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管理学管理学 原理与方法原理与方法(第(第 5 5 版)版)考研笔记考研笔记2第一章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管理与管理学第一节第一节人类的管理活动人类的管理活动一:人类活动的特点一:人类活动的特点1:目的性2:依存性:3:知识性二:管理的必要性二:管理的必要性1:资源短缺将是一种长期的经济现象,如何将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则是管理必须解决的问题。2:科学技术是阻碍生产力的原因之一,实践证明只有通过有效的发展,才能使科学技术真正转化为生产力。3:高度专业划的社会分工是现代化国家和现代企业的的基础,协调各种关系需要管理。4:实现社会企业的长期发展,需要靠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5:近几年来,以计算机技
2、术为基础,信息网络,互联网等在中国各行各业中得到了空前迅速的应用和普及。三:管理的概念三:管理的概念a: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b:管理的本质就是协调c:协调必定产生在社会组织当中d:协调的中心是人e:协调的方法是多样的,需要定性的理论和经验,业需要定量的专门技术第二节第二节管理的职能与性质管理的职能与性质一:管理的职能一:管理的职能(一)计划:制定目标并确实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行动。组织中所有的管理者都必须从事计划活动。(二)组织:根据工作的要求与人员的特点,设计岗位,通过授权和分工,将适当的人员安排在适当的岗位上,用制度规定各个岗位的职责和上下左右的相互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组织结构
3、,使整个组织协调运转这就是组织的职能。组织目标决定着组织的具体形式和特点(三)领导:指导人们的行为,通过沟通增强人们的相互理解,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激励每个成员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共同努力。(四)控制:控制地实质就是使实践活动符合与计划,计划就是控制地标准。(五)创新:创新职能与上述各种管理职能不同,他本身并没有某种特有的表现形式,他总是在与其他管理职能的结合中表现自身的存在与价值。二:管理的自然属性二:管理的自然属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社会制度形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这完全是一种客观存在。管理的自然属性。3三:管理的社会属性三:管理的社会属性1: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规
4、模扩大,职能经理人出现,企业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2:部分职工持有股票,企业所有权的人数增多。3: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对本国经济采取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干预4:企业管理需要考虑消费者利益和社会生态环境的保护第三节第三节管理者的角色与职能管理者的角色与职能一:管理者的角色一:管理者的角色根据亨利。明茨伯格的一项广为引用的研究,管理者扮演着十种角色,这十种角色可归入三类。人际角色:代表人角色、领导人角色、联络者角色信息角色:监督者、发言人、传播人决策角色:企业家、干扰对付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二:管理者的职能二:管理者的职能罗伯特卡次的研究,管理者必须具备三种技能(一)技术技能(二)人际技能(三)概念技能
5、第三节第三节管理学的对象与方法管理学的对象与方法一: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一: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各种管理工作中普遍适用的原理与方法二: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二: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归纳法、试验法、演绎法第二章第二章 管理思想的发展管理思想的发展第一节第一节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一:中国传统思想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一:中国传统思想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二: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要点二: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要点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分为 1:宏观管理的治国学(财政赋税、人口管理、货币管理、等)2:微观管理的治生学(农副业、手工业、运输、建筑工程等)(一)顺道顺应宏观的治国理论和客观的经济规律(二)重人1:
