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城市建筑 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2023.02bedroom arrangement,centralized setting of kitchen and bathroom system,and separation of public space,etc.are adopted.For the key technologies of structure,electrical,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HVAC,and facility components,etc.of the buildings,partial innovatio
2、n are adopted to adapt to the variable design,and BIM technology is adopted for management.Key words flexible adaptability;SI residence;multi children;aging;family structure新时期我国家庭结构将会发生新的变化。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 60 岁以上人口达 2.6 亿,占比18.7%,意味着我国已基本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这部分老年人口中大部分是健康且有行为自理能力的老年人,适合居家养老模式。另外,各因素交织下我国生育率持
3、续下跌。2020 年我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 1.3,中央及时调整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1,鼓励提高生育率,将带来多孩家庭结构的改变。同时多种外部因素交织,以往以换房来适应家庭结构改变的住房路线受信贷政策、限购与限售政策的影响,换房成本高昂。加之近年来房价快速上涨,居民购房负担较重,一线城市的房价收入比均达到 30 以上,制约了住户通过换房来适应家庭结构的改变。在未来,住户可能要面对同一套住房长周期使用的问题,住房的设计、建设、运营及相关政策也需要随之改变。在我国新时期多孩与老龄化的发展趋势下,可变多适性住宅以其良好的空间适应性能满足家庭结构的变化,同时也有建筑新技术的支撑
4、支持,将会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与社会需求,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因此,有必要重新梳理可变多适性住宅的设计理念、设计方法与关键技术,以更好地适应住宅发展的变化。摘要新时期,我国家庭结构呈现多孩与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同时外部政策收紧,未来同一套住房要满足住户长周期使用的需要。20 世纪发展起来的 SI 住宅能实现可变多适应性、长效使用的目标,其在新形势下需求增加。研究重新提出了可变多适性住宅的改进方案,首先在设计理念上分阶段改造,减少可变部分,降低技术难度,与建筑装配化、产业化相结合助力发展,并适当扩大套型面积以适应家庭结构;在设计方法中采用套型优化设计、卧室集约化布置、厨卫系统集中设置、公共空间分离等
5、具体措施;在建筑的结构、电气、给排水、暖通、设施部品等关键技术上局部创新以适应可变设计,并采用 BIM 技术进行管理。关键词可变多适性;SI 住宅;多孩;老龄化;家庭结构中图分类号TU241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本项目受 2022 江苏省研究生实践创新计划项目基金“SI住宅体系对于多孩家庭的适应性研究”(SJCX22_154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808365);中国建设教育协会教育教学科研课题(2021154)资助。DOI10.19892/ki.csjz.2023.02.20Abstract In the new period,Chinas family structure sho
6、w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multi-children and aging,while policies are tightening,and the same set of housing in the future needs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occupants in a long term.The SI housing developed in the last century can achieve the goal of variable multi-adaptability for long-term use,and
7、its demand background is enhanced in the new situation.The paper re-proposes the improvement scheme of flexible adaptive residence.Firstly,in terms of the design concept of phased variable transformation,it is proposed to reduce the variable part to reduce the technical difficulty,to combine with bu
8、ilding assembly and industrialization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and appropriately expand the set area to adapt to the family structure.In terms of the design method,specific measures,such as set optimization design,intensive 作者简介:韩文兵(1966-),男,总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住宅设计及住区规划、建筑规范及图审。费文洁(1973-),女
