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辽太祖奉陵邑祖州城,1、地点 赤峰市巴林左旗石房子村,东距上京五十里。,祖州城位于通往祖陵的道边。这里是皇室家族世居之地,阿保机及四辈先祖都出生在这里。,祖州城与祖陵航拍照片,辽史地理志:“祖州,天成军,上,节度。本辽右八部世没里地,太祖秋猎多于此,始置西楼。后因建城,号祖州。以高祖昭烈皇帝、曾祖庄敬皇帝,祖考简献皇帝、皇考宣简皇帝所生之地,故名。城高二丈,无敌棚,幅员九里。门,东曰望京,南曰大夏,西曰液山,北曰兴国。西北隅有内城。殿曰两明,奉安祖考御容;曰二仪,以白金铸太祖像;曰黑龙,曰清秘,各有太祖微时兵仗器物及服御皮毳之类,存之以示后嗣,使勿忘本。内南门曰兴圣,凡三门,上有楼阁,东西有角
2、楼。东为州廨及诸官廨舍,绫锦院,班院祗候、蕃、汉、渤海三百人,供给内府取索。”,2、布局(1)外城:平面为五边形,四门,各有瓮城。城北部有内城,内城前有一横街。东有长霸县,西为咸宁县。横街前有一宽纵街,内城之东是州府官署遗址。,(2)内城:后部有供奉四世先祖的两明殿。再后是供奉太祖阿保机的二仪殿,前部有东西两个长殿。,(3)石房子 在城西北部,紧邻内城西墙。前部有墙与外城隔开,后部有门与内城相通。,石室,由七块重达几十吨重的花岗石拼制而成,座落在巨大的夯土台基上。顶石重量达45吨。,石板平均厚度60厘米,石室高3.5米、宽6.7米、进深4.8米,石房子的功用 第一,牢狱说。辽世宗囚禁太祖三子耶
3、律李胡的皇族牢狱。辽史卷六十四列传第二宗室:“会有告李胡与太后谋废立者,徙李胡祖州,禁其出入。穆宗时,其子喜隐谋反,辞逮李胡,囚之,死狱中。”辽太祖耶律阿保机辽太宗耶律德光(辽太祖次子)辽世宗耶律阮(辽太祖长子耶律倍之子)辽穆宗耶律璟(辽太宗长子),第二,祭祀祖室说。祭祀契丹远祖的殿堂。有学者提出契丹的祖先是鲜卑,鲜卑后代有祭祀祖先石室的传统,辽代初期契丹贵族筑石室可能是模拟鲜卑宗庙石室。关于鲜卑石室的发现 魏书序纪提到拓跋鲜卑起源时,记载:“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其后,世为君长,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而已。世事远近,人相传授,如史官
4、之纪录焉”。魏书礼志记载:“魏先之居幽都也,凿石为祖宗之庙于乌洛侯国西北。自后南迁,其地隔远。真君中,乌洛侯国遣使朝献,云石庙如故,民常祈请,有神验焉。其岁,遣中书侍郎李敞诣石室,告祭天地。”,魏书乌洛侯传中记载:“乌洛侯国,在地豆于之北,去代都四千五百余里。其土下湿,多雾气而寒,民冬则穿地为室,夏则随原阜畜牧。多豕,有谷麦。其国西北有完水,东北流合于难水,其地小水皆注于难,东入于海。又西北二十日行有于已尼大水,所谓北海也。世祖真君四年来朝,称其国西北有国家先帝旧墟,石室南北九十步,东西四十步,高七十尺,室有神灵,民多祈请。世祖遣中书侍郎李敞告祭焉,刊祝文于室之壁而还。”,鲜卑人的发源地嘎仙洞
5、 米文平经过20多年的努力,走遍大兴安岭的大小洞穴,终于1980年7月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的嘎仙洞内发现了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于公元443年(太平真君四年)派遣中书侍郎李敞祭祖时所刻的祝文。,嘎仙洞的大小与记载相差不多,洞内南北长90余米,东西宽约28米,穹顶最高处20余米,略分为前、中、后3室,面积约2000平方米。,石刻祝文201字以北魏皇帝的口吻来对他的祖先歌功颂德的,并祈求祖先保佑。,第三,西楼说。“本辽右八部世没里地,太祖秋猎多于此,始置西楼。后因建城,号祖州。”资治通鉴引虏庭杂记曰:“太祖一举并吞奚国,仍立奚人依旧为奚王,命契丹监督兵甲。又灭勃海,虏其王大諲撰,立长子