6、重人心向背 2:重人才归离(三)人和调整人际关系,讲团结、上下和、左右和(四)守信信誉是人类社会人们之间建立稳定关系的基础(五)利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六)求实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思想方法和行为的准则(七)对策运筹谋划,以智取胜。两个要点 1:预测 2:运筹4(八)节俭理财和治生都提倡开源节流,勤俭治国(九)法治我国的法治思想起源于先秦法家和管子,后逐渐演变成一套法治体系第二节第二节西方传统管理思想西方传统管理思想一:西方早期管理思想的产生一:西方早期管理思想的产生1: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英国)认为:劳动是人民财富的源泉,各国人民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用品的源泉是本国人民每年
7、的劳动。亚当。斯密在分析“劳动生产力”的因素时,特别强调了“分工”的作用。2:查理。巴贝奇(英国)发展了亚当。斯密的观点,提出了关于生产组织机构和经济学方面的带有启发性的问题。巴贝奇提出了“边际熟练”原则,即对技艺水平、劳动强度定出界限,作为报酬的依据。3:罗伯特。欧文(英国的空想主义家)经过一系列的试验,提出了“在工厂生产中重视人的因素”。欧文是人事管理的创始人二: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二: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19 世纪末世纪末 20 世纪初)世纪初)(一)(一)“泰罗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的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之父科学管理之父泰罗创立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管观点1: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
8、谋求最高工作效率2:达到最高效率的重要手段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验方法3: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要求人员和工人双方在精神上和思想上来一个彻底的改变泰罗提出的以下管理制度1:对工人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以便合理利用工时,提高效率2:在工资制度上实行差别计件制3: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择,培训和提高4: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并用文件形式固定下来以利推广5:使管理和劳动分离,把管理工作称为计划职能、工人的劳动称为执行职能代表作科学管理原理1911 年亨利。甘特重要贡献之一是设计了一种用线条表示的计划的因素成“甘特图”代表作工业的领导1916,工作组织1919布雷斯及他的妻子两人以进行“动作研究”而著称泰
9、罗及其他同期先行者的理论和实践构成了泰罗制。“泰罗制”着重解决的问题是用科学的方法提高生产现场的生产效率问题(二)对(二)对“泰罗制泰罗制”的评价的评价“泰罗制”应用在生产现场管理中效果显著,但其推广却很不顺利,遭到了资本家和工人的反对。“泰罗制”当时之所以遭到反对,一方面是因为社会上传统意识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由于它本身也存在着弱点,我们应当用历史的观点客观地评价。1:它冲破了传统地落后地经验管理办法,将科学引进了管理领域,创立了一套具体地科学管理方法2:科学地管理方法和科学操作程序使生产效率提高了二三倍,推动了生产地发展,适应了资本主义地发展。3:由于管理职能于执行职能地分离,企业中开始有一
10、些人专门从事管理工作4:把人看成会说话的机器,只能按照管理人员的决定、指示、命令执行劳动,在体力技能5上受很大的压榨缺陷缺陷泰罗制是适应历史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同时也受到历史条件和个人经历的限制,它的科学管理所涉及的问题比较小,管理的内容比较窄,企业的财务、销售、人事等方面的活动都没有涉及。(三)法约尔的(三)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组织管理理论”“组织理论”的中心问题:组织结构和管理原则的合理化,管理人员职责分工的合理化。法约尔:要经营好一个企业,不仅要改善生产现场的管理,而且应当注意改善有关经营的六个方面的职能技术职能、经营职能、财务职能、安全职能、会计职能、管理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