9、,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研究方向:住宅设计及住区规划、工程管理。通信作者:周曦(1980-),男,副教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研究方向: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城市更新。作者单位:1.江苏筑原建筑设计有限公司;2.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多孩与老龄化趋势下可变多适性住宅的再研究Further Study on Flexible Adaptive Residence under the Trend of Multi Children and Aging韩文兵1 费文洁1 周 曦2 叶 帆2Han Wenbing1,Fei Wenjie1,Zhou Xi2,Ye Fan267 2023.02/Ar
10、chitectural Design and Theory 建筑设计理论1 可变多适性住宅的发展历史与相关研究1.1可变多适性 SI 住宅的概念SI 住宅是指住宅建筑的承重骨架具有高耐久性且固定不变,而住宅内各分隔则是灵活可变的,能根据住户的要求进行变化2。“S”表示建筑的支撑体、结构体、控制体(support、skeleton、controller);“I”表示填充体(infill)。SI 住宅体系通过模数化来实现支撑体 S 与填充体 I 的协作,以实现住宅建筑长效使用和多适性的平衡。SI 住宅具有诸多优点:对使用的适应性强、建筑耐久性长、住户参与度高、工业化程度高等。1.2可变多适性住宅的
11、发展历史SI 住宅理论始于战后大规模住宅建设中,勒 柯布西耶(Le Corbusier)于 1914 年提出了“多米诺住宅结构体系”,1952 年在其基础上发展出的“酒架理论”对 SI 建筑理论有深远的影响。1961 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哈布瑞根(J NHabraken)建立了SAR建筑研究机构(Stichting Architecture Research),专门从事 SI 住宅体系的研究和设计实践工作。20 世纪 70 年代,SI 住宅理论传入日本,于 20 世纪 90 年代形成 KSI 住宅理论体系(K 指日本的“都市再生机构”),经过多年研究和实践,获得了政府和民众的普遍认同,是“1
12、00 年住宅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同时期在西方国家,如荷兰、芬兰等,建成大量获得民众好评的 SI 住宅项目,形成了如 OB、S/I、生长型住宅、支撑体系等适应不同国情的理论体系和项目实践4。20 世纪 80 年代,东南大学鲍家声教授将 SI 住宅概念引入国内,形成 CSI 住宅(“C”即“China 的缩写),并以 CSI 住宅理论为指导,于 1984 年建成了无锡惠峰新村,这是中国CSI 住宅的首次实践5。中国近些年来 SI 住宅建筑体系发展很快,产业日趋成熟。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提出 DIY(do it yourself)自助填充体构件体系,通过工业生产实现各类部品的标准化,从而
13、达到填充体部品之间、填充与支撑体部品之间的兼容性。2010 年,济南市住宅产业化发展中心展出了 CSI 住宅并在工程中推广。万科地产近年来也致力于 CSI 住宅的开发中,形成 VSI 住宅。最近较有代表性的是北京雅世合金公寓项目6,是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设计完成的中日技术集成型住宅示范案例之一。2 住房发展趋势对可变多适性住宅的影响2.1前期商品化下可变多适性住宅的局限性虽然 SI 住宅体系显示出很多优势,但是在我国住宅建设中未能成为主导体系。原因一是建造方式技术要求过高、经济代价大。如 日 本 1993 年 按 SI 住 宅 理 论 建 设 的 实 验 集
14、合 住 宅NEXT 217,为了实现住宅内完全自由分隔,厨卫设施可以随意增减,技术上采用了大跨度厚板结构、架空地板、集成吊顶、集中管束、整体厨卫等高度工业化的技术措施。这在我国早期住宅建设中很难做到。原因二是住户可通过换房来适应使用需求改变。各地长期对住宅售卖的限制很少,信贷税收负担较轻。SI 住宅虽然能通过改变室内布局来适应家庭需求改变,但是总空间面积不能增加,且改建要支出一笔不菲的费用。居民更倾向于“卖小换大”,或者增购二套住宅。2.2 住房使用周期拉长对可变多适性需求提高在“房住不炒”政策指导下,未来住房的换购频率将大幅下降。因此,未来一套住房有可能要适应一个家庭从结婚组建、生育抚养、夫
15、妻居家到居家养老的长周期使用。但是从住房使用需求来看,养育多孩与居家养老是完全矛盾的:从家庭结构来看,多孩阶段往往三代同堂,人口数量多,居家养老阶段代际数简单,人口减少;从厅室数量来看,多孩阶段需要多房间数量以适应多人口结构,而老龄化家庭人口数量少,并不需要很多房间;从厅室空间来看,多孩阶段可以接受小面积居室,而居家养老阶段则要求面积大、障碍少的空间;从卫浴系统来看,多孩阶段更看重数量多、功能独立,居家养老阶段则需要无障碍使用;另外在辅助空间、设备设施等方面,多孩阶段和居家养老阶段也有很多不同要求。因此,以一套固定的住宅来适应家庭长使用周期存在一定困难,而可变多适性住宅的适应性则能满足这一需求
16、。3 新形势下可变多适性住宅的设计理念3.1结合使用需求阶段性改造,降低可变性要求之前各国设计建造的 SI 住宅往往为实现不同住户的个性化要求而设计的,因此住宅空间高度可变:住宅内部分隔要实现完全自由分隔,厨卫设施可以随意增减等。与此相适应的是高技术难度、高造价、高管理要求。从中国家庭结构变化来看,高度可变既无需求,又增加难度,无形中阻碍了可变多适性住宅的推广实施。在住宅使用周期中,除了阶段组建家庭期时间较短外,阶段幼儿哺育期、儿童成长期、夫妇居家期、居家养老期每个阶段的时间都有十多年,周期较为接近。从原 SI住宅体系的各系统更换周期来看,支撑结构 S(skeleton)全寿命周期 50 年;公共部分、外围护部分维修翻新周期25 年;装修及内部填充部分 I(infill)改造周期 1015 年;设备设施老化更换周期 710 年,各组成系统分级分离,有序替换8。家庭使用周期变化与可变系统周期性更换接近,可以将可变改造与日常维护翻新结合起来进行,并不会明显地增加负担(见图 1)。3.2与装配式、产业化相结合助力可变多适性住宅实施装配式建筑是指在工厂加工制作好建筑部品(如楼板、墙板、楼梯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