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古代医籍针刺治疗黄疸的选穴规律研究.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3447278 上传时间:2024-05-02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9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医籍针刺治疗黄疸的选穴规律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古代医籍针刺治疗黄疸的选穴规律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古代医籍针刺治疗黄疸的选穴规律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李建生,马锦地,余学庆,等.基于现代名老中医经验的肺痿常见证候方药规律研究 J.中医杂志,2016,57(18):1598-1603.21梁杨,丁长松.基于数据挖掘的冠心病辨证用药规律研究J.中草药,2020,51(14):3742-3746.22王朝霞.数据挖掘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8.23李英,汤庸.基于关联规则与相似度的数据挖掘算法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53(5):121-127.24何伟.从三焦气化论肿瘤的中医病机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41(4):274-278.25王泰林.王旭高医书六种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5.26

2、 谢 孝 磊,赵 永 华.三 焦 主 持 诸 气 与 经 络 行 气 关 系 探析J.中医学报,2021,36(9):1814-1817.27张朵,黄开颜,梅景雁,等.万晓刚教授基于三焦升降论治疗水肿病经验与应用J.陕西中医,2021,42(10):1448-1451.28程晓振,胡木,冯玲.冯玲教授基于“三焦”论治慢性心力衰竭J.辽宁中医杂志,2021,48(12):39-41.29欧阳彦楚.基于三焦焦膜实质对热敏灸治疗银屑病机制的实验研究D.南昌:江西中医药大学,2020.30刘静,张伟.从三焦辨证论治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病J.山东中医杂志,2016,35(6):498-500.31中华

3、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传染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感染影像专委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感染与炎症放射学分会,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影像学诊断指南(2020 第一版)J.医学新知,2020,30(1):22-34.通信作者:陈玉龙,教授,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科学院,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金水东路 156 号,45004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2074313);河南省特色骨干学科中医学第二批学科建设项目(STG-ZYX04-202134)收稿日期:2023-02-10;修回日期:2023-05-10(编辑马虹)文章编号:1001-6910(2023)07-0078-06文献研

4、究古代医籍针刺治疗黄疸的选穴规律研究刘华1,李晓亚2,范军铭1,黄谦峰1(1.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4;2.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 郑州 450046)摘要目的:通过分析古代医籍中用针灸治疗黄疸的取穴规律及其治疗思路,为现代临床治疗提出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以“疸”“黄疸”“黄瘅”“阴黄”“阳黄”为关键词在第 5 版中华医典中进行检索,根据设定的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对古代文献相关条文进行归纳筛选,建立与针刺治疗黄疸相关的腧穴处方数据库,对腧穴名称、所属经络、腧穴分布部位和配伍进行整理分析。结果:古代医籍中治疗黄疸使用频次排名前三位的腧穴为脾俞、腕骨、中脘,阳经应用频次高于阴经

5、,常用经络排名依次为膀胱经、任脉、督脉,背腰部腧穴使用最多。关联规则显示,中脘与足三里、脾俞与肝俞支持度最高。结论:古代医家在用针灸治疗黄疸时,取穴以化湿为主要治法,符合历来中医治疗黄疸的原则及思路。针刺取穴时注重远近取穴相配合,注重“阴阳平衡”的整体观念。关键词:黄疸;古代医籍;中华医典;针刺;腧穴;选穴规律;数据挖掘中图分类号:R256.41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001-6910.2023.07.19黄疸是血清中胆红素含量增高导致皮肤、巩膜、黏膜发黄的现象1,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身黄、目黄、小便黄,需要尽快开始治疗2。中医学对于黄疸的认识首见于阴阳十一脉灸经 和

6、足臂十一脉灸经对于“瘅”的描述3。黄帝内经 中即有对黄疸病名及症状的具体描述4,曰:“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中医学所述黄疸类似于西医学中常见的肝胆疾病,对于临床上常见的急慢性肝炎、胰腺炎、胆囊炎、胆石症、肝硬化等均可参照中医学对黄疸的认识进行辨证论治。目前针对黄疸的诊断方式和治疗措施较多,但临床效果有待提高。中医药治疗疾病方法较多且较灵活5。研究6-8证实,针刺治疗黄疸疗效较好,可降低血清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水平,在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命体征、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表现出一定的优越性,特别是远期效果安全、有效、稳定9。目前采用针灸疗法治疗黄疸存在没有明确针刺处方、取穴方法简单、部