11、、控制)14 条原则1:分工2:权力与责任3:纪律4:统一命令5:统一领导6:员工个人要服从整体7:人员的报酬要公平8:集权9:等级链10:秩序11:公平12:人员保持稳定13:主动性14:集体精神法约尔的贡献:在管理的范畴、管理的组织理论、管理的原则方面提出了崭新的观点马克斯。韦伯:德国社会学家,在组织体系和组织原则方面提出了若干新的理论第三节第三节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1:世界大战结束后,工业发达的国家的劳工运动有了发展,劳资矛盾尖锐2:企业规模在激烈竞争中迅速扩大3:科学技术的个发展4:职工队伍的结构、文化程度都有了变化社会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化为企业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12、a:突出了企业的经营决策问题b:要求运用更先进的管理手段c:要求管理理论和经营方法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一:行为科学学派一:行为科学学派(一)(一)行为科学的由来行为科学的由来泰罗制的“科学管理“理论把人看成“经济人”而行为科学把人看成“社会人”即:影响工人生产效率的因素除了物质条件外,还有人的工作情绪。行为科学 一门研究人类行为规律的科学(二)(二)“行为科学行为科学”的早期理论的早期理论人群关系论(代表人:梅奥)人群关系论(代表人:梅奥)霍桑试验霍桑试验目的:目的:找出工作条件对生产效率的影响,以寻求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经过程:过程:试验首先从变化现场工作的照明强度着手。研究人员将参加工作的工
13、人分成两组,一组为试验组,一组为控制组。控制组一直在平常的照明强度下工作,而试验组则给予不同的照明强度。当试验组的照明强度逐渐增大时,试验组的生产增长比例与控制组大致相同,当试验组的照明强度逐渐降低时,试验组的产量明显下降。试验表明,照明度的一般改变不是影响生产率的决定因素。后来再进行其他方面的试验。观点:观点:1:企业的职工是社会人2:满足工人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3:企业中实际存在一种“非正式组织”企业职工在共同工作和共同生产中必然产生相互之间的人群关系,产生共同的感情,自然形成一种行为准则和惯例,要求个人服从。这就构成了“非正式组织”64:企业应采用新型的领导方法影响影
14、响:人群关系理论是“行为科学”管理学派的早期思想,它只强调要重视人的行为,而行为科学还要求进一步研究人的行为规律,找出产生不同行为的影响因素,探讨如何控制人的行为以达到预定目标。(三)(三)“行为科学行为科学”学派的主要理论学派的主要理论1:需求层次理论: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马斯洛尚未满足的需要为目标而驱使的行为目标的满足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有两个基本的观点a:一个人的需要取决于他已经得到什么,尚缺少什么,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b:人的需要都有轻重层次,某一需要得到满足后,另一需要才出现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感情和归属需要 D:尊重需要 E:自我实现需要缺点:缺点:缺乏客观实际
15、性2:双因素理论:双因素理论赫茨伯格赫茨伯格赫茨伯格抛弃了传统的观点:满意(对立面)不满意提出新观点:满意没有满意没有不满意不满意调查认为:使职工感到满意的因素都是工作的性质和内容方面的。而使他们不满意的因素都是工作环境或者工作关系方面的。赫茨伯格把前面的因素叫激励因素,后者叫保健因素(1)保健因素:当这类因素得到改善时,职工的不满就会消除,保健因素对职工起不到激励的积极作用。包括:包括:企业的政策与行政管理、监督、与上级的关系、与同事的关系、工作安全、个人生活、工作条件等(2)激励因素:这些因素具备时可以起到明显的激励的作用,当这类因素不具备时,也不会造成职工的极大不满。包括:包括:工作上的
16、成就感、受到重视、提升、工作本身的性质、个人发展的可能性、职责结论:激励因素是以工作为中心的,即以对工作本身是否满意,工作中个人是否有成就、是否得到提升为中心的。而保健因素则与工作的外部环境有关,属于保证工作完成的基本条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有很大的相似性,马斯洛的高需要层次即赫茨伯格的激励因素。而为了维持生活所必须满足的低层次需要相当于保健理论3:X、Y 理论理论(1)X 理论和理论和 Y 理论理论麦戈雷格麦戈雷格X 理论的主要观点:人的本性是坏的,一般人都好逸恶劳,尽可能逃避工作的特性,由于人有厌恶工作的特性,因此对大多数人来说,仅用奖励的办法是不够的,必须进行强制
17、、监督、指挥、对惩罚进行威胁,才能使他们努力地去完成工作目标。一般人胸无大志,通常满足于平平稳稳地完成工作。Y 理论的主要观点:人都是积极向上的,他们对工作的喜欢取决于他们把工作看成是一种满足还是一种惩罚。人们在通常情况下愿意承担责任,人们都热衷于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制造性。结论:x 理论假设较低层次的需要支配着个人的行为,y 理论则假设高层次的需要支配着人的行为。麦戈雷格认为 y 理论比 x 理论更实际有效,因此他建议让员工参加工作于决策。为员工提供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建立良好的群体关(2)超超 Y 理论理论乔伊。洛尔斯乔伊。洛尔斯主要观点:管理方式要由工作性质、成员素质等来决定不同的人对管理方
18、式的要求不同。有人希望有正规化的组织与规章条例来要求自己的工作,而不愿参与问题的决策去承担责任。这种人欢迎以 x 理论来指导工作,有的人则需要更多的自治责任和发挥个人创造性的机会。这种人则欢迎用 y 理论来指导工作。74:Z 理论理论威廉。大内威廉。大内主要观点:认为企业管理当局与职工的利益是一致的,两者的积极性可融为一体。管理的主要内容:a:企业对职工的雇佣应是长期的而不是短期的b:上下结合制定决策,鼓励职工参与企业的管理工作c:实行个人责任制d:上下级之间关系要融洽e:对职工要进行知识全面的培训,使职工有多方面工作的经验。f:相对缓慢的评价和稳步提拔g:控制机制要较为含蓄而不正规,但检测手
