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年 月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卷第 期 ():引用格式:鄢一龙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历史回顾与战略构想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历史回顾与战略构想鄢一龙(清华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北京)摘 要:首先从历史回顾和战略构想角度对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进行了分析,提出中国参与国际大循环的、版本,从资源品输出国向全球生产制造中心转变的经济发展历程,双循环格局将推动中国未来向全球中高端生产制造中心、全球创新中心、全球市场中心与全球金融中心迈进。其次分析了在全球环境不确定性上升、逆全球化趋势与中西竞争摩擦加剧背景下,传统
2、国际循环模式面临产业转移回流、贸易依存度降低的危机和中国在国际循环中角色与定位转型升级的新机。最后,阐释了推动构建“双循环”新格局就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的发展内涵和战略深意,应积极扩大内需,把握第四次产业革命机遇,构建内外联通走廊,使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联动发展。关键词: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国内大循环;对外开放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年,中共中央首次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求:“必须强化国内大循环的主导作用,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
3、,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共进。”年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新发展格局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是封闭的国内单循环;是以全国统一大市场基础上的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是各地都搞自我小循环。”那么,该如何进一步理解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笔者将从历史回顾和战略构想角度对其进行分析。一、内循环为主的经济传统(一)“内向爆炸”的传统经济中华文明是一个内向化发展的文明。不同于西方在地中海盆地孕育出来的海洋文明,中华文明是在一个内陆发展起来的大陆文明,辛勤的农收稿日期: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共产党如何运用五年规划
4、治国理政研究()作者简介:鄢一龙,副教授,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副院长,主要从事五年规划及中国道路、制度与战略研究,:。业耕种是中国养活不断增长的人口的主要途径,费正清将这种不同于西方的发展模式称为“内向爆炸”。中国几千年的传统经济总体上都是以内循环为主的经济体系。中国很早就实现了大一统,加上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物产丰富,使其构成了一个自我循环的生产体系与内部市场,而外部的朝贡与贸易只是这一内循环体系的补充。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传统内循环经济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一个有力证明就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在中国。唐宪宗年间就开始使用“飞钱”,“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
5、,合券乃取之,号飞钱”(新唐书食货志)。纸质“飞钱”省去了长途贸易中金属货币远途流转的不便,但它还不是真正的纸币,而是异地汇兑的信用凭证。北宋时期发源于四川的“交子”,原先也是民间的异地兑现票据,后来民间“私以交子为市”,具有了以民间信用为基础的货币功能,最后收由国家发行“官交子”,以国家信用为基础,成为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与信用货币。这比欧洲开始使用纸币早了六百多年。世纪,马可波罗到中国旅行时第一次看到了纸币,并为之震惊,称其为“炼金术”。马可波罗的记载对西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科斯说,他就是从马可波罗游记中了解到中国使用纸币远早于西方,这些记录使他认识到早在西方世界崛起之前,中国就取得过巨大的