7、位选择较少等缺点,故笔者将中华医典中历代87中医研究2023 年 7 月第 36 卷第 7 期TCM Res.July 2023 Vol.36 No.7专家治黄疸的经验腧穴加以梳理,对黄疸针灸取穴进行总结。1资料与方法1.1资料整理以“疸”“黄疸”“黄瘅”“阴黄”“阳黄”为关键词检索第 5 版中华医典10中收载的全部关于针灸推拿治疗类医籍和医书,建立针刺治疗黄疸处方数据库,根据文献纳入、排除标准对得到的针刺处方进行筛选整理。1.2研究方法1.2.1描述性分析对所纳入文献中针刺处方中的腧穴、分属经络和分布部位进行统计分析,计算频次(出现次数)及频率(出现频次在总频次中的所占比例)。1.2.2关联

8、规则分析使用 SPSS Clementine 12.0 数据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关联规则分析,选用其中频次5 的腧穴,设置参数支持度 7%、置信度 90%、最大前项数为 5,结果获得 10 条关联规则。通过 Apriori 算法对最终纳入的针刺处方穴类进行关联规则解析,并通过算法估计对比腧穴组合的支持程度与置信度值。置信值表示在前项出现条件下后项同时发生的概率,而支持值表示后项与前项同时发生的机会概率12。例如:足三里出现时,对中脘出现的概率置信度值为100%,则支持“足三里和中脘”关联规则出现的处方约占 8.09%。1.2.3聚类分析运用 SPSS 21.0 统计软件,对符合纳入规范条件且使用

9、频次5 次的 29 个腧穴进行了聚类分析技术。1.3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标准:条文中有明确记载治疗“黄疸”相关病证的腧穴(单穴或处方);采用针刺疗法或以针刺为主、配以其他辅助疗法如中药、推拿、气功等);对来源于同一古籍相同的条文,只纳入其中 1 条结果。排除标准:仅介绍应用针灸疗法而未提出具体腧穴及腧穴处方的文献;以其他疗法为主,针刺或针灸疗法为辅治疗的文献;腧穴名称与定位(GB/T12346-2006)中未收录的腧穴名称。1.4数据提取运用 Excel 2019 软件创建以中国古代医籍的书名、著者、时间及其相应条文为主要内容的 Excel 表格,同时记录古籍中黄疸的相关症状及病名如黄疸、目

10、黄、阳黄等。选择符合标准的黄疸针灸处方;记录腧穴名称、治疗方式(针刺或针灸)、腧穴所在经脉、腧穴所属部位、是否为特定穴,以及特定穴具体所属类 别;按 照 腧 穴 名 称 与 定 位(GB/T12346-2006)11规范腧穴名称;对最终整理的数据表格进行再次检查。2结果 2.1描述性分析结果 2.1.1腧穴频次分析共检出符合标准的古籍 28 本,针灸腧穴条文137 条,治疗黄疸所用的腧穴 79 个,应用频次 431 次。其中,出现频次10 次的腧穴 11 个,见表 1。表 1中华医典中针灸治疗黄疸使用频次10 次的腧穴排名腧穴名称频次/次频率/%1脾俞378.582腕骨317.193中脘317

11、.194劳宫255.805至阳225.106胆俞143.257足三里122.788肝俞112.559颈百劳112.5510上脘102.3211肺俞102.322.1.2经络及分布部位分析依据腧穴名称与定位(GB/T12346-2006)对79 个腧穴进行归经及部位总结,并将所属经络和部位的选用频数等数据加以分析处理,结果见表 2 和表 3。表 2中华医典中治疗黄疸的腧穴和归经归经频次统计次数/次频率/%选穴统计数量/个频率/%腧穴名称(频次)足太阳膀胱经12629.231924.05脾俞(37)、胆俞(14)、肝俞(11)、肺俞(10)、肾俞(9)、风门(8)、胃俞(7)、委中(6)、心俞(6