19、段要正规二:二:“管理科学管理科学”学派学派(一)管理科学学派的特点(一)管理科学学派的特点1:生产和经营各领域的各项活动都以经济效果好坏作为评价标准,即要求最小的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2:使衡量的标准定量化,借助数学模型找出最优的实施方案和描述事物的现状及发展规律,摒弃单凭经验和自觉确定经营目标与方针的做法 3:依靠计算机进行各项管理 4:强调使用先进的科学理论和管理方法主导思想:使用先进的数理方法及管理手段,使生产力得到最合理的组织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而较少考虑人的行为因素(二)数学模型与(二)数学模型与“管理科学管理科学”1:根据模型的作用可分为:描述性模型和指示性模型2:根据模型的变
20、量种类分为:确定性模型和随机性模型(三)系统管理理论的应用(三)系统管理理论的应用把管理对象看作一个整体,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研究企业管理的任何个别事物,都要从系统的整体出发,既要研究出此事物与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又要研究此事物同系统外部环境的相互关系系统的 6 要素:人、物质、财、任务、信息、设备。企业的具体组织是各式各样的,但可按照理论将上述 6 个要素分为许多个系统,如技术子系统、财务子系统等!三:三:“决策理论决策理论”学派学派“决策理论”学派是以统计学和行为科学作为基础的。“决策理论”学派主要观点:1:管理就是决策2:决策分为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图)程序化决策:按既定
21、的程序所进行的决策,往往可制定一个例行程序的非程序化决策:新发生的,非结构性的,问题极为重要、复杂、没有例行程序可循的决策。四:对现代管理理论的思考四:对现代管理理论的思考五:新经济时代管理思想的变革五:新经济时代管理思想的变革新经济时代的特征:信息化、网络化、知识化、全球化(一)管理思想的创新(一)管理思想的创新传统:以资源短缺性原理和投资收益递减规律为理论基础新经济时代:以知识的无限性和投资收益递增规律为指导思想(二)管理原则的创新(二)管理原则的创新前四代管理思想的基本原则:1:劳动的分工和再分工、自身利益(亚当。斯密)2:依据精细划分的工作付酬(巴贝奇)3:管理的分工和再分工、体力与脑
22、力分离(泰罗)4: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泰罗、韦伯)5:每个人应该只有一个上司(法约尔)6:自动化运动8新经济时代的管理的原则基础:1:对等的知识联网 2:集成的过程 3:对话式工作 4:人类的时间与计时 5:建立虚拟企业与动态团队(三(三)经营目标创新经营目标创新1:以可持续发展代替利润最大化2:以公司市场价值代替市场份额(四(四)经营战略创新经营战略创新传统的竞争战略:“零和博弈”信息时代: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双赢原则”(五)生产系统创新(五)生产系统创新1990 年代后由 MPR 和 MPR2 发展出 EPR(企业资源计划)EPR 的核心思想: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有效管理,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
23、:体现对整个供应链资源进行管理的思想2:体现精益生产,同步工程和敏捷制造的思想。3:体现事先计划和事中控制的思想(六)企业组织创新(六)企业组织创新1: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由极端化向扁平化方向发展2:建立学习型组织3:规模经济的传统正在改变4:虚拟公司正在代替传统的实体型企业第四节第四节 中国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中国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一:中国现代管理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一:中国现代管理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一)中国官僚资本企业和民族资本企业的管理(二)我国革命根据地公营企业的管理(三)全面学习西方的管理模式(四)探索中国现在管理模式二: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二: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一)由国内管理
24、向国际化管理转化(二)由科学管理向信息化管理转化(三)由首长管理向人性化管理转化(四)由政府管理向民营化管理转化(五)由封闭式实体管理向开放式虚拟管理转化第三章第三章管理的基本原理管理的基本原理第一节第一节管理原理的特征管理原理的特征一:管理原理的主要特征一:管理原理的主要特征1:客观性2:概括性3:稳定性4:系统性二:研究管理原理的意义二:研究管理原理的意义1:有助于提高管理工作的科学制,避免盲目2:有助于掌握管理的基本规律3:有助于迅速找到解决管理问题的途经第二节第二节系统原理系统原理一:系统的概念一:系统的概念是指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在一定环境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9二:
