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0 2 2年1 2月第2 1卷第4期滁 州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J o u r n a l o fC h u z h o uP o l y t e c h n i cD e c.2 0 2 2V o l.2 1N o.4收稿日期:2 0 2 2-0 8-1 0作者简介:韩正非(1 9 9 9-),男,山东枣庄人,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 0 2 2级硕士研究生。对当代读经运动中读经学堂的反思 以阅读史为视角韩正非(安徽大学,安徽 合肥2 3 0 0 3 1)摘 要:全托寄宿制的读经学堂是当代读经运动催生出的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脱离义务教育体系的儿童以被动的姿态进入学堂学习生活。笔者
2、以阅读史为视角,具体从阅读主体、阅读空间、阅读文本和阅读行为四个方面展开论述,阐释读经学堂作为一个规训的空间,缺乏主体性的儿童在其中以机械的方式阅读经典文本是教育的退行,阅读的失格。关键词:读经学堂;阅读;儿童中图分类号:G 7 1 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6 7 1-5 9 9 3(2 0 2 2)0 4-0 0 6 4-0 4R e f l e c t i o n so nt h eS c h o o l o fR e a d i n gC l a s s i c s i nt h eC o n t e m p o r a r yM o v e m e n t o fR e a d
3、i n gS c r i p t u r e s:F r o m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o f r e a d i n gh i s t o r yHANZ h e n g f e i(A n h u iU n i v e r s i t y,H e f e i 2 3 0 0 3 1,C h i n a)A b s t r a c t:A sas p e c i a lf o r m o fe d u c a t i o ns p a w n e db yt h ec o n t e m p o r a r y m o v e m e n to fr e a d
4、i n gc l a s s i c s,t h es c h o o l e n r o l l s c h i l d r e nw h oh a v e l e f t t h e c o m p u l s o r ye d u c a t i o ns y s t e mi nap a s s i v e a t t i t u d e.F r o m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o fr e a d i n gh i s t o r y,t h ea u t h o re l a b o r a t e sf r o mf o u ra s p e c t s
5、:r e a d i n gs u b j e c t,r e a d i n gs p a c e,r e a d i n gt e x t a n dr e a d i n gb e h a v i o r,e x p l a i n i n gt h a ts c r i p t u r er e a d i n gs c h o o l i sad i s c i p l i n a r i a ns p a c e,i nw h i c hc h i l d r e nw h ol a c ks u b j e c t i v i t yr e a dc l a s s i c a
6、lt e x t si nam e c h a n i c a lw a y,w h i c hi sa c t u a l l yar e g r e s s i o no f e d u c a t i o na n dad i s q u a l i f i c a t i o no f r e a d i n g.K e yw o r d s:s c r i p t u r er e a d i n gs c h o o l;r e a d;c h i l d r e n 一、当代读经学堂背景及研究意义(一)当代读经运动及读经学堂的发展脉络当代读经运动发端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由时任台北
7、师范学院语文教育系讲师王财贵率先发起。1 9 9 4年,王财贵正式向社会倡导读经,此举立即获得大量拥趸,读经运动的影响也由台湾一隅扩展到全国。根据其创办的“文礼书院”的官方网站显示,迄今为止王财贵已在各地开展读经运动宣传讲座2 0 0 0余次1。1 9 9 5年,赵朴初、冰心、曹禺等九位文化名宿在第八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提出 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 的提案,以期通过建立古典幼年学校或古典班的形式来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2。在读经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之际,社会上以“国学班”“现代私塾”“读经学堂”等形式开办的培训机构也迎来了蓬勃发展。2 0 1 8-2 0 2 4年中国国学培训行业分析与投资
8、决策咨询报告 显示,全国经营范围包含国学教育的相关企业已达到4 0 0 0余家。这些培训机构的教育模式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非全日制的课外辅导,另一类是全托寄宿制教育。全托寄宿制模46式下的读经学堂所开设的课程剔除了语文、数学、英语等义务教育体系中的传统科目,而只开设国学经典科。并采取“包本”而不“解经”的教学方式,要求学生完整背诵经科书目,如四书五经、弟子规 女诫 等3。根据文礼书院讲师裴志广介绍,保守估计全国至少有5 0家学生在5 0人以上的读经学堂,王财贵“御定”的学堂如广东明德堂、北京千人行书院,招生的规模都在百人以上4。在读经热、国学热背景下催生出的读经学堂存在非法经营、违规办学等问题
