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象似性”及其对翻译符号关...解释——以《庄子》翻译为例_陈吉荣.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411706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1.2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象似性”及其对翻译符号关...解释——以《庄子》翻译为例_陈吉荣.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象似性”及其对翻译符号关...解释——以《庄子》翻译为例_陈吉荣.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象似性”及其对翻译符号关...解释——以《庄子》翻译为例_陈吉荣.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象似性”及其对翻译符号关系的认知解释 以庄子翻译为例陈吉荣(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大连)提 要:“象似性”理论来源于皮尔斯的符号学,他对符号的三分法是基于诸如符号载体的表征与其所指对象之间的关系。雅各布森应用皮尔斯的符号学理论,将传统语言学关于非任意性关系的范围从语音拓展到词汇与句法。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象似性”又在当代认知语言学“现实与语言同构”的理解中不断得到深化。要理解“象似性”的特征与分类,须要结合相似性与隐喻进行整体的讨论。“象似性”表明语言具有理据性这一特征,因此它对翻译认知路径的解释具有突出的优势。通过对庄子的翻译分析,本文认为,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特征比较、关系比较相对容

2、易操作,但意义比较最难,因为前两者与关联度及相似性关系紧密,而后者则需要认知增量的参与。综上所述“象似性”理论将会给中国文学古籍翻译带来新的启发。关键词:象似性;特征;分类;翻译;符号关系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编码:(,),:;引言“象似性”()理论的提出突显人作为语言使用者的主观能动性。与语言的任意说不同,“象似性”表明认知、语言、文本之间具有不可割裂的关系,且都是来自人们对现实世界和周围事物的体验,包含人的认知加工与识解。“象似性”最早来源于符号学,在早期已经体现出语言的非任意性特征。随着认知语言学对“象似性”、年第 期总第 期 外语学刊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当代中国

3、文学英译与澳洲后汉学的形成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电子邮箱:隐喻、相似性等的探讨,“象似性”从多层面突显出语言形式基于人类的认知方式与概念结构,即语言的理据性是人类语言的属性、本质与发展的动因。“象似性”在描述基于体验性的语言实践与翻译的共性和差异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从而超出传统的语义观念论,为翻译的认知路径提供新的解释。本文将以“象似性”的理论来源为切入点,分析“象似性”的特征与类别;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古典文学庄子的翻译,探讨基于“象似性”来解释翻译符号关系的认知维度,以期为“象似性”视域下的中国古典文学翻译研究做出新的尝试。“象似性”的理论来源从词源学意义上来看,和 认为,“象似性”

4、这个术语来源于 一词,意思是图标、图示或图符,在认知语言学中将其翻译为“象似符”(,:)。皮尔斯在他的符号学理论中提到 个基本符号:象似符、标记符、代码符(:)。这种对符号的 分法是基于诸如符号载体的表征与其所指对象之间的关系。一般来看,象似符是基于象似的特征来指称客体,标记符是以现存的或者持续的关系为基础,代码符则基于惯例。此外,皮尔斯还区分象似符的 个分支。第一个分支是映象符:可以直观地表示其目标对象。例如,一座建筑的模型与这座建筑的实体之间就是一种映象的象似关系。第二个分支是拟象符:基于关系的相近程度来表示其目标对象。例如,趋势图可以表示商品数量的涨幅等。第三个分支是隐喻符:通过一个符号

5、对象涉及的范围去类比另一个符号对象的范围。例如,山脚的隐喻是基于人的脚作为身体的最低部分与山脚作为山的最低部分两者之间的相似性基础之上的(同上:)。作为一种交流的符号,人类的语言包含上述象似符的诸种特征,体现出“象似性”。研究者对“象似性”有两种解释:“狭义理解,临摹现实世界中的客体,相当于皮尔斯所说的映象符;广义理解,基本相当于通常所说的理据性。例如,意义与形式之间具有的对应关系”(王寅:)。换言之,“象似性”表明,语言形式基于人类的认知方式与概念结构。自索绪尔以来,一些语言学家讨论过“象似性”在语言符号中的作用问题。例如,叶斯柏森在他对声音代码符的研究中探索关于语言非任意性的问题(:);又

