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6期 总第018期14海河传媒二十大报道研究摘要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持续营造党的二十大主流舆论氛围,主流媒体和地方媒体制作推出了一大批匠心独运的全媒体作品,全方位全景式展现了新时代十年的历史性成就和精神气象。本文结合新闻叙事学理论,分别从叙事声音、叙事话语和叙事接受三个方面来分析党的二十大报道全媒体呈现中的叙事策略,总结出“多样化叙事主体,贴近式叙事视角”“智能化叙事技术,本体化叙事特征”“沉浸化叙事体验,交互型叙事模式”等叙事特点,探索了重大主题报道的传播效果优化路径。关键词重大主题报道;全媒体;新闻叙事;融合报道及其所率科研团队经过系统论证:延安新华广 播 电 台 首 次 试 播
2、于 1940 年 12 月 30 日。温济泽先生随即审慎又欣然否定了自己原先提法:1945 年 9 月 5 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一周年。同时他还一再向党和国家有关领导机关及负责同志建议:将人民广播事业创建日期定为 1940 年 12 月 30 日。1980 年12 月,中央广播事业局报请中央宣传部的有关文电获准。【19】温济泽老师曾在沉痛悼念陆定一同志一文的结尾写道:“他(指陆定一引者注)的一生,是伟大的革命的一生,是顺利和挫折、【19】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 年 12 月版,第 434 页;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新华出版社,1996 年 3 月版,第 34935
3、0 页;新闻学简明词典,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 年 3 月版,第 296 页;温济泽:征鸿片羽集,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 年 4 月版,第 174-176 页、第 229252 页、第 338339 页。【20】温济泽:沉痛悼念陆定一同志,中国记者,1996 年第 6 期。光荣和屈辱交织的一生,是风风雨雨、坎坎坷坷的一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所走的曲折和艰难历程的一个侧面”。【20】温老师本人也是如此吧?(作者:王武录,中国传媒大学荣休教授;曾先后任安徽人民广播电台编辑,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副主任、教授,人民日报高级编辑、新闻战线副总编辑,中国传媒大学党报党刊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教授、
4、博士生导师)责任编辑:刘卫东党的二十大报道全媒体呈现中的叙事策略党的二十大报道全媒体呈现中的叙事策略2022 年,围 绕 党 的 二 十 大 主 题 报 道,各 家 新 闻 媒 体 精 心 策 划,创 新 运 用 多 种 技术 手 段,制 作 推 出 了 一 大 批 匠 心 独 运 的 全媒 体 作 品,综 合 会 前、会 中、会 后 时 间 维度,全 方 位 全 景 式 展 现 了 新 时 代 十 年 的 历史 性 成 就 和 精 神 气 象。文 化 与 科 技 深 度 融合,主 流 媒 体 与 地 方 媒 体 协 同 联 动,呈 现了 一 场 融 合 报 道 视 听 盛 宴。重 大 主 题
5、 报 道【1】齐爱军:关于新闻叙事学理论框架的思考,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6 年第 4 期,第 142-144 页。的 新 闻 产 品 服 务 于 主 流 价 值 引 领,在 内 容创制和全媒体矩阵传播的全过程中,起到了营造主流氛围、凝聚社会共识的重要作用。新闻叙事学是一种关注话语背后意识形态建构的语言技术分析性很强的学问,以新闻话语为研究的逻辑起点,从叙事学角度研究新闻 报 道 的 内 部 机 制 和 运 作 规 律,有 助 于 深化我们对新闻的社会建构功能的认识。【1】陈鹏 金天15海河传媒2022年12月海河传媒二十大报道研究国内有学者将新闻叙事的研究框架划定在叙事声音、叙