25、系统的特征二:系统的特征1:集合性。这是系统最基本的特征。一个系统至少由两个及两个以上的系统构成。2:层次性。系统的结构是有层次的,构成一个系统的子系统和子子系统分别处于不同的地位3:相关性。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就是系统的相关性三:系统原理要点三:系统原理要点1:整体性原理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要素与系统之间的关系以整体为主进行协调,局部服 从整体,使整体效果为最佳2:动态性原理系统作为一个运动着的有机体,其稳定状态是相对的,运动状态则是绝对的。3:开放性原理明智的管理者都应当从开放性原理出发,充分估计外部与本系统的联系,努力扩大本系统从外界吸入的物质,能量和信息4:环
26、境适应性原理系统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外界不断发生联系的5:综合性原理把系统的各部分各方面和各种因素联系起来,考察其中的共同性和规律性2 个含义 a:系统目标的多样性和综合性 b:组织的产品是综合而制造的第三节第三节 人本原理人本原理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20 世纪末管理理论发展的主要特点主要观点:一:职工是企业的主体一:职工是企业的主体(一)(一)要素发展阶段要素发展阶段泰罗泰罗“科学管理科学管理”阶段阶段早期的管理理论基本上限于把劳动者视为生产过程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泰罗之后的几十年中所有对劳动和劳动力的研究大多都未摆脱把人视为机器附属物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二)(二)行为研究阶段行为研究阶段马
27、斯洛、赫茨伯格等马斯洛、赫茨伯格等二战后,一部分管理学家和心理学家开始意识到劳动者的行为决定了企业的生产效率、质量和成本。劳动者的需要是多方面的,经济需要只是其中的一种。(三)(三)主体研究阶段主体研究阶段70 年代以后企业界逐渐意识到职工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重要性,逐渐形成了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二:有效管理的关键是职工参与二:有效管理的关键是职工参与两种不同的途经1:高度集权,从严治厂,依靠严格的管理使得企业目标统一,行动一致,从而实现高的工作效率。2:适度分权,民主治厂,依靠科学管理和职工参与使个人利益和企业利益联系在一起,使职工为了共同的目标而自觉努力的奋斗,从而实现高的工作效率。两
28、种途经的根本不同之处:a:前者职工处于被动地位,职工是管理的客体b:后者职工处于主动地位,职工是管理的主体三:现代管理的核心是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三:现代管理的核心是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四:管理是为人服务的四:管理是为人服务的1:企业要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研究市场需求的特点及发展趋势,据此确定企业的经营和产品发展的方向。2:企业要从用户的角度出发,提高设备和材料的使用效率,降低成本103:企业要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研究企业的消费者总结: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为了人是人本原理的基本内容和特点第四节第四节 责任原理责任原理一:明确每个人的职责一:明确每个人的职责挖掘人的潜能的最好的办法是明确每
29、个人的职责1:职责的界限要清楚2:职责中要包括横向联系的内容3:职责要落实到人二:职位设计和权限委任要合理二:职位设计和权限委任要合理一个人对工作是否能做到完全负责取决于三个因素1:权限:实行任何管理都要借助于一定的权力,没有一定的权力任何人都不可能对工作实行真正的管理。2:利益:完全负责意味着要承担风险,任何的管理者在承担风险的同时都要对收益进行权衡。这种利益不仅仅是物质利益,还包括精神利益。3:能力:能力是完全负责的关键因素。职责和权限职责和权限、利益利益、能力之间的关系遵守等边能力之间的关系遵守等边三角形三角形三:奖惩要分明,公正而及时三:奖惩要分明,公正而及时第五节第五节效益原理效益原
30、理效益管理的永恒主题。任何组织的管理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效益,其高低直接影响着组织的生存和发展一:效益的概念一:效益的概念效益、效率、效果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效果:由投入经过转换而产出的成果,其中有的是效益的,有的是无效益的效率:单位时间内所取得的效果的数量,反映了劳动时间的利用状况,与效益有一定的联系效益:有效产出与投入之间的一种比例管理,可从社会和经济两个不同角度去考察,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比社会效益直接、明显,可有效度量;社会效益则难以计量,只能借助于其他形式间接考察二:效益的评价二:效益的评价不同的主体可从不同的角度去评价,所以效益的评价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不同的评价和标