6、如,伯林格关注词汇的相似性问题(:)。在认知语言学问世之前,雅各布森引用皮尔斯的符号类型说,指出语言也具有“象似性”的非任意性质,即在句法、形态、语音等方面,形式和意义之间的“象似性”将其联系起来(,:)。可以说,第一个认识到皮尔斯符号学理论对语言学研究具有很大价值的人是雅各布森,他应用皮尔斯的符号学理论来解决有关语言符号性质的问题。雅各布森不仅将皮尔斯的符号学理论介绍到语言学界,还将传统语言学关于非任意性关系的范围从语音层面拓展到词汇与句法层面。通过应用皮尔斯的“象似性”三分法,特别是象似符,雅各布森在词法与句法领域的“象似性”研究中取得新进展。例如,他通过词汇比较程度的逐渐增强来分析词法的

7、“象似性”问题。他的研究表明,在英文中,从单词到其比较级和最高级的变化,实际上包含一个对词语所指称的渐变范围的“象似性”的投射(:)。雅各布森在分析关于句法“象似性”的问题时发现,句子的顺序与事件的发展顺序之间具有类似的特征(同上)。此外,“象似性”也适合解释格林伯格的语言普遍性问题(:)。世纪 年代以来,语言学的“功能类型学”范式进一步阐明这一观点。“功能类型学”的基本原则之一是,语言要适应所要反映的思想,就像身体须要适应环境一样。因此,“象似性”通常被认为是语言的主要结构原则。此外,由于与人的概念化思维高度类似,因此“象似性”语言结构被认为更易于保存、提取和交流。直到 世纪 年代,在西方学

8、界,雅各布森关于句法象似性的理论才被广泛接受。之后,关于“象似性”假设的各种语言研究蓬勃发展,特别是在词法与句法研究领域的发展尤为突出。大量文献集中讨论词汇、句法“象似性”的 个基本原则:衔接原则、毗邻原则、顺序原则。衔接原则指句子中或者语篇中语言符号之间的形式距离,由事物实际状态中表示的概念距离所决定;毗邻原则指句法结构包含一个主要元素(称为“先行符”或“操作符”)和一个或多个修饰元素(称为“修饰符”或“运算符”)。根据毗邻原则,修饰语应尽可能靠近其先行元素的位置,或在修饰语不止一个的情况下,修饰语的顺序倾向于反映其与先行元素的相关性,其中最相关的修饰语应放在最靠近先行元素的位置。顺序原则指

9、连贯话语中的从句顺序将倾向于与所描述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相对应。该原则不仅在语言结构直接反映事件顺序的情况下适用,而且适用于世界各类语言“主宾 年 陈吉荣“象似性”及其对翻译符号关系的认知解释 第 期谓、主谓宾、谓主宾”这 个基本的语言组成顺序中。雅各布森之后,语言“象似性”的研究得到持续的关注,相关论文收入(),(),和 ()等学者编辑的论文集中。关于“象似性”作为一种解释性的概念化研究,近年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逐步走向深入。从 年到 年,出版社出版了一系列有关“语言与文学中的象似性”研究图书,共计 本,不仅涉及语言学的“象似性”研究,也涉及文学中的“象似性”研究,以及近年来的多媒体与多模态

10、“象似性”研究。该丛书旨在为所有形式的言语交流中作为认知过程而普遍存在的“象似性”提供理据。特别是()关于“功能类型”句法研究的著作,突显语言主要由“象似性”概念支配这一观点。其他学者关于洪堡语言思想中的“象似性”研究以及诗歌语言中的“象似性”讨论,都能给读者很大的启发。当然,也有一些研究者对“象似性”研究提出建议,主要是关于“象似性”对语言符号及其象似性质的定义。有些学者认为,皮尔斯的“象似性”理论对符号的定义有些悖论意味。皮尔斯的理论指出两点,一是所有符号(包括象似的符号)由惯例决定;二是可以通过解释的途径将象似符与事物相关联。这意味着如果所有的符号都由惯例决定,那么在所有类型的符号中都普

11、遍存在常规性;与此同时,“象似性”中的符号又与其对象非常相似。这就引出一个问题:“象似性”在象似符号的功能中是否起作用。换言之,象似符号是否如其他任何符号一样来自于传统。对这个问题的解答促使学者进一步划分“象似性”的层级,例如一级“象似性”与二级“象似性”(:)。在一级“象似性”中,预设将两个事物作为表达和内容结合在一起,从而在两个符号概念之间获得“象似性”的感知。一级“象似性”直观体现于通过鉴别符号的类似性质建立起符号的功能。在二级“象似性”中,不局限于事物本身的形式符号,预设将表达形式与人的认知方式结合在一起,在符号与经验结构之间获得“象似性”的感知。二级“象似性”的划分使人们认识到,可能