6、事语法、叙事话语和叙事接受四个方面,【2】各方面的研究主体分别对应于叙事者、新闻事件间的组接规律、新闻文本的 结 构 和 受 众。本 文 聚 焦 于 党 的 二 十 大 融合 报 道,主 要 借 助 新 闻 叙 事 学 相 关 理 论,从 叙 事 声 音、叙 事 话 语 和 叙 事 接 受 三 个 方面,总结党的二十大报道在全媒体报道中呈现 的 叙 事 特 点,以 优 化 传 播 效 果 为 导 向,对 于 传 统 媒 体 和 新 兴 媒 体 在 守 正 基 础 上 的传 播 实 践 创 新 进 行 叙 事 分 析 和 策 略 探 讨。一、叙事声音:多样化叙事主体,贴近式叙事视角叙事声音指的是
7、叙事者介入文本的方式和程度,不同的叙事者通过不同的叙事表现方式来表达倾向,而不同倾向性的表达效果直接联系于叙事声音的策略。【3】在此,可以从叙事主体和叙事视角两个角度来分析新闻文本的叙事声音。一方面,叙事主体是显性的新闻文本叙事声音。报道中涉及的记者、编辑(编导)、摄像、制作、采访对象、AI虚拟主播等多样化身份主体,都是叙事主体的组成部分,其集合体承载了新闻所表达的见解、认识、判断等。另一方面,叙事视角是隐性的新闻文本叙事声音。法国结构主义批评家热奈特将叙事视角分为零聚焦、内聚焦和外聚焦三类,分别对应于全知视角、内视角和外视角。传统新闻报道大多采用全知视角和外视角,尤其在重大主题报道中,以全知
8、全能或第三人称的视角为主要叙事坐标,全面客观地展现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在党的二十大报道中,内视角得到广泛应用,叙事者走入新闻文本中人物的视点,从第一人称【2】何纯:新闻叙事学,长沙:岳麓书社,2006 年版,第 10 页。【3】陈晨:新闻叙事的三种策略,新闻世界,2009 年第 12 期,第 15-16 页。【4】俞小帆:重大主题与基层实践的同频共振地方党报“二十大时光”专题报道观察,城市党报研究,2022年第12期,第15页。【5】新京报传媒研究:太有创意!迎接党的二十大精品融媒报道展播,2022 年 10 月 14 日,https:/ 年 12 月 9 日。视角进行报道、观察。这不仅意味着
9、在报道文本层面贴近百姓生活,从百姓视角、底层视角、人性视角讨论社会生活变化,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为他者的故事融入人文关怀,建构人类命运休戚与共的社会共识;而且诉诸于 VR、AR、XR、AI、5G 等技术,创造出虚实交融、身临其境的全新叙事空间,给受众带来实时、实景的虚拟在场沉浸式体验。以内视角为牵引,配合多维叙事视角,新闻媒体能够更好地创制契合全球化视野、在地化传播的融合新闻产品,方便海外受众了解党的二十大,“接地气”地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叙事主体方面,党的二十大报道体现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在报道题材的选取上注重重大主题与基层实践的同频共振,与普通居民村民、社区工作
10、者、医护人员、科研人员、中小企业主等对话,把“话筒”交给人民群众,让老百姓讲述自己的故事。党的二十大召开期间,新华日报 南方日报 四川日报 无锡日报开辟了“二十大时光”专栏,以基层干群为采访对象、报道基层反响的稿件占据了三分之一以上版面,相较于以往的重大主题报道有较大幅度增加,为唱响基层声音、体现基层作为提供了广阔的舞台。【4】新京报社推出系列策划报道我家门前,通过实地寻访,讲述了一系列百姓“家门前”的故事,生动可感、图文并茂,从细微处展现了社会新面貌。新华社推出“学习故事绘”特别策划复兴有我!,以习近平总书记接见或点赞过的新时代青年典型为主人公,展示近十年来各行各业青年代表人物的英雄事迹和精
11、神脉络,通过“时政新闻+漫画报道”的形式,融思想性、艺术性、教育性为一体,激励青少年受众奋发前行,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5】第6期 总第018期16海河传媒二十大报道研究叙事视角方面,党的二十大报道在内容创制上综合运用了全知视角、外视角和内视角,宏大叙事与微观切口相结合,既从全局视野客观展现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彰显主流价值观念,又通过小人物诠释大主题、小故事折射大时代,以小见大、由点带面,在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的激荡间唱响主旋律,上接“天线”、下接“地气”,避免曲高和寡。而在党的二十大报道全媒体呈现中,科技赋能让新闻作品的呈现形式更加丰富生动。内视角不仅意味着从受众的视角发现问题、讲述故事