6、为勃海东丹王,号人皇王。自号天皇王,始立年号曰天赞,又曰神册,国称大辽。于所居大部落置楼,谓之西楼,今谓之上京;又于其南木叶山置楼,谓之南楼;又于其东千里置楼,谓之东楼;又於其北三百里置楼,谓之北楼;太祖四季常游猎于四楼之间。”西楼可能是耶律阿保机建国过之前的政权中心,而且后来辽上京未建城前也称之为西楼。西楼作为阿保机处理游牧民族政务的宫殿,是汗权的象征,祖州建城为奉陵邑,石室成为纪念建筑,以祭奠太祖创业之功。,其他说法 石房子朝向东南,契丹人崇拜太阳,这里是用来祭祀的地方。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出生在此,作为纪念石房子被保留了下来。耶律阿保机下葬前停尸于此。,3、祖州城的特点 南半部是两个县治和守
7、陵百姓居住生活区,所以建筑密集。这里人员复杂而多乱,所以以宽阔的横街把它与北部区分开。,北半部分3个区:中间区是祭祀宫殿区;东区是祖州的衙属区,有官署驻所,以及仓库和皇家纺织厂;西区封闭而安静,有宫殿建筑和巨大的石房子。空地较多,可立毡帐,可能是皇帝祭祀时的临时驻地,或是与祭祀有关的神秘区。,辽圣宗、兴宗、道宗奉陵邑庆州城,1、地点 庆州城为辽圣宗(1031)、兴宗(1055)、道宗(1101)三代皇帝的奉陵邑,庆州城遗址在今巴林右旗白塔子古城。,2、修建的历史背景和沿革 辽圣宗耶律隆绪统和八年(公元990年)秋在此打猎,爱其秀建城号庆州。圣宗皇帝因常在此打猎,爱其山川秀丽,并告其子孙:“吾万
8、岁后当葬此”。圣宗死后,兴宗耶律宗真遵其遗嘱,于景福元年(公元1031年)将圣宗葬于庆云山,同年庆州城也充为奉陵邑,徙民充实。此后庆州城逐年增建,规模日大,成为辽代极为重要的城镇。金史地理志上记载:“(庆州)城中有辽行宫,比他州为富庶。辽时刺此郡者非耶律、萧氏不与,辽国宝货多聚藏于此。”,辽亡后被金占据,曾延用为庆州,金太宗天会八年(公元1130年)改为庆民县,金熙宗皇统三年(公元1143年)废,从此庆州城成为废墟。辽代很多城址都是这两个时期分别被降级、改名和废弃,包括祖州(奉州)、怀州(天德军)等。,3、庆州城整体布局 庆州城为正南北向,由回字形套置的内外两座长方形城组成。外城南北长1700
9、米,东西宽1550米,是辽代州城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外城墙多已不存,内城位于外城中部偏北,保存较为完整。在1975年黑白航片上,可隐约看到外城墙。,内城南北长1150米,东西宽950米。四墙正中设城门,门,两侧有高大的土堆。城门各有方形瓮城,南北长约30米,东西长约22米。内城墙每隔约百米设有一马面。城墙、马面、瓮城均为夯筑。庆州内城东北小城为金代所建。,4、庆州白塔 庆州内城西北部有砖塔,名“释迦如来舍利塔”。因塔身白色,故称白塔。八角七层砖木结构楼阁式塔,塔体总高73.27米,塔刹高14.29米。塔刹基座内出土的建塔碑记载:白塔是兴宗为耶律宗真之生母“章圣皇太后”特建。始建于辽重熙十六年,竣
