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85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第39卷)2023年第1期 Journal of Yuxi Normal University Vol.39 No.1 Jan.2023方国瑜云南汉族移民史研究述评张体红(中共大理市委党校,云南 大理 671000)关键词方国瑜;云南;汉族;移民史研究;述评摘 要方国瑜先生作为云南地方史、民族史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在诸多学术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方先生以“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理论为指导,在史料的搜集与整理、云南汉族移民史的框架体系、云南汉族移民概况、汉文化对云南的影响、南中大姓等方面的研究作出了开创性贡献,为云南汉族移民史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方先生的上述贡献对于
2、中国移民史、中国民族史的研究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中图分类号 K2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9506(2023)01-0085-07方国瑜先生是我国的著名历史学家、音韵学家、教育学家,被誉为“南中泰斗,滇史巨擘”,他在民族史、云南地方史、西南历史地理、音韵学等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其研究成果以及学术精神是留给后人的宝贵遗产,对后世影响深远。因此,许多前辈学者对方国瑜先生在各个领域的成就以及学术人品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其族别史、南诏大理国史、边疆史地、学术人品等方面。然纵观前人研究,关于方国瑜先生的云南汉族移民史研究,目前只有戴辉的方国瑜的云南民族史研究述评有所论及,且未
3、展开。因此,本文拟对方国瑜先生在云南汉族移民史研究作出的贡献作一述评。一、关于云南汉族移民史的史料问题云南地处西南边陲,被历代史家视为“别种殊域”,因而在汉文典籍中,关于云南的史料,尤其是云南汉族移民的史料可谓凤毛麟角。在有限的史料中,有些史料又经辗转传抄,不免存在诸多错误。但方先生不畏艰辛,将云南汉族移民史的史料搜集殆尽、辨伪存真,为云南汉族移民史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史料基础。作者简介 张体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历史学。参见:方福祺.方国瑜教授的治学之路 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4);潘先林.方国瑜先生与彝族史研究 J.史学史研究,2003(3);杨文辉.方国瑜和南
4、诏大理史研究 J.学术探索,2003(5);林超民.整体性:方国瑜的理论贡献 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赵启燕.方国瑜先生对白族历史文化研究的杰出贡献以白族的起源和形成问题的研究为中心 C/林超民.方国瑜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文集.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3;娄贵品.方国瑜与中国西南边疆研究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和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方国瑜先生与纳西历史文化研究 J.文山学院学报,2014(2);潘先林,谭世圆.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是现代中华民族建设与认同的基石方国瑜论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研究之一 J.思想战线,2019(2);王国梁.中国著名纳西
5、族历史学家方国瑜对西南历史地理研究的贡献 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9(4);丁存金.方国瑜先生与傣族史研究 J.中国边疆学,2020(2).戴辉.方国瑜的云南民族史研究述评 J.安徽史学,2010(3).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86 1.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史料是史学研究的基础,方国瑜先生的史学研究自始至终遵循着这一原则。在云南地方史研究中,关于云南汉族移民的资料很少,大都分散于各类史集中,而且许多资料,还都是在战争过程中附带提到的片段,搜集整理极其不易。但方先生仍然不辞辛劳,搜集整理了云南汉族移民史的许多史料,并以史料为基础,对云南汉族移民史进行研究。针对汉晋时期云南汉族移民史料较少的情况,方先生旁