31、准得出的结论也不同,不同的评价都有它的长处和不足,应配合运用,以求获得客观公正的评价结果。三:效益的追求三:效益的追求1:管理效益的直接形态是通过经济效益而得到表现的。2:影响管理效益的因素很多,其中主题管理思想正确与否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3:追求局部效益必须同追求全局效益协调一致。4:管理应追求长期稳定的高效益。5:建立管理活动的效益观。第四章第四章 管理道德与社会责任管理道德与社会责任第一节第一节企业为什么需要伦理道德企业为什么需要伦理道德11企业管理之所以需要伦理道德,不只是因为现代业的经济运行面临诸多伦理困境与道德风险,更不是因为伦理道德作为有效的文化工具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达到经济目的
32、,最根本的是,伦理道德是现代企业的核心价值构件,具有特殊的管理意义和文明意义。一伦理道德的文化意义及其管理学诠释一伦理道德的文化意义及其管理学诠释1.企业不仅是一个经济实体,而且首先并且更重要的是一个伦理实体2.在企业管理中,伦理的要义就是个人作为“组织人”或作为企业的成员而行动3.伦理的真谛是个人的单一性与共同体的普遍性的统一二伦理道德与经济运行二伦理道德与经济运行20 世纪西方学术界对伦理经济、管理意义的几种解释:(一)理想类型论(马克斯韦伯):现代资本主义成功的最大秘密在于其独特的伦理新教伦理(二)文化矛盾论(贝尔):文化矛盾的核心是经济冲动力与宗教冲动力或道德冲动力的分离与背离(三)最
33、强动力、最好动力论(科斯洛夫斯基)最强的动力:谋利或经济活动;最好的动力:道德行为(四)竞争力论(查尔斯汉普登特纳等):国家竞争力:创造财富的价值体系无论企业伦理还是管理道德,都不是企业经济运行和企业家管理活动中的“价值附加”,而是企业品质与管理素质的内在构成,具有十分重要的管理学意义。(147)三伦理道德的管理学意义三伦理道德的管理学意义在经营活动中,企业伦理与管理道德的管理学意义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经济与经营活动的意义,尤其是对终极意义的追求(二)企业及其产品的价值观(三)企业组织(四)人文力与企业精神第二节第二节 几种相关的道德观几种相关的道德观一一.功利主义道德观功利主义道德观
34、(一)观点:能给行为影响所及的大多数人带来最大利益的行为才是善的.功利主义道德观有其合理的一面存在两个问题:1.取得最大利益的手段;2.利益的分配(二)“功利主义”价值观移植到企业管理中的两个要义:1.所谓“最大利益”是“最大福利”2.功利主义的核心是“有用性”二二.权利至上道德观权利至上道德观(一)观点:能尊重和保护个人基本权利的行为才是善的(二)理解权利至上的道德观就注意的两个问题:1.对“权利”(right)概念的理解;2.权利是相互的三三.公平公正道德观公平公正道德观(一)观点:管理者不能因种族、性别、个性、个人爱好、国籍、户籍等因素对部分员工歧视,而那些按照同工同酬的原则和公平公正的
35、标准向员工支付薪酬的行为是善的(二)对“公平公正”的认识:主要指支付薪酬的依据应当只是员工的技能、经验、绩效或职责等因素,而不是其他各种似是而非的因素四四 社会契约道德观社会契约道德观12(一)观点:1.只要按照企业所在地区政府和员工都能接受的社会契约所进行的管理行为就是善的2.契约论的道德观有其深刻的局限性(1)契约具有很强的情境特征,在很多场合是利益博弈的结果,与合理性无关(2)契约的对象必须严格限制,如价格、道德、婚姻等是不可以契约的(3)契约主义泛滥会导致严重的经济与社会后果五推己及人道德观五推己及人道德观它是中国儒家道德观的高度概括其核心观点:“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恭、宽、信、敏
36、、惠、仁、义、礼、智、信第三节第三节 道德管理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道德管理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一一 合乎道德的管理的七个特征:合乎道德的管理的七个特征:1.不仅把遵守道德规范视作组织获取利益的一种手段,而且更把其视作组织的一项责任2.不仅从组织自身角度更应从社会整体角度看问题3.尊重所有者以外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善于处理组织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也善于处理管理者与一般员工及一般员工内部的关系4.不仅把人看作手段,更把人看作目的成就5.超越了法律的要求,能让组织取得卓越的6.具有自律的特征7.以组织的价值观为行为导向二影响道德管理的因素二影响道德管理的因素1、道德发展阶段(1)前惯例;(2)惯例;(3
37、)原则有关道德发展阶段的研究表明:(1)人们依次通过六个阶段,而不能跨越(2)道德发展可能中断,可能停留在任何一个发展水平上(3)多数成年人的道德发展处在 4 阶段以上2、个人特性:(1)管理者的个人特性对组织的管理道德有着直接的影响(2)这里所讲的个人特性主要内容:管理者的个人价值观(包括道德观);自信心;自控力3、组织结构组织结构对管理道德的影响方式:(1)有无必要的权力制衡、监察、检查、审计机制,有无外部群众和舆论监督(2)组织内部有无明确的规章制度(3)上级管理行为的示范作用(4)绩效评估考核体系会起到指挥棒的作用4、组织文化有无诚信、包容的组织文化5、问题强度指该问题如果采取不道德的
38、处理行为可能产生后果的严重程度13第四节第四节 改善企业道德行为的途径改善企业道德行为的途径1.挑选高道德素质的员工2.建立道德守则和决策规则3.在道德方面领导员工4.设定工作目标5.对员工进行道德教育6.对绩效进行全面评价7.进行独立的社会审计8.提供正式的保护机制第五节第五节 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社会责任是企业追求有利于社会长远目标的一种义务,超越法律与经济的要求,是企业资源的行为。一一企业与现代社会企业与现代社会(一)企业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二)两种关于社会责任的观点:1.传统经济学观点:为股东实现组织利益的最大化是企业的天职,否则就不成其为企业,幸和保护社会福利是政府和非赢得组织