12、)、膏 肓(4)、申脉(3)、小肠俞(2)、意舍(2)、阳纲(2)、至阴(1)、大肠俞(1)、膀胱俞(1)、玉枕(1)、承山(1)任脉6114.151012.66中脘(31)、上脘(10)、巨阙(7)、关元(4)、天突(2)、气海(2)、承浆(2)、鸠尾(1)、下脘(1)、曲骨(1)97中医研究2023 年 7 月第 36 卷第 7 期TCM Res.July 2023 Vol.36 No.7续表 2中华医典中治疗黄疸的腧穴和归经归经频次统计次数/次频率/%选穴统计数量/个频率/%腧穴名称(频次)督脉4610.67810.13至阳(22)、脊中(6)、水沟(5)、风府(4)、龈交(4)、脑户(

13、2)、百会(2)、神庭(1)手太阳小肠经429.7445.06腕骨(31)、后溪(8)、少泽(2)、天窗(1)手厥阴心包经337.6633.80劳宫(25)、大陵(6)、间使(2)足少阴肾经296.7356.33涌泉(9)、然谷(7)、太溪(6)、复溜(5)、阴谷(2)足阳明胃经245.5756.33足三里(12)、髀关(5)、厉兑(4)、内庭(2)、伏兔(1)足太阴脾经235.3467.59商丘(8)、公孙(6)、隐白(4)、三阴交(2)、太白(1)、阴陵泉(2)足厥阴肝经153.4856.33太冲(6)、中封(4)、足五里(2)、章门(2)、期门(1)经外奇穴122.7822.53颈百劳(

14、11)、太阳(1)手阳明大肠经71.6245.06合谷(3)、曲池(2)、上廉(1)、下廉(1)足少阳胆经61.3956.33足窍阴(2)、足临泣(1)、阳陵泉(1)、风池(1)、绝骨(1)手少阳三焦经30.7011.26外关(3)手少阴心经20.4611.26神门(2)手太阴肺经20.4611.26列缺(2)表 3中华医典中治疗黄疸腧穴的部位分布(频次5 次)部位频次统计次数/次频率/%选穴统计个数/个频率/%腧穴名称(频次)背腰部12337.61932.14脾俞(37)、至阳(22)、胆俞(14)、肝俞(11)、肺俞(10)、肾俞(9)、风门(8)、脊中(6)、心俞(6)下肢部7021.4

15、11035.71足三里(12)、商丘(8)、涌泉(9)、然谷(7)、太冲(6)、公孙(6)、委中(6)、太溪(6)、髀关(5)、复溜(5)上肢部7021.41414.28腕骨(31)、劳宫(25)、后溪(8)、大陵(6)胸腹部4814.68310.71中脘(31)、上脘(10)、巨阙(7)头颈项部164.8927.14颈百劳(11)、水沟(5)2.2关联规则分析结果置信度和支持度分布情况见表 4,关联规则网状图见图 1。表 4治疗黄疸的腧穴配伍分析后项前项支持度/%置信度/%中脘足三里8.76100.00脾俞肝俞8.03100.00腕骨颈百劳7.30100.00中脘足三里-腕骨7.30100.

16、00肝俞肺俞7.3090.00脾俞肺俞7.3090.00足三里颈百劳7.3090.00中脘颈百劳7.3090.00腕骨至阳-中脘7.3090.00足三里颈百劳-腕骨7.3090.00颈百劳足三里-腕骨7.3090.00中脘颈百劳-腕骨7.3090.00颈百劳足三里-腕骨-中脘7.3090.002.3聚类分析结果聚类分析结果可分为 5 类。第 1 类:肝俞-肺俞-心俞-风门-脾俞-脊中-水沟-上脘-巨阙的组合。第 2 类:太溪-大陵-太冲-然谷-复溜-涌泉的组合。第 3 类:可分为 2 种,其一为腕骨-中脘-颈百劳-足三里-委中的组合,其二为胆俞-胃俞-肾俞-至阳-公孙的组合。余下 2 类为辨证