12、,而且能够在技术的助力下,真正实现可知可感的第一视角“沉浸式传播”,增强新闻报道的贴近性、趣味性、人情味。天津海河传媒中心精心策划大型直播特别节目非凡十年,全景式呈现津沽大地在习近平总书记思想伟力引领下发生的深刻变革,同时创新采用虚拟现实和 AE 技术叠加的表现方式,带着观众完成一次多场景切换的沉浸式体验,在全国首次使用360 度全景演播室,实现多景区、多视角、虚拟现实相结合。【6】中国日报社推出中国这十年XR 创意视频,结合两位美籍记者在中国多年的生活工作经历,运用 XR 技术,让观众以第一视角沉浸式地感受中国过去十年在脱贫攻坚、经济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生态文明建设和大国外交等五个领域的发
13、展变化。二、叙事话语:智能化叙事技术,本体化叙事特征新闻叙事话语研究主要是对新闻叙事文本结构的分析,探讨新闻“怎么说”的问题,即是对新闻叙事技术的探讨。随着智能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融合报道呈现出虚拟化叙事话语范式的突出特征,并且反作用于新闻生产,引发技术与场景、深度媒介化与新闻伦理的讨论。按照媒介环境学派代表人物约书亚梅【6】北方网:天津海河传媒中心推出 大型直播特别节目,2022 年 9 月 30 日,http:/ 年 12 月 12 日。【7】国秋华、余蕾:消失与重构:智能化新闻生产的场景叙事,中国编辑,2020 年第 4 期,第 47 页。罗维茨的媒介情境论,新的传播媒介的引进和新技术的
14、广泛使用,可能重建更大范围的场景,消解“前台”和“后台”的边界,流动的、虚拟的社会交往逐渐取代稳定的、面对面的交往。【7】随着大数据、传感器、算法推荐、语音识别、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的不断引入,新闻生产日益智能化、移动化、可视化。媒介相融相生建构了全新的新闻叙事空间,多节点的共享叙事是数字化场景叙事的突出特点。以往由传者向受众的单向叙事逻辑被打破,时空边界的虚化与分离使得受众掌握了更多的话语能动性和参与性,传受关系不再单一、明确,以人为本的全新叙事逻辑兴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报、党刊、党台、党网等主流媒体必须紧跟时代,大胆运用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加快融合发展步伐,实现宣传效果的最大化和最
15、优化。”2014 年以来,融合报道开始逐渐扩大 AI、VR、AR 等技术在新闻生产和传播中的使用面。2016 年,新华网首次推出 VR 新闻栏目,开启虚拟现实“沉浸式传播”的全新新闻体验,带领受众实时探索新闻现场。智能化、虚拟化的融合新闻场景搭建了开放式的交互空间,受众自己即为叙事文本的一部分,参与到叙事话语的意义构建过程中。智能化叙事技术赋予受众超越视角层面的、更深刻的叙事话语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了本体化叙事的话语范式。在党的二十大报道全媒体呈现中,主流媒体和地方媒体牢牢把握技术趋势和传播规律,以科技赋能媒体深度融合,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元宇宙等前沿技术,创新媒体表现形式
16、,综合应用全景 VR、数据可视化、3D 建模、AI 绘画、卫星视频、CG(计算机动画)视频、XR(扩展现实)视频等形态多样的技术手段,制作了多款具有较强视觉冲击力、感染力和传播力的融媒产品,提升了新闻报道的科技感和互动体验。长城新17海河传媒2022年12月海河传媒二十大报道研究媒体集团推出了 AR 视频重新认识不平凡的一天 和创意视频 时空回响从这里向未来,通过 AR、三维、动漫技术的应用,再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的殷殷嘱托,实现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传播。【8】中国青年报的融媒作品【裸眼 3D】创新发展十年记忆创新性地将“裸眼 3D”与视频技术融合,“立体式”展现十年间中国震撼世界的创新发展成就,为观众带来一场具有较强沉浸感的视觉盛宴。该视频作品在中国青年报客户端首发后,总传播量突破 416 万。【9】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系列报道解码十年,首次融合使用卫星遥感、地理信息还原、航空测绘、倾斜摄影和三维建模等技术,以“卫星视角+大数据调查+新闻故事”的全新方式,用独到视角、独家数据、温暖故事呈现新时代十年的历史性成就,实现新闻性与艺术性有机统一。【10】智能化叙事技术已经融入了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