6、征博引,运用多种史料进行云南汉族移民史研究。如仅在论述汉晋时期云南汉族移民史,方先生就运用了 40 余种史料。主要有正史类:史记 汉书 后汉书 续汉书 三国志 晋书 宋书 南齐书 隋书 新唐书 旧唐书;地理志及地方志类:水经 华阳国志 云南志 舆地纪胜 安南志略、万历云南通志、天启滇志、乾隆沾益州志 黔书、道光广南通志 云南通志、道宣释迦方志 滇南新语 滇考;碑刻类:爨龙颜碑 益州太守碑 爨宝子碑 南诏德化碑 王仁求碑 李元礼碑 隶释;其他史料:淮南子高僧传资治通鉴通典东观汉纪北堂书钞太平御览十六国春秋汉晋春秋曲江集 葵巳类稿等。这些史料既有文献资料,又有文物资料;既有国内资料,又有国外资料;
7、既有史志,又有诗文集。这足见方先生的史学功底以及对史料的重视。针对汉文学在云南的传播缺乏史料的状况,方先生另辟蹊径,从民间传说、文学作品和碑刻资料中分析研究。方先生根据干宝搜神记中记载的益州之西、云南之东,用纸、笔、墨去黄公祠求神的传说,认为“用纸、笔、墨去求神,很可能是为了祈求功名腾达,由于南中大姓有祈祷功名的传说,而臆造出这样的故事,是可能的”。并且景泰云南图经志书中“王羲之砚池,立祠于上以祀之”的记载,与干宝搜神记类似,二者都是为了功名而求神。因此,方先生认为“建立王羲之祠可能在元代以前,科举之谜,古今同然,在晋时期南中有黄石公传说,是可能的”。方先生对后汉书西南夷笮都列传记载的白狼王与
8、田恭合撰的“诗三章”,即远夷乐德歌 远夷慕德歌 远夷怀德歌进行分析,并引李贤注“东观汉记载其歌,并载夷人本语,并重译训诂为华言,今范史所载者是也。今录东观夷言以为此注也”,认为“从夷言语汉语的对照,显然是先作汉语歌辞,以夷言对字译注,所以诗歌汉语夷言掺杂成文”。可见,“由于汉文学的广泛传播,也有掺和在本民族语言中,通过翻译写成辞章的”。方先生从现存碑刻以及史料中所载的碑刻,以孟孝琚碑中“十二相随,受韩诗,兼通孝经二卷,博览(下缺)”为依据,结合华阳国志文齐传华阳国志南中志以及赵明诚金石录卷十八汉周公礼殿记中的记载,认为“在公元开始的那几年里,云南已传播儒学”。而从写成文章的石刻来看,有孟孝琚碑
9、 爨宝子碑 爨龙颜碑及陆良的祥光碑、晋宁出土的晋碑、曲靖的爨琛碑、沾益的毛辨别碑、陆良的爨云碑 益州太守碑 西爨王碑等,有的虽已残缺,甚至不知是否存在,但是“从所见的石刻文字来看,汉文学的成就是很高的,也可以想见那时云南汉文方国瑜.方国瑜文集:第一辑 M.林超民,编.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522.(明)陈文,王谷.(景泰)云南图经志书 M/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续修四库全书:第 681 册:史部:地理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方国瑜.方国瑜文集:第一辑 M.林超民,编.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522.方国瑜.方国瑜文集:第一辑 M.林超民,编.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
10、01:525.方国瑜.方国瑜文集:第一辑 M.林超民,编.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524.方国瑜.方国瑜文集:第一辑 M.林超民,编.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519.方国瑜.方国瑜文集:第一辑 M.林超民,编.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520.87 张体红:方国瑜云南汉族移民史研究述评学的水平相当高”。从民间传说、文学作品和碑刻中寻找史料,这种方法为云南汉族移民史史料的搜集整理提供了新的路径。这对民族史研究、云南地方史研究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而方先生这一“蹊径”的辟出,实际上与其多年的史学积淀以及其早年从事语言学、音韵学的研究是分不开的。2.对史料的辨伪存真方国瑜先生认为
11、:“因历史陈迹(文字记载与实物),存在甚少,其存者大都出自统治阶级之手,歪曲、捏造者逐处有之,考订鉴别非易事。”因此,对所得历史资料“必须严格批判,阐明真实历史,为史料之迫切任务”。可见,方先生对史料的去伪存真、勘定讹误极为重视。而在云南汉族移民史研究中,方先生也始终践行着这一原则。关于云南有汉学的时间问题。方先生通过反复对比各种史料,对许多附会、不实的史料考订鉴别后,认为:“汉武帝开始经略西南时期,云南已有汉学,是出于附会,并没有这些事实。”如万历云南通志引用太平御览之说:“张叔,叶榆人,天资颖出,过目成诵。俗不知书,叔每疾之,思变其俗。元狩间(公元前一二二至一一七年),闻司马相如至若水造梁