6、成就。此外,据有关研究估计,在 世纪之前,中国人口预期寿命普遍高于西北欧同类人群。世纪,中国成年人人均摄入卡路里为 千卡左右,远高于布罗代尔对于欧洲“大城市民众”的估计。农业是整个经济的基础。商君书核心思想就是要将农战作为国家富强的基础,“百人农、一人居者王,十人农、一人居者强,半农半居者危,故治国者欲民者之农也”。历代统治者都以重农劝耕作为治国之本,农村是生产中心,城市是手工业和商业中心,在生产能力有余地的情况下才进行对外贸易,这种依靠农业、制造业、贸易的财富增长方式被亚当斯密称之为自然的增长方式。对外贸易是和朝贡体系结合在一起的,原本就是对于国际政治和内循环经济的补充。年,乾隆拒绝英王乔治
7、三世提出贸易请求的回诏中的“天朝抚有四海奇珍异宝,并不贵重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并提出要对英王额外赏赐,以回报其派遣使团远道而来祝寿的诚意。其实,这并非只是颟顸自大之语,所体现的不过是传统中华帝国内自足、外怀柔的历史常态,当时乾隆君臣没有意识到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已经在遥远的西方发生,他们所熟悉的朝贡体系正被另一个他们所不熟悉的新世界体系所取代。中国以内循环为主的传统经济与欧洲许多国家外向化的发展方式不同。亚当斯密认为,财富发展的自然顺序在许多欧洲国家中被颠倒了,在欧洲某些城市中,对外商贸对象主要是精细的制造业。罗马帝国衰弱后,欧洲的农业发展受到抑制,而城市则借助贸易逐渐
8、变得富裕,并发展起自身 的 制 造 业,反 过 来 又 推 动 了 乡 村 的 改良。而地理大发现以来,世界日益变成一个整体,欧洲开始通过大规模海外殖民和扩张掠夺资源,开辟新的国际贸易航路,从而创造了一个世界经济体系,促进了本国工业革命的蓬勃发展。中华传统内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使得中国农耕文明更为和平,将生存的基点放在自身农业发展上,不依靠对外掠夺,也使得中华文明更有韧性。同时,这也使得中国的经济发展出现了黄宗智所说的“内卷化”问题。中国的传统农业总体上是通过精耕细作实现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生产率在一定水平上长期处于均衡状态,农业产量的提高被人口增长所抵消。吴慧认为,两千多年来土地生产率是缓慢上
9、升的,在清朝中期达到高峰,亩产量为 斤,与战国末期相比仅上升了,清代中叶以后大幅增长的人口,主要通过开荒耕种来养活,劳动生产率几乎没有提高。(二)独立完整的内循环经济体系建设新中国成立以来,在面对西方封锁以及中苏科斯在 财经 年会上发表的视频致辞。(参见王宁对科斯的访谈,:)交恶后在国际上被孤立的局面,中国发展出独立自主基础上经济建设的传统,形成了独立完整的经济内循环体系。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工业的基本状况正如毛泽东同志说的“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工业生产方式也是非常落后。但经过短短不到三十年的时间,中国已由一个工业上异常落后的国家,成为工业门类齐全、各种工业品都
10、具有较强生产能力的国家。不但生产资料、工业品产量大幅提高,年原煤、原油、发电量、粗钢、水泥的产量分别为 年的 倍、倍、倍、倍、倍,而且各种现代的轻重工业品都能生产,到 年,我国年生产彩电 万台、空调 万台、洗衣机 万台、电冰箱 万台。一是工业体系结构变得更加现代。年,中国工业主要是传统工业,纺织工业、食品工业占据了半壁江山,而到 年,“现代工业”的比重已经达到了六成。年,世界银行考察中国经济发展情况的代表团在报告中写道:“几乎整个现代工业体系已经建成虽然在许多方面中国的产业结构仍然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类似,但其机械和冶金产品的比重并不比工业化的市场经济体小多少。”二是中国将工业化重心放在重工业与生
11、产资料上,使得工业体系更具强健筋骨。年,重工业产值比重达到了 ,比 年提高了(见图)。此外,资源勘探事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国家从无到有建立了国防工业。图 年与 年国民经济工业化程度比较 注:资料来源于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工业统计年鉴 年以及王绍光国企与工业化,)相关统计数据。三是建立起了工业化的基础设施体系,公路、铁路、输油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都趋于完善。此外,通过调整产业布局,将原来集中在沿海少数城市的工业化延伸到中国广阔的内地与农村。建设时期的中国经济内循环体系,不但是整个国内的大循环,出于备战需要,我们还提出各区域推动形成内循环体系。“四五”计划提出要形成区域协作大循环,将全国划