10、工于重熙十八年(公元1049年)。,塔上7层共设假门28个,每门两旁都有天王浮雕一尊,全塔共有天王浮雕56尊。塔体浮雕将儒、佛、道及萨满的宗教思想表现得水乳交融。,庆州白塔的浮雕被史学界和文博界誉为“辽代塔寺艺术的精华”,是“契丹民族建筑之瑰宝”。,庆州白塔维修时的发现 1988年至1992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并拨专款对庆州塔进行了维修,1989年维修塔时从塔刹相轮樘等处时发现了600余件辽代佛教秘藏的文物,有雕版印刷的佛经以及形制多样、造型优美、彩绘华丽的木质法舍利塔109座,并有大量的供器。,覆钵结构,木雕法舍利小塔 此件通高23、底径8.8厘米。木雕彩绘,塔身外壁雕刻七佛立像,形象逼真,衣
11、着线条简练流畅,七佛全身贴金并勾绘胡须。塔刹宝珠贴金,色彩明快典雅,是这批木雕法舍利塔中的精品。唐代高僧唐玄奘口述,门人辩机编集的大唐西域记:“印度之法,香木为泥书写经文,以置其中,谓之法舍利。”,红罗地联珠人物绣经袱 正面为红色罗,背面用白绢作夹层,一角有绢带。正中团窠联珠环,内绣一骑马人物。人侧骑正视,双手高擎鹰鹘两只。马身上披挂铠甲,作奔跑状,空隙处绣犀牛角、双钱、法轮、珊瑚等杂宝纹饰。上下两端各有直条带作边。,庆州白塔塔顶砖函贴金彩绘涅槃佛,辽代头下军州,“头下军州”是辽代所特有的一种地方城市,属于贵族所拥有的私城。辽史地理志记载:“头下军州,诸王、外戚、大臣及诸部从征俘掠,或置生口,
12、各团集建州县以居之。横帐诸王、国舅、公主许创立州城,自馀不得建城郭。”,辽代头下军州的设立有三种情况:1、诸王、外戚、大臣为安置俘掠来的人口而建城。“诸王、外戚、大臣及诸部从征俘掠,或置生口”2、各贵族集团在居住地建城。“各团集建州县以居之”3、王公贵族以所赐之地建城。“横帐诸王、国舅、公主许创立州城”,据历史学者考证辽史、契丹国志等辽代文献中去除重复者共有35个头下军州,最早的头下军州是辽太宗时期。从考古调查的情况来看,辽代头下军州多数分布于辽宁中西部和内蒙古东南部的辽代统治核心地区。这些头下军州的规模有大有小,大的头下军州城的周长在4000米左右,小的周长大约1000多米。,辽顺州城 据冯
13、永谦先生的考证,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沈阳至赤峰铁路大巴车站东约2公里的大巴古城为辽代顺州。该城夯筑而成,长方形,南北长330米,东西长230米,南、西墙保存较好,正中各开一门,瓮城屈曲开门,东、北两墙部分被铁路破坏,墙上还保留有马面,从残迹来看东墙与西墙的城门与角楼之间各有1个马面。,辽代头下军州的特点 1、辽代头下军州基本都建立在辽代中期以前,“澶渊之盟”后,宋辽两国罢兵谈和,辽国不再大举南下侵宋,失去了头下军州人口的来源。,2、辽代头下军州绝大多数建立在辽代统治的上京道、中京道和东京道地区,统治者将这一地区作为南征的大后方而着力建设的地区,而且耶律氏和萧氏贵族很多在死后也葬于其所有的头下军州附近,契丹统治阶层是将这些头下军州作为其生养死葬的根据地。,3、辽代头下军州的建立,促使契丹人在生活方式上从游牧逐渐转变为半游牧半定居,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这些地区至今仍是农牧交错地带的性质,生产方式相互影响,文化上也相互传播,尤其是汉族先进的封建经济与文化在这一地区对辽代契丹人的影响非常大,促进了契丹人的封建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