39、的责任2.社会经济学观点:企业不只是对股东负责的独立实体,它们还要对社会负责,因此企业不只是创造利润,还应包括保护和增进社会福利二企业的价值观二企业的价值观(一)含义:价值观是关于价值的一定的信念倾向、主张和态度的系统观点。是评价人或组织行为善恶的标准和原则。(二)四个发展阶段1.工业化初期(股东利益最大);2.工业化中期(企业利润最大化,兼顾员工利益);3.工业化后期(追求企业相关利益者价值最大化);4.后工业化时期(追求相关利益者利益最大化,同时保护增进社会利益)三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1.办好企业;2.经营管理行为符合道德规范;3.社会福利投资;4.社会慈善事业;5,自觉保护环境第五章第五章
40、 管理的基本方法管理的基本方法第一节第一节 管理的方法论管理的方法论一:管理方法的重要性一:管理方法的重要性是在管理活动中为实现管理目标、保证管理活动顺利进行所采是在管理活动中为实现管理目标、保证管理活动顺利进行所采取的工作方式取的工作方式14二:管理哲学二:管理哲学是关于管理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管理主客体矛盾运动规律的科学是关于管理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管理主客体矛盾运动规律的科学管理哲学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1:管理的辨证法 2:管理的方法论 3:管哩文化 4:管理的科学价值观三:管理方法的分类三:管理方法的分类管理方法一般分为:管理的法律方法、行政方法、经济方法、教育方法、技术方法。第二
41、节第二节管理的法律方法管理的法律方法一:法律方法的内容与实质一:法律方法的内容与实质内容内容:通过各种法律、法令、条例和司法仲裁工作,调整社会经济的总体活动和各企业单位在微观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关系,以保证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管理方法实质实质:体现全体人们的意志,并维护他们的根本利益,代表他们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实行强制性的统一的管理二:法律的特点与作用二:法律的特点与作用:严肃性、规范性、强制性严肃性、规范性、强制性三:法律方法的正确运用三:法律方法的正确运用第三节第三节管理的行政方法管理的行政方法一:行政方法的内容和实质一:行政方法的内容和实质内容内容:依靠行政组织的权威,运用命令、规
42、定、指示、条例等行政手段按照行政系统和层次,以权威和服从为前提,直接指挥下属工作的管理方法实质实质:通过行政组织的职务和职位来进行管理特别强调职责、职权、职位而并非个人的能力或特权二:行政方法的特点和作用二:行政方法的特点和作用1:权威性行政方法所依托的基础是管理机关和管理者的权威。2:强制性行政权力机构和管理者所发出的命令、指示等对管理对象具有程度不同的强制性,行政方法就是通过这种强制性来达到指挥与控制的目的 3:垂直性行政方法是通过行政层次来实施的,基本上属于“条条“的纵向垂直管理 4:具体性5:无偿性行政方法的作用1:有利于组织内部统一目标,同意意志。2:行政方法是实施其他各种管理方法的
43、必要手段3:可以强化管理作用,便于发挥管理职能。4:行政方法便于处理特殊问题三:行政方法的正确运用三:行政方法的正确运用1:管理者必须充分认识行政方法的本质是服务 2:行政方法的管理效果为领导者水平所制约3:信息在运用行政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4:行政方法由于借助了职位的权力,所以对下属有较强的约束力。,这种特点使得上级在使用行政方法时忽视了下属的正确意见和合理的要求,不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第四节第四节 管理的经济方法管理的经济方法一:经济方法的内容与实质一:经济方法的内容与实质经济方法:根据客观经济规律,运用各种经济手段,调节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管理方法。
44、不同的经济手段在不同的领域中发挥的作用不同。15(一)价格价格是计量和评价劳动的社会标准,价格体系合理,是社会经济活动能实现良性循环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二)税收税收是国家取得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国家宏观调控和管理经济重要手段之一。(三)信贷信贷是最为灵活、有效的经济杠杆,是银行存款、贷款等信用活动的总称,具体的手段主要有:多贷、少贷、差别利率和贷款期限等。(四)利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润是反映经济组织经济效益的综合指标,利润把企业的经济利益和职工的经济利益结合起来,促使职工从个人利益的角度去考虑企业的经营及其结果。(五)工资 经济手段直接涉及到企业和劳动者个人的物质利益,正确使用它,对于调
