应用。特定性原则就是指学习策略一定要是于学习目标

25、和学生的类型。生成性策略就是学习者要利用学习策略对学习材料进行重新加工,生成某种新东西。例如;内容提要、提纲、提问别人、图解要点之间的关系。效能性原则指的是使学习者相信策略的使用会影响他们的成绩。作业十3、 如何利用发现教学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答:发现教学指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而发现有关概念或原理的一种教学策略。发现教学要经过四个阶段:(1)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景中发现其中的矛盾,提出问题。 (2)促使学生根据教师所提供的材料,形成假设。(3)从理论或实践上检验自己的假设。 (4)根据实验的结果,在仔细评价的基础上引出结论。它适用于学生具有成功所需的技能和动机时或教授解决问题的技能

26、、激发好奇心、鼓励自我指导的学习。引发学生进行发现学习的做法:(1)教师要将学习情境和教材性质向学生解释清楚。(2)要配合学生的经验适当组织教材。(3)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适当安排教材的难度与逻辑顺序。(4)确保教材难度适中,以维持学生的内部动机。4. 学习的内外部条件各是什么?*答:前提性智慧技能、学习动机与预期是学习的内部条件;教学事件是学习的外部条件。在教学中应依次完成九大教学事件:1、引起学生注意 。2、提示教学目标。3、唤起先前经验。4、呈现教学内容。5、提供学习指导。6、展现学习行为。7、适时给予反馈。8、评定学习结果。9、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作业十一2、学生课堂不良行为产生

27、的原因有哪些?如何矫正严重的课堂问题行为?*答:按行为主义的看法,学生的不良行为一定是受到了某些强化维持,要想减少课堂不良行为,教师就一定要理解是什么强化物在维持不良行为。课堂不良行为最常见的强化物就是注意-来自教师或同伴的注意。另一个原因是学生想从腻味、挫折、烦躁和不愉快的活动中解脱出来。不良行为矫正的程序为:(1)识别目标行为和强化物(2)设立基点行为(3)选择强化物和强化的标准(4)如有必要,选择惩罚及其标准(5)观察行为并与基点作比较(6)减少强化的频率4、教师的领导风格和学生的学习之间的关系怎样?*答; 教师的领导方式对班级气氛有重要影响。教师的领导方式有:(1)权威式领导(2)民主式领导(3)放任式领导。勒温的研究表明在权威领导方式下,儿童的工作成果最好,但会体验消极的情绪。在民主领导下的儿童,其情感表现佳,工作成果较优。放任式领导下的儿童,无论工作成果还是情感表现均不理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考试真题 > 新建文件夹 (4)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