12、在次要级别上也会涉及符号的“象似性”,以其作为在文本级别上增加额外意义的一种手段。其他学者还有关于“象似性”中符号关系的应用问题及语言中“象似性”与经济性的关系问题展开的讨论。在上述这些讨论中,语言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关系以及从概念化范畴看待语言的问题得到广泛的关注。“象似性”的特征与分类语言符号的“象似性”表明,语言形式不仅与客观现实相关,而且在很多方面还与人们的经验与体验、概念结构以及认知方式之间存在象似关系。“象似性”的特征“象似性”突出“象似符”的特征,因此要分析“象似性”的特征,我们要先了解皮尔斯对 的特征描述。皮尔斯用了 年的时间不断调整对 特征的描述,主要包括 个方面。()代表性:指

13、一种表现形式,即 与其对象之间的关系在品质上具有某些共性。换言之,是一种符号,因为与某物类似,所以可以代表后者。()相似性或类比性:象似符的第一个种类就是与话语主题具有相似性或类比性的映象符或拟象符。语言符号与所指事物之间存在理据关系,在这种情况下,符号就是一个象似符码。象似符通过类似于它的方式来表示其对象。()替代性。象似符的性质与属性,即“表现”,在皮尔斯的学术著作中被赋予相对一致的定义,以此为基础可以预见某种心理效应,从而使得由一种事物来代替或理解另一种事物成为可能。除代表性、类比性和替代性特征,“象似符”的 种分类之间还具有渐进的层级关系。用认知术语来说,“象似符”是指形式(结构)与意

14、义之间在抽象程度上的映射(,:),从具体的属性相似到抽象的关系隐喻。在本质上,隐喻是两个概念空间之间的映射,即从较少抽象的源空间到较多抽象的目标空间的模式(或系统)的投影(,:;:;:)。在皮尔斯对符号的 种分类中,从映象到拟象,从拟象到隐喻,符号对象链接的即时性在逐渐减少。同时,象似符可以涉及所有 个子类型,但根据语境可能其中一个或两个子类型会优先于其他子类型。象似符 个子类型之间的区别在于,抽象程度和常规性以及相似性不同特征的优势。综上所述,映象是基于一元的、简单的、感官的或模仿的相似性;拟象是基于二元的关系或结构的相似性;隐喻是基于三元的调解的代表性的相似性。因此,从映象到拟象,从拟象到

15、隐喻,抽象的程度逐步增加。上述象似符的几个特征体现出象似性的核心特征。此外,象似符还具有 个典型特征,第一个典型特征是多样性。和 认为,“象似性”表现为符号与内容之间自然的、非任意 年 陈吉荣“象似性”及其对翻译符号关系的认知解释 第 期性的关系,通常描述为相似或相象的多样的特征(,:)。“象似性”的主要特点是直接的或者自然的应对关系,包含符号的空间结构,符号与所表现的事物的内部结构,可体现于相近性、相似性、成分“象似性”以及转化性等多个方面。皮尔斯探讨关于符号的普遍科学,包含代码的、象似的还有其他类型的表现形式。随着计算机科学、认知科学、心理学、语言哲学的发展,“象似性”更多体现于语言代码的

16、表现形式。可以说,“象似性”是一种基本的表现类型,具有开放的性质,根据不同的学科,不同的使用者会体现出不同的特性。“象似性”的第二个典型特征是建构性。“象似性”的表现体系与语言有两个基本的特征,一是都决定一系列的建构原则(即语言句法的类比),每个既定系统中的表现都根据这些规则来建构;二是每个既定系统的表现依据这些规则与其内容相关。因此,语言具有理据性。将知识置于规则的体系,有助于解释人类使用“象似性”的表现模式、图示化的能力以及类比的语言能力。乔姆斯基曾区分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前者指认识的无意识方面,后者指问题中有意识的方面,有严密的规则模式,需要通过学习获取和建构。在人类对这些规则的建构过程中,语言符号的“象似性”逐渐突显。“象似性”的第三个典型特征是基于用法的特征。尽管基于系统的分析对理解“象似性”表现的基础结构非常必要,但它很少解释“象似性”是怎样以及为什么会进入到日常生活中。毕竟,符号不只是抽象规则的现实,因为符号在一定程度上是为实践的目的而创造的。不同的符号体系具有不同的特征,取决于不同的使用者和不同的使用方法,是后者使得符号在不同程度上适应这些目的。事实上,我们可以用“象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