9、,却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处于监管的灰色地带。2 0 1 9年3月3 6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 关于做好2 0 1 9年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各地要认真排查并严厉查处社会培训机构以“国学班”“读经班”“私塾”等形式替代义务教育的非法办学行为。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无正当理由未送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接受义务教育或造成辍学,情节严重或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5”读经学堂产业由此遭受重创。(二)当代读经运动的研究现状笔者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主题检索“读经运动”,搜到相关资料9 5篇。主题检索“读经学堂+现代私塾”,搜索到1 4 6篇文章。其中有1 0 0条
10、是以“教育理论和教育管理”“初等教育”为研究视角的教育学研究,如肖玲,成云 从现代“私塾教育”的特征谈当前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文以教育学为视角论述读经学堂教育的多元化的价值特征并指出学校教育体制存在的不足6。沈立 对当前儿童读经运动的反思 一文主要从中国传统教育、中国基础教育现状和教育哲学三方面分析儿童读经之现象,以期将此教育运动推进到持续健康发展的“经典教育阶段”7。刘晓东 儿童读经能否读出道德中国 从教育学的批判视角看待儿童读经问题,呼吁以新思想、新文化推动我国儿童教育的传统立场的变革。8(三)当以阅读史为视角研究读经学堂的意义在现代教育系统的背景之下,从九年义务教育培养体系进入学堂读经
11、的学生具有怎样的特点,他们为什么要进入学堂读经?他们的阅读的内容具体是什么,阅读方式是怎样的?这样的阅读行为对他们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当前相关研究多从初等教育、教育理论和教育管理等教育学领域和文化视角对读经运动进行讨论分析。鉴于此,本次研究以阅读史的研究视角为切入点,聚焦读经运动的读经学堂形象,改变以往对儿童读经运动在教育学上的研究路径,具体以阅读主体、阅读文本、阅读空间、阅读行为这四个方面为讨论内容,探究当代读经运动中读经学堂的意义、象征及影响。同时,对于补充读经运动的研究成果以及探索古典教育的发展方向有一定意义。二、从阅读史视角对读经学堂的分析阅读活动是一种人类的普遍行为,具有生理活动和心
12、理活动的双重性质。其要素包括谁在读、读什么、为什么读、何时读、何地读、怎样读以及读的结果和影响等,而这些要素也就成为阅读史研究的基本内容。从读经学堂的特点出发,笔者以阅读主体、阅读空间、阅读文本、阅读行为这四个要素为代表作为讨论对象,从而展开对读经学堂的阅读史研究。(一)读经学堂的阅读主体 缺乏主体性的孩童在被送去读经学堂学习的儿童在成绩、品行上与同龄人并无二致,而他们的家庭体现出了一定的相似性:读经学童们家境宽裕,这样才能够负担学堂的高昂学费。同时,家长也具有明显的特征,他们表现出了对传统文化、传统教育的信任。然而在信任的同时缺乏理性判断的能力,信任学堂培养“圣人大才”的宣传而将孩子送进避世
13、读经、效法古制的学堂中。从读者本身的特点而言,他们属于身体和心智发育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儿童是缺乏主体性的个体,在去学堂读经这一事件中难以发挥自主的行动和思考。相比处于无知状态中的孩童,父母的意志和意愿在儿童进学堂这一事件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他们是孩童行动的代理人和决策者,促使他们做出决策的本质在于:他们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概括性认识具体投射到了经典的阅读文本上,对传统文化的认可与让自己的孩子读经取得了认识和实践上的连贯性。然而这样的行为可看作一种伪实践,儿童真正承担了父母对阅读文本认识偏差的后果,以被动的姿态脱离了义务教育的体系,被投入到学堂教育之中。(二)读经学堂的阅读空间 规训的空间阅读的
14、地点在学堂中,学堂所具备的空间属性不可忽视。福柯对于空间概念的探究使其成为现代学术研究中的一个焦点。福柯指出现代社会56韩正非:对当代读经运动中读经学堂的反思 以阅读史为视角就是一个空间化的社会,权利和规训通过空间展现,空间也由此来统治和监管人。根据 新京报 的报道,有学堂设在深山之中,如“深圳凤凰山上开起了上百家读经学堂”。在河北承德山中的一所学堂里也有十余名学生,他们各有一间十平米的毛坯房,并且各占山头不许相互来往9。还有的学堂规定学生三年不准回家,完成不了背诵任务的学生要受铁戒尺的惩罚,学生在饭前要念感恩词,长年吃素,见到客人还要九十度鞠躬问好。这些严苛的规定都指向了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
15、是强化学堂的规训功能,重塑人们想象中的学堂威严的形象。如此种种是对古代教育空间和形制的僵硬模仿,是忽视历史发展规律的极端实践。此外还有一些读经学堂与正常学校的班级并无不同,然而旧式学堂所具有的封建、严肃的气息依旧被其承袭。“学堂”这一名称之下的教学空间相比于“班级”更加强化了它对于学生规训意味。如福柯的观点所指出的那样:“建筑本身无所谓压迫或解放,并无所谓控制或自由,相反,它随势而定,一个空间只有在被实践与操作时才起到压迫或解放作用”1 0。这些规定也确实将一个现代的“毛坯房”塑造成了一个压迫的“学堂”形象,在其中生活、学习的学生也成为了现代社会中规训教育的被试者。学堂空间在日常的实践中无不向
16、学生展示着它的权力,很难想象它采用强力手段塑造出来的学生符合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空间中的控制带来交流上的闭锁,交流上的闭锁导致精神上的封闭。现代社会的高度流动性要求人以更加开放灵活的态度进入生产和生活,而读经学堂的规训则是与其相背离的。空间就这样被有意识地用来锻造人、规训人,身处其中的学生在身体和精神上都成为了被空间权利所统治的人,并且几乎没有抵抗的能力。(三)读经学堂中的阅读文本 局限的经典文本读经学堂所开设的课程里没有数学、英语、自然等科目,学生学习的课本是 弟子规 大学 论语 孟子 等传统经典文本。首先需要厘清的关系是学堂开出的阅读文本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即这些文本能在多大程度上代表传统文化乃至优秀的传统文化?以由清李毓秀创作,贾存仁修订改编的 弟子规 为例 它几乎是所有学堂开出的必学篇目。弟子规 主要列举了为人子弟在家、外出、待人、接物、处世、求学时应有的礼仪规范,受到了清廷的高度重视和推广,被誉为“开蒙养正最上乘”的读物1 1。一方面,弟子规 中“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秉承了传统儒家思想中最广博的仁爱思想。另一方面,也包含着“苟擅为,子道亏号泣随,挞无怨”等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