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落叶归根也有期”:文化创伤、移民传说 与想象重构 331“落叶归根也有期”:文化创伤、移民传说与想象重构*洪洞大槐树传说的历史记忆研究Cultural Trauma,Migrant Legends and Imaginative Reconstructions A Study of the Historical Memory of the Legend of the Hongdong big locust tree杜恺健 蔺晨羿 吴一帆*Du Kaijian Lin Chenyi Wu Yifan摘 要:作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移民创伤事件,山西洪洞大槐树传说在全国各地特别是北方地区广
2、泛流传。后世的人们通过建构大槐树意象、书写民谣传说与史志族谱以及进行纪念仪式,将洪洞大槐树传说塑造成了共同体认的集体记忆。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有意打造想象中的故土,寻求共同的族群认同代际更迭下存续的寻根祭祖,反映了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土壤的“落叶归根”的传统。Abstract:As the most far-reaching migratory trauma in 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nation,the legend of the Hongdong big locust tree,Shanxi Province,has been widely circulate
3、d throughout the country,especially in the northern regions.By constructing the imagery of the tree,writing folklore and genealogy,and performing commemorative rituals,later generations have shaped the legend of Hongdong*基金项目:本研究系中国传媒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课程思政建设项目“华夏传播研究”(项目编号:JG22203)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杜恺健,男,厦门人,中国传
4、媒大学新闻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华夏传播、中国新闻传播史;蔺晨羿,男,德州人,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国际传播、华夏传播;吴一帆,女,临汾人,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华夏传播、计算传播。332 华夏传播研究(第十辑)big locust tree into a collective memory of community identity.In this process,people intentionally create an imaginary homeland,seek a common ethnic identity,and search for t
5、heir roots and pay homage to their ancestors under the change of generations,reflecting the tradition of“returning to ones roots”rooted in the soil of Chinese culture.关键词:洪洞大槐树;集体记忆;移民创伤;媒介建构;数字记忆Key word:Hongdong Dahuaishu Migrants;Collective Memory;Cultural Trauma;Historical Memory;Imaginary Recon
6、struction“物本乎天,人本乎祖”,认祖归根的思想风尚根植于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寻根祭祖”也是一代代中国人割舍不掉的思念。全国各地长期流传着洪洞大槐树的传说,“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这一民谣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作为中华根祖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山西洪洞每年吸引着 20 余万人前往寻根祭祖。尽管学术界对移民史实的研究仍存有困惑,但在现实社会中,歌谣传说的广泛流传、地方志等历史文字的浓墨重彩以及跨越千里的“寻根祭祖热”都反映出来,目前洪洞大槐树移民的传说故事已经在移民后代心中形成了稳定的集体记忆。这一历史创伤事件的集体记忆形成于历史长河之中,镌刻着广大中华民族共同的家园想象和族群认同
7、。目前,学术界对洪洞大槐树移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历史学和社会学方面,多为针对移民史实问题的考究、文化内涵的解读等,而对于这一事件集体记忆的建构及其原理却少有探讨。本文将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之上,对洪洞大槐树传说的集体记忆建构过程进行探赜。一、移民创伤:基于媒介建构的历史记忆(一)概念界定:集体记忆与历史记忆“集体记忆”(collective memory)的概念由哈布瓦赫(Maurice Halbwachs)于 1925 年首次明确提出。在他的论述中,记忆的集体框架是个体记忆的汇总,用以重建关于过去的意象。在哈布瓦赫的论述中,集体记忆不是一个既定的概念,也不是某种神秘的群体思想,而是一个社会建构的概
8、念。其明确性地提出了集体记忆的“群体性”和“建构性”与个人记忆不同,集体记忆为群体或社会所 法 莫里斯 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 71 页。法 莫里斯 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第 39 页。“落叶归根也有期”:文化创伤、移民传说与想象重构 333共同享有,且并不是客观存在,而是不断地进行建构。也就是说,集体记忆会依据当下的情境和需要不断地经历着重构。其他学者遵循着集体记忆的社会建构性,将集体记忆深入界定为社会记忆。保罗 康纳顿(Paul Connerton)将研究转向社会记忆的保存和传承,提出了传承和保持社会记忆的两种重要方式“纪念仪式”(com