45、动企业的经营积极性和职工的个人积极性,有着重要的作用。(六)奖金与罚款奖金和罚款最重要的是严明,该奖即奖,当罚则罚。只有如此才能成为有效的管理手段。实质:是围绕物质利益,运用各种经济手段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与劳动者个人三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最大限度的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责任感。二:经济方法的特点二:经济方法的特点利益性、关联性、灵活性、平等性三:经济方法的正确应用三:经济方法的正确应用1:注重经济方法和教育方法的有机结合2:注重经济方法的综合运用和不断完善第五节第五节 管理的技术方法管理的技术方法一:技术方法的内容与实质一:技术方法的内容与实质技术方法:指组织中各个层次的管理者(
46、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基层管理者)根据管理活动的需要,自觉运用自己或他人掌握的各类技术,以提高管理的效率的管理方法。包括信息技术、决策技术、计划技术、组织技术、控制技术。实质:把技术融进管理中,;利用技术来辅助管理1:根据不同的管理问题,运用不同的技术2:在了解各种技术适用范围的前提下,尽可能把所掌握的技术用到实处,发挥积极作用。二:技术方法的特点与作用二:技术方法的特点与作用(一)特点1:客观性(技术是客观存在的,技术的结果是客观存在的)2:规律性(技术是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客观规律;技术的方法是有规律的)3:精确性(只要基础数据是正确的,技术的结果是精确的)4:动态性(在遇到新问题和新情
47、况时要及时更新掌握的技术)(二)作用1: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获取信息的速度和质量2:决策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决策的速度和质量3:计划、组织和控制技术的采用可以提高有关职能的执行效率,促进管理过程的良性循环16三:技术方法的正确运用三:技术方法的正确运用1:技术方法不是万能的,不能解决一切问题2:管理者在解决管理问题是不能只依靠技术方法3:要知道技术的价值所在和局限性,并让技术专家参与进来,发挥长处,弥补不足。第六节第六节管理的教育方法管理的教育方法一:教育方法的实质和任务一:教育方法的实质和任务实质: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对受教育者从多方面施加影响的一种有计划的活动。管理工作的任务:不断地提高人
48、地政治思想素质、文化知识素质、专业水平素质。二:教育的主要内容二:教育的主要内容教育的目的:提高人的各方面的素质主要内容:1:人生观及道德教育2: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3:民主、法治、纪律教育4:科学文化教育5:组织文化建设(组织文化:组织员工在较长时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共有的价值观、信念、行为准则及具有相应特色的行为方式、物质表现的总称。在组织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上,必须突出管理的人本原理,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三:教育的方式三:教育的方式应少采用被动的讲授教育,而多采用主动的小组讨论、现场实习、和体验实习等方法。第二篇第二篇决策决策第六章第六章 管理决策管理决策决策是管理的本质,管
49、理的各项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都离不开决策第一节第一节 决策的定义、原则与依据决策的定义、原则与依据一:决策的定义决策是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以及利用机会的过程1:决策的主体是管理者2:决策的本质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由多个步骤组成3:决策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或利用机会二:决策的原则二:决策的原则1:决策遵循的是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要使得决策达到最优,必须a:容易获得与决策有关的全部信息b:真实了解全部信息的价值所在,据此控制所有可能的方案17c:准确预期到每个方案在未来的执行结果2:现实中上述条件往往得不到满足三:决策的依据三:决策的依据信息(信息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决策水平)信息(
50、信息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决策水平)第二节第二节决策的类型和特点决策的类型和特点一:决策的类型一:决策的类型(一)长期决策和短期决策1:长期决策:指有关组织今后发展方向的长远性、全局性的重大决策,又称“长期战略决策”如:投资方向的选择2:短期决策:为实现长期战略目标而采取的短期策略手段。又称“短期战术决策”如:物资储备、生产中资源配置等问题。(二)战略决策、战术决策与业务决策1:战略决策:涉及组织长远发展和长远目标的决策,具有长远性和方向性,如:组织目标、方针的确定2:战术决策:又称“管理决策”是在组织内贯彻的决策,属于战略执行过程中的具体决策。3:业务决策:日常生活中为提高生产效率、工作效率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