17、配穴,为劳宫-后溪、髀关-商丘。见图 2。图 1治疗黄疸腧穴(8 次)关联规则网状图 08中医研究2023 年 7 月第 36 卷第 7 期TCM Res.July 2023 Vol.36 No.7图 2治疗黄疸腧穴(5 次)聚类分析图 3讨论 古代医籍中有不少关于阴黄和阳黄的名称、病因病机及诊断的记述。灵素节注类编 曰:“湿热蕴积而成黄胆,有阴阳之分。其色晦滞者为阴,属脾病;色鲜明者为阳,属胃病。”清代周学海的读医随笔曰:“阳黄色深厚者,热盛则津蒸腐,化为黄粘之汁,与血相映,故色厚也。阴黄色暗淡者,无根之热,不能蒸腐津液,尽化粘稠,而水多于血,故色淡也。”读医随笔关于病因病机的记载有“夫血之

18、所以旁渗者,以血既为湿停凝,而前行停滞,气又为热所逼迫,加以肌力松弛,而血因之旁泻矣,蓄血发黄,亦此理也。”13由此可见,黄疸最主要的病机是湿邪。湿性重浊,湿邪困遏脾壅塞于肝胆,气机疏泄失常,胆汁溢出而引发黄疸。该病病位一般在肝胆,与脾胃等脏器有关14。“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防治原则以清热利湿退黄为主15。本研究结果显示:在腧穴应用频率方面,位居前十位的腧穴依次是脾俞(37)、腕骨(31)、中脘(31)、劳宫(25)、至阳(22)、胆俞(14)、足三里(12)、颈百劳(11)、肝俞(11)、上脘(10)、肺俞(10)。其中脾俞、胆俞、肺俞和肝俞均属于足太阳膀胱经,分别是脾、胆、肺和肝的背俞

19、穴。背俞穴是原气之所散、五脏六腑之气血所输注、气街之气所止的地方,与五脏六腑之气具有密切联系16。通过脾、肝和胆背俞穴可以治疗与黄疸有关的脏腑的疾病。研究17指出,背俞穴靠近脊神经后根,分布规则与脊神经节段性分布区大体相符。针灸对背俞穴的良性刺激可促进局部细胞的新陈代谢,调节内脏功能18。腕骨为小肠经原穴,能清泻脾经湿热,为治黄疸的要穴19。玉龙歌中言:“黄疸亦寻腕骨。”中脘和上脘属于任脉。中脘既为足阳明胃经之募穴,又为八会穴之腑会,是治疗胃肠疾病的重要腧穴。研究20表明,针刺中脘可通过对胃肠功能的调节来治疗胃肠疾病。劳宫为心包经荥穴,主身热,性清善降,以劳宫穴配伍使用频次最高的肝胆系病证就是

20、黄疸21。至阳穴属督脉,是治疗黄疸的经验要穴,神应经扁鹊神应针灸玉龙歌中载有“至阳亦医黄疸病,先泻后补妙通神”,对湿热所致之黄疸有较好的防治效果22。颈百劳为经外奇穴,可滋阴清热,还可补益肝肾23。足三里是胃腑之下合穴,基于经络学说的“合治内腑”理论,其能够调理脾胃,补中益气,同时升发胃气,燥化脾湿;此外,刺激足三里能提高消18中医研究2023 年 7 月第 36 卷第 7 期TCM Res.July 2023 Vol.36 No.7化酶活性从而促进人体消化吸收,并能提高机体对疾病的预防能力24。在应用经脉方面,使用最多的经脉是足太阳膀胱经、任脉、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络走行路线为“循肩髆内,

21、夹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中医学认为,经脉所行之处都是治疗疾病之所,背部之背俞穴与各个脏腑间相互联络。现代研究也发现了背俞穴与相应脏腑间确有联络,从而佐证了气血贯注、内外相应的经络理论25。取足太阳膀胱经既能调治有形之脏腑,又能调治无形之功能。督有总督、统率、正中之意26。督脉与身体阳经的联络最为广泛,是“阳脉之海”。任,古义通“妊”,有担任、负责、妊养之意。任脉对身体阴脉气血有总揽、总任的统率功能,为“阴脉之海”。任督二脉,为阴阳之总。一阴一阳,共同调节人体阴阳的变化,联络机体内外,调动全身各处的机能,保持机体阴平阳秘的状态27。在腧穴所属部位方面,针灸治疗黄疸主要以背腰部和下肢部