9、memorative ceremonies)和“身体实践”(bodily practices)。扬 阿斯曼(Jan Assmann)也将集体记忆扩展到社会交往的层面,并提出了“文化记忆”这一概念,指代人类记忆的外在维度,强调仪式与文化的社会实践。此外,他指出建构并不是对过去历史纯粹的还原,“过去”本身并不能被完全保留,留存下来的只是其中为“社会在每一个时期中,借助这个时期的参照框架所能重构的”部分。对集体记忆和社会记忆进一步细分,哈布瓦赫提出了“历史记忆”,即“只能通过书写记录和其他类型的记录(比如照片)才能触及社会行动者,但是却能通过纪念活动、法定节日诸如此类的东西存续下来”的记忆类型。这一
10、定义实际上是对哈布瓦赫对集体记忆建构性和群体性的规范的确认,一定程度上指出了历史记忆区别于其他类型集体记忆的独特之处。随着集体记忆研究进入 21 世纪,王明珂从史学研究出发,以华夏民族起源与形成为例指出以社会所认定的“历史”形态呈现与流传“集体记忆”中,即是这一社会的历史记忆。他强调历史记忆的功能,即人们借此追溯社会群体的共同起源(起源记忆)及其历史流变,以诠释当前该社会人群各层次的认同与区分。按照王明珂的定义,山西洪洞大槐树的集体记忆讲述的是中华民族中许多族群共同起源的故事,“以神话、传说或被视为学术的历史与考古论述等形式流传”,是一种典型的历史记忆。从哈布瓦赫的观点来看,洪洞大槐树移民的历
11、史不是由个人回忆的,而是由人们书写的、聚合在一起共同回忆出来的,即过去是由各代社会机制存储和解释的。(二)理论视角:文化创伤与移民传说杰弗里 亚历山大(Jeffrey C.Alexander)认为,“当个人和群体觉得他们经历了可怕的事件,在群体意识上留下难以磨灭的痕迹,成为永久的记忆,根本且无可逆转地改变了他们的未来,文化创伤(cultural trauma)就发生了”。从概念界定 美 保罗 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年。德 扬 阿斯曼:文化记忆,金寿福、黄晓晨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年,第10 页。德 扬 阿斯曼:文化记忆,第 33 页。
12、法 莫里斯 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2002 年,第 42 页。王明珂:历史事实、历史记忆与历史心性,历史研究2001 年第 5 期。334 华夏传播研究(第十辑)中,我们可以发现,文化创伤是群体性的、是记忆层面的、是一种对群体造成了深刻影响的结果。此外,文化的必然是社会的,就必然是群体的:正如扬 阿斯曼的文化记忆,文化记忆是一种社会记忆,更是一种群体记忆;与之相似,文化创伤也是一种社会创伤,更是一种群体创伤。当群体对创伤进行重构、再现和努力的过程,产生了重要的纪念、仪式和国族认同重建,就形成了一种特定的集体创伤记忆。在过往的集体创伤记忆研究中,学界已经针对大屠杀等战争事件、恐怖主义袭击、自然灾
13、害和殖民等创伤事件展开了探讨。受限于移民的群体广度和社会影响力,尽管移民是一种典型的创伤事件,但对其创伤性的探讨局限于移民文学作品的创作与分析。目前,学界采用创伤视角对移民事件进行历史学、社会学的研究则少之又少。回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移民事件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数以百万计的移民饱受明朝政府压迫,被迫背井离乡,如此典型的创伤事件为何会缺乏对其创伤性的探讨?亚历山大在文化创伤理论中指出,事件本身不会创造集体创伤。事件并非本然具有创伤性质,创伤是社会中介的属性。这种属性可能会随着事件的展开而同步造成;它也可能在事件发生之前造成,成为一种预示,或是在事件完结之后,成为事后的重构。结合前文
14、对集体记忆的探讨,可以认为多数的集体记忆是由事后重构的。或者说,随着语境变迁,人们所建构的集体记忆也在发生变化,而大多数创伤事件已经成为历史事件。当元灭宋、清军入关发生后,彼时的汉人会涌现出诸如屈辱、抗争的记忆,但随着中华民族的大团结,目前多数汉族后人已经不再受到过去被征服历史的心理影响。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更加重视大槐树传说事件所带来的认同感、归属感,纪念仪式的经济交流和社会文化价值,可能是这一移民记忆创伤性减弱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亚历山大指出,有时候引发深刻创伤的事件实际根本没有发生。不过,这种想象的事件和真实发生的事件一样能够造成创伤。想象是再现过程的内在部分。想象从生活里抓取了刚萌发
15、的经验,李红涛,黄顺铭:“耻化”叙事与文化创伤的建构:人民日报南京大屠杀纪念文章(19492012)的内容分析,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 年第 1 期。曾艳钰:后“911”美国小说创伤叙事的功能及政治指向,当代外国文学2014 第 2 期。聂思宇:知乎社区“汶川大地震(2008)”话题下相关问答的集体记忆研究,新媒体研究2017 年第 19 期。裴怡静:创伤与记忆:民间化伪满历史叙事研究,吉林大学,2022 年。李美慧:创伤与想象:报纸中的都市上海 “传播与中国 复旦论坛”(2012)可沟通城市:理论建构与中国实践论文集,2012 年。胡铂,张慧敏,吴振军:严歌苓小说扶桑中的早期华人移民形象分析
16、以异域环境下的创伤性事件为切入点,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年第 2 期。池雷鸣:故土创伤与西方魅惑论加拿大新移民华文小说的“八十年代”,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 年第 5 期。“落叶归根也有期”:文化创伤、移民传说与想象重构 335借由联想、凝缩和美学创造等,加以形塑为某种特殊形状。无论指涉的是真实发生的事件,或是并未真实发生的事件,想象同样支撑了创伤的建构。周祥森指出,洪洞大槐树移民的原因之一可能是当时山西洪洞及周边地区发生了大地震,但这一创伤事件并没有留下深刻的历史记忆,这是很奇怪的现象。此外,国内学者特别是历史学学者们对许多洪洞大槐树的相关传说、族谱记载等都持有怀疑态度。(三)研究取向:历史记忆与媒介建构一如前文中所提及,哈布瓦赫提出的群体性和建构性特征近乎框定了集体记忆的研究框架,后来的学者大多延续其脉络进行研究。而近年来,高度互动、无远弗届、互为传受者的互联网环境下集体记忆的生产、传播和消费的过程、影响的关注,为集体记忆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传播学界也更广泛地进行集体记忆研究。实际上,“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媒介记忆是个体记忆的放大和拓展”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