12、,遂负笈往从之,授经归教乡人。”但方先生通过查阅,发现太平御览中并无此文。方先生又征引汉书文翁传 华阳国志蜀志中相关史料,认为文翁为蜀郡太守时,曾派遣张叔等十多人到京师求学,学成后任教于乡里。万历云南通志中的叶榆张叔实际上是套取蜀郡张叔虚构的,后来滇略 滇考 滇云历年传 滇系这些书都以万历云南通志为依据,而且道光云南通志又以为蜀郡张叔就是云南人,因此,关于张叔是云南人,乃是前人“杂揉旧说,实不可信”。又如关于唐朝著名诗人雍陶曾被俘虏至南诏,因前人没有审视雍陶、贾岛的诗作,误认为贾岛也曾到云南。方先生根据雍陶所作哀蜀人为蛮俘虏诗五章,以及其送裴璋还蜀因亦怀归中“自为千里别,已送几人归”句,认为“
13、裴璋亦被俘之一人,因得还。雍陶作诗寄意,后雍陶亦得还蜀”。而后贾岛作送雍陶入蜀诗,方先生疑其中“送”为“闻”字之误,因为贾岛未曾至云南,当时贾岛在长安。听说雍陶到蜀才作此诗。后来,雍陶到长安,贾岛作喜雍陶至,诗中有“鸟度剑门静,蛮归泸水空”句,即自云南经成都至长安之路程。但在万历云南通志卷十云南府却记载了贾岛和雍陶曾流寓至此。方先生认为这实际上是“送雍陶入蜀诗句而误”。准确地说应是“雍陶为大理府流寓,而贾岛则未曾至云南”。二、关于云南汉族移民史的若干重要论述方国瑜先生作为云南地方史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开创了诸多领域的研究,形成了许多重要论述,对民族史和云南地方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汉族移民史作为
14、方先生云南地方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有诸多精辟的重要论述。方国瑜.方国瑜文集:第一辑 M.林超民,编.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522-523.方国瑜.云南史料目录概说:弁言 M.北京:中华书局,1984:4.方国瑜.云南史料目录概说:略例 M.北京:中华书局,1984:4.方国瑜.方国瑜文集:第一辑 M.林超民,编.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518.方国瑜.方国瑜文集:第一辑 M.林超民,编.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517.方国瑜.方国瑜文集:第一辑 M.林超民,编.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517.方国瑜.方国瑜文集:第二辑 M.林超民,编.昆明:云南教育出
15、版社,2001:94.方国瑜.方国瑜文集:第二辑 M.林超民,编.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95.方国瑜.方国瑜文集:第二辑 M.林超民,编.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95.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88 首先,关于云南汉族移民的原因。方先生在对有限的史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各个时期云南的汉族移民原因进行了分析论述。如方先生认为,汉晋时期汉族移民的出现,主要有战争流散不归、躲避灾害被迫而来、巩固封建统治与屯田戍守等三个原因。正是因为屯守、兵争、避难、流窜、被俘,以及可能的其他情形,有不少的汉族人民迁徙到云南来安家立业,人口逐渐增加。而在论及唐宋汉族移民原因时,方先生认为“主要是由于战争被地
16、方势力俘掠而来不得归去”。唐宋时期,南诏、大理政权与中央王朝时常处于对峙的局面,其与中原王朝不可避免发生争执,比如南诏袭扰嶲州、西川、安南邕管等地时就俘虏了许多汉人。而在洱海区,因战争汉族人口被俘虏的,以天宝战事数量最多。虽然各个时期汉族移民的原因有所差异,但是总体而言,“汉族移民到边远区域,是随着封建统治势力的发展而来的”。其次,关于云南汉族移民的分布。方先生认为汉晋时期云南的汉族移民主要分布在滇东地区,唐宋时期主要在洱海地区,元明清时期则进一步渗透到坝区边缘与山区腹地。各个时期的分布格局之所以有差异,是由于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统治者的势力等因素造成的。比如唐宋时期汉族移民主要分布在洱海地区,主要是因为这一时期云南的统治中心在洱海一带,南诏、大理时俘虏的汉人主要为当权的奴隶主服务。而明清时期汉族移民之所以能够渗透到坝区边缘与山区腹地,则主要是因为这一时期经济社会水平得到较快发展,中原王朝为巩固其统治,实行了改土归流以及大规模的移民屯垦政策。其三,关于汉族移民对云南的影响。方先生认为:“汉族人民由于封建统治关系,不断的、多量的迁徙到云南来。移民来了以后,当然与原居住着的人民发生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