22、的腧穴为主,其次是上肢部、胸腹部、头颈项部等。此选穴部位反映了近部取穴和远部取穴的治疗原则。针灸腧穴可调畅经脉气血,使阴阳趋向均衡、脏腑功能趋于和调、机体功能恢复,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腧穴的选择遵循近部选穴、远部选穴、辨证选穴、对症选穴等基本原则。近部选穴主要选择背腰部的腧穴,是因为黄疸病变部位在脾胃肝胆,背部腧穴既紧邻相关人体内脏,又与相应内脏的器官结构及功能联系紧密,从而反映了“腧穴所在,经络所通,主治所及”的针灸治病特点28。远部取穴体现在选取下肢部腧穴:足阳明胃经循行“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足太阴脾经“入腹,属脾,络胃”;足厥阴肝经则“挟胃,属肝,络胆。”以上

23、经脉循行均体现出腧穴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治疗特点。由此可以看出,古人在治疗黄疸类疾病时选穴原则与现代总结的选穴原则大体一致。关联规则的分析结果表明:中脘和足三里的相关性最高,其次是脾俞和肝俞。因为黄疸病位在脾胃肝胆,所以相应脏腑的腧穴均为优先选治腧穴。足三里所属之足阳明经气血丰富,补之能益气补血,泻之能泻气化瘀,具有良好的双向调节的作用;中脘所属之任脉主补血调经且同调脏腑功能。中脘与足三里配伍使用,一阴一阳,一气一血,一升一降,具备阴阳经相配、上下配穴、气血同调、阴阳同调、脏腑同调的特点,通过调节气血运行、调理脾胃功能而达到湿退黄消的临床疗效。脾俞、肝俞同属于足太阳膀胱经,分别是脾和肝之背俞穴

24、,同调脏腑功能。聚类分析结果中,肝俞-肺俞-心俞-风门-脾俞-脊中-水沟-上脘-巨阙的组合可调和五脏阴阳,用于阴黄、阳黄转化之证;太溪-大陵-太冲-然谷-复溜-涌泉的组合可平肝开窍,用于急黄证;腕骨-中脘-颈百劳-足三里-委中的组合可健脾养血以治阴黄之证,胆俞-胃俞-肾俞-至阳-公孙的组合可清热滋阴以治阳黄之证;余下 2 类为辨证配穴,热甚可配劳宫-后溪以清热燥湿;湿邪重可配髀关-商丘以利湿退黄。综上所述,本研究确定了古代医家在针灸治疗黄疸类病证时的选穴准则和处方规律:最常见的必选腧穴是脾俞、腕骨、中脘,最常使用的经脉是足太阳膀胱经、任脉、督脉,最常使用的腧穴在背腰部及上肢部位,常用腧穴配伍为

25、中脘和足三里、脾俞和肝俞组合;先确定主要腧穴,再根据辨证论治选取配穴。此为临床诊断与科学研究提供了参照依据。但是,本研究尚存在以下缺点:检索范围较小,仅纳入了针灸推拿疗法类的相关医籍。因古代对于该病的命名缺乏统一规范,故用研究中所用检索词而得的文献并不全面。检索数据库单一。本研究仅进行了中华医典一个数据库的分析,纳入数据存在不全面、不完整的问题。数据分析技术存在局限性。本研究仅实现了描述性分类、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未进一步深层次剖析。在今后的研究中,笔者应继续深入、完善研究的各个环节,使数据分析的结果更具客观性和准确性。参考文献:1郑月.新生儿黄疸的早期护理价值分析J.继续医学教育,2021,

26、35(10):132-134.2ROCHE S P,KOBOS R.Jaundice in the adult patientJ.Am Fam Physician,2004,69(2):299-304.3林琳,周峰然.推拿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疗效的 Meta 分析J.湖南中医杂志,2021,37(11):151-158.4张冰玉.刘桂荣教授治疗消化系疾病诊疗经验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21.5杨薇,付修文,李月玲,等.古代针灸歌赋中治疗黄疸的穴位分析J.继续医学教育,2018,32(10):162-163.6王云松.针刺治疗新生儿黄疸 267 例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8(