12、分成 个经济协作区,建立各有特点、不同水平、工业农业协调发展的经济体系,要求做到各自为战、大力协同。二战后,苏联曾主导建立了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大循环,目的是形成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产业分工体系,体系内的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可以取长补短,集中力量发展自身优势产业,并购买到自身不生产的产品,从而实现工业发展的“专业化和协作化”;此外,还成立了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互助合作委员会(即“经互会”),来协调社会主义各国的经济合作、产业分工和贸易关系。我国领导人从自身国情条件出发,认为中国是独立自主的大国,资源丰富、人口众多,需要也能够形成一个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因此并未加入这一经济大循环体系,只
13、是作为经互会的观察员国,从而保证了自身经济发展的独立自主性。这一决策今天看来,更显示出其深远意义。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与国民经济体系是改革开放后中国能够实现非依附性发展的基础,是中国能够成长为世界工厂的基础,也是今天我们能够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经济体制的基础。而一些前社会主义国家,按照社会主义国家阵营内部的工业化分工,在苏联解体后,他们的工业化基础也被摧毁,经济发展遇到了极大困难。例如,白俄罗斯在苏联时期是工业发达国家,工业总产值占社会总产值的 以上,有 多个工业部门,个大型工厂企业,随着苏联解体,基于苏联分工的畸形产业结构弱点也暴露出来,工业中军工比重达到了,随后工业连续 年衰退,工业产值下
14、降了。根据媒体报道,年 月,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视察明斯克市一家摩托车工厂,该厂生产“明斯克牌”国产摩托车,但是在卢卡申科追问下,才发现这款摩托车只是国产化设计、组装,而几乎所有零部件都是从中国进口,他很不高兴地说不能再容忍这样的情况,一定要提高国产化率。二、积极参与国际大循环(一)参与国际循环:资源品输出地历史上,中国一度是世界上重要的制成品出口中心。弗兰克认为,明代中国实际上垄断着全球瓷器市场,的瓷器出口是输往亚洲的,其中输往日本;输往欧洲的瓷器在数量上仅占,但都是优质品,其价值高达中国瓷器出口总额的。制成品出口顺差,使来自美洲的白银不断流入中国。随着西方国家工业革命的发生,中国制造业逐渐
15、落伍,成为一个以输出自然资源品为主的国家。近代以来,中国主要以自然资源品出口国身份加入世界贸易循环中。年,丝与茶占总出口的,到 世纪初,中国出口的大部分商品仍然是自然资源品,后来增加了大豆和大豆制品,铁矿石和煤炭主要出口到日本,以及日本在华棉纱厂生产的棉纱。孙中山先生曾经在他的实业计划中提出一个宏伟的中国开发建设计划,并邀请欧美强国投资中国,但是西方国家对于建设中国本身不感兴趣,他们感兴趣的是中国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庞大的市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虽然已经逐步具有较为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但是参与国际循环的能力仍然较弱。年,进出口总额仅 亿美元,年为 亿美元,其中出口额只有 亿美元。而且,中国参与
16、国际循环主要依靠资源品。苏联曾经向中国提出过两个要求:一是要在中国建立一个橡胶生产基地,后来毛泽东同意在海南建立这样一个基地;二是从中国引入劳动力人口参加西伯利亚的开发,被毛泽东拒绝了。可以看出当时中国在苏联眼中的地位就是一个资源输出地。到 年,中国出口商品中仍有一半是初级产品。在 年之前,我国仍然是一个资源输出国,初级产品出口额大于进口额(见图)。图 我国初级产品进口额与出口额()注:数据来自于 年中国统计年鉴。在国际循环的 版本中,中国在对外输出资源品的同时,也引进外部技术和设备。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从苏联引入了 个项目,这些项目成为我国“一五”计划工业化的骨干,也为新中国工业化打下了底子。在 世纪 年代,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年,我国提出在今后三五年内引进 亿美元的成套设备,包括 套大化肥、套大化纤、套石油化工等项目,被称为“四三方案”。在此方案基础上又追加了一批项目,计划进口总额达到 亿美元,成为继“一五”计划 个项目之后的又一次大规模技术引进。(二)参与国际循环:生产制造中心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开始逐步作为生产制造中心加入全球大循环。经济学者王建曾经提出国际经济大循环战略,通过国