27、8):523-524.7陈文智.中医治疗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7):1165-1166.8连媛媛.针刺联合茵陈五苓散治疗阳黄湿重于热型黄疸的临床效果J.中国疗养医学,2020,29(2):131-133.9陈旭军.针灸、穴位注射治疗慢性肝病研究现状J.河北中医,2003,25(4):316-317.28中医研究2023 年 7 月第 36 卷第 7 期TCM Res.July 2023 Vol.36 No.710裘沛然.中华医典M/CD.5 版.长沙: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2014.11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中国国际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腧穴名称与定位(G

28、B/T12346-2006)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12周悦,庞祖宜,徐振华.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针刺治疗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的选穴规律J.针灸临床杂志,2022,38(1):54-58.13周学海.读医随笔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52-153.14 周 仲 瑛.中 医 内 科 学 M.北 京:中 国 中 医 药 出 版社,2017.15冯健瑞,姚诗晗,曹晓宽,等.中药外洗联合捏脊疗法治疗新生儿 黄疸 的 临床 疗效 观察 J.湖北 中医 杂 志,2021,43(5):43-45.16燕荣锟,李星星,李冬,等.针刺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与安全性的 Meta 分析J.

29、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1,19(24):4221-4227.17吴新贵,何源浩.背俞穴的主治作用及其机制J.中国临床康复,2006,43(10):170.18刘燕芝,谭伟杰,老锦雄.老锦雄教授应用背俞穴温针灸治病经验介绍J.四川中医,2018,36(4):5-7.19庄俊文.“脏腑别通”理论研究及针灸临床进展J.智慧健康,2021,7(32):34-36,40.20王浩,申国明,王溪阳,等.杏仁中央核-下丘脑室旁核神经环 路 介 导 胃 俞 募 配 穴 针 刺 调 节 胃 功 能 机 制 研究J.针刺研究,2020,45(5):351-356.21王福根.劳宫穴临床应用的古代文献研究

30、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7.22初晓辉.至阳穴的古代文献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6.23刘欢.针刺颈三针配合梅花针叩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观察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21.24王坤,唐纯志,田小婷,等.基于数据挖掘技术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选穴规律分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8,24(9):1276-1279.25苑家敏,钟兰.背俞穴概述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2,28(3):236-237.26沈芸,陶雯佳,俞帆,等.从督脉论治胃食管反流病伴焦虑 抑 郁 状 态 J.国 际 中 医 中 药 杂 志,2022,44(1):98-101.27刘慧楹,吴跃峰,

31、赖新生.通元针法“督脉以通为用,任脉以引为归”之探析J.中医杂志,2019,60(11):988-990.28刘雪婷.循经辨证推拿结合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处方药,2022,20(1):143-144.通信作者:黄谦峰,主治医师,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城北路 7 号,545357718 基金项目:河南省中医药科学研究专项课题(2017ZY1010);河南省中医药科学研究专项课题(20-21ZY2019)收稿日期:2022-03-07;修回日期:2023-05-29(编辑陶珠)文章编号:1001-6910(2023)07-0083-05综述中医药调控 TGF-

32、/Smad/MMP 轴干预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进展曾崎冈,戴勇,魏成功(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广东 佛山 528200)摘要干 预 转 化 生 长 因 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Smad(small mothers against decapentaplegic,Smad)/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轴调控在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对肺癌微环境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TGF-/Smad/MMP 轴通过调控肿瘤细胞上皮间质化改变、促进肿瘤细胞转移、促进血管上皮细胞增生等机制,影响肿瘤组织与细胞

33、微环境并形成远处转移复发。通过论述中医药调控 TGF-/Smad/MMP 轴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与侵袭、抗血管生成、抗转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阐明 TGF-/Smad/MMP 生物轴有望成为实体肿瘤治疗的新靶点,并成为中医药防治肺癌发展的重要干预机制。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TGF-/Smad/MMP 轴;中医药疗法;进展中图分类号:R734.2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001-6910.2023.07.20肺癌是目前全球发病率和病死率增长极快的恶性肿瘤之一1。目前针对肺癌的治疗手段包括手术、放疗、化疗、靶向和免疫治疗,临床治疗效果较好2。然而,由于我国肺癌患者基数较大,部分患者手术治疗条件欠缺,导致治疗延迟、加快肿瘤进展,还有部分患者虽然接受了手术或放疗、化疗等,38中医研究2023 年 7 月第 36 卷第 7 期TCM Res.July 2023 Vol.36 No.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蜀ICP备20230009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